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百越

Aug 9th, '11, 17:52

百越


百越族(「越」又通「粵」),又稱為越族、古越族,是泛指居於中國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句吳、于越、揚越、山越、東甌、閩越、南越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後與華夏族融合,其餘的幾個支系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中國南方的壯侗語民族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佬族、泰族、撣族、阿洪姆人(Ahom)等民族。[1]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歷史
2.1 戰國以前
2.2 秦代
2.3 漢初
2.4 漢武帝時期
2.5 漢武帝以後
3 關於越的名稱
4 文化特點
4.1 語言
4.2 習俗
5 文化影響
5.1 對於當今某些民族語言的影響
5.2 對於當今某些民族之習俗的影響
6 相關書籍
7 參考文獻
8 相關條目
9 外部連結
[編輯] 起源



夔紋印紋陶器
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 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原人泛稱南方民族為「越」,北方民族為「胡」,東方民族為「夷」,西方民族為「戎」),生活在現今中國的東南及南部地區(王東 2003,3)。

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請參見「勾踐」條目;陳國強 2000)。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描述,認為越族是夏禹的後代。

不過,研究百越族的中國學者宋蜀華認為:「勾踐的祖父夫鐔以上至夏少康庶子無餘,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經商至周敬王共60餘代,兩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踐說成是夏少康的後裔,實難信服」(引自龔佩華 nd)。此外,宋蜀華也認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為:「夏人活動地區從未發現過『印紋陶文化』,而『印紋陶』流行地區也從未發現過『二里頭文化』」(引自龔佩華 nd)1。

根據目前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現在的考古學家也普遍認爲,廣泛分佈於中國南方各地的以幾何印紋陶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最近數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幾何印紋陶爲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時間上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則遍佈於中國東南地區及嶺南一帶(王東 2003,3)。

[編輯] 歷史

[編輯] 戰國以前



雒越人首紋青銅匕首
古越族和中原人早期的關係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鍾倫納 2004)。

有觀點認為古籍中的『百越』由『古越族』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成。戰國時代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戰國後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這個名稱指代揚州地區的越族。揚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游和嶺南的東部地區,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所以揚越實際也是戰國以來至秦漢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王東 2003,3;陳國強 2000)。

于越及越國:和「古越族」相關的最早文字記錄[來源請求]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時期之越國的前身,最晚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雖然沒有參加武王伐紂,但至少曾經北上當周成王的賓客。根據考古學上的發現,越國更可能是繼承自太湖地區的馬橋文化。[2]該國傳至勾踐 (前496年 - 前464年)的時候,他試著向北擴張,曾經沿著江蘇的海岸北上膠州灣,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後,勢力範圍一度北達江蘇,南入閩台,東瀕東海,西達皖南、贛東,雄踞東南。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進攻越國,佔領越國,並設江東為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殘部逃往越國故地,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如東甌國(前472年-前138年)、閩越(約前333年-前110年)。


公元前350年戰國時期地圖(可見楚國侵佔當時越國地)
嶺南:主要有傳說中駱越人的文郎國,西甌人建立的西甌國。
滇國: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楚頃襄王時(前298年─前263年)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近蜀黔中以西。至滇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指出在楚頃襄王時,莊蹻奉命南征。大約在前279年時,領兵通過黔中郡,經過沅水往南,攻略西南。連克且蘭(今貴州省福泉市一帶),征服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一直攻到滇池(今雲南省昆明市一帶),征服了黔中、夜郎、滇等地區。莊蹻以兵威戡定其地屬楚,正要歸報楚王,而楚國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時再度被秦國攻佔,莊蹻回國之路斷絕,遂留在滇池自立為滇王,號「莊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古代越民族的一支,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
夜郎:關於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稱其「臨牂牁江」。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夜郎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因為牂牁江是今六盤水市與普安縣的交界處,所以六盤水和畢節赫章可樂遺址這一片被認為是夜郎古國所在地。
[編輯] 秦代



