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9th, '11, 18:46
清代学海堂课卷中的岭南风情画
翁筱曼
清代岭南学者仪克中的《剑光楼词》中有一阕《买陂塘》,作者的题记为“吴兰雪舍人为罗浮、荔枝来粤,喜赋”[1]。仪克中的朋友吴兰雪由岭外至粤,为罗浮和荔枝而来。这段题记固然是朋友之间的玩笑话,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罗浮与荔枝,是岭外人士对岭南印象深刻且甚感兴趣的一山一物。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使岭南这片热土一直吸引着岭外人士的注意,随着交通线的开辟,外界与岭南的交流愈加密切之后,再加上岭南自身的经济发展,“南蛮”之乡成为世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许多描写岭南风物的著述传播到岭外,这其中有到岭南为官的官员所写的游记、诗集,也有岭南本地士人记载和讴歌身边事物的作品,加深了其他地区对岭南的认识。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岭南一些“异物”:鲜美的荔枝、清甜的龙眼,百年古榕和猩红木棉,端州的古砚台,东莞的香料,还有桑基鱼塘、一年三稻等等农牧渔业方面的特色,多神崇拜、民间信仰以及相关的民俗。虽然难以追比汉代杨孚的《南裔异物赞》,清代著名书院学海堂学子们的课卷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岭南异物图,这更是一幅摇曳生姿的岭南风情画。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是国家依存的之本,是人民的生命线。而农耕与古代诗歌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促进诗歌向着集体性发展的“社”,就是从农耕生活中衍生的。学海堂二集《岭南劝耕诗》、《岭南刈稻词六首》、《半塘采菱词》[2],三集《梯田引》、《农具诗十二首》、《拟唐人十樵诗》[3],四集《田家杂兴》[4]……围绕着农家生活的一系列景象,对农耕活动、农家用具,农家日常生活一一展开描述。
二集的《岭南劝耕诗》,按照月份来写,农趣盎然,清新可喜,泥土气息与文学雅致结合得很自然。所谓“劝”,要有督促之意,而如果作者仅是以此为由头写作,毫无深入农民生活的心态,那么“劝”就会显得毫无力量,而且诗作的情感渲染度会下降。有的学子在诗歌中化身为农民,以农人的心态去安排生活,去描写身边所熟见的景象;有的学子即使并无投入耕作的背景当中,只是凭着自己的了解去劝耕,但出自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诗歌真情拳拳,亦能动人。引数则如下:
正月:东风入新年,海气吹浅绿。茫茫潮花田,矮矮榕树屋。开灯聚邻里,添丁酒新熟。粤俗正月十三日里社结棚开灯,里中去岁生子者送添丁酒一樽入社……视我翻根泥,理我戽尾渎。明朝择黄道,送儿入乡塾。农亦视此忙,流光赴奔促。(徐荣)
正月:桃李花开繁,春已隔年至。勿以榖日晴,而缓田畝事。种播益下白,力好及时致。不尔夏秋间,丰稔难幸冀。……旧储讵常充,图新尚勤始。(黄珏)
二月:立春第五戊,祀社当有事。闾里飨社公。更以二月二,祈榖牲大割。……虽云丰乐事,未免无益费。独有扶杖人,回头语儿辈。明朝惊蛰节,可有雷雨至。便当布百榖,勿复效游戏。”(周仁)
二月:雨歇生嫩凉,宿草清露消。仲春农事亟,破晓比邻招。披簑越阡陌,布榖呼林梢。已非严冬时,风利凛若刀。飞灰何处田,石火沿山烧。清远从化诸山居民燔石以粪田名曰石粪。土性各有宜,本业当勤操。(张有年) 三月:三月众修褉, 清明卖饧天。麦浪春风翻,幪幪满村前。……思毛夏至收者有名思毛粘围田白小暑收者有名围田白,收获有后先。黄苗小暑收者有名黄苗粘与金鸡大暑收者有名金鸡粘,粘糯遥相连。小熟同时插,农力难少延。所望白榖登,家家庆丰年。(吴宗汉)
四月:此方无寒雪,似不宜二麦。……但知劝树艺,终见多黍稷。王瓜得雨蕃,苦菜趁晴殖。感兹时物变,殷勤事南陌。(周仁)
七月:炎州夷则月,暑气犹未消。秋阳挟西风,助虐势愈骄。……岂知吹田了,只慰夏畦劳,尚须望秋成。未宜事游遨。(周仁)
十月:携镰过相约,载获家人同。上田收十一,下田得其中。……啄粟到鸟雀,拾穗来儿童。(吴宗汉)[2](以上八首皆出自卷19)
