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Feb 7th, '11, 23:09
歷時252年之久嘅大藤峽瑤民反支大起義(公元1374年至1626年)
大藤峡位于广西黔江中下游,长约50公里,山势险峻,江水湍急。明代大藤峡起义以瑶民为主,从洪武年间开始到天启年间为止,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余次。
1386年(洪武十九年),罗渌山农民起义军杀广西布政司参议汤敬恭,控制大藤峡一带,垄断桂平至武宣的黔江水路数十年。
1442年,蓝受贰、侯大苟领导的起义将大藤峡瑶民的反抗斗争推向了高潮。1463年,侯大苟率义军700多人夜袭两广总督衙门驻地梧州,活捉按察司副使周王寿,打开官库,缴获大量武器、金银财宝及粮盐等,散发给贫苦百姓。
1463年至1465年间,义军控制了梧、浔、柳3府10多个州县。义军还越省作战,打到广东、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些州县,震动了明统治者。
1465年,明佥都御使韩雍纠合16万官军分5路围剿,杀义军3200多人,侯大苟等全部牺牲;韩雍砍断峡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
约在1526年前后,大藤峡起义再次进入高潮,并与八寨、苍梧等地的农民起义军遥相呼应,再次控制了黔江上下数百里的广大地区;1527年,明朝廷派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使王守仁提督两广军务,王采用突袭的手法,先后镇压了大藤峡和八寨农民起义,捕杀义军3000余人。
1627年,胡扶纪以鹅山为据点领导农民起义,官兵8000多人前来围剿,胡扶纪被捕杀。
至此,前后历时250余年的大藤峡起义失败。大藤峡起义是广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起义,也是明朝中后期全国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
起义简介
明正统至嘉靖(1442——1539)年间广西中部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洪武八年(1375)起,大藤峡瑶族不断掀起反抗明王朝压迫的斗争。正统七年(1442)瑶族蓝受贰领导瑶民起义,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豪强地主。不久被害。侯大苟继起领导斗争。先后攻破州县,影响扩及两广的高、廉、雷、肇、韶、梧等六府地区,队伍发展到万余人。成化元年(1465),明朝遣兵十六万围攻大藤峡,侯大苟在战斗中牺牲。余部在侯郑昂带领下攻入浔州(今桂平)府城,并一度攻占容、藤两县,斗争持续数十年。正德五年(1510)后,义军又形活跃,沿江数百里,出没不定。明廷为彻底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于十八年出兵五万余合围大藤峡,大肆屠杀。瑶民退避山谷,起义失败。后明朝在此编保甲,立营堡,改州治等,强化其统治。
起义背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八月,桂平暴雨连天,终日不歇,郁江、黔江洪水肆虐,泛滥成灾。洪武八年,明朝政府不顾当地居民灾后生活艰难的现实,非但没有支以援手,反而加重徭役征集,这些背谬的举措遭到当地人民的一致反对。特别是生活在黔江大藤峡区域的瑶族人民因受灾严重,更是极力抵制政府的各项非人道政策。明朝政府对瑶民的抵制行为甚为羞愤,为了加强统治威权,官府决定强摊兵役,并派遣官兵肆意入山强伐木材,劫掠财物。这直接激化了瑶民的普遍愤慨,并因此诱发瑶民通过聚众起事,以暴力抗击政府的强取豪夺行经,从此揭开了瑶民持续165年的起义斗争序幕。
起义经过
此次揭竿而起显然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周密计划,起义刚刚暴发,就被驻守在大藤峡的柳州卫佥事于海领兵镇压。参加起义的瑶民大都被搜捕怠尽。
洪武十四年,大藤峡瑶民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组织上的周密布置,在首领韦公广的领导下,联合当时的浔、象、宾三州瑶民共同起事。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政府官军镇压。
瑶民的武力反抗直接导致政府对当地居民的高压政策,而高压政策又进一步刺激瑶民的反抗激情。洪武十九年(公元1374年),大藤峡腹地罗渌垌瑶民以“大享老鼠”为首领举事,杀死广西布政使司参议汤敬恭。时任都督杨文、右将军韩观分兵镇压,追捕瑶民起义军。官军所到之处,到处烧、杀、劫、掠,瑶民虽然损失惨重,但始终不肯招降,坚持斗争。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六月,时任右将军韩观、新城侯张辅领兵征交趾之后,归抵柳州,并报请朝廷增派官兵,准备乘胜一举扫荡浔、柳各地瑶民的起义军。明成祖朱隶命令湖广、广东、贵州三省司发兵进入广西。政府官军首先对马平、来宾、迁江、宾州等地瑶塞进攻,然后会师攻打武宣东乡、桂平以及桂林、永福等地瑶塞。此次瑶民损失惨重,起义军被屠杀1万余人,被俘1.3万余人。
