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南華禪寺
南華禪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南4公里處的曹溪畔,是廣東六大名寺之一,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禪宗的主要祖庭。
歷史
南華禪寺於南北朝時的梁天監元年(502年)由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創建,至今己有1500多年歷史了。唐儀鳳二年(667年),禪宗六祖惠能主持曹溪,在這裡弘揚、發展了禪宗,故佛教徒對南華寺視為「祖庭」,南華寺幾次易名,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改名為「中興寺」;神龍三年(707年),又改為「法泉寺」。宋開寶元年(968年),宋太祖趙匡胤賜名「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歷史上,南華寺遭遇過多次興衰,幾度重修:隋朝末年一度荒敗,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重修;宋初寺院半數毀於大火,開寶元年(968年)復修;元朝末期多次遭遇兵災,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得以大力中興;清康熙七年(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全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原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與虛雲大和尚發起重修。現在所見的寺院布局皆為民國時期時期所建。
---------------------------
六祖慧能在这里创立了禅宗,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四传道信、五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禅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主流,慧能也因而为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 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
南华禅寺是佛教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场,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寺庙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城东南约六公里的曹溪北岸,峰峦奇秀,景色优美。南华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目录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公里曹溪河畔。
据载,时有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初到广州,再沿江北上,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天监三年建成。
编辑本段
史料记载
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 南华禅寺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再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1983年,南华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今南华寺占地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群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头山门)、放生池(上筑五香亭)、宝林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自天王殿始作封闭,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
景点特色
全寺殿堂飞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顶、一斗三升居多。青砖灰沙砌 南华禅寺墙,琉璃碧瓦为面,灰脊、琉璃珠脊刹、蔓草式脊吻。重要殿堂脊吻与脊刹间置琉璃鳌鱼,正脊两端饰夔龙脊头。多用木圆柱为支柱并将殿堂分为多间,石柱础多覆盆式。门窗则多花格门、格子窗棂。主要殿堂和钟鼓楼的大木梁都是用巨大铁力木(坤甸木)架成(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南华寺时所用之木)。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七间)、进深28.5米(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后乳袱用七柱、二十六檩,柱头铺作为六铺作,三抄,无昂,偷心座,补间铺作用二朵。琉璃碧瓦,灰脊,蔓草脊吻,琉璃珠脊刹。格子窗棂,前后均花格门。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 六祖惠能真身供奉于南华寺灵照塔中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四大天王塑像两两分立天王殿东西两厢,手持法器,面目狰狞。
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珍贵文物
南华寺内珍藏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327件,二级文物 《金刚经》165件,三级文物49件。年代最早的有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造型小巧精美的铜佛像;最著名的有唐六祖惠能“真身”塑像,唐千佛袈裟和历代圣旨;数量最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有北宋雕工精致的木雕罗汉像360件;还有隋铁铸佛像,宋铜铸大铜钟、元铁铸大铁锅、明木雕四大天王像、明重刻苏东坡手迹碑铭、清千佛铁塔、《金刚经》铜印版、南宋万斤大铜钟等诸多国宝。铁铸摩利支天人像(属隋或唐初铸品)、六祖坠腰石 、明代铜香炉(为明皇宫内的用品)、明铁鼓等。其它珍贵文物有南汉铁钟(为省内仅存的一口南汉钟)、唐代托纱六祖像及缎质六祖袜、南宋铜钟(万斤大铜钟)、千佛铁塔(塔身整齐排列大小佛像1000尊)、清代五百罗汉瓷瓶、唐武则天圣旨、八思巴文圣旨、元仁宗圣旨、明英宗圣旨、清雍正十三年(1735)版钦颁《龙藏》经书、明英宗天顺间(1457~1464)御赐金书《华严经》、清代铜版《金刚经》、清代再版《显扬圣教论》以及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书写的“斋堂”木匾、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宝林道场”木匾、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书写的“宣扬佛典”木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南华禅寺”木匾。其他还有楹联30余对,碑碣30余通。这些珍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乃至历朝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等最具体真实的史料。
寺内寺外古树参天,有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古树数十棵,浓荫蔽日,一派宁静肃穆气象。
1983年,南华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据载,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
505年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宝林寺建成。隋朝末年南华禅寺遭兵火,遂至荒废。
638年惠能诞生
677年至唐凤二年,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得地主陈亚仙施地,宝林寺得以中兴。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中宗皇帝诏六祖赴京,六祖谢辞,中宗派人赐物,并将“宝林寺”改为“中兴寺”;
708年敕额为“法泉寺”,并重加崇饰。
713年惠能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
宋初南汉残兵为患,寺毁于火灾。
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太祖皇帝令修复全寺,赐名“南华禅寺”。
元末南华禅寺三遭兵火,颓败不堪,众僧日散,祖庭衰落。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僧风日盛。然至明末,南华禅寺又复荒废。
1688年清康熙七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饰,使禅宗名刹焕然一新。
1934年虚云和尚重修南华禅寺
1962年南华禅寺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
2000年南华禅寺曹溪佛学院正式开学。
2002年南华禅寺举行建寺1500周年的盛大庆典
历代明僧
虚云禅师(1840年--1959年)
惠能祖师
智药三藏
憨山大师(1545-1623)
- Attachments
-

-

-

-

- 1.jpg (10.68 KiB) Viewed 98 times
-

- 2.jpg (43.33 KiB) Viewed 98 times
-

- 3.jpg (12.93 KiB) Viewed 98 times
-

-

- 5.jpg (15.37 KiB) Viewed 98 times
-

- 6.jpg (17.38 KiB) Viewed 98 times
-

- 7.jpg (18.27 KiB) Viewed 98 times
-

- 8.jpg (32.09 KiB) Viewed 98 times
-

- 9.jpg (25.38 KiB) Viewed 98 times
-

- 10.jpg (22.58 KiB) Viewed 98 times
-

- 11.jpg (21.2 KiB) Viewed 98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