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討論同優秀網文轉載
Mar 24th, '10, 06:09
24-3-2010
香港《蘋果日報》
向極權說不
Google棄北京投香港【本報訊】 Google出走中國大陸,退守香港。這間世界最大搜尋器公司決定向極權說不,昨日凌晨發表告別聲明:「我們不能繼續在 Google.cn搜索結果上進行自我審查。」北京對 Google做法表示憤慨,美國政府則表示尊重 Google的決定。內地網民今後仍可透過 Google香港網站搜尋資料,但昨日所見,敏感資料如「六四」仍被過濾。國際人權組織形容這是 Google漂亮的反擊。
內地網民昨晚在 Google北京辦公樓外哀悼谷歌撤出中國。路透社繼伊朗與北韓之後,中國成為另一個沒有 Google的國家。 Google發表「關於谷歌中國的最新聲明」,表示昨晨起已停止了 Google.cn搜索服務上的自我審查。瀏覽 Google.cn用戶今後將被轉接至 Google.com.hk,提供未經審查的簡體中文搜索結果。
Google形容決定的過程十分艱難:「中國政府在與我們討論的過程中已經十分明確地表示,自我審查是一個不可談判的法律要求。我們十分希望中國政府尊重我們這一決定,儘管我們知道,用戶對 Google服務的使用有可能隨時被阻止。」
早在今年 1月, Google已經向北京發出挑戰,表示 Google受到來自中國、複雜的網絡攻擊:「這些攻擊以及它們所暴露的網絡審查問題,加上去年以來中國進一步限制網絡言論自由,使我們做出結論,我們不能繼續在 Google.cn搜索結果上進行自我審查。」
中方對做法表示不滿和憤慨
聲明由 Google公司高級副總裁 David Drummond發出,他表示 Google仍會繼續在中國的研發工作,並保留銷售團隊,但須取決於中國大陸用戶能否瀏覽 Google.com.hk。 Google在內地約有 600名僱員,一半是工程人員,一半是銷售人員。有消息稱部份員工將調到香港工作。
上述聲明約於香港時間昨日凌晨 3時發出,北京反應也很快,官方新華社昨日清晨 5時半發稿,引述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絡局負責人回應稱:「谷歌( Google)公司違背進入中國市場時作出的書面承諾,停止對搜索服務進行過濾,並就黑客攻擊影射和指摘中國,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堅決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對谷歌公司的無理指摘和做法表示不滿和憤慨。」
美國白宮則表示尊重 Google的決定,但對該公司未能與中國達成協議表示失望。 Google發表聲明前已知會美國國家安全局,該局發言人 Michael Hammer說,他們曾就此議題向中國政府直接表達關注。
Google退守香港,《華爾街日報》引述港府回應稱,港府不會審查互聯網站,完全尊重資訊自由,進入以本港為基地的互聯網站也無限制,包括在內地進入。 Google稱,進行遷移的過程中,由於香港伺服器負荷的增加,用戶可能發現搜索速度變慢,或暫時不能瀏覽某些 Google頁面。
總部位於紐約的「中國人權」形容這是 Google漂亮地把球擊回北京的場區,總幹事 Sharon Hom表示, Google技術上仍留在中國發展,但取消審查的同時,又能測試北京會否侵犯香港特區言論自由的承諾。「人權監察」高級亞洲研究員 Nicholas Bequelin則擔心,中國可能會視 Google的新措施為對香港主權的挑戰,或會對香港政府構成壓力,因為港府管治班子都是由北京欽點。
Google.cn在主頁上註明,歡迎網民使用新網址(即 Google.com.hk)。路透社用超連結關鍵字詞逐條封鎖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中央透過港府干預 Google的可能性較低:「中央嘅政策只係要封鎖資訊流入大陸,喺香港一向都可以睇六四等敏感資料,呢個唔係 Google嘅問題,如果連香港 Google都封殺,對香港形象好大影響。」
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莫乃光說,中國政府需很神通廣大才能過濾香港 Google搜尋器。萬維網專業人員協會創會主席林永君說,有關單位可透過超連結關鍵字詞逐條逐條封鎖,過濾內地網民使用香港 Google的搜索,方法跟過濾色情資訊軟件類似。
進軍及撤出中國事件簿
19/07/2005:從微軟挖走副總裁李開復,宣佈計劃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