虽然如此,由于各地瑶民的反抗斗争已经从分散起事走到了联合战斗的新阶段,官府的镇压已经难以真正消灭瑶民的抗争斗志。此后,以两三年为一个时段,瑶民的起义暴动此起彼继。
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瑶民领袖侯大狗的率领下瑶民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数年间起义军发展到万余人,活动范围扩展到广西梧州及广东化州、德庆州等。
天顺五年(1461年),时任都督颜彪与广西巡抚叶盛乘瑶民主力远征广东而后方空虚之机,督导两京并江西、湖广、浙江等卫所官军1万余人,夹攻大滕峡。起义军守备力量薄弱,猝不及防,紫荆、仙女关等721处营塞被攻破,瑶民被杀3217人,被烧毁房屋、禾仓17200间,被夺去船只503艘,被俘531人,牛马520头(匹),器械5710件。
天顺七年(1463年),总兵官泰宁侯陈泾、副总兵都督欧信、巡抚都御史叶盛再次用兵镇压大藤峡。第二年冬天,总兵官陈泾进驻梧州城。瑶民起义军派遣壮士700人,趁夜突然攻占梧州府城,释放囚犯,没收库存,并活捉副使周俦做人质以挟制官军。陈泾虽拥兵数千,但摄于起义军的威力,不敢抵抗。
明宪宗朱见琛上台后,决计对大藤峡瑶民起义军进行大规模镇压。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派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以兵部侍郎韩雍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领兵16万进入广西,分为左右两军。右军自象州、武宣分五路从北面进攻,左军由桂平、平南分八路从南面进攻,同时还分兵扼守各大隘口。官军各路人马水陆并进,夹攻大藤峡。起义军多面受敌,寡不敌众,终于失败。此次战役瑶民被攻破营塞900处,斩首3200人,侯大狗及起义军782人被俘,妇女2718人被掳,战死及逃、溺、堕死者不可胜计。成化二年(1466年)春,侯大狗被凌迟处死。
侯大狗死后,瑶民的起义并没有因此停息,而是继续与官军周旋,坚韧抗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武靖州土目黄贵、韦香勾结指挥潘翰臣,把弩滩瑶民首领侯胜海引诱到县城,将其杀死并霸占了他的田地。侯胜海被杀,触怒了瑶族人民。侯胜海之弟公丁聚众到城下呐喊示威,并杀死城内居民2人,佥事邬阅,参议孙继武即组织1000多人的队伍围攻弩滩。侯公丁集中瑶民2000多人,连夜袭击官兵,杀死戍兵200余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再次爆发。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明王朝派副使翁万达领兵数万人前来镇压,翁万达用计通过参议田汝成诱使侯公丁进城,将他杀害。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副总兵张经领35000人为左军,以副使翁万达为监军,分六路由东南方向侵入大藤峡腹地;又以16000人为右军,分四路由西北方向进击。瑶民起义军牺牲1200多人,部分瑶民向东奔入罗运山,又被官军追击,斩首1000余人。
第二年,官府再一次派遣军队深入大藤峡腹地镇压起义军,但同时一改以前的烧、杀、劫、掠的野蛮措施,一方面迁徙瑶民,拨给田地耕种,并实行安抚政策;另一方面允许瑶民进行食盐、布匹等物品的商业性活动。至此,大藤峡瑶民的生活渐趋稳定,瑶民起义也基本被平息。
相关分析
1、自然灾害诱发的“官逼”是“民反”的直接原因(根据记载,几乎每一次大的起义爆发之前都有自然灾害现象发生),并成为起义持续的外在动力。
2、各地瑶民的联合斗争(如有记载的浔、象、宾三州联合起事等)是起义得以长年持续的根本原因(组织上的准备)。
3、天然“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封建时代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能够为其提供持续斗争的原始资本。
4、南荒之地,天高皇帝远,驻地政府的统治威权尚不具备彻底毁灭瑶民义军的生存空间(据史料记载,官府几次大规模的胜利围剿都是借助外来省份地区的兵力支援,而他们的支援只能是暂时性的,客观上这为起义军在重创之后能够苟延残喘并重新获取斗争的生命力提供了机会)。
5、(结合当前桂平人的生活特性)桂平人普遍具有的排外特性(瑶民更甚!?)可以反观尚还处于荒蛮未开化时代的瑶民的排外气氛。共同的排外个性容易引发一致抗击外来势力侵犯的心理共振,这是瑶民一次次被镇压,又一次次重整旗鼓,响应当地领袖人物起义的内在气质。
6、荒蛮民族(瑶民是其中之一)对于宗教信仰的精神皈依具有“迷信性”,瑶民领袖可能利用瑶民的宗教信仰来为起义聚合力量,从而一次次实现彼伏此继的悲烈起义事件。
---------------------
为反抗封建压迫,明洪武四年(1371年)广西大藤峡(包括今金秀、象州、蒙山、荔浦、桂平等地)的瑶族群众,以侯大苟为首揭竿起义。起义持续250多年,斗争烽火燃遍各地。明王朝为了挽救其在岭南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纠集了数十万官兵,先后三次血洗大藤峡,对瑶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也是瑶族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起义。
