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4th, '11, 20:46
利比亚危机:中国难以置身事外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戴维•皮林
2011年03月04日
人们正开始明白中国在如何改变世界。中国对石油、铁矿石、煤炭、铜、铝土矿和无数其它矿产的巨大兴趣,正在“振兴”从澳大利亚到智利的不少经济体。中国的巨大碳排放正改变着有关气候变化的辩论。中国越来越先进的军事装备正令台湾、越南和美国的将军们担忧。然而,外界不那么理解的是,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正如何被世界改变。
本周在利比亚,这点变得非常明显。迄今,中国已迅速将在石油、铁路、电信和建筑行业工作的35860名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除了20架民用飞机以外,中国还派出4架军用运输机,用来营救数千名困在利比亚的工人,《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称,这是中国首次出动空军参与撤侨行动。中国还派遣4000吨级导弹护卫舰“徐州”号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那里距离北京有5500英里之遥。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管琳达•雅各布森(Linda Jakobson)表示,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标志着一个深远的转变。它让中国达到美国、英国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水平,可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保护本国公民。人们可能会把此次中国的营救行动视为其巨大实力的展示。但它同样是一个证据,证明随着中国更深地卷入遥远(而且有时是不稳定)国度的事务,中国置身事外的能力正逐渐下降。
长期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专家一直对于不断增多的海外中国公民的脆弱感到担忧。2007年,16名中国石油工人在尼日利亚遭到绑架,9名被埃塞俄比亚叛军杀害。此前,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中国政府曾紧张地关注局势发展,当时瑞典等国家的政府因营救行动而受到批评。在那场危机中,中国派出了一艘货船,而美国出动了第七舰队。
如何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利比亚。根据法国记者塞尔日•米歇尔(Serge Michel)和迈克尔•伯雷(Michel Beuret)所著的《中国非洲》(La Chinafrique)的数据,在尼日利亚有5万名中国工人,苏丹有2万至5万,赞比亚有4万,安哥拉有3万,阿尔及利亚有2万,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分布在非洲各地。如今,中国国有企业正进军南美,那是另一个资源丰富但远离本土的地区。
中国一直在加强本国使领馆的安全,增强其情报收集能力,并通过撤侨演习让军队得到训练。但是,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Brussels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研究主管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表示,重要问题是,中国政府是否感到有必要影响中国企业经营所在的国家的政治现实。
中国可能还需要多年时间,才能具备作出这方面努力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意志。任何公开行动都会违背中国自称的“不干涉”政策,并有损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叙述。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弱化了这种可能性。“中国不具备在遥远国度支持威权政府的知识或资源。”
利比亚的事件确实证明了中国的远程行动能力。但同样,它们似乎也表明中国正受到各种事件的冲击。上周末,中国政府做出空前举措(人们猜测这是不情愿之举),投票支持将利比亚的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er Gaddafi)提交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与美国一样,中国不承认该法院的管辖权。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美中关系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奥维尔•斯科勒(Orville Schell)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做出这一决定肯定非常艰难,同时肯定会成为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更成熟、参与程度更高的一员道路上的里程碑。
然而,正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前主编比尔•艾默特(Bill Emmott)在《泰晤士报》(Times)评论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怎样不情愿,支持国际刑事法院都暴露了中国的软肋。认为一国领导人应接受国际法则审判的看法,削弱了在中国外交政策中占据神圣地位的“不干涉”原则。更糟糕的是,它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在本国使用武力的尴尬问题。“实际上,”艾默特写道,“由于卡扎菲以类似于中国在1989年处理天安门广场抗议的手法镇压自己的反对者,中国刚投票支持将卡扎菲提交国际刑事法院。”
将很快加盟澳大利亚智库罗维学院(Lowy Institute)的雅各布森表示,利比亚事件与中国1989年风波的相似之处,正是促使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共识的原因。她表示:“中国不想成为出头鸟。它希望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并保持低调。”不过,如果本周的事件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中国保持低调的时代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