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撐粵語,推動粵文拉丁化進程
Post a reply

[轉貼]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1:08

大粵文化史話(二)


粵語詞彙大考證

引言:

 研究粵語詞彙之源, 猶如閱讀一部壯麗的史詩,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都歷歷在目。正是:

  古語記滄桑,
  雅韻頌昇平。
  粵人今安在,
  可解鄉音情?

----------------------------------------------

"停"(挺2)

 對人或事物的類別區分, 廣州話稱為停。如: 哩停人, 個停貨。又指成數, 一成叫一停。俗語的這個停, 詞源相當久遠。

 唐王籍《宮棋》詩: "宮棋佈局不依經, 黑白相和數子停。"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三停人馬, 一停落後, 一停填了溝壑, 一停跟隨曹操。"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彼時大觀園裏的十停人已有九停知道了。"

 上面所舉書證的"停", 都與廣州俗語的"停"同義, "謂分一體為若干部分也"。

 停的重疊形式為"停停", 有強調意味, 義近種種。元雜劇《羅李郎》第三折: "只被他明明的搶了媳婦, 停停的要了傢俬。" 《老生兒》楔子: "老夫將我這傢俬停停的分開, 與我這女兒和這侄兒。"廣州人說的"一停停", 即一種種。

 停, 又可作均勻解。如: "停當; 停妥; 骨肉停勻。《書法三昧》說得很具體: "佈置如'中'字孤單則居中; '龍'字相並則分左右為二停; '衡'字則分縱為三停; '雲'字則分上下為二停"。

 原來, 停與亭通, "亭者, 均也, 平也。" 所以居間調解就叫調停。停午又作亭午, 即中午、正午。李白《大車揚飛塵》詩: "亭午暗阡陌"。

----------------------------------------------

"相與"

 相與, 指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交接。廣州口語常用詞。如: 推誠相與; 多年相與。引申指人的脾性、修養。如: 好相與; 難相與; 肥人多數易相與。

 相與一詞, 源自遠古, 先秦典籍及其後史冊有載。

 《周易.艮(卦)》: "上下敵應, 不相與也。"

 《莊子.大宗師》: "相與於無相與, 相為於無相為。"

 《呂氏春秋.慎行》: "為義者始而相與, 久而相信, 卒而相親。"

 《儒林外史》: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 都拉著相與, 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

 義近相與, 還有"相於"。於者, 厚也, 好也。如孔融《與韋端書》: "不得復與足下岸幘廣坐, 舉杯相於。" 清王時憲《廣州竹枝》: "東村西村同裏居, 出門相見還相於。"

----------------------------------------------

(待續)
Last edited by newer on Aug 23rd, '09, 10:4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1:08

大粵文化史話(三)


粵語詞彙大考證

-------------------------------------------------

"滑突"(核突、鶻突)

 廣州口語滑突, 書面作鶻突、猾突, 源自古語滑澾。

 滑撻, 本義為道路泥濘, 步履不穩。皮日休《苦雨》詩: "蓋檐低礙首, 蘚地滑撻足。" 蘇東坡《秧馬歌》: "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湧滑撻如鳧鷖。"

 滑撻, 又作滑汰。最早見於漢代《天井道碑》: "夏雨滑汰"。清吳景旭《黑泥行》: "載歸取次雍桑間, 平輔滑汰孩子跌。" 原註: 汰音撻。

 廣州話的滑突、鶻突, 詞義較廣:

  1. 專指溜滑。

  2. 形容難看的糊狀物。如痰涎、鼻涕、膿血、糞蛆之類。

  3. 引申指人尷尬的情態, 使人覺得厭惡的表現。

 《二刻拍案驚奇.趙縣君喬送黃村》: "(吳宣教)心裏猾猾突突, 沒有意思, 走了出來。"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十四回: "....而且拳動輕佻, 言語鶻突, 喜笑無時。"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聊齋》中的鬼狐 "和易可親, 忘為異類, 而又偶見鶻突, 知復非人。"

 上面引的鶻突、猾突, 廣州人讀來無須解釋, 其義自明。突,《說文》謂: "一曰滑也"。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1:18

大粵文化史話(四)