大藤峡瑶民起义 - 基本情况
发生时间:明朝洪武年间开始至明朝天启年间,历时250多年。
广西大藤峡
所属朝代:明朝
发生地点:广西大藤峡地区。
起义性质:广西大藤峡地区瑶族、僮族人民反对明朝残暴统治的起义。
大藤峡瑶民起义 - 发生地点
大藤峡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中下游的武宣至桂平间,约长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在桂平市碧滩与弩滩间,有藤粗如斗,连接两岸,居人赖以渡江,故称此峡江为大藤峡。以其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南部的浔州府、梧州府与平乐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圆约六百余里地方,称为大藤峡地区,这里聚居着瑶、僮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人,尤以瑶族为多。
大藤峡瑶民起义 - 发生原因
明朝政府较早地在这一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用武装夺取瑶、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重剥削。甚至以封锁食盐进入广西,作为迫使瑶、僮族人民就范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大藤峡瑶民起义 - 发生过程
大藤峡地区的各族人民起义自洪武时起不断发生。较重要的起义有:
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大亨、老鼠、罗禄山瑶民起义。
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
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1432年)覃公领导的起义。
正统七年(1442年)大藤峡瑶民因田州士兵在此屯种,进行占田,阻其出入,故在兰受贰率领下开始斗争。但被千户满智等诱杀。
景泰年间(1450—1456)瑶民侯大苟高举义旗,队伍很快扩大到1万多人,影响波及两广的高、廉、雷、肇、韶、梧六府地区。侯大苟起义规模甚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
成化元年(1465年),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十六万前往镇压,分五路转攻大藤峡,起义军近七千人被杀。年底时起义军退守九层楼山巅,鏖战数百回合,终于全军覆没牺牲,侯大苟被俘牺牲。侯大苟起义军失败的次年,侯郑昂等集合起义军遗部700多人,在深夜攻入浔州府(今广西省桂平县),“焚军营城楼,夺百户所印三颗”,显示了瑶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这3颗百户所铜印,已于1972年在桂平县蒙圩乡铜锣塘屯头渡坝口的山坡上出土,颗重0.88公斤,7公分见方,文曰“浔州卫中千户所百户印”,为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所造。这一文物的出土是大藤峡瑶民起义取得胜利的见证。在此情况下,明朝决定在大藤峡附近设立武靖土州,以上隆州岑铎管事,在峡内及邻近要隘设立巡检司、千户所多处以加强统治。此后,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转入低潮。
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又爆发起义。正德十一年(1516)总督陈金率军镇压起义后,又行安抚之策,命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市、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对过峡商船收税,使商舶稍通。陈金又请敕命,改断藤峡为永通峡。
嘉靖时,由于官府压迫转剧,大藤峡人民反抗斗争再度掀起高潮。东连柳州,北连庆远(今广西宜山)、忻城,西连东兰,南接上林的广大地区皆爆发起义与大藤峡地区的起义群众互相配合,严重地威胁着明政府在广西的统治。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七年王守仁督师镇压胡缘二、黄公豹起义,被杀的民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王守仁还在此地建讲堂、兴学校,教习“圣贤之学”,以使人民服从地主阶级统治,但他并没有达到目的,十五年,侯胜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继率瑶民起义,直到十八年被镇压。
天启六年(1626),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但亦于次年遭镇压。至此,前仆后继、历时二百五十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告失败。
---------------------