25/01/2006:與北京達成協議,對「六四」、「天安門」、「法輪功」敏感字詞進行審查後,宣佈推出 Google.cn,中文名為谷歌
04/01/2007:跟中移動結盟,在中國提供手機上網服務
27/10/2008:跟微軟和雅虎與人權組織組成「全球網絡倡議」,公開網絡公司行為守則,確保網絡自由和網民私隱權
18/06/2009:被北京批評散播淫穢內容
12/01/2010:指遭中國黑客攻擊,威脅退出中國市場
21/01/2010: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要求北京調查 Google及其他美國高科技公司遭黑客攻擊事件
21/02/2010:美國《紐約時報》指攻擊 Google的中國電腦黑客,源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和山東藍翔技術學校
昨日: Google宣佈停止在中國提供過濾搜尋,並把搜尋引擎移到香港資料來源:法新社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324&sec_id=4104&art_id=13854842 (有片)
Mar 24th, '10, 06:26
內地網民試用 敏感詞無法顯示
【本報訊】 Google宣佈將 Google.cn的搜尋引擎轉至香港後,內地網民即時試用,惜被當局防火牆所擋,大多數敏感詞無法顯示。網民同情 Google的留言亦無法顯示,因內地各網站已接通知,要刪掉所有「同情谷歌」的留言。被稱為「五毛黨」的政府寫手則齊齊發功,現身網站配合政府狂轟 Google。
Google將內地搜尋引擎移到香港後,內地網民紛紛試用,輸入「六四」、「達賴」、「劉曉波」、「法輪功」、「王力雄」、「曾金燕」、「高智晟」等敏感詞,結果都是「無法顯示網頁」,偶然可見提要,但點進去內容也是無法顯示。
網民稱,這是政府的防火牆對境外服務器進行過濾,如同其他境外網站,無一倖免。至昨晚更有網民稱,連 Google香港網頁也無法打開,有人改用日本、台灣網頁搜尋。有網民則狂轉貼如何使用「翻牆」軟件,教網民使用這些軟件,出國瀏覽境外網站。
「谷歌已驕傲地撤退了!」內地網民紛紛在網上表達他們對 Google的不捨。河南維權人士劉莎莎寫道:「在中國民主已沒希望了!」著名維權藝術家艾未未表示:「北京的沙塵暴吹走了谷歌!」
聲援谷歌文字圖片被清理
內地網上也有不少聲音,對 Google的離去表示不屑,甚至狂批 Google「想以螳螂之軀,擋大國進步之輪」。有網民指,這些聲音如不是來自「五毛黨」(即政府僱用的網絡寫手),就是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少的「盲蟲」(即只會照當局要求發言者)。
網民還透露,內地宣傳主管部門昨晨對媒體下令,提出報道事件「六大指引」,包括只能採用中央媒體稿件、不得修改標題、不做相關專題、不設置討論議題或投票,嚴禁擅自採訪學者、專家,並且嚴管網民留言。
有互聯網論壇管理員稱接到通知,要求清理聲援谷歌、給谷歌獻花、為谷歌叫好等文字、圖片,要專人監控谷歌相關信息。
Mar 24th, '10, 06:32
配合美國外交策略【本報訊】 Google對抗中國網絡審查,將內地的網絡搜尋引擎搬到香港。 Google創辦人之一的布林( Sergey Brin)說,這是要反對極權,而他這番堅持正好和美國奧巴馬( Barack Obama)政府用互聯網對抗專政的外交策略合流。
布林 6歲前在蘇聯長大,後移民美國,他不諱言童年受極權統治令他很反對限制言論自由和資訊審查。 Google高層對進入中國所作妥協,內部一直有爭辯,至黑客入侵 Google及其他美國科技公司電郵系統,加上 Google在內地盈利不大,布林的反審查路線成公司主調,並威脅撤出中國市場。

百度和Bing得益
Google威脅撤出中國前曾知會白宮,白宮其後也力挺 Google對北京強硬。今年 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莉( Hillary Clinton)發表「希拉莉宣言」,推動網絡自由外交,聲言美國政府支持發展新技術破網禁,向北京等專制政權的網禁宣戰。她又促科網企業巨頭配合網絡自由外交,不要助紂為虐協助審查。
但美國科網企業巨頭中,微軟聲言以商言商;雅虎說因其內地網站已賣掉而愛莫能助;惟獨 Google為網絡自由抗爭,跟奧巴馬政府的網絡自由外交不謀或有謀而合。
Google挺身而出,分析指北京必定封殺。李嘉誠旗下 Tom在線已棄用 Google,網站改用百度為搜尋引擎。中國移動料也會取消用 Google作其流動搜尋引擎的協議,外界預期百度和微軟搜尋器 Bing會得益。 Google本身也已叫停讓 Gphone登陸內地市場的計劃。此外,美國其他企業都可能受影響,《華爾街日報》引述的調查就指,在華的美國公司覺得備受冷待和歧視。