十二个月份,每个月份各有各的乡村景致,各有各的农耕活动,学子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岭南大地的农耕生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乡土气息盎然的农耕图,象一颗颗饱满的稻穗一般,丰富而生动。其中谈到了不少岭南独有的农产品以及岭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的农事经验,有如信手拈来,而非生搬硬套,如果不是有亲身经历或见闻,是难以写得如此流畅的。回应主题的“劝”,也不是死板的劝说,或以长辈的身份教导儿辈要抓紧农忙时节,不可轻率;或以丰收的期望来鼓励乡民,用汗水浇灌土地。
农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渔业在岭南民生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岭南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洋孕育了岭南的海洋文化,而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也是水网密布。渔民靠海吃海,靠江吃江,生活在惊涛骇浪中也好,生活在平静大江也好,都离不开水,离不开水中的鱼。渔民在常年的捕鱼生涯中锻炼出一身好本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为后代留下了许多捕鱼的技巧和一些独特的工具。学海堂集中也少不了渔民的身影,如二集的《续天随子渔具咏》,这个课题以天随子,也即晚唐的陆龟蒙所作的渔具咏为模拟对象,有小序:“天随子渔具咏十五篇备矣。粤滨海蜑人,衣食于鱼,其具尤异。载之广语者……,多皮陆所未知也,为十五题续之。”[2](卷20)朋罛、公姥罛、墙罛、兄弟钓、细钓、罾门、鱼牌、鱼鎗、鱼镫、塗跳、跳白、塞箔、鱼笼、鱼舱、鱼花筐,这些渔具,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十分新奇,只能靠字面的意思去猜测其用途。应课的士子则不仅表现出对海滨渔具的熟悉,除了细致阐述渔具的用途,更设身处地,表达渔民生活的艰辛,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两板雪镜光,一艇瓜皮小。艇自转侧行,光向左右绕。纤鳞易惊怪,望影殊战掉。少跃便入船,榔鸣来未了。(刘步蟾《跳白》)[2](卷20)
跳白,顾名思义,让鱼跳进来。渔民以白板二块悬于渔舟两侧,再伺机用力击之,使鱼儿惊起,跳入船舱。刘步蟾将捕鱼情景娓娓道来,生动如画,极具地方特色。
封川鱼苗阜,在在供征输。税别上中下,盛至九百余。乃名曰鱼牌,于义曷取诸。俗谚惯相沿,鲤簰拟则殊。(刘步蟾《鱼牌》)[2](卷20)
这一题则提到了当时严苛的税收,压在渔民身上,难以喘息,民生之艰尽显,辛苦捕鱼,尽供征输。
胡不泣前鱼,胡不鉴前车。嗟尔被鎗鳞,举族终沦胥。供人谿壑求,易如取园蔬。谁能惩竭泽,使我增唏嘘。(卫景昌《鱼鎗》)[2](卷20)
作者为鱼的遭际而慨叹,更借鱼之口诉说统治者予取予夺的暴行和人民被赋税压榨的愁苦,让人不胜唏嘘。
这些课卷为我们描绘了别具特色的岭南海滨渔具和渔民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岭南滨海和水乡的风情,然而,也渗透着渔民的血汗和对赋税制度的控诉。既表明学海堂课题贴近民生的倾向,也体现了学海堂学子不是一心只圣贤书,蜗居书室,却不解民生多艰的迂腐书呆,而具有关注社会、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在大部分入粤诗人对岭南景观的描写中,因为视觉的反差和新奇的心态,诗歌呈现的画面十分鲜明,有浓郁的南域特色,甚至具有放大和夸张的效果。如宋之问的《早入清远峡》:“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围。寂历环沙浦,葱茏转石圻。露余江未热,风落瘴初稀。猿饮排虚上,禽惊掠水飞。榜童夷唱和,樵女越吟归。”[5](p26-27)这样的画面常常由许多岭南独特的花草树木来扮演主要角色,东坡诗云:“已从子美识桃竹,更向安期觅枣瓜”[6](卷4),桃竹和枣瓜也都是岭南习见的果木。因为人文因素之外,物产是区别岭南与岭外的最主要的、也是给外来入粤者最直观感受的特征。
在学海堂,花草果木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这幅岭南风情画斑斓的背景。学海堂建筑群动工之初就对原来山地的植物进行了筛选,后来又补种了不少。《学海堂志》中专列草木一目,“遗爱既多,甘棠载咏,儒者所居,书带方滋,草木依人,尤幸得地。堂本因山,旧有众卉,长松鼓涛,木棉舒锦,得名最早,咸在此堂。他如禺阳之竹,岭上之梅,介节素心,不远伊迩。极命草木,亦雅故之资也。志草木。”[7]接着分述了木棉、松、柏、榕、梅、竹、鸡冠花、月季花这八种各具特色的堂中植物。略引如下:
