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粵域本土個性風格嘅騎樓、碉樓、蘆墅、吊腳樓、灰雕、趟籠、園林
Post a reply

潮州古城牌坊街

Aug 1st, '11, 10:37

潮州古城牌坊街


《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

据有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城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牌坊书依次是:四进士坊(正德丁丑科)、文宗方伯(万历福建左布政黄琮)、命皇三锡(万历福建左布政黄琮)、状元(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说明:这座牌坊正两面均为“状元”二字,只是字体不同,红小字的落款也不同)、覃恩三锡(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圣朝使相(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铃曹冰鉴(万历甲戌科进士崇祀名官乡贤唐伯元)、理学儒宗(万历甲戌科进士崇祀名官乡贤唐伯元)、柱史(正德丁丑夏立)、三世尚书(下面均为二行竖排小字)、四朝大老(下面均为二行竖排小字)、三世宫端(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宗伯学士(下面均为一大竖排小字)、盛世元凯(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戊尘八贤(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列有八位贤者名字)、大统制(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少司马(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浩敕重封(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节镇三省(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侍御(甲辰科进士戌子学)、金榜联芳(明进士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副使郑安史科给事中郑写)、雨京科道(明进士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副使郑安史科给事中郑写)、台省怀封(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科甲济美(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经略边务(有廉*,下有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大理少卿(有绣衣,下有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四世大夫(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吴楚重镇(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驰封台被(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锡锦重光(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秋台(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榜眼(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木天瑞(下面均为一行竖排小字)、玉署仙班(赐进士第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讲前翰林院检讨加一级刘起振)、两浙都运(大理寺评事监同郑崇)、大理司平(大理寺评事监同郑崇)、太山北斗(唐州刺史韩愈)、十相留声(下面为一大行竖排小字)。另有两块牌坊分布在步行街的侧端。各座牌坊的坊文,皆出自名家手书。而牌坊的主,有安、、揭、澄海等历史物。其意思,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赞扬忠孝节义,或歌颂功名,每座牌坊都有一段光辉历史。

潮州城是历代府治、县治所在,古代潮州的城市建筑很有规划,现在的太平路就是当时的中轴线。太平路上有无数巷道,巷口设门,这就是坊。坊又称闾,古代有表闾制度,主要是用于表彰住在坊里的名贤。表闾时在坊门上设牌,这就是牌坊(潮州人俗称亭)。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潮州的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堪称全国之最。因此潮州又有牌坊城之称,太平路更被人们称为牌坊街。

有文献记载,原潮州古城和周边农村共有各种牌坊152座,尤以太平路的牌坊最为精致。这些石牌坊多以四柱三门三层结构,甚为雄伟壮观。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这些石牌坊因“妨碍交通”惨遭“灭顶”之灾而被拆除殆尽,太平街上牌坊林立的景观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Attachments
1.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