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大粵文化傳承、大粵公眾傳媒同電訊廣播管理、大粵康樂文藝體育事務
Feb 9th, '11, 18:39
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问题
——开平碉楼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要形成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代表某一种信仰、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文化的这样的遗产,是很难找到的,缺一个条件都不行。我们比较一下开平的碉楼,怎么形成的,它也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或者其他地方只有一个条件,它有多个条件形成的。
首先它是侨乡,华侨人数多、比例高、集中。在世界各国的分布比较广,但是太广了散了也不行,它又相对比较集中,因为这个相对比较集中也很重要,容易形成一种风气,去影响到人家。中国早期的华侨都是靠勤劳致富的,而且他们是节俭聚财。这些华侨最早出去的,有几个带着钱出去的呢?很多都是到外面做苦力,不过是很普通很普通在加拿大、美国修铁路,或者是出去淘金。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其中一部分人,不仅在国内,在当地也算是富裕的。但是华侨对财富是集中聚财,而不是散财,比较节俭,一直到现在中国的移民都是这样。我有时候到美国去,有一些朋友出去,现在买了豪宅,有的甚至半座山都买了下来,有美国人跟我说看不懂,怎么他们这么厉害,我说很简单,你们在沙滩上喝啤酒的时候他们还在餐馆里努力的洗盘子呢,而且中国人舍不得花钱。
二是贫富差距,华侨回乡光宗耀祖、娶妻。当然不仅开平的华侨多,其他地方可能华侨也有多的。另外的条件,华侨出去了都希望风风光光的回来,光宗耀祖,而且要尽快的娶老婆,甚至是娶小老婆,而且要买地、建房子。有的华侨在当地生活很刻苦,但是回来往往要超出自己正常的能力建房、买地,显示自己在海外的成功,光耀门面,是这样的一种观念。而且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一些比较富裕的华侨,即使在海外成家了,在家乡还保留着元配的太太,有的甚至还有小老婆。这样往往他们建的房子,不仅是在开平,包括其他的地方,甚至包括在中国国内,那些到外地谋生的人,他们在本地往往建筑是超过自己实际需要的。比如说到徽州去,徽商在本地建的房子,都是标准比较高,相当大,其实他们有时候甚至不回来。在鼓浪屿,很多房子里住的都是看房子的人,或者看房子的人后代,真正的主人可能几代都没有回来。这也是中国华侨的特色。
三是当时当地盗匪横行,政府无力保护居民。如果是这一条,也许是各地都有的,但是还有第三条。其实发财的人少数,但是在当地的话,你要建这么大的房子,一方面是华侨的心态是有一点矛盾的,如果是金钱可能不露富,但是建房子、买地就要露富了,树大招风了,如果当地政府可以保护他们,他们也可以放心,但是政府没有这个能力,盗匪横行,所以房子造的像防卫工事一样是不得已的,窗开的很小,生活可能不是很方便,但是往往一座楼就是一个碉堡。因为这一带的华侨在外面发财,神话到处传播,所以非但是本地,而且吸引了外来的盗匪抢劫。当时广东都流传一些故事,强盗怎么抢,有的碉楼怎么坚守下来,这样更有利于以后造更加坚固的碉楼,这也是一个特色,这个特色不是所有的侨乡都有的。
四是当地天气炎热,时有洪水和台风。还有当地的自然条件。广东这一带天气炎热,有时候有洪水,还有台风,这使得建筑要适应这样的特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说天下的公共建筑往往没有地方特色,为什么?公共建筑是政府拿钱的,或者是大家集资的,公共建筑不是表示一定等级制度,就是表示一定的信仰,所以可以不惜工本。上海以前有一位领导异想天开提出在上海郊区要建一城九镇,每一个镇不同的风格,北欧新城全部按照北欧的样子造,屋顶都是很尖的,其实它不知道北欧这个地方下雪多,坡度大雪就聚不起来,而且窗小,因为天气冷,如果上海窗户小,那就要多用电了。民居是不能复制的,民居一定要适合当地特点,既然是这样的特点,是老百姓自己掏钱建的房子,就一定会适合当地的情况。前些年北方的建筑也像南方一样,建非常大的阳台,最后是把阳台都用玻璃封起来,因为风沙大、天气也冷。
五是早期华侨文化程度不高。那么为什么碉楼会东西合璧?有一个条件可能大家不愿意承认,那就是这里的华侨,早期的华侨,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主意的,看到认为好的就拿过来,在外国看到一个房子,就把图纸拿过来。如果这里出去的人都是秀才、举人,甚至念过小学,也许回来就不会造出这样不东不西不中不洋的东西。华侨里有一点文化的人回来造的建筑,肯定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什么房子模仿什么房子。反过来,如果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话,也可能把外部的建筑整体拿过来。鼓浪屿这个地方也是华侨比较多的地方,造的房子就是纯粹的西式的。