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瑶族铜鼓舞
简要介绍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
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
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
木柄瑶铜鼓舞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丰富的内容和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具有广泛的语言、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研究价值。
目前,铜鼓舞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已面临险境。需要争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通过建立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村,创办田林县“木柄瑶民间文艺职教班”。以便使木柄瑶铜鼓舞能够生存、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广大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地方艺术。流行于田林县平山乡的老寨和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它历史悠久、风韵原始、素雅洗练、集结艺术、反映生活、特色浓郁、意味浓烈、高亢激昂、感人心肺。 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徒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跳铜鼓舞是纪念先人、祈求丰收、欢庆节日的半祭祀半自娱的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是跳铜鼓舞的传统时间。这天,全寨人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上空旷的地方,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主祭人在每面鼓前插上三柱香,三巡酒过后烧纸钱,祭祀结束。祭完铜鼓,主祭人便指挥几个男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两面铜鼓相距约50厘米,平排挂在三角架上,公左母右,鼓身离地面30厘米,双面牛皮鼓悬挂在右侧,离铜鼓有三四米远,鼓身离地面一米多。打前,先在每面铜鼓腹内洒些水,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最后高亢激昂,如急风暴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时而把鼓锤往脑后、腰后、胯下、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形成各种独特形态的舞姿。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丰收舞》。场面壮观,热烈奔放,鼓点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铜鼓舞,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不得而知。
基本特征
木柄瑶铜鼓舞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着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木柄瑶铜鼓舞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瑶族人民的美好向往和愿望,因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3)木柄瑶铜鼓舞活动都伴随着本民族节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因而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习俗;(4)木柄瑶铜鼓舞既有源于本民族独特的舞蹈形式,又有从兄弟民族中引进的舞蹈内容,因而形成了铜鼓舞的多源性特征;(5)铜鼓舞中的扁担舞是一种娱乐健身的舞蹈形式,巧妙地溶于一体,形成了民族舞蹈与体育竟技相互统一和渗透的特征;(6)木柄瑶服饰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构图精美、风格独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特征;(7)瑶琴是木柄瑶自创的一种民族乐器,用竹筒制作而成,音色柔和婉转,清亮厚重,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因而形成了民族乐器独一无二的稀有特征。
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木柄瑶铜鼓舞,在整个百色市乃至全区的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发掘、抢救、保护木柄瑶铜鼓舞,其价值主要係:在众多的民族舞蹈中,因木柄瑶铜鼓舞起步较晚和语言等诸多原因,在全区乃至全国尚未产生较大影响。作为瑶族文化缩影的铜鼓舞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瑶族地区民族舞蹈的弘扬与发展。
历史渊源
木柄瑶属于瑶族的一个支系。为何取名木柄?相传他们的祖先因无文字、常将语言符号、定婚、结婚、名字、记事等都刻在刀柄、斧柄、锄柄等木柄上作记号,所以叫木柄瑶。据考证,木柄瑶铜鼓是老祖宗从湖南古州八万寨运江大石桃迁来时带来的,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史稿》载:“古州者,离古州黎平府百八十里,即元置八万垌军民府长官司所也,地周八十余里,户四五千,口二万余,都江、溶江界其左右,合为古州江……”。由此说来与木柄瑶自称的“古州八万寨”无差异。据传,清雍正六年(1728年),古州苗变,清军进剿,木柄瑶祖先从古州八万寨向西迁徒进入广西的东兰、凤山、怀远一带。后来有一年姓班家族的三兄弟带着妻子儿女、兄弟三人各自背着一公一母的铜鼓和一只红色双面牛皮鼓,一路游耕,历尽千辛万苦,经天峨、乐业两县进入田林和凌云县,老大在凌云县落脚,后来失踪。老二在田林县平山乡老寨屯定居,老三在潞城瑶族乡瑶怒屯安家落户。铜鼓舞是木柄瑶特有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田林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不能轻率地妄下断语,因此,对木柄瑶铜鼓舞的历史渊源,就只能从老艺人口传和铜鼓产生年代来推算了。木柄瑶铜鼓舞的发生、发展,经历雍正六年的形成期;清朝末期的成熟期;“文革”时期的冷落期;改革开放后的振兴期。新千年后,县政府已将木柄瑶铜鼓舞列入发展规划,并争取将铜鼓舞作为田林县“民族文化品牌”立项推介。现在又为争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而努力。
传承谱系
木柄瑶是一个漂泊的民族,祖始原住古州八万寨。年代久远。因无文字记载,铜鼓舞的传承方式只能是口传心记。因此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无法追溯铜鼓舞的历代师传了。我们只能从他们带来的铜鼓和清雍正六年古州苗变,清军进剿的史料来推算其产生的年代。
据悉,木柄瑶铜鼓舞已有7代师传。第5代以前的师传已无法考证。第6代师传是班家林,男,出生于1889年,终年86岁。第7代是当今的班点义,男,生于1944年,现年62岁,高小文化,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瑶怒屯人。他十三岁的时候就接过父亲的鼓槌,保管铜鼓、主持铜鼓舞活动。曾于1984年率队到南宁参加盘王节演出,深受中外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后来还多次带队到百色市、县城和本乡所在地演出,享有很高威望。为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器具、制品、作品
木柄瑶铜鼓舞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弹拨类。