Mar 24th, '10, 06:39
拆局
香港被擺上火山口
儘管中國外交部及美國白宮都想淡化 Google事件的政治影響,強調不會影響中美關係,但是, Google將 Google.cn搜尋引擎導向不設審查的 Google.com.hk,此舉對中國控制互聯網、箝制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挑戰,還是不言而喻的;而香港一夜之間成為 Google的避風港,事實上也被擺上火山口。
Google一方面在意識形態方面挑戰中共,另一方面又保留在中國內地的其他業務,還想牟取商業利益,無異於與虎謀皮。 Google的公然反抗,既有維護其商業道德的因素,又反映了美國商界在中美關係日趨惡化之際,難以承受來自美國國會及政府的壓力。中國美國商會負責國際事務的高級副會長薄邁倫( Myron Brilliant)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坦承,中國政府不能再指望美國企業有能力抵制和阻止國會對華政治壓力。
多一個被指摘藉口
對於 Google選擇香港作為避風港,《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對谷歌鑽『一國兩制』空子的做法還能容忍多久。」其實, Google利用香港搜尋引擎規避北京的監管,並不能真正將開放的網絡帶給內地網民。就算 Google.cn下個月不被釘牌,在當局的防火長城屏蔽之下,那些在搜尋結果中顯示涉及敏感內容的網頁,內地網民也不是可以隨意打開的。
反而,在親共人士眼中,香港又多了一個被指摘為反共基地的藉口,多了一個為《基本法》 23條立法的藉口。港府將受到何種壓力?「一國兩制」又將受到何種衝擊?且拭目以待。本報記者
Mar 24th, '10, 21:00
蘋論:好馬.聰明馬.草泥馬今年一月捲起的谷歌完美風暴,終於在昨天凌晨有了一個不少人料到的結果:谷歌宣佈將中國網站鏈接轉入香港 Google.com.hk的伺服器,而研發與業務仍繼續留在中國大陸。原因是谷歌和另外二十餘家美國公司在中國受到複雜的網路攻擊,加上去年以來中國進一步限制網路言論自由,使谷歌得出結論:我們不能繼續在 Google.cn搜索結果上進行自我審查。
這問題今年一月谷歌已提出,並即時取消谷歌中國對敏感字眼的屏蔽。這以後,谷歌與中國當局開始漫長的討論,中國政府對谷歌十分明確地表示:自我審查是一個不可談判的法律要求。除此之外,谷歌若有對其他利益的要求就都有商量餘地。
今年 3月 2日,全國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在記者會上被問到谷歌事件,他在回答中說:「中國民間有句諺語,『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有毛病,如果有好的草為甚麼放棄?好馬要吃好草,所以回頭的馬是聰明馬。」
好一句「聰明馬」,把中國民間智慧的「好馬不吃回頭草」的意義顛覆了。現在,谷歌就是不吃回頭草,不願在中國專權政治之下跪着吃好草。但做這個決定,谷歌聲言「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國市場之大、網民之多及業務增長之快,眾所周知,國際輿論有認為谷歌此舉會對公司構成「長遠的戰略損失」。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即時對谷歌的聲明作反應,指外國公司在中國經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谷歌公司違背進入中國市場時作出的書面承諾,停止對搜索服務過濾,並就黑客攻擊影射和指摘中國,這是完全錯誤的。但國新辦和隨後的外交部發言人的談話,均沒有講到要在行動上制裁谷歌公司。此外,北京高官透露,中國已私下和微軟達成共識,只要微軟的搜索引擎 Bing遵守中國法律,中國將會扶持 Bing取代谷歌在中國的地位。
這也就是說,谷歌不吃回頭草,但回頭草還是大把「馬」要吃。
谷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確實承諾要遵守中國法律。然而,中國憲法也保證人民有言論自由,而中國法律中也沒有哪一條說禁止在媒體出現諸如「六四天安門」、「藏獨」這些詞語,因此,谷歌拒絕作自我審查並沒有違背中國法律。此外,儘管許多跨國企業都以「符合地主國的國際責任與承諾」為名,遷就中國對國內人權的約束,但聯合國廣被引用的《全球盟約》卻表明,企業應在影響範圍內支持和尊重國際公認的對人權的保護,同時不應成為人權侵害的「共謀」( complicity)。因此,谷歌拒絕自我審查,正是為了貫徹公司的「不作惡」的企業行為準則。
