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nd, '11, 15:30
咏春拳知多啲
咏春拳,支那拳術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種說法:一說是福建永春縣嚴三娘 創造,一說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從福建帶到廣州光孝寺,另一說是方永春所創造。該拳內容主要包括小稔頭、標子和尋橋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爲基本動作。身型要求護襠,沉肩,落膊,抱拳,護胸。主要手型有鳳眼拳、柳葉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馬、追馬等。攻防中多采用閃身、貼身、緊 迫和緊打,動作敏捷,快速,剛柔相間。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名“咏春拳”。亦傳此拳由五枚師太所創,後傳授與弟子嚴咏春,故名“咏春拳”。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二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它立足于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爲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粘、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羊馬”的身形步法爲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名“咏春拳”,亦有以嚴氏名咏春,稱之爲“咏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支那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咏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咏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咏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于世界各地。
與截拳道的關係
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受到咏春拳的啓發。截拳道源于咏春拳 (咏春拳來自永春白鶴拳)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源流
據《咏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鐘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爲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爲“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宗于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咏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咏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迹于紅船內爲“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咏春流源宗譜
關于咏春拳之起源未可考證,據葉問述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咏春,得咏春拳。後傳拳與族侄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自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可考證。
五枚 -> 嚴咏春 -> 梁博儔 -> 梁蘭桂 -> 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 -> 梁二娣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 香港傳人及 佛山傳人
咏春拳拳譜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裏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于肩窩,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幷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鈎、針、彈、踢。
脚法--寸、拐、撩、殺、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