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黄现璠:《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Feb 8th, '11, 17:54

黄现璠:《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是壮学之父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62年4月2日发表在《广西日报》,后又收入《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一书。作者于文中对壮族英雄侬智高揭竿起义反抗封建专制宋王朝的斗争正义性进行了全面论述。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基本资料

题名:《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作者:黄现璠

刊名:《广西日报》、《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日期:1962年4月2日 、2004年7月

分类:历史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内容概述

侬智高东征、北伐、回师路线图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是壮学之父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62年4月2日发表在《广西日报》,后又收入《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一书。侬智高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他死后,历代史料皆将他视为“叛逆”或“蛮寇”。1962年4月2日,壮族名史家黄现璠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一文,第一次以史料为据,从学术上论证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正义性。作者于文中对广西历史上著名的壮族人物侬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研究,科学地评价了侬智高起义的性质和影响,修证了国内外史学界对侬智高的国籍、起兵性质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的偏颇之说。本文是第一篇从正面立场看待壮族英雄侬智高的论文,作者于文中最早确立的侬智高起兵反宋正义性的史观,现已成为壮学界的定说或通说。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背景搜索

侬智高活动地——靖西 黄现璠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1936年分别在《食货半月刊》第三卷第五期与《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五期发表过两篇论文《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和《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义军》。算是研究农民战争问题较早的学者。其后, 在1949年后至1979年前的唯物史观派史学发展历程中,"五朵金花"问题是史学界的基本命题。所谓"五朵金花",指的是当时史学界围绕着五大基本理论问题而展开的争鸣,这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分别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其中,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意识形态味道在“五朵金花”中可能最为浓烈。关于农民战争的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否具有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性质,那些是正义的?那些是非正义的?这是农民战争史的讨论中存在重大分歧的问题之一。在这个背景之下,一些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广西日报先后发表了文章,对侬智高起兵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现璠于1949年后,对"五朵金花"问题,分别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对于非学术的意识形态的讨论,兴趣不大,完全没有参与。而且,对于唯物史观的作品,黄现璠曾说道:“唯物史观之历史作品,除少数稍具价值外,大多都是以新思想和新方法,公式化的套用于历史,对于实际材料,并未亲自去搜集,而多採自观念论之。著作犯了重理论而轻事实的公式病。甚至有人,对于马恩著作,只事涉猎,就谬为鲜事者。[1]并且1962年,黄现璠才摘掉右派帽子不久,对于有些人认为:隋唐以来,桂西僮族地区是奴隶社会,侬智高起兵反宋是为掠夺奴隶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等看法,实出于史学家的责任,再次担着又被扣上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帽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正博雅。[2]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内容精要

......要正确地评价侬智高的起兵性质问题,从当时僮族地区社会性质去探讨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同志的论点和例证,我是不敢等同的。有些同志认为,隋唐以来,桂西僮族地区是奴隶社会,侬起兵反宋是为掠夺奴隶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用以阐明上述论点的,是以隋唐书所载,岭南西原诸酋长有生口,掠生口为奴隶为例。并举冯盎有“奴婢万令人”, 邕、柳二州唐宋时代发生典质买卖奴婢;左右江酋长,往往剽攻山僚为家奴,以及侬智高起兵到处掠人为奴等等来说明,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商讨的。冯盎是隋代高洲良德人,高州为今广东茂名县,离广西远,离侬住地广源州或安德州更远,若说广东高州少数民族,在隋代为奴隶社会,举它为例,尚有可说,举之以说明桂西地区当时是奴隶社会,就未免离题太远了。邕州、柳州,在唐、宋二代,确有典质买卖奴婢之事。但仅就此事,不能证实桂西,特别是侬智高根据地之左右两江地区是奴隶社会.在旧社会,每遇天灾人祸,买卖人为奴婢,历史上可谓无代无之,无处无之,可举之例甚多。如《日知录》卷十三奴仆条说“人奴之多,吴中为甚。原注:史言吕不韦家僮万人,缪毒家僮数千人,今(明朝)吴中仕宦之家,有至一二千人者。又注:战国秦以后,平民始有相买为奴。”据此,相买为奴,时代甚古,蓄奴之多,甚至万人数千不等。我们能说战国时吕不韦,缪毒所处之秦国是奴隶社会吗?又能说明代的吴中(江苏)也是奴隶社会吗?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章节试读

我认为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从他起兵的原因和效果来看,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侬智高起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

