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7th, '11, 20:02
保增长PK压通胀 两会凸显支共走钢丝
2011年03月07日
正值中共召开人大与政协的两会期间,世界都在关注未来中国的走向。从国务院总理的发言中,人们看到中国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压制通货膨胀,否则泡沫一旦吹爆,中国经济将坠入深渊;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就业,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这对矛盾体令执政者如同走钢丝一般,左右为难,顾此失彼。
3月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回顾“十一五”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做到四个“必须”,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中国政府2011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8%左右。他同时指出,今年的首要任务是抗击通胀,同时还要不以牺牲经济快速增长和有力创造就业为代价。因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对维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面对由于大批年轻的失业者参与中东和北非的抗议活动,从而快速引发政权的变更,中共非常担忧茉莉花革命会在中国上演。最近几个月,大陆食品和住房价格飙升助长了公众的失望情绪。中国历史上较高的通胀水平都与动乱联系在一起的。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中国房地产和其它资产的价格存在严重泡沫,而且政府针对这些资产的调控措施被证明是无效的,经济泡沫化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严峻难题。
2010年官方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了3.3%,今年1月CPI升值为4.9%,大陆非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达到了13年来的新高,比去年同期上涨2.6%。 (但民众切身感受到的物价上涨指数,大大超过这些数据的好几倍。)
温家宝说,中国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为16%,中国政府将“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报告中还提出,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内容是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使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由内需拉动,而不是出口和政府引导的投资拉动。外电评论,中国正试图慢慢转型,从倚赖出口和对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转向依靠国内消费,这种转型必将降低经济增长率。
中国降低经济速度为何难?
2006年国务院宣布的“十一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目标为7.5%,但2006年至2010年的这五年实际年均增长为11.1%。从刚结束的各地“两会”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各地预设GDP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不含港澳台)中就有25个。显然,十二五GDP增速降下来谈何容易。一般而言,GDP增长总是越快越难,为什么中国反而认为慢下来不容易呢?
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以上的资金,大搞基础建设,从而带动GDP增长。这是中国GDP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南方周末》在“7%,全面考验官员执政能力的时候到了”一文中评论说,中国的GDP降不下来,还有两大原因。“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以及官员考核体系”和“官员在GDP增长中的利益预期”。
该评论指出,“中国是否应该暂时放慢脚步,这应该无可争辩。就好比一个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心跳可以达到每分钟180下,但却不能永远保持在180。过去30年,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却很难沉下心来从头反思,积累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不可逆的生态恶化、贫富悬殊等等。越发展我们就会越切身体验到,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许多问题,功夫的确还在发展外”。
这是无解的陷阱怪圈
目前大陆评价官员是GDP一美可遮百丑,GDP搞不上去一切都白搭。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要从“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从投资型政府、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用温家宝的话说,是要建立新的政绩评价体系,但面对“政令难出中南海”的地方割据形势,中共官僚体制如何转型,是个很大的难题。
外界评论说,目前中国还没出现埃及、利比亚这样的局势,是因为中国经济还能维持在8%的高增长基础上,经济泡沫也还没有达到崩溃的临界点,但如何平衡这一对矛盾体,不是“全面考验官员执政能力”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是个无解的怪圈,是进得去、出不来的陷阱。一旦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党内外分裂加剧,民众了解真相后,中国面临的将是比中东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