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嵌瓷
悠久的历史嵌瓷工艺历史悠久,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记载,嵌瓷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明代嵌瓷的图案、色彩比较简单。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工匠紧密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专用材料,无论是工艺品或建筑装饰,大大地丰富了嵌瓷的色彩、构图。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普宁嵌瓷多是以单件的工艺欣赏品为主的,镶嵌精工,技术较高。这个时期的嵌瓷,表现手法是由艺人随意创作,或制圆身,或来浮嵌和平嵌。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嵌瓷工匠们有机会发挥其艺术才能。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的祠堂、庙宇等重修,富裕的人们建“下山虎”、“四点金”,为工匠们提供新的表现舞台,掀起了嵌瓷装饰的热潮。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丰富,景物透视比较准确,人物面部等构件改用预烧制的陶塑,更经得起风雨炎日的洗礼。
色彩斑斓、活龙活现的嵌瓷艺术嵌瓷是以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为基础,运用经剪取的瓷片镶嵌来表现形象的工艺品和建筑装饰艺术。艺术风格较为写实,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效果突出,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和欣赏价值。
嵌瓷工艺美术作品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湿润地区是其他工艺品无法代替的。嵌瓷艺术风格独特,布局构图气势雄伟、均称合理,线条粗犷有力,设色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在对比中求统一。其题材广泛,或采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名臣、文人墨客,来反映人民群众扬正压邪、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给人鞭策和启迪;或采用寓意吉祥、富贵的花虫鸟兽,营造吉祥、长寿、如意、富裕、和谐等富有民间朴素情感的艺术氛围。因其风格写实、质感坚实、雅俗共赏、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深为海内外潮人喜爱。
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而装饰脊头、屋角头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三星图)立体人物。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的嵌瓷,常见的是麒麟、狮、象、仙鹤、梅鹿等,其构图多采用两边对称的方法。
普宁嵌瓷 作为潮汕三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嵌瓷中最负盛名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具有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的特点。在普宁一些工艺者的努力下,嵌瓷也流传到[台湾、东南亚一带。普宁嵌]瓷工艺人才辈出,自古就有“嵌瓷之乡”的美称。
- Attach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