木棉在羊城者,粤秀山为最。此堂初筑,杂树辄删,惟木棉皆培以土,堂前数株,东西分列。春时遍山多此花,朱英四照,如临风舒锦矣。……
松树在此堂者亦山中旧物。陶隐居特爱松风有以也。雨雪同音,寒温一色,堂中有此为耐久朋。……
柏有大有小,堂中柏皆高出,与松柏等。性既后凋,木中有香,而本质最朴,是悃愊无华者。……
竹,白云蒲涧多此竹,其色净绿,与他竹不同。堂前竹迳一带,无非此君。山堂多大木古树,盘错奇伟,此则枝枝各出,美秀而文,瞻彼有斐,号多君子,虽不能至,物犹如此。
鸡冠花凡有数色而赤者尤佳,学圃余疏谓须矮脚者种,甎石砌中。以堂中观之,正不必然。此花或栽于土山或供于孳盆,未尝托处卑下,而花时一色鲜新,翘然秀峙,亦堂花之自立者。[7](以上五则皆引自“草木”)
既述花木之美,而尤重以花木之品质喻人之品质,以为学海堂学子品质之期许,而且在当时朴学注重实用的学风影响下,亦多谈及草木之功用。
学海堂人文意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有意识的构筑,营造了一个古韵悠扬、怡然自得的读书环境,不仅是古人的人文意趣在生活中的体现和深化,也表明了学海堂创办与教学者充满智慧的教学理念。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海堂学长学子雅集、唱酬不断,创作了许多与学海堂花木相关的文章,学海堂课题亦多此类题目,这亦是将教学理念有意识加强的一种方式。一集的《学海堂种梅记》、二集的《至山亭观梅歌》、三集的《咏学海堂中草木九首用东坡和子由记园中草木体》,此题在四集又再一次出现,可见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集还有《学海堂补种花木记》等题目,都围绕着学海堂草木和山堂附近相关景点和代表性植物去展开论述。除此之外,学海堂课题还将花草果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岭南人所习见所喜爱的植物列入课题。
首先,自然离不开岭南佳果“荔枝”,有荔枝词、荔枝赋、荔园诗,彩笔华章,毫不吝惜;还有吴应逵所作的《岭南荔枝谱》,则将岭南荔枝的来源、发展、品种等等细细道来。陈文述有《唐荔园诗和琅嬛师即寄滇南》:“学海堂开赋几篇,琅嬛仙是荔枝仙。”[8](卷27)此乃和阮元之作,更指阮元为荔枝仙,并提到学海堂的《唐荔园怀古》一题。学海堂一集的《岭南荔枝词》,谭莹等皆有佳作,而谭莹创作尤多,杨时济更序以纪几年不得见荔子熟之憾,乡情拳拳。林伯桐的课卷清丽之余又寓豪情,“佳种何嫌出稍迟,水枝食罢得山枝。还应小试吴刚斧,看到明年嫩叶时。”又一“庾岭南枝有古梅,果中香荔又争魁。比于荐士求名辈,自昔天南未乏才。”[9](卷15)此课题的课卷涉及诸多与荔枝相关的典故、民俗、种植知识等等,还附录阮元之子阮福的作品,其序末有云:“辛巳夏粤中作荔枝词者佳篇甚多,惟于唐贡一事及咸通中荔园一事未曾考实,故作数首,附于末云。”[9](卷15)则以考证故实为诗作主旨,略引阮福诗如下:
坡老原为乡曲谈,唐家故事可曾谙。
闲征贡品翻唐志,不著涪州著岭南。
色香未变映霞丹,飞骑红尘保护难。
纵有天闲千里马,那能七日到长安。
百年新火与丹砂,贡荔园为节度家。
不读咸通旧诗句,红云只道是昌华。
最后一首荔枝词有小字注释,考证咸通荔园一事,阮福还另有一篇《唐荔园诗》的考证文章,可见其深受朴学影响,以历史准确性为要义的为学指归。
荔枝而外,学海堂各集课题还有不少或熟悉或陌生的花木面孔,二集的《咏岭南茶》,分述了“西樵茶”、“和平茶”、“清远茶”、“罗浮茶”、“莲花峰茶”、“古劳茶”、“河南茶”、“新安茶”,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岭南茶亦有悠久的历史;《刺桐花歌》、《木芙蓉》、《木棉》、《金钱花》、《米囊花》;三集的《白桃花》、《玉簪花》……
风俗是文化结构中传承性十分突出的一个层面,何谓“风俗”,《汉书地理志》有十分到位的阐释:“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10](p1640)。风俗以人群为载体,故而因地域而有不同。岭南的风俗也是岭南文化中姿态万千、绚烂绮丽的一枝。