粵語詞彙大考證

--------------------------------------------------

"牌"(排)

 宋代官衙打鼓報時, 報時有牌, 稱為衙牌, 又叫報牌。一晝夜十二個時辰, 以地支為名(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分為十二個時牌。《十五貫.判斬》中況鍾唱的 "譙樓報子牌", 就是說夜半更樓報子時了。《紅樓夢》中提到的 "午錯", "未初", "醜正三刻".....也都是指計時單位的時牌、時刻。

 可見, "牌" 就代表時期和時間。廣州人慣說的 "一牌"就是一段時間; "前牌" 就是前些日子; "o個牌" 就是那陣時候; "有牌等" 就是要等候不短的時光。

 清人《羊城竹枝詞》中有 "買得玉魚歸去也, 雙門猶掛午時牌"之句, 可證當時廣州也是掛牌報時的。據考, 正是掛在雙門底(今北京路)的拱北樓上。

--------------------------------------------------

金叵(波)羅

 廣州婦女閑居敘話, 每把珍貴之物稱為金叵(音頗, 但在此慣讀"波")羅, 更多場合中是指逗人喜愛的孩子。

 叵羅, 是古代的酒卮---一種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珽傳》載: "神武宴僚屬, 於座失落金叵羅, 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 於珽髻上得之。" 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 "玉如意指揮倜儻, 一座皆驚; 金叵羅傾倒淋漓, 千杯未醉。" 又蘇東坡詩: "歸來笛聲滿山谷, 明月正照金叵羅。"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羅來形容人物矜貴、可愛, 乃後來的引申義。

--------------------------------------------------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1:18

大粵文化史話(五)


粵語詞彙大考證

--------------------------------------------------

"哨牙"

 粵語所謂 "哨牙" , 一般指門齒向外斜出如刨狀。醫學上稱為上頜前突。"哨牙" 的哨字源遠流長。

 哨, 今多見於 "哨所"、"哨兵" 等詞, 其實古義為不正, 粵語即沿用其古義。《禮記.投壺》: "主人謂曰:'某有枉矢哨壺, 請以樂賓。'" 枉矢就是彎曲的箭, 哨壺就是不正的壺。《說文解字》: "哨, 不容也。" 段注引《考工記》曰: "哨, 傾小也。" 傾小即稍為傾斜之意。元《韻會》謂: "哨, 口不容也。" 這就明說哨是牙齒不正了。

 唐王梵志有一首嘆世情的詩云: "將錢入捨來, 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 恰似鸚鵡鳥。邂後暫時貧, 看吾即貌哨......" 貌哨, 唐代口語, 指藐唇藐舌, 形容難看, 與廣州俗語的 "齜(依1)牙繃(bang6)哨" 正同。

 哨, 又引申指人。宋元時稱行為不正的流氓地痞為"哨子"。如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 "這裏哨子每(們)極多, 見俺有些傢俬, 假做劉安住來認俺。"《魔合羅》第二折: "他如今致命圖財, 我自養著家生哨。" 家生哨即 "家生的哨子", 等於說家賊內鬼。

--------------------------------------------------

雞嗉咁多

 "雞嗉咁多", 廣州俗語。形容所得有限, 或積蓄很少。如: "打工仔, 就算有積蓄, 都系得雞嗉咁多。"

 嗉, 音歲或素, 字亦作嗉, 是鳥類食管後段暫存食物的膨大部分, 形如袋。潘岳《射雉賦》: "裂嗉破嘴"。

 《爾雅.釋獸》: "鳥曰嗉" 注: "咽中裹食處。" 《爾雅義疏》: "嗉者, 素也。素, 空也。空其中以受實。"

 漢朱穆《絕交論》: "填腸滿嗉, 嗜欲無極。"

 明李開先《詞謔.醉太平(曲)》: "鵪鶉嗉裏尋碗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刳脂油, 虧老先生下手。"都是極言其量少。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1:19

大粵文化史話(六)


粵語詞彙大考證

--------------------------------------------------

"冇"

 "冇" 字, 《辭海》解: "(mǎo卯), 粵方言, 沒有。"

