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疆域、地理同行政區域分置
Post a reply

廣西行政區劃沿革(1949-2004年)

Nov 18th, '10, 01:17

廣西行政區劃沿革(1949-2004年)


1949年
桂林市定爲地級市;設立柳州市(縣級),以柳江縣的部分地區爲其行政區域;梧州市由省轄市改爲縣級市,由梧州專區管轄;成立武鳴專員公署,下轄平治、果德、那馬、隆山、都安、武鳴6縣;成立左江專員公署,下轄龍津、憑祥、上金、鎮邊、雷平、天保、龍茗、敬德、萬承、隆安、向都、同正、鎮結等縣。

1950年
設立南寧市,直隸廣西省,同時劃轄原系邕寧縣的亭子街、平南一二村(白沙、水塘)、新興村(竹排沖、沙牛嶺)、三興村(滕屋、蔡屋、那壩)、津頭村、麻村(大麻、小麻)、壤邊村、長堽村、淩鐵村、茅橋村、東南村(葛麻嶺)、永和村(中堯)、中興村(下堯)、新屋、淡村和平西村(江西岸)等;百色專區敬德縣、天保縣劃歸龍州專區;慶遠專區的東蘭縣劃歸百色專區;柳州專區的柳州市升格爲地級市,直隸廣西省,下轄第一至三區;梧州專區的梧州市升格爲地級市,直隸廣西省;慶遠專區更名爲宜山專區;上思縣析出遷隆鄉劃歸思樂縣管轄;邕寧縣駐地由南寧市市區遷至邕寧縣浦廟鎮;柳城縣駐地由柳城鎮遷至大埔鎮;賓陽縣駐地由新賓鎮遷至蘆圩鎮;全縣的全店、大隆、國豪3村劃歸灌陽縣管轄;廣西省南丹縣公昂鄉劃歸貴州省荔波縣。

1951年
撤銷武鳴專區,所屬的武鳴、都安、隆山、上林、遷江5縣劃歸南寧專區,隆安、鎮結2縣劃歸龍州專區,平治、果德、那馬3縣劃歸百色專區,忻城縣劃歸宜山專區;廣東省的欽廉專區及所屬的欽縣、靈山、防城、合浦4縣和北海市委托廣西省代管;廣西省平樂專區的懷集縣委托廣東省代管;邕寧縣析出大塘區(原稱三官區,包括錦亮、太安、那團、團洞、那農、那黎、大塘、團城、南榮、陵桂、南曉、曉元、台馬、大滿、福裏、平朗、雅王、那灣等18個鄉)劃歸欽縣管轄;梧州、郁林2專區合幷設立容縣專區,容縣專區駐容縣,轄原郁林專區的郁林、博白、興業、陸川、北流5縣及原梧州專區的蒼梧、岑溪、桂平、平南、藤縣、容縣6縣,原郁林專區的貴縣劃歸南寧專區;靈川縣析出灘源區劃歸臨桂縣管轄,臨桂縣析出蘇橋區劃歸永福縣管轄;南寧、欽廉2專區分別改名爲賓陽專區和欽州專區,賓陽專區駐賓陽縣,轄原南寧專區的邕寧、橫縣、武鳴、永淳、貴縣、上林、賓陽、遷江、隆山9縣,原南寧專區的都安縣劃歸宜山專區,欽州專區駐欽州縣,轄縣依舊;撤銷龍勝縣,設立龍勝縣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靈山縣析出那樓、光華、那路、新江、那禮、百濟、均安、靈華等8鄉劃歸邕寧縣管轄;龍州專區改名爲崇左專區,崇左專區駐崇左縣,轄原龍州專區的鎮都、上思、扶綏、大新、麗江、崇左、鎮南、思樂9縣,原龍州專區的靖西縣、鎮邊縣、敬德縣、天保縣劃歸百色專區管轄;設立桂林市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撤銷柳州市第一、二、三區,設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區;平樂專區駐地由賀縣遷至平樂縣;淩樂縣的利周鄉劃歸田林縣管轄;湖南省零陵縣的何家洞鄉的23戶瑤族劃歸廣西省全縣;北海市降格爲縣級市,劃歸欽州專區管轄;柳江縣駐地由柳州市市區遷至柳江縣拉堡鎮。