好馬為甚麼不吃回頭草呢?也許是因為後面的草已被它的排泄物弄髒了,更大的原因則是好馬「志在千里」,看得遠,要奔向無邊寬闊的草原,而不會留戀身後的草,儘管那是一時的好草。大智若愚,小智取巧。吃回頭草的聰明馬是取巧的「小智」,不吃回頭草、志在千里的好馬才是若愚的「大智」。
不吃回頭草的好馬,會贏得中國網民的尊重。昨天已有人將鮮花和朱古力放在谷歌在北京的總部外了。日後上 Google.com.hk的內地網民估計不會減少。當然,中國的網路管制可能會給谷歌搜尋器製造困難,但谷歌也會不停地設計出破解的方法,更何況,大陸網民正通過破網軟件的翻牆術,繼續使用谷歌中文搜索呢。
網路時代,要封鎖資訊、限制言論自由,怕越來越難了。上網的人士,眼前都是廣闊的一望無際的草原,要他們放棄做好馬,做只顧眼前利益的聰明馬,他們只會回你一句「草泥馬」。周一至周六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324&sec_id=4104&subsec_id=15333&art_id=13854938&cat_id=32&coln_id=93
Mar 25th, '10, 18:46
25-3-2010
探針:世紀之戰,草泥馬 vs 亞克蜥谷歌 Google.cn決然停止網絡審查,把搜索引擎連接到香港 Google.com.hk,剎那間讓億萬大陸網民看到了「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真實世界。谷歌宛如絕塵而去的草泥馬,穿過「馬勒戈壁」,把那片不毛之地留給「亞克蜥」繁衍──這種醜陋的爬行動物才是盛世神獸。
谷歌踏馬戈壁,盛怒的天朝先是唱衰谷歌,說它有多少國際官司纏身,至於微軟在美國本土和歐盟的訟事一點也不少,中國企業的國際官司更多不勝數,這一概免提;繼而大陸廣告商聯署向谷歌索償,卻被《紐約時報》披露其中有假,有廣告公司否認簽過索償信。然而這些都屬小打小鬧,勢若奔雷的重拳是新華社的奇文〈中國拒絕「政治的谷歌」與「谷歌的政治」〉,看過始知何謂時光倒流,活脫脫是文革作派的重現。
該文除了用「鬧劇」、「滲透工具」、「處心積慮」、「跳上枱面」之類的詞語,更揭批谷歌創始人之一布林的祖宗三代,因在前蘇聯度過童年,所以對政府內容審查特別過敏,「他多次向同事和朋友吐露其在華經營的矛盾心理。」查出身、查階級、查立場還未到此為止,新華社繼續深挖「谷歌高層與美國官方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谷歌是奧巴馬競選陣營的第四大贊助者,目前已有四名谷歌高管服務於美國政府……而五角大樓還有一些安全專家來自谷歌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行文至此,酷似文革紅衞兵大字報和造反派高音喇叭,對於久違這類文法和語境的我,尤其匪夷所思。
若論查出身挖背景,大陸眾多企業、事業單位的高層人員,豈止和政府關係密切,就連血緣都「千絲萬縷」。中信集團前董事長是王震之子;中信泰富前主席是榮毅仁之子;中國電力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是李鵬之女;華能國際前董事長是李鵬之子;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總裁是朱鎔基之子;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是朱鎔基之女;北京 Unihub公司總裁是溫家寶之子……
既然要刨祖墳,就一刨到底──陳水扁女兒是牙醫、女婿是醫生、兒子和兒媳都是學生;克林頓女兒是碩士生;小布殊女兒詹納是小學教師;卡特女兒是普通文員;列根女兒是演員;福特兒子是牧民;尼克遜和約翰遜的女兒都是家庭主婦……再來看看,江澤民長子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雲兒子是國家開發銀行前行長、女兒是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至於習近平、薄熙來就不必說了。
由此可見,「查三代」實係弄巧成拙,但這類種文革紅色記憶卻香火綿長,人家谷歌「孟母三遷」,當局即發出追殺令,五毛黨總動員在國內網站瘋狂上貼支持政府,痛罵谷歌,儼然文革群眾批鬥會,滿耳都是「亞克蜥」氣急敗壞的尖厲嘶叫。這場草泥馬 vs 亞克蜥的世紀之戰,從大陸打到香港,再衝出亞洲,打向世界,端的是好戲連場。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56&coln_id=6939155
Mar 28th, '10, 16:06
