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初辨“阳山关”

Feb 9th, '11, 18:38

初辨“阳山关”


  欧阳峻峰

  阳山,历史悠久,具有战国古邑,秦关汉县之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载:战国时期全国(第一册29-30页)和楚、越分国(第一册41-42页)图示,在今广东全省的版图上,当时仅标三个地名:缚娄(符娄)(笔者注:在今博罗县区域)、阳禺(笔者注:在今阳山县和英德市部分区域)、番禺(笔者注:在今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区域)。据史籍记载,阳山县之名,来自于秦末于此设立“阳山关”。汉破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前111)以关设县,名阳山县。这样说来,阳禺、阳山关就是阳山历史文化的源头。

  阳山关,史志典籍多有记载。但秦末的阳山关究竟设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史志有多种说法,今人也有多种猜测。由于阳山关的设置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 且阳山建制沿革多次变动,县治也经多次迁徙,始终是各说各的理,并没有为史界认可。因此,阳山关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至今还是一个谜,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一种最强大的生产力。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就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一个地方的根脉。阳山关作为阳山历史文化的源头,又是阳山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挖掘阳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阳山的历史文化遗存,延续阳山的历史文脉,保护阳山的文化生态,打造阳山的文化品牌,推动阳山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阳山的文化建设。促进阳山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所以,县人民政府邀请省文史专家到阳山考察调研,是非常明智的,体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与观照。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笔者曾与文化局的同志寻找过阳山关。但因资料缺乏,寻找未果。自那时起,本人凡去书店、图书馆,都很注意搜集有关史籍资料,并于下乡之便进行多次调查,逐步形成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秦时阳山关,就设在今同冠峡处。理由有五:

  一是有确切的史籍资料实证。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淮汉以南诸郡图(第二册7-8页)图示:在今连江上游、阳山与连县交界处设阳山关,在连江与北江汇合处(即今连江口,笔者注)设湟溪关。据图示,秦时连县属长沙郡,阳山属南海郡(也称越)。又据同上书西汉荆刺史部图(第二册32-33页)图示,始设阳山县,县址在青莲附近,与阴山、耒阳、便县、郴县、南平、临武(以上均属今湖南省)、桂阳(今连县)、含洭、浈阳等共11县隶属荆州桂阳郡、郴县为郡址。在今连江上游、阳山与桂阳交界处有阳山关。据图示,秦、汉时期的阳山关都在今连江上游,阳山与连县的交界处是确切无疑的。

  二是从地理位置看,与史志相吻合。唐《元和郡县志》载:阳山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据顺治本《阳山县志》载:阳山关,在县治之上七十里,汉武诛建德,兵出桂阳下湟水,即此地也。《元和郡县志》系唐李吉甫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亦即韩愈谪阳后十年,此时,县城已迁今治,西北四十里则今小江镇。而顺治本《阳山县志》说的阳山关在县治之上七十里,则今之同冠峡。这两个地方,惟同冠峡最吻合。一是同冠峡地处今阳山与连县交界处的连江上游;二是同冠峡正好是埠溪(黎埠水,古称茂溪)出口处。至于两志中的四十里与七十里之别,笔者认为是水路与陆路之别,或许《元和郡县志》的四十里指的是水路。

  三是从同冠峡的地形地貌看,是设关的有利处所。阳山关是水关,不是陆关。什么叫关?《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古代在险要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顾名思义,关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要易守难攻,又要供给便利。同冠峡地势险要,两岸高山如刀削之齐,悬崖峭壁,出口狭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但战争,粮草供给可沿埠溪(茂溪)水运或从陆路经隔江、马惊、大塘直接补给,水陆交通十分畅顺。

  四是从同冠峡附近的地名看,留有许多与军事相关的印记。地名也是文化遗产。古老地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伴生物。我国历史悠久,地名的命名缘由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如以地理方位命名,以地形特征命名,以山水命名,以动植物命名。地名命名除因地得名、因人得名、因物像得名外,还有许多来自于其他的历史缘由。同冠峡附近的地名多与军事有关,如界滩、营盘、营汛(汛:古通讯)、军安(均安)、民安、联安、合安、车头、江车等等,都与古代军事有关,这不是偶然的现象。特别是界滩,有楚河汉界之义;营盘、营汛有屯兵驻军之意。这些都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历史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都可以作为佐证。

  五是从其他历史书籍、辞书记载看。《简明广东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载:“公元前3世纪,北方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岭南人心浮动,龙川县令赵佗乘时崛起。他接替去世的任嚣为南海都尉,派兵封锁横浦(大庾岭)、阳山(今阳山县境)和湟溪(连江口)3个关口,断绝南北交通(P69)。”《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藏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版)载:“阳山关,在广东阳山县西北。"《史记?南越佗尉传》佗尉檄阳山关曰:盗兵且丞,急绝道,聚兵自守。《元和志》故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当骑田岭路。”(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我们探寻、保护、开发阳山关,它不仅是着眼于对一种文化记忆的回顾与展望,更是追求对当下文化交流内容和形式的挖掘与开发,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责任。基于此,笔者希望这篇小文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抛砖引玉,找到更多的实物证据,探寻出确切的阳山关。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