對孫中山嘅負面評價-----------維基百科上嘅
* 個別反傳統和民族虛無主義者如劉宗正指责孫中山有「大漢沙文主義」的 思想,指出孙中山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我們的祖宗 從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義第四講)、「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主義第一講)[58]。“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但通觀孫中山後期的民族主義言論,其實更接近美國的國族主義,即美利堅國族,以漢族為主體,對内求各族平等,對外求國族平等,融合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國族。
(我超吾鍾意孫中山嘅民族觀,距對宜家兩廣粵族人遭受住嘅被撈化有不可饒恕責任。) * 在偽滿洲國的著作裡稱孙中山被怀疑指使,或至少是默许陈其美策划刺杀光复会骨干陶成章。[59]陶成章之死结束了光复会、同盟会多年的纷争,使后者从此成为近代革命史上一家独大的主角。
* 有研究称二战后驻日美军总部官员在东京霞关外务省绝密外交文书中,发现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日文),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记载着与日本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极为相似的内容[60]。后经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家笔迹考证,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61]。其真實性受到廣泛質疑[62]
*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东亚战争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国。但實質上孫文主張亞洲合作,反對日本軍國主義。
* 章太炎曾因長期理念不合而登報批評孫文:“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但是此言论并无实际依据。[63]
*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黄兴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中山、黃克強兩人並稱「孫黃」。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致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只是有些人認為他不應該被稱為國父。
Last edited by
钟双羽 on Jan 18th, '11, 22:49, edited 2 times in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