1952年
撤銷萬岡縣,將原萬岡縣的月甲篆、所略、福邦等鄉劃歸鳳山縣管轄,西山、盤羅、定馬、鳳凰等4鄉劃歸東蘭縣管轄,羅賢、仁德、巴品、羌桂、靈歧、洪都、燕東等7鄉劃歸田東縣管轄,鵝橋、鳳橋、百羌3鄉劃歸田陽縣管轄;撤銷西林縣,將原西林縣的丹城、那古、當村、者車等地以東地區包括八渡、安定、者苗、高閣等4鄉劃歸田西縣管轄,幷將田西縣改名爲田林縣,縣駐地改設樂裏,原西林縣的岩界、那勞、龍潭、西平、八達、古障、蚪馬等7鄉劃歸西隆縣管轄,幷將西隆縣改名爲隆林縣,縣駐地依舊;撤銷修仁縣,將原修仁縣的五福、湘江、永寧、崇義、南和、東振、西元、七建、一考等9鄉幷入荔浦縣,原修仁縣的的四達、十錦、洞底等3鄉及旅回鄉一個村劃歸鹿寨縣;撤銷義寧縣,將原義寧縣的妙平鄉劃歸龍勝各族自治區,其餘部分幷入靈川縣;設立浦北縣,由合浦縣析出,駐小江;撤銷憑祥、明江、寧明3縣,合幷設立睦南縣,駐寧明;撤銷雷平、萬承、養利3縣,合幷設立大新縣,駐養利;撤銷龍茗、鎮結、向都3縣,合幷設立鎮都縣,駐天等;撤銷崇善縣、左縣,合幷設立崇左縣,駐崇善;撤銷龍津縣、上金縣,合幷設立麗江縣,駐龍津;撤銷扶南、同正、綏淥3縣,合幷設立扶綏縣,駐扶南;撤銷那馬縣、隆山縣,合幷設立馬山縣,駐隆山;撤銷敬德縣、天保縣,合幷設立德保縣,駐天保;撤銷淩雲縣、樂業縣,合幷設立淩樂縣,駐淩雲;撤銷平治縣、果德縣,合幷設立平果縣,駐果德;撤銷思恩縣、宜北縣,合幷設立環江縣,駐洛陽;撤銷信都縣,幷入賀縣;撤銷雒容、榴江、中渡3縣,合幷設立鹿寨縣,駐鹿寨;將武鳴縣的新城鄉,隆安縣的新安街等4村和原鎮結縣的大隆、南坡2鄉劃歸平果縣管轄;廣東省的欽州專區(包括合浦縣、靈山縣、防城縣、欽縣)及北海市正式劃歸廣西省;廣西省的懷集縣劃歸正式廣東省;桂平縣析出個賒、土寨、白屋、木園、六屋、潭嶺、梨塘等7自然村劃歸貴縣管轄;賓陽專區的貴縣劃歸容縣專區;容縣專區的博白縣劃歸欽州專區;崇左專區的上思縣劃歸欽州專區;蒼梧縣沙頭區所屬的茶坪、石川、大坪、參田、深塘、新建、塘灣、思艾、橫江、沙歧、新村、沙頭、龍科、大寨、上洞、雙尚等18鄉劃歸賀縣管轄;藤縣析出三堡區(包括蚊塘、蒙圩、大凍、南峒、安山、合水、平坡、三堡、屏山、荔河、六田、車河、河林、美術、新安、雙門、付孫、三台、坡塘、都目等20鄉)劃歸岑溪管轄;宜山縣東南的襖洞、馬泗2鄉,上林縣的藍甲、古蓬、安浪、馬蹄、思吉5鄉,劃歸忻城縣管轄;融安縣東北的安江、浪保2鄉劃歸三江縣管轄;賀縣駐地由賀街鎮遷至八步鎮;設立隆林各族自治區(縣級),其行政區域爲原隆林縣的行政區域;設立桂西僮族自治州,轄宜山專區的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忻城、都安、宜山、三江、大苗山,邕寧專區的馬山、武鳴、隆安、扶綏、鎮都、大新、龍津、崇左、寧明、上林、邕寧,百色專區的隆林、田林、淩樂、鳳山、東蘭、田陽、田東、平果、德保、靖西、鎮邊、百色和欽州專區所屬的上思等34縣或縣級自治區;南寧市設立第一、二、三、四、五區和郊區;湖南省道縣第四區的白嶺、分水、文字界、壩頭、石視坪、官充嶺等地區劃歸廣西省全縣;湖南省零陵縣的灣夫鄉、豹子嶺和三家共233戶瑤族劃歸廣西省全縣;蒼梧縣駐地由梧州市市區遷至蒼梧縣龍圩鎮。