大藤峡瑶民起义
大藤峡位于广西武宣勒马至桂平弩滩长约60余公里的峡谷地带,因在弩滩上溯5里处的泉水冲上有一大藤横卧江面,成为两岸群众来往交通要道而得名。以今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中心,“桂平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东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周遭盖六百里”。④的大山区,都属于大藤峡地区范围之内。形势险要,在明代是瑶族的聚居区之一,有兰、胡、侯、盘四姓,也有部分僮人、伶人居住在内。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是明朝的正统、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南下,加上黄河决口,淹地1500余公里,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尖锐。
1442年(正统七年)大藤峡瑶民因田州士兵在此屯种,进行占田,阻其出入,故在兰受贰率领下开始斗争。但被千户满智等诱杀。景泰年间(1450—1456)瑶民侯大苟高举义旗,队伍很快扩大到1万多人,影响波及两广的高、廉、雷、肇、韶、梧六府地区。
1465年(成化元年),明将韩雍率官兵16万,分5路转攻大藤峡,年底时起义军退守九层楼山巅,廖战数百回合,终于全军覆没牺牲。时“峡中有大藤如斗,延亘两崖,诸蛮皆缘之以渡,至是斩峡藤断之,名断藤峡”。⑤侯大苟起义军失败的次年,侯郑昂等集合起义军遗部700多人,在深夜攻入浔州府(今广西省桂平县),“焚军营城楼,夺百户所印三颗”。⑥显示瑶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这3颗百户所铜印,已于1972年在桂平县蒙圩乡铜锣塘屯头渡坝口的山坡上出土,颗重0.88公斤,7公分见方,文曰“浔州卫中千户所百户印”,为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所造。①这一文物的出土是大藤峡瑶民起义取得胜利的见证。在此情况下,明朝决定在大藤峡附近设立武靖土州,以上隆州岑铎管事,在峡内及邻近要隘设立巡检司、千户所多处以加强统治。
1516年(正德十一年)两广总督陈金与瑶民订约,“商船入峡者,计船大小给之鱼盐,蛮就水滨受去,如榷税然”。②陈金以为此法可行,遂将断藤峡改名为“永通峡”。但不久,江道依然不通,当时浔州人歌谣讽刺说:“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噫,陈公”。③成为一个受嘲讽的民谣。
1528年(嘉靖七年)大藤峡南部又继续爆发反抗斗争,两广总督兼巡抚王守仁率2万军士进行镇压,并委田州土官岑猛之子岑邦佐到武靖土州为知州,使其就地镇压大藤峡瑶民。1537年(嘉靖十六年)因武靖州土目杀害起义首领侯胜海,占夺瑶民田产引起瑶民激愤,在侯胜海之弟侯公丁领导下,攻破弩滩堡,杀戍兵200多人。但侯公了不久即被诱杀。为了彻底镇压延续达100年左右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明朝遣派侍郎蔡经,副使翁万达,参议田汝成等于1539年率军50000余,以左、右两军,左军分6道,右军分4道,南北夹击,合围征剿大藤峡地区。在大肆屠杀之下,瑶民退居深山,或迁各地,起义归于失败。
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以后,田汝成曾向总督府献策7条,用以加强对大藤峡地区的善后及统治之用。这7条措施即:“编保甲以置新民,立营堡以通江道,设备御以控上游,清狼田以正疆界,改州治以占屯所,处疑兵以慎边防,榷商税以资公费”。④得到蔡经的采纳施行。大藤峡瑶民起义显示了瑶族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对后来大瑶山地区瑶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元朝统治时期,广西各族人民不断起义,其中以瑶族人民起义最多。其中最大一次是公元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瑶族领袖吴天宝率众6万攻打全州。公元1368年,元灭明起,瑶族起义依然不断,其中以景泰、天顺、成化年间的大藤峡起义声势最为浩大,持续时间最长,斗争范围最广。
广西大藤峡地区瑶族、僮族人民反对明朝统治的起义。大藤峡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中下游的武宣至桂平间,约长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在桂平县碧滩与弩滩间,有藤粗如斗,连接两岸,居人赖以渡江,故称此峡江为大藤峡。以其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南部的浔州府、梧州府与平乐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圆约六百余里地方,称为大藤峡地区,这里聚居着瑶、僮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人,尤以瑶族为多。