开平碉楼的建筑人是这样的一批人,就是考虑自己怎么住的舒服,同时要考虑到防卫等等,我们说的好是中西合璧,说的不好就是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一旦形成风气之后,大家争奇斗艳,有一些从建筑上我们应该承认,从功能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人人欣赏它,有些并不是很协调的,但是在他们主人的观念来说,就是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因为他们既不是官员,用的又是自己的钱,他们也不是什么文化人,也不怕谁来批评他,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也许很多碉楼就没有了,或者是被破坏掉了。他们原来造这样的房子,是希望将来叶落归根,或者是子孙繁衍,但是他们很多人就没有回来,但是又是侨产,如果是本地人,改造社会主义都改造掉了,但是侨产相对保护的比较好,又碰不得。因为当地的华侨比例非常高,相对比较集中,有的在当地还有亲人,当地的经济又不发达,长期停滞,如果是发达地区,说不定这块地可能就被别人看中了,或者被改造了。
我想这些条件,你不得不承认,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侨乡,就留下这一处,留下这么一个特点。单独拿一个条件出来,可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比如说贫富差距、盗匪横行,比如说福建的土楼也是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但是那里其他的条件就不一样了,造土楼的人也有缅甸的华侨等,建筑材料方面,包括用的水泥,都是进口的,当时广东进口很方便,有一些地方像福建的山里恐怕没有这个条件,想做未必做的到。福建的宗族观念很强,土楼不是满足你一个小家庭,而是一个宗族的。因为偶然保留下的这些建筑,在中国往往是大多数遗产,比如说我到山西,陕西王家大院等等,我那次到长家大院去,我问怎么保留下来的,他说解放之后这里被公家征用了,最大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福利院,因为有主了,人家就不来了,为什么有地方的县衙门保留的非常好,因为解放之后做了公安局。我的故乡有一个名人的古宅,解放之后以后茶叶公司买下来作为茶叶仓库,就被保留下来了,而且是外贸的,文化革命外贸还得做,谁都不敢动。
开平的碉楼保留下来,也是有本身的原因,而且我们现在有新发现很多遗址,原来不受别人重视,或者是在偏远地区,反倒保留下来了。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文化遗产,能够成为世界的,因为它你很难在世界其他的地方,或者中国其他地方找到类似的。即使将来有个别的,但是没有那么集中,所以造成它的条件,既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成为碉楼是不是今天就没有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看到材料已经在解决,或者解决比较好了,但是有的是长期困扰的。
第一是房子的产权问题。这些房子都是私人的,目前据我知道,当地采取的办法是委托管理,找到主人让他写委托书,交出来让当地政府管理,不收他钱,由政府投资进行维修。这是目前,长远呢,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吗?这个房子是私有的,但是土地是公家的,这个关系长期怎么处理,全世界都遇到这个问题。上海有一个古建筑书隐楼,这个楼是历史的优秀建筑,也是从明朝下来的,但是是私人财产,大家呼吁要修,政府就麻烦了,如果是私人的资产,他又不肯卖给政府,你私人去修,政府怎么拿钱出来呢,是拨款还是借给他,还是怎么样?我们知道法国也好,德国也好,经常把一些城堡一块钱一个法拉卖给你,有条件,就是你签字下来你要修,修的钱贵的不得了,政府修不起,主动卖给私人,条件就是修,而且一旦你没有能力继续修了,要无偿的交给政府。产权很明确,是公产,可以变成私产,进行保护,现在我国这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委托的办法,将来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到底像这一类的,已经进了世界文化遗产,或者有的已经列为国家的重点文物,或者省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产权问题,这是我国肯定要解决的。
有的国家是这样,一旦列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必须收归国有,这是有法可依的,或者你个人必须把你的维修保管权交给政府。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法律,还好我看了地方官员很辛苦,有的跑国外几次。我现在看报道总算问题有解决了,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长远来说在法律上并没有解决,特别是我国土地不能私有,外国如果房子是私有的,土地也是私有的,动不了,但是我国土地是国有的,现在根据《物权法》是要收税的,这个税打多少?是低好还是高好?比如说上海外滩有很多建筑,解放之后有一部分接管了,有一部分私人的,很简单,要交非常高的税,人家交不起来,算了你收了吧。