1953年
設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駐金秀鄉,轄原荔浦縣的團結、六定、三角、六秘、江燕、甲江、六段、長二、六粒、金田、和平等11鄉,原蒙山縣的嶺祖區全部(包括車田、嶺祖、蒲水、林秀、高源、立龍、六幹、古樸等8鄉),原宣武縣的新村鄉,原象縣的羅東區全部(包括青山、六巷、白頭、大登等4鄉)、長峒區全部(包括長峒、平道、滴水、鎮中、桂田等5鄉),原桂平縣的雙化、玲馬、新村、瓦廠、木山等5鄉,原平南縣的大同、平竹、羅州、羅茶、龍平、羅香等地;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駐融水鎮,轄原融縣的香粉區、融水區之融水鎮及下廊、中洞2村,原羅城縣北部的三防、杆洞等地(即從地洞、洞馬、毛洞等地起以北所有原屬羅城縣的地區),以及貴州省從江縣部分少數民族(主要苗族)聚居地區,融縣因此從融水鎮遷駐長安鎮;撤銷百壽縣,幷入永福縣;撤銷資源縣,其所屬的五排區劃歸興安縣,其餘地區劃歸全縣;撤銷富川、鐘山2縣,合幷設立富鐘縣,駐鐘山;撤銷興業縣,其所屬的湛江區的安善、民强、升平、重平、福興、小逢、河嶺等地劃歸貴縣,石南、木根、隍城、山心等4區劃歸郁林縣;撤銷天河縣,幷入羅城縣;撤銷象縣、武宣縣,合幷設立石龍縣,駐石龍;撤銷永淳縣,其所屬的東南部的巒城、靈竹、龍化、平陽、平朗等5區劃歸橫縣,東北部的綠盧、甘棠等2區劃歸賓陽縣,南部的中和區劃歸邕寧縣;撤銷睦南縣,思樂縣,合幷設立寧明縣,駐寧明;撤銷遷江縣,幷入來賓縣,來賓縣同時劃轄貴縣的第四區(俗稱大村區),幷析出雙松、鰲塘、高地等3鄉劃歸石龍縣;融縣因與本省容縣同音,改稱融水縣;麗江縣因與雲南省麗江縣同名,改稱龍津縣;撤銷賓陽專區、崇左專區,合幷設立邕寧專區;撤銷柳州專區,所屬的鹿寨縣劃歸桂林專區,其餘各縣劃歸宜山專區管轄;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河池縣駐地由河池街遷至金城江鎮;桂西僮族自治州轄邕寧、宜山、百色3專區41縣(或自治區),所屬欽州專區的上思縣劃歸邕寧專區管轄;北海市設立1個市區,3個市郊區;宜山專區的都安縣劃歸桂西僮族自治州直轄;鎮邊縣更名爲睦邊縣;隆林各族自治區更名爲隆林各族自治縣;平樂縣第九區北尖端劃歸荔浦縣;荔浦縣的龍福、江口2鄉劃歸平樂縣,第七區金波、視沖、蒙沖等地區劃歸蒙山縣;蒙山縣的杜莫區劃歸荔浦縣;富鐘縣的水岩壩劃歸賀縣;臨桂縣的舊享、四源、慶鄉、水中以南的荒山地帶劃歸恭城縣;恭城縣的觀音以北地區劃歸灌陽縣;鹿寨縣四十八?最西之一村(下膽屯)劃歸融安縣,福耳、莫道、古祿3鄉劃歸柳城縣,運江劃歸石龍縣;柳州市郊區東北角雷村鄉劃歸鹿寨縣;宜山縣的東江、白土劃歸河池縣,合龍鄉冷水屯劃歸忻城縣,界柏鄉劃歸柳江縣;環江縣的長牌等3個鄉劃歸河池縣;柳江縣的龍岩、六廟等7個村劃歸石龍縣;石龍縣的中夾江和花蕾鄉21個屯劃歸桂平縣;融安縣的頭道水屯、黃泥村及泗安、保安、拉謝、古拉、東嶺等6鄉劃歸三江侗族自治區,永樂、和睦和新圩等劃歸大苗山苗族自治區;南丹縣的楓木店劃歸河池縣,巴莪、上稿、月裏、化良、唐納5鄉和雲榜劃歸天峨縣;三江侗族自治區的高步鄉、橫嶺鄉劃歸湖南省道縣,梅林、匡裏劃歸貴州省;天峨縣的嘉祿等屯劃歸淩樂縣;鳳山縣的文裏村以北劃歸天峨縣,甲略劃歸田陽縣,風界村耗累垌以西劃歸淩樂縣;來賓縣的白諾鄉15個屯劃歸柳江縣;藤縣的大黎、永安、東垌劃歸平南縣,另一無名飛地劃歸蒼梧縣;蒼梧縣四區扶典鄉等地區劃歸梧州市;貴縣的樟木劃歸來賓縣,雙橋劃歸橫縣;忻城縣的龍南鄉範定村劃歸來賓縣;博白縣的西望第四區劃歸浦北縣,虎塘、新村、水東、茅坡劃歸合浦縣,車田、旺垌劃歸陸川縣;橫縣的大嶺、劉公、新雲表、六汞等劃歸貴縣,綠嘉之鄧塘、沙塘、岑平3鄉劃歸靈山縣,第九區13個鄉劃歸邕寧縣;靈山縣的石塘鄉和木山鄉北面劃歸橫縣,升平一帶劃歸合浦縣;都安縣的棉山對河一小組劃歸東蘭縣;馬山縣的隆桂鄉劃歸忻城縣,白馬鄉對河柳橋村劃歸都安縣;寧明縣的那堪等11鄉劃歸上思縣;扶綏縣的那隆等20鄉劃歸大新縣,柳橋行健一帶劃歸崇左縣;崇左縣的隴河、馱丁2鄉劃歸扶綏縣;大新縣的懷舊、懷禮2鄉劃歸龍津縣;隆安縣的潭植、村古、直屯劃歸武鳴縣,新安、新穠劃歸平果縣;貴州省從江縣的太平、安裏2鄉劃歸廣西省大苗山苗族自治區;鎮都縣的甘茶鄉劃歸田東縣,松山、聳洞、全茗劃歸大新縣,都結鎮劃歸隆安縣;田陽縣的老坡劃歸德保縣,百杜劃歸鳳山縣;德保縣的新圩劃歸田陽縣;淩樂縣的伶站以南一帶劃歸百色縣,第五區歌頂村及溫村以南一帶劃歸鳳山縣;平果縣的第九區平孟村劃歸田東縣;桂平縣的安寧、莫山、三鼎、珍義劃歸貴縣;永福縣的大勤、雅瑤、福田劃歸融安縣;融安縣析出永樂、和睦、沙鞏劃歸大苗山苗族自治區;隆安縣析出古直屯劃歸武鳴縣;扶綏縣第十區的博群、那立、那模、優廖4鄉劃歸崇左縣;鎮都縣析出都結鎮劃歸隆安縣;扶綏縣第九區的維新、維舊、雅安等3鄉劃歸大新縣,第五區的柳橋等6鄉劃歸崇左縣;鹿寨縣福耳、莫道、古祿(即尖石大鄉)劃歸柳城縣;鳳山縣析出風界村龍鳳屯的12戶劃歸淩樂縣;石龍縣析出中夾江、花蕾劃歸桂平縣;扶綏縣析出的祿特、夏靈2鄉劃歸大新縣;鹿寨縣析出長沙鄉劃歸柳江縣,析出運江、都蓮、京嶺、蕾安劃歸石龍縣;橫縣析出新雲表、六汞劃歸貴縣,析出大嶺、古平(劉公)、新旺、鶴心、馬蚌、江興、思鳳、金沙、文表劃歸貴縣;貴縣析出龍田、雙橋、輸橋、新龍及龍錦鄉之一部劃歸橫縣;忻城縣析出龍南鄉範定村68戶劃歸來賓縣;鎮都縣析出全茗區劃歸大新縣,析出甘茶區(包括印茶、咟威、那蒙、桑洞、供固、果柳、元林、新板、貴律、巴麻、建城、坤祿等12鄉)劃歸田東縣;崇左縣的隴河、馱丁2鄉劃歸扶綏縣管轄;蒙山縣的杜莫區(包括杜莫、寨村、上龍、楓木林、六部、張村6鄉)劃歸荔浦縣;宜山縣析出冷水屯55戶劃歸忻城縣;來賓縣析出白諾鄉及白山鄉之新甘團、老甘團劃歸柳江縣;橫縣析出南陽區(包括南陽、華安、朗西、莫村、二田、新樓、留鳳、雄合、竹標、施厚10鄉劃歸邕寧縣;博白縣析出虎塘、新村、河面水東4鄉劃歸合浦縣;南丹縣析出月裏、上稿、巴峨、化良、唐納5鄉劃歸天峨縣;邕寧縣第一區明華鄉的鳳嶺坡劃歸南寧市郊區管轄;貴州省從江縣析出太平、安裏2鄉劃歸廣西省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湖南省道縣析出白嶺鄉劃歸廣西省全縣東山瑤族自治區管轄;湖南省零陵縣析出豹子嶺黃臘洞、上窗等地區,灣夫鄉的3個分會和皎鹽岩、旱和沖、下次橋,何家洞鄉的第五分會和靈牌山、耗草坪、長壘、長沖、老堂等地區劃歸廣西省全縣東山瑤族自治區管轄;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區的高步、橫嶺2鄉劃歸湖南省通道縣管轄;扶綏縣第九區的下隆邦、二聯劃歸崇左縣管轄;雷村鄉不劃歸鹿寨縣,仍歸柳州市管轄;宜山縣析出東江、白土劃歸河池縣管轄,析出界柏鄉劃歸柳江縣管轄;環江縣析出長牌、齊美、北友劃歸河池縣管轄;馬山縣析出宿蘭鄉弄步屯班姓7戶瑤族劃歸上林縣;橫縣析出八合、嶺岸、合莊等3個鄉劃歸賓陽縣管轄;南丹縣析出雲榜劃歸天峨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析出黃土、長坡、坪坦、嶺南等鄉劃歸湖南省通道縣管轄;馬山縣析出隆桂鄉以東30戶劃歸忻城縣;橫縣析出鄧塘、嶺平、沙塘劃歸靈山縣;靈山縣析出木山鄉劃歸橫縣,析出舊時路、長山、橫山(升平以南)劃歸合浦縣;貴縣析出龍福、垌口、合民3鄉劃歸郁林縣;龍津縣第七區亭樂鄉的穀隆屯劃歸寧明縣;鎮都縣析出豐馬、雙燕、那雅3鄉劃歸田東縣;博白縣析出曆山、垌口、官垌等地劃歸浦北縣;南丹縣楓木店劃歸河池縣;馬山縣第五區的弄念屯劃歸上林縣懷紅鄉管轄;欽州專區從欽縣欽州遷治合浦縣廉州鎮;天峨縣駐地由向陽(天峨圩)遷至六排鎮;田林縣從田西遷治樂裏;撤銷邕寧專區,所屬的各縣劃歸桂西僮族自治州直轄;柳州市撤銷第三、四、五、六、七、八區;梧州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郊區、水上區;融水縣更名爲融安縣。

