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陳炯明

Aug 9th, '11, 16:30

陳炯明


陳炯明
出生 1878年1月13日
大清廣東海豐縣白町鄉
身故 1933年9月22日
英屬香港
職業 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中國致公黨首任總理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綽號殘仔明,惠州府海豐縣人[1]。他曾任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中國致公黨首任總理。他在廣東在任期間,曾推動廣東省建設,並正式建立廣州市。陳炯明政治上主張效美國體制,「中國聯省自治」。他反對「北伐」,並因此驅逐曾支持過的孫中山。最後陳炯明被孫中山打敗並退居香港,曾擔任中國致公黨首任領袖。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早年革命活動
1.2 進軍福建
1.3 主政廣東
1.4 軍隊覆滅
1.5 晚年及身後
2 陳炯明的政治理想及試驗
2.1 政治
2.1.1 縣級自治
2.1.2 司法獨立
2.1.3 禁賭禁煙
2.1.4 裁兵減政
2.1.5 制定省憲
2.2 經濟
2.3 教育
2.4 政策成效
3 與海豐農民運動的關係
4 對女權運動的看法
5 身後評價
6 家庭
7 注釋
8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年革命活動

陳炯明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縣白町鄉,1898年中清朝秀才。1906年,陳炯明入讀廣東法政學堂,為第一屆學員,同屆同學中有鄒魯,教員中有朱執信、古應芬。在讀期間,曾領銜控告惠州知府陳召棠。於1908年7月以「最優等生」成績畢業。[2]陳炯明畢業後回鄉一年倡辦海豐地方自治會,戒煙局等社會工作。又籌辦《陸安自治報》(後改稱《海豐自治報》)。[3]

1909年7月陳炯明當選廣東咨議局議員,積極推行各種改革社會與保障人權的議案,後在上海加入同盟會,創辦《可報》支持革命黨。1910年參與倪映典的庚戌新軍起義。起義失敗後,陳與馬育航,龔石雲等經香港回海豐,期間也有參加參加劉思復組織的「暗殺團」活動。[4]至5月返回廣州,參加諮議局議論整頓粵漢鐵路及籌抵賭餉等事的臨時會議。[3]

1911年3月的黃花崗起義起義中,陳炯明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他一方面參與起義,另一方面又藉助自己的議員身份,以個人的房產保護革命黨人的準備工作。陳炯明在黃花崗起義中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李准未中,或說臨陣脫逃[5]。之後陳居住避居香港九龍城南,後在南洋華僑的資助下,在海陸豐籌備革命武裝力量,佔領惠州後改稱「循軍」[6]。廣東光復後,他帶領循軍入廣州,親往清朝新軍滇軍的將領龍濟光處將其說服,並將其部隊交回其管理,任命其為廣東總綏靖處副經略使。陳炯明在廣州整頓軍隊編製,循軍自行解散。[3]

民國成立後,陳炯明歷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龍濟光在二次革命時跟隨袁世凱,擊敗陳炯明控制了廣東地區。陳炯明逃到香港又遭到香港政府的驅逐,原打算前往法國,到達新加坡時得知廣東的袁黨內訌,軍中又有支持革命者,陳便打算留在新加坡以圖日後反攻。其後曾短期旅遊法國。期間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要求畫押宣誓效忠孫文個人,陳炯明認為不符合民主思想,並未參加。[3]

1916年陳炯明潛逃至廣東東江地區組織廣東共和軍,反對洪憲稱帝的袁世凱。陸榮廷的桂系部隊擊敗龍濟光進入廣東,中央政府調停龍濟光退駐廣東西南的雷州地區。陳炯明被中央政府封為「定威將軍」,調派回京「有要事諮詢」,廣東共和軍由朱慶瀾省長接收。[3]

[編輯] 進軍福建

1917年12月中旬,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交還陳炯明十二營警衛軍改編為「援閩護法粵軍」,向福建進軍抵抗閩督李厚基的攻勢。陳炯明兼任惠潮梅督辦,在當地設立籌餉局,在汕尾建立造彈廠等設施,並協助當地人修築道路。1918年8月31日援閩護法粵軍進駐漳州。11月下旬停戰。[3]

陳炯明部駐軍福建期間,蘇聯曾派人送列寧親筆信與陳炯明聯繫,並諮詢陳是否有合作的可能。陳指出蘇聯革命後治權侵奪了人權,又稱辛亥革命後國人已對民主有所認識,「民眾懂得有更好的共和政制,即不患再有反革命」。[3]

[編輯] 主政廣東

另見:粵桂戰爭和六一六事變
陳炯明在閩南逗留了兩年零四個月。桂系操縱的廣州軍政府於1920年8月11日下令以沈鴻英為攻閩總司令,分三路進攻福建。陳炯明和親孫中山的許崇智部隊反攻,陳於1920年11月回到廣東就任省長。長期受到桂系力量打壓的廣東地區歡迎陳炯明主政,省外廣東人合資匯款60萬支持陳,又有華僑捐獻飛機12架。陳炯明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並改編陳的軍隊由其直轄。[3]