壮民纪念侬智高的活动 第一,侬智高为屡求内附被拒而起义。

侬智高请求内附,希望能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不止一次,且自其父存福就开始。智高谓其徒曰:“今吾既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交趾既对广源州人民“赋敛无厌”,智高去赎金,仍不能救父之命,复被逼而事之,其请求内附,原出至诚,惟宋统治者,恐失交趾之心,不纳”,才使他有“无所容止,有反耳”之意......所以侬智高屡求内附被拒,报家仇,纾国难,壮志未酬,激而起兵反宋,正是一种正义的战争。

第二,侬智高为要求互市不遂而起义。

智高请求通商互市,本与请求内附分不开,或由于内附产生出来。因为内附之后,和汉人生活在一起,成为省民,即中国人民,自无此疆彼界,贸迁有无。所以智高请求内附,补刺史被拒时,又等而下之,要求当教练使赐袍和互市,委屈求全。要是象某些人所说,智高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起兵是由于宋王朝不肯满足他提出的提高权位的要求”,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时左右江地区壮族社会的生产水平,虽然还低,但社会经济特别是在土特产生产方面,已相当活跃,左右江地区土特产生产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剩余产品需要与外地交换,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智高之求内附,请开市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地区与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不但对僮汉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利,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利的,智高请求互市,正是反映了汉僮族各族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事实上,汉族人民为了想采买其金属,特别是铜,曾请求开市贸易,然而宋的广西统治者却不准。依智高为请求互市,正想进攻邕州,还给邕州知州陈琪一通檄文,求他允许在依黄峒与邕州交界设立博易场,通汉僮人民有无,陈若答应,战事犹可免,惟陈怕生事端,影响升官而置之不理。在广西的赵宋统治者,所谓“本路诸司”奏罢右江铜器博易,侯仁宝尽伐毒药树,陈琪不答应智高的互市请求,不仅损害汉僮各族人民的利益,还是违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依智高领导僮汉人民起义,反抗宋朝,能说是一种非正义战争吗? 依智高要求互市起兵反末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他的起兵反宋也虽然失败,但当狄青破邕州后北返,留孙沔办理善后,孙首先举办急务之一,就是“置博’易务,通诸蛮之有无”。......[3]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妙语佳句

总之,从智高起兵反宋的原因来说,是正义的,从其影响方面来说,也是正义的。引起战争,是宋统治者执行其对外屈辱,对内压迫的反动政策,咎由自取,绝不是智高为掳人为奴或求官不遂,或想当皇帝而发生的。

清广西巡抚谢启昆宋皇祐平蛮碑诗,有“仁庙(仁宗)承平轻远侥,宋鸢以外阻声教,金函不报朝贡疏,雷火频婆遂屯啸”’(树经堂文集)之句,我们读之,足知其微言责备了。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侬智高简介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oh,1025~1055)宋代广源州壮族首领,壮拳拳系开创人之一。世居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民间传其武功盖世,精骑射、剑道。早期任广源州节度使。 其父为当地壮族首领,因不堪交趾国(今越南北部)的欺压、掠夺,又得不到对交趾一味迁就的宋廷的保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反抗交趾,后被擒杀害。

侬智高成年后,继其父为广源首领,为摆脱为之深恶痛绝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书宋廷,并献上巨额的黄金和贡物,要求归附。(据《宋史·广源州蛮传》)但当时庸懦的赵祯统治集团,却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绝了侬智高要求内属的真诚请示。因此,在多次请附未果、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侬智高发动了这次其迅猛程度与声势均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义,并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宁),随即建立了大南国——古城南宁。自立“仁惠皇帝”。继而沿江东下,横、贵、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望风披靡,不及20日直达千里以外的广州。正是义旗一举,四方响应,起义大军也从举事时的五千人增至近三万之众,从而威震岭南。其间,亲临前锋,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种类》)。其高超武功,在壮族人民中至今仍津津乐道。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 - 作者简介

《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中黄现璠画像 黄现璠,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生于1899年11月13日,卒于1982年1月18日。扶绥县渠旧三合村人。原名甘锦英,壮族。1922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受教于陈垣、钱玄同等名师,经预课、本课、研究院九年学习。1935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研究院,导师为日本东洋史学大家和田清、加藤繁。留学期间,经师友原田淑人教授介绍,结识当时滞日的中国学者郭沫若,时常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1937年11月从日本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为我国“壮族首位大学教授”。曾先后兼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相继当选为广西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1957年7月,出席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决议,“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从而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和壮族头号大右派。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后,黄现璠相继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第一、二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1月18日病逝于桂林市医专附属医院。

黄现璠作品集

黄现璠(1899-1982),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会史、学运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贡献卓著,成为壮学开山祖师和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以及当代历史学界“无奴派”创始人。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