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封禁嘅熱論同要聞
Post a reply

卖掉北京,买下美国?

Feb 13th, '11, 22:54

卖掉北京,买下美国?

2011年02月11日


伍凡:最近,《中国经济周刊》经认真调研,得出了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结论:按目前地价测算,北京总值130万亿元人民币,而据中国官方学者估算,2010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14.5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95万亿元,这意味着用北京的地价,“买下美国”可谓绰绰有余。而要加上上海,两地的土地市场之和则高达199万亿元,能一下超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国 2010年全年GDP 189万亿,一起都买了。中华民族复兴就此毕其功于一役,成为了世界霸主。(石述思:北京地价超美国GDP)

草庵:我也是最近从中文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我曾对几位美国夫妇讲这个事情,大部份人都认为我疯了。问我是不是要打个电话与医生约个时间检查一下大脑和神经。只有一位白人对我说,二十年前,一个东京就可以把美国和欧洲全买下,现在中国需要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才能买下美国和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这不算什么。比早年的日本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当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一些当年响应主席号召,积极投身大炼钢铁事业试图短期超英赶美的老人时,他们都差点激动得背过气去,一位原来清华大学毕业的老人悲愤地回忆道:我们那时候家家砸锅卖铁的结果很惨──全国后来饿死了几千万同胞,人数与8年抗战失去的数量相当。

伍凡:很多中国百姓看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的兴奋,很多网友说,本来认为整个美国都不如北京值钱,但监于这些年随着城市大开发的浪潮,能承载历史的建筑被灭得差不多了,还由于规划不科学,公交发展滞后,混成了首堵,空气也很差,春天定期有沙尘暴,觉得这笔买卖目前还算划算,大家一致同意用北京和上海换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网友们非常担忧的是,国际贸易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咱愿意换,人家美国答应吗?

草庵:买下美国无疑是一个具有较高娱乐价值的黑色幽默。但北京地价能富可敌美国却在验证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真实反映了中国房产泡沫的危机程度,且随时可能爆裂。靠地价能买下美国,中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日本。

从1955年到1990年这35年──和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时间相当,日本实际平均GDP的增长率是12.1%。从1991年,从泡沫经济崩溃到2009年,这段时间就是日本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在这20年里面,日本名义GDP增长的平均值才达到0.4%。总的来说就是以19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为分水岭,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滞胀的状态。

伍凡:前日本央行副行长武藤敏郎对媒体分析说: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滞胀的第一个因素,是生产设备过剩。在泡沫经济最鼎盛的时候,有很多企业为了将来扩大再生产大量地投资,购买新的设备。到了经济没有这个需求的时候,生产设备出现大量的过剩。第二,还是过剩--雇佣的过剩。在泡沫经济的时候,这些企业势头很猛,雇了很多的员工。到了泡沫经济破灭,就显得人满为患。第三个仍然是过剩,泡沫经济在巅峰状态的时候,企业向银行借了很多钱。

借来的钱一是搞设备投资,一是雇人。到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债务,对银行来讲,就是过多的贷款。在日本贷款的形式主要是以房地产做担保,而房地产经过泡沫经济以后价格大幅下跌。这导致金融机构手里有大量坏债,不良债权。所有这些,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

草庵:表面上何其相像。不同的是:日本还推行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保障基本民生,为扩大内需打下良好基础,而中国在此方面欠账太多;从产业层面,日本制造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上游,中国总体处于最末端。但是,从经济泡沫的趋势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已愈发呈现出与日本泡沫经济周期的一致性。

在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之前,全国城市地价总量相当于GDP的5.5倍;东京中央区商务中心的土地价格,达到每平方米22 万美元。反观中国,北京CBD核心区的地价高达近35万元/平方米,尚未超过东京的最高地价。但是,按照媒体的计算方法,京沪两地的土地总市值已高达 190万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的全国GDP总量大约为40万亿元。可见,仅京沪地价就已相当于GDP的5倍,若将全国城市地价加总起来,更远远超过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之前的情况。

伍凡:显然,通过地价与GDP的横向比较发现,中国目前的经济泡沫形势非常严峻,甚至比当年的日本更为严重。而且,无论是经济体质量和生产效率,中国都无法与当年的日本相比,差距非常之大。而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也是远超日本。因此,能否摆脱房地产的桎梏,能否步入环保高效的发展模式道路,实际上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大局。否则,任由房地产泡沫持续吹大,一旦出现崩溃之时,将会面临比日本还要残酷的厄运。

草庵:避免重蹈日本覆辙的方案其实很清晰:通过体制变革,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泡沫化的中国经济在更高层次回归实业。

目前最大的阻力在于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靠泡沫经济狂敛国财富、玩命制造金融风险的既得利益集团。颇有些朕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意思。这又集中表现为暗中对抗宏观调控的各级地方政府──叫地方CEO更准确,主要牟利渠道是卖地,手段是行政强拆,背后一个复杂诱因是:扭曲的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关系,结局是部份城市管理者在民不聊生尤其是买不起房的前提下富可敌国。

伍凡:在这个背景下,即使开征房产税,最大的可能也是在帮地方创造一个敛财新途径,而非平抑房价。地方政府土地抵押收入的增长,加大了金融风险。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土地财政加大了银行风险,还透支了未来收益。

地方政府虽然短时间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实质上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益,势必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相当于“寅吃卯粮”。而且,“土地财政”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土地卖完了,自然就会考虑到征收房地产税。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