1921年2月中旬,孫中山召集廣東的國會議員召開非常會議,推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陳炯明等人以選總統無異於自樹目標,廣東目前無力抵抗北方進攻為由反對,但最終未能阻止。1921年6月,桂系軍閥再次進逼廣東,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擊敗桂系,但死傷人員約有全軍五分之一,士氣大受打擊。[3]

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民選議員和地方長官等),遵鄒容《革命軍》遺志,「建立以美國為模範,加以適應中國傳統和國情的修改」的美國式的民主聯邦;這與孫中山的北伐、武力統一的主張有所衝突。陳炯明8月初進入南寧後,原打算協助馬君武籌劃仿照廣東省的「地方自治」計劃。包括恢復省議會,籌設仿照廣州的市政府。但又孫中山再下令炯明北伐,激化其與陳的矛盾。1922年4月孫文執意北伐,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回惠州隱居。[3]

1922年5、6月間,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奉軍戰敗使得孫中山原本的打算落空。6月1日舊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王家襄,吳景濂等在天津集會,宣布「非法總統」徐世昌無效,徐世昌於2日宣布辭職,之後黎元洪復職。北方各界以護法運動目的已達為由,紛紛希望孫中山下野以求打破兩個總統的僵局。而粵軍中的葉舉等人也聯名發電文要求孫中山下野。陳的部下,粵軍將領鄧鏗遭暗殺,孫文一方堅稱是陳炯明所為,但近年來一些學者根據史料認為此事有可能是孫文一方所為[7]。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在通知孫文後,出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警示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還擊轟炸廣州後離開廣東,史稱「六一六事變」。[3]

[編輯] 軍隊覆滅

另見:廣州商團事變
1923年1月4日,孫文通電討伐陳炯明, 並收買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與擁護孫文的許崇智粵軍聯合,組成東西兩路「討賊軍」,合擊陳炯明。1月15日陳炯明宣布下野,次日撤出廣州退守惠州東江。2月21日孫中山重回廣州。

1923年5月28日到10月27日,支持孫中山的部隊圍攻惠州,粵軍死守。陳炯明實際未有參加戰鬥。10月粵軍反攻發動廣州近郊攻勢,未果後雙方保持僵局。後1924年廣州發生西關屠城,廣東各界由於孫中山的行為而轉向同情粵軍。陳炯明也已經策劃好反攻計劃,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孫中山的部隊獲得了蘇聯的支持,得到了大量較粵軍有優勢的武器。

1925年,孫中山派蔣中正率黃埔軍校學生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部。尤其是在第二次東征中,蘇聯派將官直接指揮部隊行動。陳炯明被迫解散軍隊,退居香港。

[編輯] 晚年及身後

1925年10月10日,其前身為前清洪門秘密會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組為中國致公黨,陳炯明被推舉為為總理。

陳炯明晚年生活拮据,有時甚至三餐不繼。九一八事變後,有日本人送他八萬元支票,陳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還。1933年他病逝於香港,停屍的是家中的一張行軍床,連棺材也是母親備用的棺木。

陳家收到各方輓聯達三千多幅,陳立夫、鄒魯、章太炎、吳佩孚、段祺瑞、居正、尤列、張東蓀、張君勱、朱慶瀾、曹亞伯、徐傅霖、黃紹雄、陳銘樞、黃素居、徐景唐、黃三德、褚輔成、馬育航、黃季陸、謝炳文等均有送聯。因家中無錢下葬,靈柩存放於香港東華義莊。1934年他的舊部發起募捐活動,社會各界紛紛捐資,其中包括有汪精衛、陳濟棠、蔣中正等人。1934年4月3日(農曆三月初一,1921年陳任省長時下令禁煙的日子)終葬於惠州西湖旁。[8]

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用12磅大鎚猛擊陳墓30多厘米的花崗岩大碑未成,打算翌日用炸藥炸平墳墓,第二天卻被村民以害怕危及周邊房屋為由保護起來[9]。之後多年,當地政府也沒有對此墓進行修葺。直到2010年底,惠州當地政府才對該墓及周邊地區重新規劃修復。[10][11][12]

[編輯] 陳炯明的政治理想及試驗

[編輯] 政治

1920年11月陳炯明回到廣東,就開始籌劃重組軍政府,團結西南,建立十二省聯省政府的初步計劃。他的最初目標是將廣東建設為模範省。

[編輯] 縣級自治

在地方自治上,政府頒布「暫行縣自治條例」,「暫行縣長選舉條例」和「暫行縣議會議員選舉條例」。條例規定,縣級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務的決策權,而條例未規定者歸省政府管理。縣議會議員有限期,縣政府受省政府監督。[3]

民選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縣長侯選人三名,再由省長擇一委任,這是為了避免部分地方惡勢力干擾選舉。舞弊違法的問題則交由省法院處理。當時番禺縣的縣長選舉,兩次被法院否決。縣級議員方面,每個縣的議員名額由本縣居民數量計算。議員本身只是人民的代表,沒有薪酬只有一些公務費用報銷。[3]