学海堂课题中亦少不了表现岭南风俗的主题,三集《咏七夕节物八事》,学子们对与七夕相关的“银河”、“月”、“曝衣”、“针”、“鹊”、“蜘蛛”、“花”、“果”一一进行了阐述,颇有韵味,营构出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天上人间共庆贺的场景。或述七夕传说,或述分离而期待团聚之情,或述曝衣之习俗,或述七夕当夜的银河美景和人间景致等等。如:
月:碧海青天夜,姮娥万古愁。悔来奔顾兔,羞去照牵牛。(黎如玮)
曝衣:人影衣香共,深宵聚一楼。绮罗逢令节,检点到轻篝。(郭贤翰)
针:天衣本无缝,刺绣已非真。大巧况同拙,天工难度人。如何逢织女,偏认作针神。九孔谁穿得,徒怜十指动。(陈璞)
鹊:一年辛苦夜,两地送迎中。从此分飞去,教人盼断鸿。(梁鑑)[3](以上四首皆引自卷22)
四集《鬬龙船行》、《七月烧衣曲》涉及端午、七月施孤两个民间大节日,课卷末士子引入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事的评论,如“汝曹身手能如此,胡不从军作奇士。肯将性命狎波涛,何似戎行效生死”[4](卷25)。这与彼时时代背景有关,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需要更多为国效命、力挽狂澜的将士。
《岭南新正乐府四首》分述“送蚕姑”,“照田禾”,“打灯谜”,“夺花炮”,充满民俗气息,这些习俗相沿至今,根深蒂固,与农村的民生关系密切,是岭南乡民十分重视的传统习俗。如:
《送蚕姑》:拂莞席,陈兰汤。家家出户迎蚕娘。清水一盂香一炷。迎得娘来愿娘住。……岁晚村前陈百戏,共喜蚕娘今日醉。(谭宗浚)
《照田禾》:梯田高下光荧荧,千点万点如繁星。又如磷火如飞萤,映入林薄栖鸟惊。共祝今岁无蝗螟。……(谭宗浚)
《夺花炮》:粤城二月开花炮。巧夺豪偷昼争闹。褰裳或至趋泥淖。就中一炮名添丁。得之云足充门庭。……(李征霨)[4](以上三首皆引自卷23)
普普通通的仪式,却有着对村民而言无比重要的象征意义,也有着极高的人气,但有些习俗在部分乡村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在利益的驱使下,村与村之间,村民之间,变得对立,甚至演变为械斗,本是热热闹闹共庆的习俗转变为陋俗。如谭宗浚写夺花炮就谈到“近岁有因争花炮而夺杀者,此陋俗不可不禁”[4](卷23),学子们既关注民俗,更关注民俗背后的社会民生状况。《送蚕姑》中也提到了粤地市舶萧索,导致布匹市场萧条,对以养蚕织布为业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照田禾》则提到了前年晚禾歉收,县胥频催粮的农民苦况。
这幅岭南异物图,这幅岭南风情画,泼墨匀彩到此似乎也已经初具雏形,虽不是面面俱到,也将各类型的独特风景都已呈览于上。学海堂四集的《反昌黎南食诗》,更把令人赞叹的岭南美食也补充上来,色香味俱全,梁起序:“咏歌所及,纸墨遂多,爰择其味之绝珍,词之尤雅者。次为反昌黎南食诗,将使竈下老婢当食部之方歌,江上珠娘杂粤讴而低唱……”[4](卷28)若果由珠娘以此诗为粤讴,浅吟低唱,定必让听者食指大动,居住岭南,不徒啖荔枝矣。学海堂课题中这部分内容具有十分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诸多物产的阐述,既是当时实学风潮影响下岭南学术强调实用性的表现,也是学海堂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地域特色并强化地域意识,从而增强学子的地域自豪感和认同感,并进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仪克中:《剑光楼词》,《剑光楼集》,光绪八年学海堂刊本。
[2] 钱仪吉、吴兰修编:《学海堂二集》,道光十六年刊本。
[3] 张维屏选:《学海堂三集》,清咸丰己未年启秀山房刻本。
[4] 金锡龄、陈澧选:《学海堂四集》,光绪丙戌年启秀山房刻本。
[5] 宋之问:《早入清远峡》,黄雨选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6]苏轼:《赠蒲涧信长老》,《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7] 林伯桐编,陈澧续补:《学海堂志》,清羊城西湖街聚珍堂刻本。
[8] 陈文述:《唐荔园诗和琅嬛师即寄滇南》,《颐道堂诗选》,《续修四库全书》第15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9] 阮元编:《学海堂集》,道光五年刊本。
[10] 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