1954年
淩樂縣第四區弄塘鄉的岩塘、弄小2屯劃歸百色縣花江鄉管轄;大新縣第四區的雅靈、維舊2鄉正式劃歸扶綏縣第九區管轄;北海市郊第一、二2區,合幷爲一區;邕寧縣的蘇盧、陳堯2鄉及心南鄉下屯、大嶺2屯和西鄉南部劃歸南寧市郊區管轄;撤銷桂林市東、南、西3郊區,合幷爲近郊區;湖南省城步縣平定塘鄉劃歸廣西省龍勝各族自治區管轄;撤銷靈川縣,其行政區域幷入臨桂縣;恢復資源縣建制,治大埠頭,劃轄原全縣西北部的第十二、十三、十四等3區和興安縣北部的五排苗族自治區(區級);鹿寨縣的河滿、古梨、河浦、懇民等4村劃歸石龍縣管轄;湖南省城步縣蕨基平劃歸廣西省龍勝各族自治區管轄;石龍縣第十一區大樟、互助2鄉劃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管轄;北海市第二區的包家塘軍屯、平陽等3鄉劃歸合浦縣管轄;賀縣的石川、大坪、參田、深塘、新建、塘灣、思艾、橫江、沙歧、新村、沙頭、龍科、大寨、上洞、雙商等15蒼梧縣管轄;扶綏縣第三區的蕾州、馱目2鄉及渠安鄉的蓮塘村,娶邦鄉的姑樓、岜梅和第八區關秀鄉的?懶劃歸崇左縣管轄;平果縣的杰流鄉劃歸鎮督縣管轄;設立柳州市第三區。

1955年
田陽縣新層鄉馱洪屯11戶劃歸田東縣保利鄉管;德保縣新美鄉劃歸田陽縣管轄;鹿寨縣的上油鄉劃歸柳城縣管轄;興安縣兩金瑤族自治區的猴背鄉劃歸資源縣管轄;各縣區公所原按數字排列命名者,應改按地名稱呼;廣西省的欽州專區及其所屬欽縣、靈山、防城、合浦4縣和北海市的劃歸廣東省管轄,幷更名爲合浦專區,同時原欽州專區的博白縣劃歸容縣專區管轄;忻城縣第六區太平鄉的毛榮、弄石、肯朝等3鄉劃歸宜山縣管轄;三江侗族自治區析出東嶺鄉劃歸融安縣管轄;廣西省原欽州專區的浦北縣劃歸廣東省管轄;永福縣第七區的山貝、溫良、橋板、楊山、良能及華山鄉一部分劃歸融安縣管轄;設立憑祥鎮(縣級),以寧明縣第一區爲其行政區域;在辦理欽州地區劃歸歸廣東省管轄期間,將欽縣第十四區的錦亮、太安、那團、那黎、大塘、團城、南榮、陵桂、南曉、曉元、台馬、大滿、福裏、平朗、雅王、那灣、團洞等18鄉劃歸邕寧縣管轄;荔浦縣第十區的桐江、高仁、七建、鹿鳴、大蠶、三友等6鄉劃歸石龍縣管轄,荔浦縣第九區的下塘、同扶、一致等鄉劃歸鹿寨縣管轄;撤銷本省直屬市市區,各市郊區一律改爲區公所:【即撤銷南寧市第一、二、三、四區,桂林市第一、二、三區,柳州市第一、二、三區,梧州市第一區、第二區、水上區】;武鳴縣第五區羅貫鄉的新京村劃歸隆安縣第六區橋聯鄉管轄;龍津縣第二區秀峰鄉劃歸寧明縣第三區管轄;龍勝各族自治區、大瑤山瑤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區均分別更名爲自治縣;撤銷都安縣,設立都安瑤族自治縣,縣駐安陽鎮,行政區域包括都安縣全部,河池縣下坳區的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崇、板買、壩牙、隆壩、隆石、隆旺、隆稿、崇山、隆林、隆關、肯友、隆恩、隆洞、板慶、弄梅、池花、梅株、陸册等24鄉,宜山縣三隻羊區、拉仁區、永順區(後改稱板嶺區)全部和石別區的加泵、加福、加隆、加圖、加黨、塘懷、大宿、宜州、翁同、京口、龍候等11鄉,東蘭縣合龍區(後改稱板升區)的弄嶺、弄冠、弄礦、弄彥、弄蘭、弄立、弄盤、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河、升平、三合、板好、永安等16鄉,馬山縣龍灣區的琴棋、三幷、內槽、龍灣、新民、加範、龍煥、地州、龍眼等9鄉,忻城縣拉仁區的福龍、永龍、龍桑、坡奉、太平、鳳朝、高山等7鄉,平果縣百馬區的永晴、那午、坡練、登排、孟豆、同謝、乃良、義隆、義和、中和、下和、吾幸、覺端、懷雄、良美等15鄉和江南區的江州、發端、帶林、塘麽、合民、龍鳳、法棠、和平、賣梅、上和、九懷等11鄉;設立巴馬瑤族自治縣,駐巴馬,劃轄東蘭縣的西山瑤族自治區(區級)和第七、第九2區,及鳳山縣的第七、第八2區的部分鄉,後增加劃轄東蘭縣第五區的弄竹鄉,原田東縣的第八、第九區全部和第七區的龍田、新力、洪晚、賴滿、龍威、?(上此下旦)帽、燕洞等7鄉,原鳳山縣第六區全部和第七區的百馬、那沙、那門、甲篆、平安、坡月、仁鄉、松吉、興仁、好合等10鄉,共計98鄉;龍津縣秀峰鄉的龍更村,劃歸寧明縣耀達鄉管轄;天峨縣月裏區,包括月裏、上搞、巴搞、巴峨、化良、納塘、中保、牙林、大水井等8鄉劃歸南丹縣管轄。