世界文化遗产在遗产里公家的建筑和私人的在一起,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还好开平相对来说是比较富裕的地方,如果很穷的地方怎么办?像这样的房子要维修的钱都很贵,到底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资金完全是政府的,还是靠民间的,或者是业主,或者是业主拿一部分,或者成立一个什么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国际上。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的问题,有一些遗产的管理人员说我愿意保护,但是钱呢?还有就是破坏或者改变遗产的性质,比如说大家知道张家界的电梯,所谓中国最大的电梯,当时很多反对的,但是建的人理由也就是觉得这样的话可以赚钱,解决遗产的保护资金,还有游客来,游客来的多嘛,在这样的博弈中。现在碉楼的保护资金都是地方政府筹集的,但是长远呢?业主是不是应该也拿出一部分来?或者民间有什么渠道?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学者的建议都很好,但是他们比较多都是应该怎么做,但是资金的问题,更多应该要考虑怎么做得到。现在大家都说政府应该投入、应该怎样怎样,但是政府的钱还不是纳税人的,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不同的阶段能够用在文化上的钱总是有一定比例的,一个市政府,说保护遗产,跟医保、教育的钱相比,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第三是维修材料。讲到具体的问题,怎么维修,它的材料。当时有一些材料都是从外国进口的,现在外国早就不生产了,你要仿制,仿制到什么程度,怎么符合这个遗产保护的要求。现在有被称为《威尼斯宪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对古建筑、古遗址的要求保持原状,怎么保持原状呢?比如说一座墙为了保持不倒塌下来,可以在旁边砌上墙进行保护,但是要有明显的区别。在杭州胡雪岩的故居,维修就是做到新旧看不出来,我想对胡雪岩故居一百多年的建筑,也许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但是一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比如说原来建筑的水泥是当初生产的,而且大家知道水泥总的原料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地方生产还是有一点不同。还有比如说金属构建、玻璃等等,这些东西怎么解决?如果是仿制,谁来控制它的标准?这也是很多世界文化遗产所遇到的问题。
故宫也在维修,国内国外的专家很多认为达不到要求,古建筑维修的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仿造的古建筑砖就发白了,按照以前的建筑方法,砖都是要放很多年的,以前有钱人造房子,生石灰熟了要放很多年,太和殿里的金砖都是要烧很多次的。开平碉楼使用的建筑材料,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四是记忆问题。文化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恢复对历史、对过去的文化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硬记忆,比如说当时的照片,当时记下来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录音录像,这可以说是硬记忆,毕竟在当时的情况,尽可能忠实的记录下来。像碉楼这样一种民间的建筑,它的硬记录是有限的,不像是官方的。更多是软记录,口耳相传的,但是软记录里就有很多夸张、虚假、误解、以讹传讹的,比如说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以造出很多故事怎么致富的,一个碉楼也有很多故事,有悲剧也有喜剧。就象我们看乔家大院里很多的故事,当初肯定土改的时候肯定是地主怎么残酷的剥削农民,现在又变成了温馨的记忆,才子、佳人等等。碉楼将来会产生什么记忆呢?我们现在很多文化遗产,它的记忆是残缺的,故宫的记忆,包括现在红色景点,都是什么风水、贵人相助、才子佳人等等东西。
碉楼很多跟民间的文化一样,本身的硬记录是有限的,大量靠软记录,而软记录很容易被当代文化所侵袭所改变,甚至成或者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商业改变。我在其他场合讲过很多次,现在很多徽商、晋商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的,说他们都是先儒后商,其实他们都是先商后儒,先发了财买一个官、一个学位,这是比较多的情况。还有找徽商、晋商的后代,让他们说,他们知道什么呢?还说他们是诚信致富,他们在外面奸商致富,会回来跟家里人说吗?现在有人已经写文章证明岭南文化的先进,这是胡说八道,碉楼最多是岭南文化里非常小的支,甚至是非正宗的,怎么能用它来证明岭南文化怎么开放呢?我们要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