1、吹奏类。主要是长号和唢呐。长号二个,唢呐一般用三种规格:小唢呐奏高音,中唢呐奏中音,低音唢呐奏低音。
2、打击类。主要有一大一小的铜鼓(一公一母)和一个特大的红色双面牛皮鼓。还有小鼓、小锣和小钹。
3、弹拨类。在木柄瑶的乐器中,瑶琴是该民族自创的一种民族乐器。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种乐器用竹筒制作,长约40公分,琴筒直径6公分,两头留节,一头穿孔,琴身留四根琴弦,系该竹筒的竹皮修剪而成。每两根琴弦各放一个琴码,用一根筷条大小的竹制琴捧弹出声音。音色柔和婉转、清亮厚重、音似铜鼓,绝无仅有。
濒危状况
木柄瑶铜鼓舞在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曾经作了不少的发掘、抢救和弘扬工作,为木柄瑶铜鼓舞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正常,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铜鼓舞得不到普及推广。过去木柄瑶人人会跳舞,个个会唱歌。如今会跳舞的少了,会唱歌的少了,会敲铜鼓、双面牛皮鼓的更少了。传统精美的服饰也已经很少有人能缝制,更谈不上纺纱织布了。长此下去木柄瑶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将会面临险境。
(2)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在整个瑶族地区,基本上无娱乐场所和设施,民族传统节日少人过问,少人主持和管理,传统文化很难进城演出,失去了活动的展现平台。严重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3)现代文化冲击。木柄瑶铜鼓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特别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年青一代目不暇接,对本民族的艺术不屑一顾,兴趣愈来愈淡漠。宁愿外出去打工,参加演出活动也愈来愈少。铜鼓舞举步艰难,年青演员已经青黄不接。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为保护木柄瑶铜鼓舞,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田林县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田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局负责 瑶琴管理、督导,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广电局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重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和文化部办公厅办社图发[2005]2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木柄瑶铜鼓舞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师传、道具、乐器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要抓好木柄瑶铜鼓舞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要抓好木柄瑶铜鼓舞中的双面铜鼓舞、丰收舞、迎春舞、扁担舞、瑶琴等的本体研究,并把这些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瑶怒、老寨二个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这二个寨的鼓手、乐手、师傅实行重点保护。
2、建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民间艺术团,重点扶持辅导。使之能走出田林、走出广西,成为品牌。
3、成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研究辅导组,潜心挖掘,开发铜鼓舞艺术,不断培养和指导新的鼓手、乐手和年青一代演员,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铜鼓舞传承难的问题。
4、创办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艺术职教班”。从人才、演奏、鼓手、演员等方面着重培养,提高艺术档次。
5、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对木柄瑶铜鼓舞进行深加工,创立品牌,形成木柄瑶文化艺术产业,增添活动机会与场所,广泛开辟木柄瑶铜鼓舞演出市场。
6、加强舆论包装,组织和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各类体载文章,扩大铜鼓舞的名声和影响力;邀请图像媒体采风拍摄,宣传播放,为打造木柄瑶铜鼓舞品牌搭桥铺路。
7、建立一年一度的木柄瑶铜鼓舞展演,检阅和促进木柄瑶铜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五年计划
保护措施:
2007年 全面普查,全面掌握木柄瑶铜鼓舞的所有史料,建立“木柄瑶铜鼓舞艺术职教班”,开展教学辅导活动。建立瑶怒、老寨二个铜鼓舞文化生态村,设立木柄瑶服饰、瑶琴等民族服饰、乐器加工厂。
2008年 整理普查资料,普及发展铜鼓舞队伍、创作精品舞蹈节目。
2009年 舞蹈精品脚本出台,进入排练精品节目。
2007—2009年预期目标:(1)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2)继续抓好舞蹈精品创作的修改提高工作;(3)建立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村,加大民族原生态保护力度。
2010年至2011年
保护措施:精品节目出台,组织专业人员对铜鼓舞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建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民间艺术团,筹建木柄瑶服饰、乐器加工厂,创建文化产业。
预期目标:
(1)撰写出版《木柄瑶铜鼓舞》专著;(2)精品节目走出家门、打进全国;(3)文化产业起步发展。
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党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木柄瑶铜鼓舞保护领导小组(已建立)。
(2)设立以县委宣传部部长为负责人,文体局具体操作的木柄瑶铜鼓舞普查工作队(已开展工作)。
(3)设立以县府分管副县长为负责人,由县委宣传部、文体局具体操作的木柄瑶史料编写组。
(4)实行招商引资、发展木柄瑶铜鼓舞文化产业。(5)县政府每年要筹集6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1)要从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机制。
(2)实现艺师、演员、鼓手、乐手与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4)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的新机制。
(5)发展木柄瑶铜鼓舞艺术与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铜鼓舞艺术为目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 Attachments
-

- 1.jpg (17.24 KiB) Viewed 536 times
-

- 2.jpg (19.23 KiB) Viewed 536 times
-

- 3.jpg (18.4 KiB) Viewed 536 times
-

- 4.jpg (16.42 KiB) Viewed 536 times
-

- 5.jpg (19.72 KiB) Viewed 536 times
-

- 6.jpg (20.15 KiB) Viewed 536 times
-

- 7.jpg (16.35 KiB) Viewed 536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