1956年
忻城縣遂意區龍門鄉釋屯4戶劃歸上林縣管轄;桂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爲桂西僮族自治州,同時將其所屬的百色、宜山2專區更名爲百色、宜山2地區,幷設立地區工作委員會;郁林縣更名爲玉林縣;臨桂縣六塘區誠桂鄉的油子灣村、東山鄉的五敬村劃歸陽朔縣管轄,陽朔縣葡萄區人仁鄉的易家村和馬嵐上鄉的石頭崗村劃歸臨桂縣管轄;柳江縣立沖鄉洛維片劃歸柳州市管轄;隆安縣陸窿鄉亭農村的三脚、陸壯、鄧從、那印等6屯劃歸平果縣管轄;融安縣都結區的茴黎鄉劃歸鎮都縣管轄;田東縣那桃、恙圩2區全部20個鄉和班龍區的岩延、?(上此下旦)帽、龍田、新力、洪晚、賴滿、龍威、燕洞等8鄉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原屬坡心區的那光、那乙、祥蘭、合心及平樂區的東列等5鄉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平果縣黎明區平孟鄉的第一、五、六、七片和海城區進化鄉百教農業社歸劃田東縣轄管;鹿寨縣屯秋區所轄良老鄉及板料鄉的鬥要、新村、拉麻、拉摔、中膽、立長等村劃歸融安縣管轄,板料鄉的黃村、板料2村劃歸柳城縣管轄;撤銷憑祥鎮,設立憑祥市;鳳山縣第六區的福鄉、彩鄉、料鄉、所圩、册吧、局桑、坡晚、平同、力那、元能、甲;略等11鄉及第七區的那社鄉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環江縣駐地由洛陽鎮遷至思恩鎮;撤銷南寧市郊區。

1957年
平果縣黎明區愛桃鄉那洪片9個屯劃歸都安瑤族自治縣【移交執行時,實際只劃撥那洪、那律、崇樓、江良、汶念、按損、淥作、淥妹等8個自然屯】;鎮都縣更名爲天等縣;隆安縣林利鄉的隴榜屯劃歸鎮都縣管轄;大瑤山瑤族自治縣的木山鄉劃歸桂平縣管轄,同時改爲木山瑤族鄉;撤銷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撤銷桂西僮族自治州,設立邕寧專區,駐南寧市,管轄原桂西僮族自治州直轄的憑祥市及邕寧、武鳴、上林、賓陽、橫縣、上思、扶綏、崇左、寧明、龍津、大新、天等、隆安、馬山等14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撤銷百色地區工作委員會,設立百色專區,撤銷宜山地區工作委員會,設立宜山專區;羅城縣祥家鄉冬田農業社劃歸宜山縣;融安縣的芙蓉、巷口2鄉劃歸大苗山苗族自治縣;天峨縣那裏鄉裏立屯劃歸淩樂縣;設立南寧市郊區。

1958年
桂西僮族自治州于1958年1月31日停止辦公,邕寧、百色、宜山等3專員公署開始運行,1958年3月5日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崇左縣那貞鄉逯更屯劃歸寧明縣亭亮鄉;蒙山縣福峒鄉盤子貴等33戶劃歸大瑤山瑤族自治縣;興安縣界首鄉沙泥塘農業社劃歸全縣;荔浦縣的三江鄉劃歸鹿寨縣;天等縣救漢鄉弄扎屯劃歸大新縣;撤銷平樂、容縣2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2專區,梧州專區駐梧州市,劃轄原平樂專區的蒙山、昭平、賀縣、富鐘等4縣和原容縣專區的蒼梧、藤縣、岑溪3縣,玉林專區駐玉林縣,劃轄原容縣專區的容縣、桂平、平南、玉林、陸川、北流、貴縣、博白8縣;宜山專區更名爲柳州專區,大瑤山瑤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專區管轄;原平樂專區的平樂縣、恭城縣、荔浦縣劃歸桂林專區;桂林專區鹿寨縣劃歸柳州專區管轄;將桂林、柳州、梧州等3市分別交由桂林、柳州、梧州3專員公署統一領導,但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爲專署一級組織;南寧市區內部分設江寧、興寧、永寧3個市轄區;柳城縣的沙塘、長塘2鄉全部劃歸柳州市;扶綏縣蕾隴鄉渠邦社劃歸崇左縣;蒼梧縣扶典鄉劃歸梧州市;扶綏縣東門鄉生七小社(包括生七、米倉、渠拉、淥包、汪蒙等7個自然屯)劃歸上思縣;邕寧專區更名爲南寧專區;撤銷賓陽、上林2縣,合幷設立賓林縣,駐蘆圩鎮;撤銷武鳴、隆安2縣,合幷設立武隆縣,駐原武鳴城厢;撤銷崇左、扶綏2縣,合幷設立左江縣,駐太平鎮;撤銷龍津、寧明2縣和憑祥市,合幷設立睦南縣,駐憑祥;撤銷大新、天等2縣,合幷設立新英縣,駐龍茗;柳城縣的鷓鴣劃歸柳州市;天等縣北部的雙練村劃歸田東縣。