 按: 冇讀卯, 是客家及粵西區 (如高州、信宜) 和廣西白話區 (如梧州、桂平) 的方音。純正的廣州話一向讀冇為母(mo5), 不讀卯。

 據考: 不只廣東, 我國的許多地區都已習慣說 "冇", 不過字面上卻分別寫作: 冇、毛、冒、牦、莫、謨, 方音差異, 所以用字不同, 意思是一樣的。試各舉例證並略作說明如下:

 ① 朱弁《曲洧舊聞》卷六: "世俗呼無為模, 又語訛為毛。" 按: 朱弁, 宋江西婺源人。呼無為模或毛, 乃當時的贛語, 至今沿用。

 ② 湯顯祖曾戲以方音雜字入詩: "問到玄亭酒亦玄, 諸般字說笑臨川。閁閂略近關門尹, 冇有如書大有年。事取聲形時會意, 書兼半滿幻成圓。通方便俗從來理, 只待蘇張注服虔。" 由此可知江西臨川鄉言有 "冇", 惜未註音。湯顯祖乃明代萬曆年間進士, "冇" 字見於著錄, 似以此為最早。

 ③ 金石家錢君匋《幾種印譜序跋》一文雲: "趙之謙曾在一鈕自用印上刻上陽文刻款, 自誇為 '漢後隋前冇此人', 冇即無, 趙此刻必有所本, 決非從俗, 則清咸豐年間已有'冇'字行世可見。" 按趙之謙是清代大畫家, 浙江會稽人。他不刻 "無" 而刻 "冇", 可見 "冇" 字已為當時人所公認。

 ④ "河南話有 '冇' 字, 意為沒有, 音mǒu, 乃 '沒有'的合音。" (見河南期刊《今昔談》1982年2期《急讀為一, 慢讀為二》一文)

 ⑤ "牦、冒, 平聲, 無也。今蜀人語猶然。" (見清張慎儀《方言別錄》) "江漢善操土風, 而謂無有曰毛......又謂之曰冒。" (《鄉言解頤》卷三) 湖南歇後語: 三十夜裏的砧版---冒得空 (閑不著)。

 ⑥ 馬令《南唐書.黨與傳》: "越人謨信, 未可速進。" 注: "謨信, 無信也, 閩人語音。" 按謨音近莫 (mó), 今閩南語系的海南話 "無" 逕作 "莫"。如: "瓊冬至宜雨。諺曰, 冬幹年濕, 禾米莫粒。" 又, 沒精神寫作 "莫精神", 海南瓊劇本屢見。

 從字形看, "冇" 乃 "有" 字中空, 是個約定俗成的會意字, 使用頻率較高。廣州口語中, "冇" 的用場相當廣闊, 俗語詞尤多。如: 冇符; 冇收; 冇得頂; 冇料; 冇癮; 冇研究; 冇搭颯......這些俗語詞中的 "冇" 都非 "無" 所能取代。為了準確記錄方言, 免使文章乾癟失真, 有些通俗文藝作品也頗興用 "冇" 了。

--------------------------------------------------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5th, '09, 15:04

大粵文化史話(七)


粵語詞彙大考證

--------------------------------------------------

「黐」

黐, 音癡, 樹膠。用細葉東青的莖部內皮搗碎製成。可以粘物。(見《辭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譬彼鳥粘黐」。賈島《玩月》詩: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膠粘。」 《東坡集.與蔡景賢尺牘》: 「情愛著人, 如黐膠細膩, 急於解雪, 尚為沾染。」

黐, 廣州口語常用, 亦音癡。指膠著; 粘貼; 物質的粘性。如: 蒼耳, 野生草本, 果實有刺, 易於附在人、畜身上到處傳播, 故民間叫它做「黐頭婆」。慣依膝下、纏著娘親的「裙帶仔」則被形象地稱為「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著芋頭而生。乸即母。 ) 還有俗語: 「糯米黐褲襠」 ( 笑人久坐不去 ); 「一時糖黐豆, 一時水溝油」 ( 喻人情反覆 )。

嘗見古籍中有將「黐」寫作「棲」、「撤」、「餈」的, 這並非通假, 而是別字, 值得探討一下:

棲: 見《古今小說.臨安裏錢婆留發跡》中「棲竿」註釋, 道: 「棲竿, 一種獵鳥的長竿, 上面塗膠, 飛禽棲息上, 即被粘住, 所以也叫粘竿。」 其實, 「棲竿」應為「黐竿」, 觀其正文中有「將棲竿棲得來」一語, 分明指用粘竿粘得來, 粘者黐也, 顯而易見。

撤、餈: 均見於《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黛玉、寶釵在櫳翠庵喫茶, 見寶玉跟來, 「二人都笑道:『你又趕了來撤茶喫, 這裏沒你喫的。』」 按: 「撤」, 有的本子作「餈」。沾光、揩油的意思。「撤」、「餈」是清代北京民間慣用字, 據考, 本字應為「黐」, 經過後綴「兒」字所謂兒化韻, 「黐」才變音為「撤」、「餈」。

「撤茶喫」, 恰正是廣州話的「黐茶飲」。北京今稱為「蹭茶喫」。廣州話亦有「黐餐」之說,指臨時加入別人的飯局。

--------------------------------------------------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6th, '09, 12:08

大粵文化史話(八)


粵語詞彙大考證

--------------------------------------------------

    
"掘" ( 尿/出、 矢屈 )

廣州話禿尾的狗叫掘尾狗, 斷尾的龍叫掘尾龍, 不通行的死胡同叫掘頭巷。

矛頭、箭鏃、筆嘴之類, 去了尖端或鈍而不利都叫掘。「謂人無情義者亦曰掘」。如: 掘情; 掘窟; 掘擂棰。( 見郝纂《廣東通誌》 )
            
按: 上舉的掘, 字原作 "[尿/出]"('尿'字上'出'字下) , 又作 "矢屈", 本諸古音古訓。掘, 通屈, 窮盡匱竭之意。揚雄《太玄.玄文》: 「掘變極物窮情。」 《說文》: 「[尿/出]篆作??(篆體字), 楷作屈, 無尾也。」 段玉裁注: 「凡短尾曰[尿/出]。鈍筆曰掘筆, 短頭船曰撅頭船, [ 掘、撅 ] 皆字之假借也。」

古籍《梁書》已載有「掘尾狗」之謠。唐五代敦煌寫本《下女詞》有「醜掘奴添蘇(酥)酪漿」之句。下女即女奴, 醜掘言其醜陋笨拙。宋《劉貢父詩話》謂: 「今人呼禿尾狗為厥, 衣之短後者亦曰厥, 又通 矢屈。」《東觀餘論》有「字無鋒穎, 若掘筆書」一語。可見廣州話的 "掘",於古有征。

現代字書有 "倔" 字, 指人頑強、固執、粗直。倔強即掘強、屈強。

--------------------------------------------------

注:"[尿/出]" 字應為 "犀" 字去掉 "牛" 字, 換成 "出" 字。此字與 "矢屈" 字均無法打出, 並且多數字典中都查不到, 何方高人若知輸入之法, 煩請告知, 不勝感激。

--------------------------------------------------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6th, '09, 12:08

大粵文化史話(九)


粵語詞彙大考證

--------------------------------------------------

"鈪"

字書無 "鈪" 字, "鈪" 屬廣東方言字之一, 音ngag6( 額 )

查古籍上有所謂 "扼臂", 即手鐲, 古代男女同用, 後惟女飾有之。《太平廣記》卷十九 "張雲容" 條:「今有金扼臂, 君可持往近縣易衣服。」 又《南唐近事》:「餞酒一鍾, 贈之金扼腕, 曰:『郎君他日富貴, 慎勿相忘。』」 按: 金扼臂、金扼腕即金臂鐲、金手鐲, 粵語統稱之為金扼。由於不知本字, 故扼又訛為鈪。鈪字出現頗早, 古本木魚書有《龍頭金鈪金釵記》, 刊刻於清中葉。

《辭海》: 扼通軛(軶), 亦作扌戹, 車上扼住牛馬頸項的木頭。《莊子.馬蹄》:「加之以衡扌戹」。扼, 因系施諸牛馬的用具, 不宜作飾物名詞, 故其後通稱金釧、玉鐲, 名字就雅馴起來了。

