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广东音乐
“八音班”(乐社)在台山,始于明末清初,遍及城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孕育出广东音乐鼻祖丘鹤俦、中国音乐界掌门人李凌、高胡演奏艺术大师刘天一、国家一级演员曹秀琴、陈玲玉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戏剧、曲艺名家。直至今天,全市涌现100多个音乐曲艺社团,创作、演奏广东音乐成为台山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台山人更把广东音乐推向数十个侨居国家和地区。1988年被命名为全省“广东音乐之乡”。2006年5月,“台山广东音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广东音乐旋律优美而易于记忆,如《步步高》、《彩云追月》等代表作,流行全国。广东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台山地方音乐的精华,例如《哭皇天》、《万年欢》等曲调,就来源于有400年历史的台山民间音乐。古老的台山音乐,通过音乐工作者的改编和提高,成为广东音乐的一个源泉。
八音班是台山广东音乐发展的前身和创作、表演载体。“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等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称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它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最初的八音班,多为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如《万年欢》、《渔家乐》等曲调,这些曲调被通称为广东音乐;到了清朝中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八音班单纯演奏乐曲的活动,逐渐走向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结合的道路;太平天国以后,粤剧从用官话演唱过渡到用白话演唱,大大促进了八音班演奏乐曲和演唱戏曲结合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期。八音班的活动,一般在年节、盂兰会、跳禾楼和红白喜事中举行。曲目繁多,就演奏演唱内容来分,可分为锣鼓乐、吹打乐、吹弹唱三大类;就乐曲和唱本内容来分,有牌子、小曲小调、广东音乐和戏曲唱本四大品类。
在台山各个乡镇和街道,城乡各地的广东音乐八音班活动历久不衰,十分活跃。据了解,建国前,台山有记载的群众业余八音班24个,还有42个综合性的书室、精武社等,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1938年成立的“台山县音乐工会”,其分会遍及台山各个乡镇,会员达1000多人。1949后,以演奏广东音乐为主的八音班活动更加繁荣活跃,最高峰时(1977-1979年),台山全市达到156个班。
台山市八音班的不断活跃,也推动了广东音乐的创作和群众性音乐活动的不断繁荣发展。1999年,台山市台城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音乐之乡”。在人才和作品方面,台山市的广东音乐也是令人瞩目的。1880年出生子台山的丘鹤俦就是一代广东音乐宗师。他编辑出版了《弦歌必读》、《琴学精华》、《国乐新声》、《琴学新编》等粤乐专著,还创作了一批著名广东音乐,成为公认的广东音乐主要奠基人之一。自丘鹤俦之后,广东音乐不断传承发展,台山又涌现出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李凌、广东音乐家协会主席的李鹰航、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甄伯蔚、著名作曲家叶林、国家一级演奏家、作曲家刘天一等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才和演奏人才,他们大都参加过台山的八音班活动。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台山人创作的广东音乐计有300多首,这些台山人创作的广东音乐曲调优美,韵味迷人,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广东音乐”归在“音乐”类,由台山市、广州市共同拥有。
- Attachment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