[編輯] 司法獨立

陳炯明將地方法院分為數級,分別為地方審檢廳、一等地方法庭、二等地方法庭、三等地方法庭。同時他嚴禁自己的部隊未經司令部允許將犯人就地槍決。[3]

[編輯] 禁賭禁煙

陳主政廣東,就馬上禁賭禁煙。並在廣州東校場公開銷毀十四萬兩,價值四十萬元的鴉片煙。[3]

[編輯] 裁兵減政

陳一方面裁減廣東駐軍,另一方面著手裁減政府人員。與此同時,孫中山卻擴充自己的嫡系部隊。[3]

[編輯] 制定省憲

1921年初,廣東省議會選出省憲起草委員會進行起草省憲。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過「廣東省憲法草案」。這比湖南與浙江兩省的省憲晚幾個月。廣東省憲規定比較簡單,起草主任黃毅與湘浙兩省憲的起草人,中華民國約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聯絡。[3]

[編輯] 經濟

陳炯明在任期間,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建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他又下令興建公路,公家興辦實業,扶持民間企業。[3]

[編輯] 教育

陳炯明曾在大潮汕地區(包括惠州、梅州、揭陽等地)興辦免費的公立學校。

在廣東省主政期間,陳對教育系統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點:

改組教育系統架構請陳獨秀任省教育委員長[13];
提高教育經費在政府開支中的佔比;
普及教育。[3]
[編輯] 政策成效

由於陳在廣東掌權時間太短,很多政策措施還沒有機會實現,便在孫中山完全掌權後消失殆盡。

[編輯] 與海豐農民運動的關係

1920年代初,彭湃發起了海陸豐農民運動,陳炯明最初對該運動抱持寬容與支持之態,並試圖說服彭湃為其服務。1925年6月第一次東征後的黃埔軍校革命軍暫離開海豐,因彭湃和海陸豐農會積極參加及配合東征軍,陳炯明部重占海豐後對農會進行了報復,[14]並毀了彭家[15]。另有觀點,如殷麗萍認為陳是受當地地主豪紳壓力而開始反對農民運動。[16]

[編輯] 對女權運動的看法

陳炯明亦對女權運動大力倡導並給予支持,主張經教育權利、人身權利和政治權利的現實主義的順序漸次達到。[17]

[編輯] 身後評價

劉鳳舞歷史小說《民國春秋》所描述的陳炯明殘殺幼童事件[18]只有小說做為來源。

1920年12月15日《香港華字報》轉載《上海新申報》對陳炯明的評論云:「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沈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章太炎譽陳「清操絕於時人,於廣中彌不可得」。孫逸仙曾坦言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19]

無論是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還是共產黨主導的新中國政權,在教科書上描述陳炯明都以「逆黨」、「叛軍」、「叛徒」稱之。1990年代以後,部分學者開始對此進行考證,尤其是陳炯明之子陳定炎查閱了當時的大量報刊資料,方才讓世人重新認識陳炯明。但陳定炎的資料中也並非全無偏頗。

[編輯] 家庭

妻黃雲(娥),育有五女三男。[20]
子陳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機械工程專業出身,德拉瓦大學碩士,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任職研發組經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辦。亦曾在美國羅德島大學、聖母大學和康乃狄克大學任教。晚年研究歷史資料為父親翻案。[21]
[編輯] 注釋

^ 海豐、陸豐清時屬惠州府,現屬汕尾地級市
^ 鄒魯與陳炯明:同學之爭,南方周末,[1]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陳炯明研究
^ 汪榮祖,李敖著《蔣介石評傳》第二章,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陳炯明」條,鄭則民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循」來自惠州的古稱「循州」
^ 南方周末—— 1922年的陳炯明與孫中山
^ 陳定炎致惠州有關部門的一封信 2006年9月6日
^ http://www.xinhai.org/tan/191101577.htm
^ 陳炯明墓:違建凌亂 葉挺故居:沒錢防雷
^ 陳炯明墓園修復方案初定 總面積近6000平米(圖)
^ 陳炯明墓修復方案初定
^ 陳炯明:再窮不能窮教育
^ 郭德宏. 《1925年 29歲》, 彭湃研究叢書《第一卷 彭湃年譜 (郭德宏 編)》.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2007: 第244頁. ISBN 978-7-5035-3673-1.
^ 海豐檔案局信息網. 彭湃故居. 網站. 廣東海豐: 海豐縣檔案局. 2008年10月1日.
^ 殷麗萍. 陳炯明與海陸豐農民運動關係初探.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四川成都: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 2005年, 26 (7). ISSN 1004-3926.
^ 付金柱. 陳炯明與近代廣東女權運動.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北京: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編輯部. 2009年, 21 (1). ISSN 1007-3698.
^ 劉鳳舞. 第二十六章 共產黨人. 《民國春秋》. 北京: 團結出版社. 1996. ISBN 7-80061-543-X/K258.
^ 1933年9月23日,香港工商報
^ 陳炯明生平介紹
^ 陳定炎博士介紹
[編輯] 外部連結

陳炯明研究中心
葉曙明:1922年的陳炯明與孫中山
陳炯明史料研究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9%88 ... F%E6%98%8E
Attachments
陳炯明.pn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