1959年
邕寧縣城莊公社的心圩、安吉、沙井、那洪,群英公社的老口、楊美、江西,友誼公社的壇洛、下楞、富庶,雙龍公社的那龍、雙定、金陵,東風公社的、蘇圩、那濟、延安、慕村、譚白、吳圩,五星公社文華隊的明華社,紅旗公社三塘大隊的三塘等劃歸南寧市郊區管轄;左江縣柳橋火箭公社三台小鄉(包括桐骨、蕾除、崇久、崇穀、那豆、?(上浦下土)愛、那?(上山下更)平裏、百?(上浦下土)、?(上浦下土)荒、通貞、等厚、金譚、安馬、三台、那趙、其祥、那咘、揚連等自然屯)劃歸睦南縣;南寧專區和南寧市實現統一領導,即將南寧市劃歸南寧專署;都安瑤族自治縣紅旗公社的龍灣、加範、二幷、內槽、琴棋、新生、龍煥等7大隊和文華公社地州大隊,紅陽公社龍眼大隊劃歸馬山縣;撤銷武隆縣,恢復武鳴縣、隆安縣,均駐城厢;撤銷賓林縣,恢復賓陽縣、上林縣,賓林駐蘆圩鎮、上林駐大豐;撤銷左江縣,恢復崇左縣、扶綏縣,崇左駐太平鎮、扶綏駐扶南;撤銷睦南縣,恢復寧明縣、龍津縣,寧明駐城中鎮、龍津駐龍州;撤銷新英縣,恢復大新縣、天等縣,大新駐桃城、天等駐天等;興安縣的金坑地區(包括中祿、翁江、大新、小寨、燕滿田等5大隊)劃歸龍勝各族自治縣;全縣更名爲全州縣;南寧市郊區那龍公社業仁大隊?(左木右曲)宅屯劃歸隆安縣;德保縣渠洋、魁圩公社及龍光公社欽留屯和燕洞公社欽甲大隊攏平屯劃歸靖西縣;賓陽縣的盧村、下峒、張道、粟白、劉村、沙江、均旺、楊村、瑤埠、石嶺等10大隊劃歸橫縣。

1960年
撤銷扶綏縣,幷入崇左縣;石龍縣更名爲象州縣。

1961年
來賓縣陶鄧公社的淩達、陶村2大隊劃歸賓陽縣;恢復憑祥市(縣級),以寧明縣的部分地區爲其行政區域;龍津縣更名爲龍州縣;興安縣兩金公社的江口、銀礦、珠玻、皮蚝等4大隊劃歸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三門公社安康大隊金錢隘生産隊劃歸三江侗族自治縣;羅城縣析出祥貝公社的同德、古龍、白偉、共榮、桑間、長沙、自强、鋪亭、果城、坤洞、和平、臨江、中流等11大隊,及鹿山公社的大莫、桑麻、拉金、鹿山、下洞、長洞大隊劃歸宜山縣管轄;析出板文公社的舊洞大隊劃歸環江縣管轄;原由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專區管轄的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市改由自治區直轄;設立桂林市城區、近郊區;設立南寧市郊區。

1962年
恢復靈川縣,駐甘棠鎮,以原靈川縣幷入臨桂縣的行政區域爲其行政區域;撤銷淩樂縣,恢復淩雲縣、樂業縣,淩雲駐城厢、樂業駐同樂;設立武宣縣,駐武宣鎮,以原武宣縣幷入象州縣的行政區域爲其行政區域;撤銷富鐘縣,恢復鐘山縣、富川縣,鐘山駐鐘山鎮、富川駐富陽鎮;設立扶綏縣,駐扶南,以原扶綏縣幷入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爲其行政區域;設立梧州市萬壽區、白雲區、鴛江區、碟山區。

1963年
設立西林縣,駐八達,以原西林縣幷入隆林縣的區域爲其行政區域。

1964年
無變更

1965年
睦邊縣更名爲那坡縣;設立河池專區,駐河池縣金城江,劃轄原南寧專區的都安瑤族自治縣,百色專區的鳳山、東蘭2縣和巴馬瑤族自治縣,柳州專區的河池、宜山、天峨、羅城、南丹、環江6縣;廣東省的合浦縣、靈山縣、欽州僮族自治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及北海市劃歸廣西僮族自治區,設立欽州專區,專區駐欽州僮族自治縣,同時劃轄南寧專區的上思縣;恢復浦北縣,駐小江鎮,以合幷于合浦縣的原浦北縣行政區域爲其行政區域;撤銷欽州僮族自治縣,設立欽州縣;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爲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人民委員會由桂林市遷駐甘棠鄉。

1966年
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更名爲金秀瑤族自治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爲融水苗族自治縣;龍州縣析出下凍區的平而大隊劃歸憑祥市,析出上金區天西、安農、樂亭等3大隊38自然屯劃歸寧明縣。

1967年
都安瑤族自治縣百馬區龍眼鄉劃歸馬山縣;蒙山縣析出田尾等5村劃歸荔浦縣;設立柳州市郊區。

1968年
無變更

1969年
設立柳州市魚峰區和城中區。

1970年
蒼梧縣夏郢公社的平浪大隊,旺甫公社雙橋、河口、華堂、思扶等4大隊,及長洲公社的正陽、寺鐘、長地、竹灣、泗洲、龍華、龍平等7大隊劃歸梧州市管轄。

1971年
各專區更名爲各地區;桂林市近郊區更名爲郊區。

1972年
柳州市魚峰區和城中區合幷爲城區。

1973年
無變更

1974年
撤銷柳州市城區;撤銷梧州市萬壽區、白雲區、鴛江區、碟山區。

1975年
臨桂縣駐地由桂林市市區遷至臨桂縣二塘 (臨桂鎮) ;撤銷桂林市城區。

1976年
設立梧州市郊區。

1977年
無變更

1978年
東興各族自治縣更名爲防城各族自治縣,駐地由東興鎮遷至防城鎮。

1979年
設立梧州市萬壽、白雲、鴛江、碟山4區;撤銷南寧市郊區,設立新城、永新、江南、朝陽、衡陽5區;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5區,撤銷柳州市郊區;撤銷桂林市郊區,設立桂林市象山、秀峰、叠彩、七星4區;邕寧縣伶俐公社那舊大隊新舊屋2生産隊劃歸南寧市園藝場;撤銷柳州市鵝山區,幷入柳南區。