秦朝諸郡
秦漢時,相關史籍則泛稱中國南方的民族為「越族」,史稱「北方胡、南方越」。

閔中郡: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滅楚國後繼續東進攻陷會稽,佔領全部原越國範圍。設置了「閩中郡」,但該郡的建制卻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長到閩中來,只是廢去閩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長」的名號讓其繼續統治該地。
嶺南:前219年開始,秦朝發動秦攻百越之戰,進攻當地的西甌,駱越人,死傷慘重,靈渠修成後,於前214年再次發動進攻,在嶺南設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但仍未能完全控制該地。古蜀王子在越地建立的甌駱國仍在嶺南存在。
西南夷:秦始皇時,曾打敗滇國,並開通五尺道至當地。


靈渠流經的地區,溝通東部的湘江和西部的灕江
[編輯] 漢初

至遲在漢朝初期,百越族已經逐漸形成幾個較強盛而明顯的部分,即「東甌」(東海)(前472年-前138年)、「閩越」、「南越」、「西甌」、以及「雒越」(駱越)。

東甌在現今浙江省南部的溫州一帶
閩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帶
西甌則大概分布在今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及以南地區
駱越(雒越)主要分布在現今的越南北部與海南島
南越在今廣東省境,後來又發展到廣西以及以南地區
雲南有滇越(前278年-前115年),夜郎,句町等邦國及部落。
越裳位於緬北與寮國。
這些部分都形成了當時該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說閩越第一代君主無諸、東海第一代君主騶搖、以及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陳國強 2000)。

嶺南:秦末漢初,秦將南海尉趙佗發動秦軍攻佔桂林郡、象郡,在以番禺為中心,建立了秦軍與越人共治的南越國。

[編輯]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時漢朝的統治區域
越族所建立的政治中心大多都被漢武帝征服,改為漢朝的郡縣。

東甌: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東甌發生內訌,東甌國新君望迫於閩越壓力,「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率領族屬軍隊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並被降封為「廣武侯」,東甌國從此在漢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甌越人仍居住於王國故地,並多有人為避戰亂遷徙至周邊東海各島群。
閩越:閩越王無諸的後代東越王余善最後發展到刻「武帝」璽,自立為帝,並發兵反漢。漢武帝調遣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攻閩越國。前110年,閩越王城被漢武帝所派遣的大軍所毀。
南越國: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後,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前110年,楊仆率軍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屬廣東省)渡海,佔領了海南島。漢朝將其設為儋耳、珠崖兩郡,和前面七郡同隷屬於交州刺史部。[3]
夜郎:漢武帝時因意圖攻打南越國,派唐蒙出使南越,發現當地有蜀地生產的枸醬,得知是從夜郎來的,因此上書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見其首領夜郎侯多同,並厚賜其財物,約定要在當地設置郡縣官吏並以其子為縣令,夜郎侯認為其國家與漢朝距離遠,就暫且先答應,但後屢次不服於漢。夜郎王興在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時舉兵反漢,漢朝派兵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4]
滇國: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時,滇國歸降,並在當地設置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同時賜「滇王之印」,並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東漢時,隨著漢朝郡縣制的推廣、鞏固以及大量漢族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完全消失。滇國的實力下降,據黃懿陸《滇國史》的考証,古滇國當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滅亡。
句町國:句町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由句町、進桑、漏臥等氏族部落聯盟發展而成的古代方國,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句町王毋波率部歸附漢朝。漢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領亡波[5]奉漢昭帝調遣,「率其邑君長人民」參加平息滇中和滇西地區(姑繒、葉榆)的反叛,大破益州,「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在漢昭帝六年秋七月被封為「句町王」,句町王國一直延續到南朝齊被南朝梁取代之時(公元前81-公元502年)。歷時達583年。享受著國縣並置的特殊待遇。憑此優勢,句町的勢力迅速發展。亡波率部從建水、通海北上,進擊滇池地區;又從安寧、楚雄西進,攻佔大理一帶的葉榆、姑繒;通海在句町王毋波統治時代,曾是其控制滇中和滇西地區的行政中心。其崛起導致滇國的實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復存在了。「句町人」在滇的統治持續了54年之久。[6]
[編輯] 漢武帝以後

