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封禁嘅熱論同要聞
Oct 13th, '09, 03:49
12-10-2009
香港《蘋果日報》
高錕獲獎在內地引起的討論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一個老問題又被媒體拿出來討論:為甚麼到目前為止已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八位科學家皆為外籍華裔人士,換句話說,中國本土為甚麼至今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筆者試圖從兩則故事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先來看第一則故事。內地一所名牌大學的學生去美國讀研究生,剛到美國時,指導教授和他見了一面,問了問他學業上的一些相關情況,之後學生就回住所去了。此後三個星期裏,指導教授沒有再理會他,而他則在等待導師的相關安排。就在他疑惑不解時,這位導師已經通知校方將其除名、退回,原因是這位學生沒有自主進行科研的意識,未見他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只知道被動地等待安排。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想必任何一位中國學生都能想像和理解那樣的情景。因為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之下,「被動的等待老師的安排」,接受老師的單向灌輸,這完全是常態;而這正是缺乏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在。
來看另一則故事。去年初,內地一家電視台的一檔節目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上海一所大學的一名教授竟然俯首屈膝,給他的老師──北京大學的季羨林教授三叩首。報道說,他給季先生拜壽,都是要三叩首的,如果要遇到大生日,那都是要三叩九拜的。此節目一經播出,有網民就慨嘆「他們是不是瘋了?」有人甚至留下一個「愚」字作評。筆者覺得,這種磕頭表謝與接受磕頭表謝,當然是行為者自身的個人權利,雖然這種封建遺存已基本上被歷史蕩滌殆盡。然而這個典型事例卻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這樣的中國教育現實:學生對老師的絕對服從。換句話說,在中國的當代教育中,某種程度上仍然堅持的是「給」與「被給」,而不存在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學生遵從的不是真理而是權威。
高錕獲獎後,有很多相關報道,下面這段陳述給予我們的啟發或許頗為重要──高錕自幼在寬鬆的環境下成長,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摻和在泥土中製造「土炸彈」,是他小時候最刺激的實驗。他周遊列國,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他的信念,儘管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但從來沒有人阻止他「異想天開」的夢想。九年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生涯,他同樣有條件去塑造學生們「自由的心靈」,塑造「敢於表達意見的文化」……你看,土炸彈、無雜質的玻璃、異想天開的夢想、學生們自由的心靈、敢於表達意見的文化,這些無疑就是上述兩則故事中那種特定教育情景的反面了!
「諾貝爾獎並沒那麼重要」,這顯然是某種自慰;學術剽竊事件頻發、「教授滿街走,講師多如狗」成為流行語,這也是某種現實;只能培養考試機器,而學生創新能力薄弱,這也是中國的教育特色。在這樣的土壤條件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或許就是一個定論了。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12&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3302457&coln_id=6881231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