1980年
南寧市朝陽區更名爲興寧區,衡陽區更名爲城北區。

1981年
將原桂林地區的陽朔縣劃歸桂林市管轄,同時靈川縣大圩公社的潜經、草坪2大隊和茯荔大隊的吳家、楊家2生産隊劃歸桂林市管轄;寧明縣夏石公社劃歸憑祥市;設立合山市(縣級),以來賓縣北泗公社爲其行政區域。

1982年
邕寧縣的那龍、江西、壇洛3公社劃歸南寧市管轄;賀縣公會公社雙石大隊管轄的新村寨4個生産隊,和昭平縣樟木公社四合大隊管轄的新村寨11個生産隊,合幷成立新寨大隊,歸賀縣公會公社管轄。

1983年
柳城縣沙埔公社的古木、大灘2大隊,以及鹿寨縣雒容公社的洛埠大隊劃歸柳州市管轄;撤銷富川縣,設立富川瑤族自治縣,以原富川縣的行政區域爲富川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爲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爲欽州市的行政區域;撤銷河池縣,設立河池市,以原河池縣的行政區域爲河池市的行政區域;撤銷百色縣,設立百色市,以原百色縣的行政區域爲百色市的行政區域;撤銷玉林縣,設立玉林市,以原玉林縣的行政區域爲玉林市的行政區域;南寧地區的邕寧、武鳴2縣劃歸南寧市管轄;桂林地區的臨桂縣劃歸桂林市管轄;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梧州地區的蒼梧縣劃歸梧州市管轄;欽州地區的北海市改由自治區直轄。

1984年
設立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等4個市郊區(縣級);鹿寨縣的頭排區、象州縣的的桐松公社劃歸金秀瑤族自治縣;撤銷梧州市白雲區、鴛江區,設立梧州市白雲區;設立北海市海城區、市郊區。

1985年
湖南廣西兩省區協商解决東安、全州2縣在玉陛地區的行政區域界綫:從玉陛源口沿玉陛源水主流道而上(經謝家灣),至猪仔峽水漕,上燈光裏(又含冬瓜佘)郭家山山漕;沿石板廠山脊,過梅子坳,到大王嶺主峰(1100高地)沿山脊下到滑頭嶺(滑仔漕山);再沿玉陛源水主流道至燕洞口,上小黃花嶺山脊,至大黃花嶺山脊,至大黃花嶺主峰(1854.7高地);再沿山脊往北接新寧、全州、界爲止。該綫一北歸湖南省管轄,以南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

1986年
將"毛難族"更名爲"毛南族",撤銷環江縣,設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以原環江縣的行政區域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1987年
欽州地區的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設立大化瑤族自治縣,以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大化、六也、百馬、江南、都陽、雅龍、七百弄、板升八個鄉,棉山鄉的棉山、下皇、吉發、六說、平方、協和、加城等7村,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杠、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馬山縣的古感鎮的古感、坡了2村,貢川鄉的龍口、龍馬、城內、等宦、龍眼、貢川、清坡(波)、什隴、龍江、龍勒、紅柳等11村,永州鄉的共和、中良、龍樂、頒桃、皂江、龍亮、水力、古喬等9村爲其行政區域,駐大化鎮;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88年
撤銷貴縣,設立貴港市。

1989年
無變更

1990年
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北海市郊區的地角鎮和西塘鄉的徐屋、譚屋、張屋、大乪、體育裏、塘仔、石子嶺、三合口、沈四、油行、火燒床、屋仔、發寶、紅坎、沙井頭、丁屋、勞屋、上村、陳屋、莫屋、後塘、李屋等22自然村,以及高德鎮的勒棚村劃歸海城區管轄,將地角鎮改爲街道辦事處,作爲海城區政府的派出機構;撤銷梧州市白雲區,幷入萬秀區。

1991年
無變更

1992年
無變更

1993年
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設立防城港市(地級),防城港市設立港口區、防城區,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

1994年
撤銷北流縣,設立北流市;撤銷桂平縣,設立桂平市;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南區轄欽州、沙埠、康熙嶺、尖山、久隆、黃屋屯、東場、犀牛脚、大番坡、龍門港13個鎮,區政府駐欽州鎮,欽北區轄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長灘、那蒙、大寺、貴台、大直、青塘、平吉11個鎮和那香鄉,區政府駐欽州灣大道,欽州市轄原欽州地區的浦北縣、靈山縣和新設的欽北區、欽南區;撤銷北海市郊區,設立銀海區,銀海區轄從合浦縣劃入的福成鎮,原郊區的僑港鎮、咸田鎮、高德鎮、西塘鎮,海城區的大墩海、南(氵萬)、新村3個居委會,區政府駐明珠大道,新設鐵山港區,鐵山港區轄從合浦縣劃入的南康鎮、營盤鎮,區政府駐南康鎮,擴大海城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潿洲鎮(含斜陽島)、高德鎮的馬欄、軍屯、開江、垌尾、翁山、赤西、高農8個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脚、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及平陽村公所的螺殼村、龍溝蘆村,西塘鎮的西塘、西邊垌、驛馬3個村公所劃歸海城區管轄,區政府駐北部灣大道。

1995年
撤銷岑溪縣,設立岑溪市;貴港市升格爲地級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港北區,貴港市設立港南區、港北區,港南區轄貴城、大圩、石卡、三裏、覃塘、黃練、東龍7個鎮和附城、武樂、慶豐、根竹、中裏、奇石、大嶺、五裏、蒙公、山北、古樟、振南12個鄉。區政府駐江濱大道,港北區轄東津、橋圩、湛江、木格、木梓5個鎮和八塘、新塘、瓦塘、橫嶺、平悅、思懷6個鄉和貴城鎮南江公所、木松嶺居委會,區政府駐江南大道,貴港市轄平南縣和新設立的港北區、港南區,桂平市由自治區直轄。

1996年
設立東興市(縣級),以防城港市防城區的東興、江平、馬路3個鎮的行政區域爲東興市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東興鎮;將桂林市郊區更名爲雁山區,幷對桂林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作相應調整:將原郊區大河鄉、穿山鄉的清風村劃歸叠彩區管轄,區政府駐鳳北路,將原郊區甲山鄉劃歸秀峰區管轄,區政府駐西鳳路,將原郊區的二塘鄉、柘木鎮的同心、平山兩個村和穿山鄉的安新村劃歸象山區管轄,區政府駐銀錠路,將原郊區的穿山鄉(不含清風、安新兩個村)、朝陽鄉劃歸七星區管轄,區政府駐馬坪街,雁山區轄原郊區的雁山鎮、柘木鎮的(不含同心、平山兩個村)、大埠鄉、草坪回族鄉,區政府駐雁山鎮。

