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大粵武學精粹、共鑄我粵尚武精神
Post a reply

鸿胜馆溯源

Aug 18th, '10, 18:57

鸿胜馆溯源




  广东自古已有武术流传,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据《小知录》记载:“使拳之家,曰赵家拳、南拳、西拳、温家钩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拳;又有眠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大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

  清顺治18年,郑成功创立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意在反清复明,并派盟弟部将蔡德宗、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军师陈近南潜入清占区发展组织。陈近南在西北拥戴顾炎武,蔡德宗等则潜至福建,后来,蔡德宗等5人又与万云龙(达宗)在高溪庙创立天地会。据天地会“会薄”(广西《贵县修志局本》)载:“后来五人(指蔡德宗等)走至长林寺借宿,僧长万云龙盘问五人情由。五人告诉前情。后来拜万云龙为大哥,在高溪起义” 。

  蔡德宗等5人被后人称为“南拳五祖”。

  天地会发源地高溪庙位于福建漳浦县,邻近广东潮汕地区,后来发展到广东的潮汕、佛山(石湾),继而发展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天地会在广东的发展和反清志士将广东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根据地,对广东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佛山在历史上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但地幅狭小,地势平坦,天然防御条件差,且地处广州西南部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必经之路。居民为求自保,很早就形成习武强身、自卫的传统。

  明末清初,佛山独特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以及民间尚武的风气引起各地反清志士的重视,纷纷潜入佛山发展反清秘密组织。在石湾出现的“五顺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天地会组织,佛山也成为天地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咸丰元年(1851年),张炎在佛山创立鸿胜馆,配合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四年(1854年),陈开领导广东天地会起义,佛山粤剧名伶李文茂率粤剧艺人加入陈开起义的行列,创立了大成国。

  在天地会口切及诗词答问中,有“问:武从何处学?答:武从少林寺学。问:学乜件为先?答:洪拳为先。”另有《洪拳诗》:“勇猛洪拳四海扬,出在少林寺内传。”和《二十五底诗》:“创建少林是达宗”。而蔡李佛也有联曰:“蔡李佛门源自此,少林嫡派是真传”。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南少林?地点在何处?目前尚未有定论,不排除“自明以来,少林即已著名,故释子擅武技者多自托于少林,即非释子,亦附少林自重”[1]的可能。但天地会的创始人达宗和“五祖”的拳术随天地会在广东的发展而传入,经广东武术家的消化吸收,演变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拳种是可能的。

  据已故佛山鸿胜馆何仪师傅(其师为张炎的弟子黄四)说,本门功夫源自“五经”僧,五经传放牛发,放牛发传癞头颠僧,癞头颠僧就是通常说的蔡福[2],而“五经”,则应是“五祖”。高溪起义于康熙十二年(1674年),至1851年张炎创办鸿胜馆,相距170多年,从时间上看,鸿胜馆的拳术也有可能源于天地会五祖。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