明朝政府较早地在这一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用武装夺取瑶、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重剥削。甚至以封锁食盐进入广西,作为迫使瑶、僮族人民就范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大藤峡地区的各族人民起义自洪武时起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大亨、老鼠、罗禄山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覃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通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间蓝受、侯大苟领导瑶、僮人民起义等。侯大苟起义规模甚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十六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七千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此后,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转入低潮。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又爆发起义。正德十一年(1516)总督陈金率军镇压起义后,又行安抚之策,命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市、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对过峡商船收税,使商舶稍通。陈金又请敕命,改断藤峡为永通峡。嘉靖时,由于官府压迫转剧,大藤峡人民反抗斗争再度掀起高潮。东连柳州,北连庆远(今广西宜山)、忻城,西连东兰,南接上林的广大地区皆爆发起义与大藤峡地区的起义群众互相配合,严重地威胁着明政府在广西的统治。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七年王守仁督师镇压胡缘二、黄公豹起义,被杀的民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王守仁还在此地建讲堂、兴学校,教习“圣贤之学”,以使人民服从地主阶级统治,但他并没有达到目的,十五年,侯胜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继率瑶民起义,直到十八年被镇压。天启六年(1626),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但亦于次年遭镇压。至此,前仆后继、历时二百五十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告失败。
---------------------
大藤峡之战 - 战争经过
景泰七年(1456年),广西大藤峡瑶、壮各族人民在瑶族人侯大苟的领导下起义,起义军至数万人,势力迅速发展至广东高州、廉州(今广西合浦)、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并于天顺七年(1463年)攻陷梧州城,远近震动,朝廷惊恐。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明廷以都督赵辅充总兵官、征夷将军,太监卢永等人为监军,韩雍为右佥都御吏;赞理军务,集兵16万于南京,准备大举镇压。韩雍力排分兵广东将起义军全部逼至广西而歼之的主张,提出集兵直捣义军老巢——大藤峡的方略,被赵辅接受,进军广西。入秋,大军至桂林,分兵5路,先破大藤峡外围支撑点修仁(今广西荔浦西南)、荔浦(今广西荔浦)二县,追至力山(今广西蒙山西),斩首7300级,擒1200余人。遂兵进浔州(今广西桂平东南)。韩雍不顾当地豪绅的劝阻,以大藤峡绵延600余里,兵分则力弱,拖延日久则军资难继,无法围困,决意强攻。十一月,官军长驱至大藤峡口,由指挥潘铎负责,分兵扼守各路隘口;总兵欧信率5哨人马自象州、武宣攻大藤峡之北;参将孙震率2哨沿大藤江自水路入峡;韩雍、赵辅、都指挥白全等率8哨兵自桂平、平南攻大藤峡之南。时起义军首领侯大苟等固守桂州横石塘,立栅南山,多置滚木、垒石、标枪、弓弩。十二月初一日,韩雍等率水陆大军分头向大藤峡发起总攻,起义军据险死守。官军拥团牌登山力战,连破石门、林峒、沙田、右营诸寨,焚其寨栅、庐舍、积聚,起义军崩溃。官军伐木开道,直捣横石塘及九层楼等主要据点。起义军在此树栅数重,凭高据守。官军在山下佯攻,诱发石矢滚木,待其石木已尽,缘木攀藤攻上;别遣一支精兵,从小路先登横石塘山寨背后高山,向横石塘山寨发放强弩炮石;起义军腹背受敌,力战不支,山寨遂破。起义军324个山寨被破,侯大苟等782人及家属2178人被俘,3027人战死,余众逃散、坠崖、溺水死者无数。随后,韩雍、赵辅又分兵数路,进攻四处逃散的起义群众。至翌年四月,先后攻破博白(今广西博白)、阳江(今广东阳江)等县营寨多处,派员招抚流民复业,砍断横江大藤,更名大藤峡为“断藤峡”。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