漢以後,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於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

[編輯] 關於越的名稱

古代「粵」、「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夏朝稱「于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宋朝人羅泌的《路史》說:「越裳、雒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里(西雙版納)、海癸、九菌、稽余、北帶、仆句、區吳(句吳),是謂百越。」(摘自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一文)。

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粵,其分佈甚廣,內部「各有種姓」,雜處於現今中國南方各地。在中國歷史上,整個廣大的江南之地,即所謂「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在秦漢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

[編輯] 文化特點

[編輯] 語言

越人有自己的語言。據羅香林先生的研究,認為越語的特點是:發音輕利急速,有的詞與漢語不同,名詞類的音綴有複輔音和連音成分;詞序倒置,形容詞或副詞置於名詞或動詞之後。在《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有一些越語詞的紀錄,而漢劉向《說苑•善說篇》中所錄著名的「越人歌」則是保存最為連貫完整的越語資料。它記載了楚康王,楚靈王的同母弟泛舟河上之際,聽到越人擁楫而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桓)澤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譯文: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後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語言學者鄭張尚芳根據對上古音的構擬,將《越人歌》中表音,與有關的泰語對照,破譯越人歌。並發現「山有木兮木有枝」是楚國譯人為滿足楚辭韻例湊足六句而添加的襯韻句。[7]


根據音韻學對漢字上古音的構擬,把《越人歌》中每一漢字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與有關的壯語詞一一對照,發現它與壯語存在著一定的關係。據對古越地的現代漢語方言對比研究,發現其中有著眾多的詞語是相當一致的,因此從中可以看出,閩越、甌越、南越、駱越語在古代大概可以互通,因為古越語的成分至今還十分明顯。

林惠祥先生還認為古越語是一種膠著語,不同於漢語的單音成義,而是合多音膠著而成,故百越語譯成漢語時一字常譯為兩字,如愛為「憐職」,熱為「煦蝦」。表明古代百越語是一種帶有自己特點的獨立語言。

[編輯] 習俗

百越族的生活、風俗習慣也有特點,主要是:水稻種植,椎髻,著貫頭衣,鑿齒; 斷髮紋身,雞卜;契臂為盟;多食蛇蛤海產;巢居,干欄式建築;善使舟及水戰;以及善鑄銅器,如青銅劍、銅鐸(大鈴)(與彌生時代文化相似),銅鼓,獵頭,食人,喜吃檳榔,男女混浴,喜鬥雞等。

[編輯] 文化影響

雖然在今天已經找不到一個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過,百越文化事實上卻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裡面留下了種種痕跡。以下是一些比較值得加以探討的議題。

在新石器時代,該古代民族文化遺存中有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該族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有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有咀嚼檳榔黑齒的習慣。

[編輯] 對於當今某些民族語言的影響

現有的一些語言學研究均指出,在百越族被漢化以後,其所使用的很多字詞,卻依舊遺留在不少民族現在的語彙當中,比如說屬於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中國某些少數民族,被歸為漢語方言的一些南方方言,甚至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夏威夷、紐西蘭等地的南島民族,其語言中都可以找到屬於古越語的「同源字」(盧溢棋 1997)。比如說古越語的「蜘蛛」(***lakwa)一詞,就可以在鶴佬語(發音為lâ-giâ)、客家話(發音為lakia)、畲語(發音為laukhoe)、馬來/印尼語(發音為lawa、lawa-lawa、labah-labah)、夏威夷語(發音為lanalana、nananana)以及紐西蘭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語(Rapanui)(發音為nanai)等語言當中找到類似的發音(Hoklo.org nd)。 日本語的字眼很多來自南島語族。[來源請求]