第五是整旧如故。到底怎么恢复它,以前中国人的传统是整旧如新,岳阳楼记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但是这样做不就是破坏文物吗?现在我们比较明白了,整旧如旧,又是假古董。真正的好,就是整旧如故,经过岁月,这个碉楼经过一百年,最好的维修就是让它保持一百年原来的样子,而不是通过整旧整到一百年之前,我们既不要超前的,也不要恢复到旧的,最好是顺其自然,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整旧,要求是非常的高。我到埃及,在帝王谷里看到他们整修壁画,怎么弄呢?发现起壳了,拿一根针管插进去,一边在吸里面的空气,一边进行维修。他们都是反复经过实验的,我们其实做的都是延缓它的衰老或者是毁灭,整旧如故是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找到这样的材料,找到非常恰当的施工方法,在精神来说要大家接受这样的观念也不是太容易,甚至学者中也是有不同的意见,到底如故到如故怎么样,比如说杭州要重建雷锋塔,有认为雷锋塔应该是刚刚建好时的辉煌,有人认为应该是雷锋塔倒掉时的残塔,现在实际上建的好,甚至超过当初的好,比如说现在的黄鹤楼,大家都可以去看看。当然周围的环境改变了,都是十几二十层高的楼。
第六是如何适度开发利用。上一个黄金周故宫里人满为患,已经超过了进入游客的极限,但是话讲回来,不开放怎么办,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那里,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门票制度,到了那里,一二十万人聚在天安门广场,进不了故宫,会是什么情况?这也是很大的矛盾。有人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是公民权利,为什么不能进去?为什么只对少数人开放?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到底掌握的什么程度的问题,还有什么地方应该开,那些地方应该进行控制。我看到国内一些文化遗产没有开放,变成他们自己的办公室,我在越南去,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我就跟他们提出来,外地游客限制很紧,你们自己连摩托车都开到走廊里,这行吗?这实际上就是开放和保护的矛盾。
第七是利益分享的问题。我看到材料,有碉楼的业主提出旅游收入要二八分成,别人到这里旅游,旅游就具有盈利性,这跟主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理?我们到徽州去,一般当地的居民都比较热情,什么道理?因为他们是分成的。有人告诉我,在门口买了票,到这个家,你的小票给他,每年年底根据拿到多少小票跟政府分成,所以接待的客人一多收益也大,这样一来什么好处呢?第一家庭多保护,希望家庭能够吸引你,他也有条件,徽商、徽州家里的民宅,一般家里只有老人家、小孩,而且房子宽敞,他们也住在楼上,所以客厅就开放。分一部分的利益是对保护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过度的商业化就不好了,现在徽州也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家庭就象是小卖部,进入你不买东西有时候可能他们脸就不太好看了。完全通过利益分享来解决,还是要有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全世界其实都有这样的问题。西班牙一些小城里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是政府通过改善民居的条件,90年左右我到那里,作为文化遗产的地方,所有民居当地政府已经免费给他们装了电缆电视,保证外部的完整,要知道当时电缆电视还是比较贵的。
第八是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民生问题。这不是碉楼所特有的,我没有写在上面,也是一个问题。现在保护遗产、保护文物和民生的矛盾。前年乌镇遇到一个问题,乌镇规定居民不能在旅游区里装空调。这么热的天气,他说我这里是古建筑,装一个空调像什么样子,这是对的,但是你得怎么弥补居民的损失。我到江西也看到这个问题,有钱人造房子,规定不让造,我说这可以,但是要告诉人家可以造在什么地方。古建筑可能又闷、又热、又潮湿,中国大量的遗产是不适合今天人居住的,不像到威尼斯去,什么三百年的房子现在住的很舒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难道不需要考虑吗?比如说在我的家乡,比较开辟为保护区的地方,本地人都跑光了,住新房子去了,里面住的大部分都是外来打工的。但是这是严重的不配合,说这是书香门第什么老建筑,但是居住的人又是不一样的。我问过当地的人怎么不来住,他说好什么,卫生设施不好,还有门板不隔音等等。这样的矛盾等等,就反映出民生的问题。我们保护文化遗产,说到底应该是全人类谋利,难道就要一小部分人要承担损失,比如说他们不能改善居住条件,永远停留在这样的居住条件吗?这样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