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2010 年3 月 23 日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今年1月12日,我们在本博客上宣布,Google及另外二十余家美国公司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复杂的网络攻击,在对这些攻击进 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我们所收集到的证据表明,几十个与中国有关的人权人士的Gmail帐号定期受到第三方的侵入,而这大部分侵入是通过安装在他们电脑上的钓鱼软件或恶意软件进行的。这些攻击以及它们所暴露的网络审查问题,加上去年以来中国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包括 对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 Docs 和 Blogger 等网站的持续屏蔽,使我们做出结论:我们不能继续在Google.cn搜索结果上进行自我审查。
从今天早上开始,我们已停止了在Google.cn搜索服务上的自我审查,包括 Google Search (网页搜索)、Google News(资讯搜索)和Google Images (图片搜索)。 访问 Google.cn 的用 户从现在开始将被指向Google.com.hk,在这个域名上,我们将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搜索结果,这些为中国大陆用户设计的服务将通过我们在香港的服务器实现。香港地区的用户还将继续通过Google.com.hk获得跟现在一样的、未经审查的繁体中文搜索服务。在我们进行迁移的过程中,由于香港服务器负荷的增加以及这些变化的复杂程度,用户可能会发现搜索速度变慢,或发现某些产品暂时不能访问。
实施我们做出的在Google.cn上停止审查搜索结果的承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希望全球尽可能多的用户都能访问到我们的服务,包括在中国大陆的用户。中国政府在与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十分明确地表示,自我审查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法律要求。为此,我们相信,一个解决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可行方案是在Google.com.hk上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搜索结果——它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大陆用户对信息的访问。我们十分希望中国政府尊重我们的这一决定,尽管我们知道,用户对Google服务的访问有可能随时被阻止。为此,我们将密切监测网址访问问题,并制作了一个新页面,用户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在中国哪些Google服务是可用的。
至于Google的广泛的业务运营,我们计划继续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并将保留销售团队,然而销售团队的规模显然部分取决于中国大陆用户能否访问Google.com.hk 。最后,我们要清楚表明:所有这些决定都是由美国的管理团队做出和实施的,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员工能够、或者应该为这些决定负责。自我们在1月份发布博客以 来,尽管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他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专注于服务我们的中国用户和客户。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深深的骄傲。 http://www.google.com/press/new-approac ... pdate.html
Mar 28th, '10, 16:29
27-3-2010
香港《蘋果日報》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