--------------------------------------------------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6th, '09, 12:09

大粵文化史話(十)


粵語詞彙大考證

-----------------------------------------------------

"靸"

靸, 廣州音 tad 1(陰平), 指穿鞋時將後跟壓下拖著走。

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八 「靸鞋」雲: 「西浙之人, 以草為履而無跟, 名曰靸鞋。」 按: 靸鞋又名靸踭鞋, 即今所謂拖鞋。

靸, 亦作靸拉。《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寶玉便靸拉著鞋, 走出房門。」 靸, 字亦作趿。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西得諸侯棹錦水, 欲向何門趿朱履。」 又古有「跕」字, 音帖, 與趿同義。

靸踭鞋, 廣州舊稱燕尾鞋。俗諺謂「不妨子侄著牛頭褲, 最怕兒孫靸燕尾鞋。」「靸燕尾鞋」被視為一種落魄、流氣的形象, 顯見門庭衰敗。

穿屐也叫靸屐, 街市仔曾被謔稱為「靸屐友」。「居民晴靸屐, 市女晚簪花」, 昔日嶺嶠風情歷歷如繪。

-----------------------------------------------------

"舞"

「廬之合肥, 黃之蘄州, 皆謂作事為『舞』。長沙、揚、越多言『弄』。舞、弄同義。」(《新方言.釋言》)

廣州方言亦稱為某事操心費力為「舞」。如:「從朝舞到晚」, 即整天忙碌, 手腳不停。清代說部多有同樣說法。《儒林外史》第二回寫夏總甲與眾人商議鬧龍燈一事, 說:「你們各家照分子派, 這事就舞起來了。」第三回寫范進中舉之後發了瘋, 他岳父胡屠戶一巴掌把他打暈了,「眾鄰居一齊上前, 替他抹胸口, 捶背心, 舞了半日, 漸漸喘息過來, 眼睛明亮, 不瘋了。」

舞, 廣州話還有胡鬧、捉弄之意。如: 「被人舞到陀螺擰」即讓人家耍得團團轉。這也有所本 -- 《列子.仲尼》: 「鄧析顧其徒而笑曰: 為若舞, 彼來者奚若。」張湛注: 「世或謂相嘲調為舞弄也。」

-----------------------------------------------------

(待續)

Re: 大粵文化史話系列

Jul 6th, '09, 19:28

大粵文化史話(十一)


粵語詞彙大考證

-----------------------------------------------------

「擒」(尋)

攀登,爬上,廣州俗稱為「擒」。如:擒樓梯;擒上天棚;擒擒騎騎。按擒字義為捉拿,別無通假,實不能借作攀登、爬上解。廣州話的「擒」另有本字,字應為尋。尋,就也。《漢書.郊祀誌》「寢尋於秦山」,顏師古注:「寢,漸也;尋,就也。」

尋,古有攀緣、依附一義。陸機《悲哉行》:「女蘿亦有托,蔓葛亦有尋「。(女蘿和葛都是蔓生植物,有攀緣習性。)齊梁樂府句「愁見蜘蛛織,尋思直到明」。(尋思諧尋絲,以蜘蛛織網為喻。)

又漢代百戲(雜技)有「尋橦」。東漢張衡《西京賦》:「烏獲摃鼎,都盧尋橦」。(注)據現存漢畫,均系以一人頭頂長竿,另一人至三人援竿而上,進行表演。唐宋稱為「戴竿」、「立竿」。現代雜技中亦有此表演,豎竿而上者稱為「爬竿」,以頭或肩承竿者稱「頂竿」。

所謂「尋橦」的「橦」就是竿、柱;「尋」就是攀登,這確證了「尋」有向上爬一義。廣州方言保留了這個古語詞,卻音轉為「擒」。看來,字面應還它本來面目,作「尋」為是。


注:都盧,漢時西域國名。「都盧,體輕而善緣者也。」傅玄《正都賦》:「都盧捷足,緣修竿而上下。」橦,《說文》:「帳柱也」;《漢書.馬援傳》注:「旗之竿也。」

-----------------------------------------------------

(待續)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