1997年
撤銷賀縣,設立賀州市,以原賀縣的行政區域爲賀州市的行政區域;將梧州地區行署駐地由梧州市市區遷至賀州市八步鎮,梧州地區更名爲賀州地區,賀州地區轄原梧州地區的富川、鐘山、昭平3個縣(自治縣)和賀州市;梧州市轄萬秀、蝶山、郊區3個區,轄蒼梧縣和原梧州地區的藤縣、蒙山縣,代管原梧州地區的岑溪市(縣級);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玉州區玉林鎮東門路;玉林市設立玉州區和興業縣,玉州區轄玉林、福綿、南江、城西、名山、仁東、樟木、成均、新橋、城北、茂林、沙田12個鎮和石和、仁厚、大塘3個鄉。區政府駐玉林鎮民主路,興業縣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石南、城隍、大平山、蒲塘、北市、葵陽、沙塘、山心8個鎮和龍安、鐵聯、博愛、高峰、洛陽、小平山、賣酒7個鄉,縣政府駐石南鎮,玉林市轄原玉林地區的容縣、陸川縣、博白縣和新設立的興業縣、玉州區,原玉林地區的北流市由自治區直轄。

1998年
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幷,組建新的桂林市(地級)。市政府駐象山區榕湖南路,新的桂林市轄原桂林市的臨桂縣、陽朔縣和秀峰區、叠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以及原桂林地區的靈川縣、荔浦縣、永福縣、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各族自治縣。

1999年
無變更

2000年
無變更

2001年
撤銷南寧市市郊區,將原郊區的津頭鄉劃歸南寧市新城區管轄,將安吉鎮、三塘鎮和上堯鄉的虎丘村劃歸南寧市興寧區管轄,金陵鎮、雙定鎮、那龍鎮、心圩鎮和上堯鄉的秀厢、秀靈、萬秀、友愛、新村5個村劃歸南寧市城北區管轄,石埠鎮、江西鎮、壇洛鎮、富庶鄉和上堯鄉的永和、上堯、陳東、陳西、西明5個村劃歸南寧市永新區管轄,沙井鎮、那洪鎮、亭子鄉劃歸南寧市江南區管轄。

2002年
撤銷百色地區和縣級百色市,設立地級百色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右江區向陽路,百色市設立右江區,以原縣級百色市的行政區域爲右江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向陽路,百色市轄原百色地區的田東縣、田陽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淩雲縣、樂業縣、西林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右江區;撤銷賀州地區和縣級賀州市,設立地級賀州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八步區賀州大道,賀州市設立八步區,將原縣級賀州市的行政區域和鐘山縣的西灣鎮劃歸八步區管轄,區政府駐向陽路,賀州市轄原賀州地區的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昭平縣和新設立的八步區;撤銷河池地區和縣級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金城江區新建路,河池市設立金城江區,以原縣級河池市的行政區域爲金城江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江北東路,河池市轄原河池地區的南丹縣、鳳山縣、天峨縣、東蘭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金城江區,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撤銷柳州市市郊區,將原郊區的長塘鎮、沙塘鎮、石碑坪鎮、洛埠鎮、白露鄉和黃村鄉白沙、黃村、雅蓮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北區管轄,羊角山鎮的水南、架鶴、鶏喇、社灣、陽和5個村和鶏喇居委會劃歸柳州市魚峰區管轄,太陽村鎮、西鵝鄉和羊角山鎮的新雲、門頭、帽合3個村以及黃村鄉的渡口、基隆、磨灘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南區管轄,柳東鎮和魚峰區的譚中街道劃歸柳州市城中區管轄;撤銷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興賓區建設大道,來賓市設立興賓區,以原來賓縣的行政區域衛興賓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來賓鎮前衛路,來賓市轄原柳州地區的沂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興賓區,原柳州地區的縣級合山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將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江州區石林大道,崇左市設立江州區,以原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爲江州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新民路,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的寧明縣、扶綏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和新設立的江洲區,原南寧地區的縣級憑祥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將原南寧地區管轄的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劃歸南寧市管轄。

2003年
撤銷梧州市郊區,設立梧州市長洲區,長洲區轄原郊區長洲鎮及龍湖鎮的新興、龍新、平浪3個村,同時將蝶山區的新興二路居委會、龍山裏居委會、西堤三路第一居委會、西堤三路第二居委會以及蒼梧縣倒水鎮劃歸長洲區管轄,長洲區政府駐新興二路;將蒼梧縣旺甫鎮和原梧州市郊區城東鎮劃歸萬秀區管轄,萬秀區政府駐阜民路;將萬秀區塘源居委會、原梧州市郊區龍湖鎮的高旺、新民、旺步、塘源4個村和蒼梧縣夏郢鎮劃歸蝶山區管轄,蝶山區政府駐角嘴後路;設立貴港市覃塘區,將貴港市港北區的覃塘鎮、黃練鎮、東龍鎮、三裏鎮、五裏鎮、石卡鎮、蒙公鄉、山北鄉、古樟鄉、振南鄉、大嶺鄉劃歸覃塘區管轄。區政府駐覃塘鎮覃塘大道。

2004年
撤銷南寧市城北區、永新區和邕寧縣,設立南寧市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昆侖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政府駐厢竹大道;新城區更名爲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政府駐仙葫大道;將原邕寧縣的吳圩、蘇圩、延安3個鎮和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同華、錦江、安平、同良、同寧、同江、那廊、智信、揚美10個村劃歸江南區管轄,江南區政府駐壯錦大道;將原永新區和城北區(不含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等10個村)劃歸西鄉塘區管轄,西鄉塘區政府駐大學路;將原邕寧縣的良慶、那馬、那陳、大塘、南曉5個鎮劃歸良慶區管轄,良慶區政府駐良慶鎮;將原邕寧縣的蒲廟(不含莫村)、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劃歸邕寧區管轄,邕寧區政府駐蒲廟鎮。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