[編輯] 對於當今某些民族之習俗的影響

所謂的「拾骨葬」,或稱「二次葬」,在中國長江以南各地,比如說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台灣的漢人,以及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說壯族、藏族,都有這種習俗。事實上,一直到現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採用這種喪葬儀式十分普遍。拾骨葬是土葬數年後開棺取骨,然後將全副骨骼一一置入一稱為金斗(金塔)的陶甕當中。直到馬達加斯加也有此習俗。

這種拾骨葬的習俗,事實上並不是漢族所固有的,而是環太平洋原始民族中普遍分布的一種文化特質,廣及中國大陸、東南和東北亞洲、南太平洋諸島、以及南北美洲。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學者凌純聲的研究,整個洗骨文化圈裏諸民族所採行的洗骨文化,基本上均為來自相同起源的一個文化習俗,而這個習俗最早的起源地,正是百越族所分佈的華南地區。倭人的水稻種植,斷髮紋身,與生活習慣與百越人出奇相似。

[編輯] 相關書籍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僅收入專書,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不收入)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1982,百越民族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百越民族史研究會,1988,百越民族史資料選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陳國強,1999,百越族與臺灣原住民。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強等,1988,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楚平,1988,吳越文化新探。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董楚平,1998,吳越文化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光岳,1989,百越源流史。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
蔣炳釗、吳綿吉、辛士成,1988,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林惠祥,1936,中國民族史‧百越系。上海:商務印書館。
宋蜀華,1991,百越。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懿之、李景煜主編,1989,百越史論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崑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
魏橋編,1994,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俊明主編,1987,百越史研究,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編。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編輯]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陳國強,2000,越 [online]。台北: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引用於 2005年1月2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大紀元,2001,壯族的二次葬和懸棺葬 [online]。np:大紀元。[引用於2005年1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龔佩華,nd,學習宋先生《百越》有感 [online]。北京:三苗網。[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Hoklo.org,nd,「蜘蛛」:滄海桑田尋越史,見百越文化 [online]。np:Hoklo.org。[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凌純聲,nd,洗骨葬,見百越文化 [online]。np:Hoklo.org。[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呂少群,2005,「華夏」千古謎今朝終揭開 [online]。香港:大公網。1月10日 [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盧溢棋,1997,福佬話內之廣百越語詞彙 [online]。np: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3月27日 [引用於 2004年11月2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PanRenPu et al.,2002,台灣人的族源 [online]。np:PChome個人網站。10月30日[引用於 2004年11月1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8]。
王東,2003,贛閩粵邊的民族源流及早期區域開發 [online]。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11月26日 [引用於 2005年1月2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9]。
易華,nd,五榖 [online]。北京:三苗網。[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0]。
張二文,nd,在家鄉發現歷史:從美濃信仰習俗探討族群文化合成的可能 [online]。台北:網繹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用於2004年11月2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ki.com.tw/demo/ncltb/ncltb_c/literary/publish/p7-1/%C0]%A5Z7-18.htm>。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2004,東女國 [online]。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8月14日 [引用於2004年11月2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1]。
鍾倫納,2004,廣東與中國 [online]。np:大紀元。12月23日 [引用於2005年1月2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2]。
周振鶴、游汝傑,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嶺南民族民俗網-細說百越族
^ 毛穎、張敏,《長江下游的徐舒與吳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 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古南越國史》,第233~234頁。
^ 漢書
^ 《漢書·西南夷傳》:「有鉤町侯亡波」;《昭帝紀》「毋波」。亡即毋。
^ http://www.zhuangzu.nev.cn/a1article-341676-1.html 蘭天明,句町文化與壯族始祖布洛陀的淵源值得探究
^ 鄭張尚芳〈千古之謎《越人歌》〉《語言研究論叢》第7輯
[編輯] 相關條目

古越語
粵語
河姆渡文化
幾何形印紋陶文化
佛山河挎舊墟
于越
越國
揚越
吳越
山越
閩越
南越
雒越
東甌
西甌
越南
畲族
洗骨葬(二次葬)
[編輯] 外部連結

Rapanui - Google Maps
王東:贛閩粵邊的民族源流及早期區域開發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E%E8%B6%8A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