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48

嶺南摭怪


嶺南摘怪
{{{picture-type}}}
{{{caption}}}
越南語表記 (?)
漢喃: 嶺南摘怪
國語字: Lĩnh Nam chích quái
現代漢語翻譯: {{{chinese}}}
嶺南摭怪
{{{picture-type}}}
{{{caption}}}
越南語表記 (?)
漢喃: 嶺南摭怪
國語字: Lĩnh Nam trích quái

《嶺南摭怪》(越:Lĩnh Nam chích quái/嶺南摘怪、Lĩnh Nam trích quái/嶺南摭怪[1]),又稱為《嶺南摭怪列傳》,越南古代書籍,用漢語文言文編成。內容以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為主。原作者不詳,相傳由陳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書中的神話故事早在李陳時期已經出現。到15世紀末,出現了武瓊、喬富修訂校正的兩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2][3]

目錄

[隱藏]
1 成書過程
1.1 來源
1.2 資料取材
1.2.1 越南民間習俗及傳說方面
1.2.2 中國傳奇故事及印度神話方面
1.3 書名由來
1.4 重新編篡修訂
1.4.1 武瓊的文字校訂
1.4.2 喬富的辨證及刪繁就簡
2 內容
3 研究價值
3.1 蘊含豐富的越南民間傳說故事
3.2 想像成份太多,與史實不符
4 近今流傳及出版的情況
5 參見
6 注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鏈結
成書過程

《嶺南摭怪》全書,並非出於一位作者的手筆,亦非寫成於一個時段,而主要是由越南、中國的神話傳說,以及少量的印度神話匯集而成。

來源

《嶺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傳的一本傳說故事集,最初的作者及編寫時間等情況都不詳。15世紀時,越南學者武瓊對該書進行修訂校正時,就對它的來源作出猜測:「蓋其草創於李、陳之鴻生碩儒,而潤色於今日好古博雅之君子者矣。」[4]他認為,該書在李陳時代已出現雛型,再經後來的文人潤色而成的。

另外,亦有說法指,該書較早時期的編纂者,是一位名叫陳世法的人。可是,陳世法生活在何時郤不能確知,而他的《嶺南摭怪》的原本也沒有流傳下來。[5]

資料取材

越南民間習俗及傳說方面

《嶺南摭怪》裡,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習俗及民間傳說故事。武瓊說,自上古時代以來的事跡,「其倖存而不泯者,特民間之口傳耳。」不論這些故事所反映的事情有多古遠,但或多或少地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下來,成為該書的取材之一。[4]書中的《檳榔傳》、《蒸餅傳》等篇,就反映古代習俗及傳說。[3]

中國傳奇故事及印度神話方面

《嶺南摭怪》亦有相當大部份的內容,影響自中國傳奇故事,如《越井傳》取材自唐代、宋代時的《才鬼記》及元代吳來的《南海古迹記》;《金龜傳》裡的安陽王築螺城情節,取材自中國巴蜀地區的傳說;《鴻龐氏傳》裡的涇陽王取洞庭君之女的情節,則取材自《柳毅傳書》;秦代阮翁仲威振匈奴的故事,則被搬入《嶺南摭怪》裡的《李翁仲傳》。

另外,《嶺南摭怪》的部份內容,是淵源自印度的神話,如《夜叉王傳》提到的胡猻精國故事,就被學者認為是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越南版本。[6]

書名由來

《嶺南摭怪》這個書名裡的「嶺南」,是指五嶺山脈以南。中國學者戴可來指出,《嶺南摭怪》中大部份故事都受中國影響或來源於中國,「大約正因為該書許多故事淵源於中國,廣泛流傳於五嶺山脈以南的『嶺南』地區,所以就名之曰《嶺南摭怪》。」[7]

重新編篡修訂

《嶺南摭怪》流傳到15世紀末時,就由武瓊、喬富兩位學者作出了重編及修訂。

武瓊的文字校訂

1492年(黎洪德壬子二十三年),武瓊對前人流傳的《嶺南摭怪》底本,進行了一次修訂工作,主要是文字的校正,及將篇幅分為兩卷,二十多篇故事。(戴可來稱是共二十三篇,《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的《出版說明》則稱是二十二篇。)他在這本書的「序」裡說:「洪德壬子仲春,愚始得是傳,披而閱之,不能無魯魚陰陶之舛,於是忘其固陃,校而正之,釐為二卷,目為《嶺南摭怪列傳》,藏於家,以便觀覽。」[4][8]

喬富的辨證及刪繁就簡

1493年(黎洪德癸丑二十四年),另一位學者喬富又對《嶺南摭怪》作出了較大的改動。他參考了其他書籍來辨證這部書,而且刪繁就簡。他在這部書的「跋」裡說:「故愚旁考他書,附以己見,改而正之,辨證於既往,解嘲於將來,刪繁就簡,以便中笥觀覽。」[9]

內容

武瓊等編成的《嶺南摭怪》版本,共有兩卷,二十多篇故事(其後,人們不斷將其他故事加插入《嶺南摭怪》。這裡以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中的《嶺南摭怪》所收錄的二十三篇故事版本為準):

卷一
《鴻龐氏傳》:講述越南傳說中上古時代的鴻龐氏開國稱王的故事。
《魚精傳》:講述上古時沿海地區有一「魚精」為害,「貉龍君」將之剷除的故事。
《狐精傳》:講述升龍附近有「狐狸精」為害人間,「貉龍君」派水族軍團將之剿平的故事。
《木精傳》:講述古時有大樹成精為害及古代越南人的辟邪習俗。
《董天王傳》:講述越南傳說中,上古時代的「扶董天王」擊退「殷寇」的傳說。
《檳榔傳》:講述關於傳說中「檳」「榔」兩兄弟的故事,及古時越南人婚禮使用檳榔的習俗。
《一夜澤傳》:講述越南前李朝趙光復在一夜澤地區稱王的故事,以及關於一夜澤的神話傳說。
《蒸餅傳》:以上古雄王時代為背景,講述一位王子靠蒸餅而感動父王取得繼位權的傳說。
《西瓜傳》:以上古雄王時代為背景,講述西瓜傳入的傳說。
《白雉傳》:講述有關中國古籍中南方越裳氏的情形。
卷二
《李翁仲傳》:講述秦始皇時「李翁仲」的故事。
《越井傳》:時代背景是任囂、趙佗攻入越南期間,崔偉遇上仙人及到訪「殷王城」的神仙故事。
《金龜傳》:講述趙佗攻打安陽王時,安陽王女兒媚珠被趙仲始欺騙,將「神機弩」交給趙佗而導致亡國的傳說。
《二徵夫人傳》:講述漢代時二徵起義的事跡及有關的神話傳說。
《蠻娘傳》:講述漢末時期女子「蠻娘」身上的種種神話傳說。
《南詔傳》:講述古代南越國滅亡後趙氏遺族活動及有關他們演變成南詔的說法。
《蘇瀝江傳》:講述唐末高駢鎮守安南時,在蘇瀝江遇仙的神怪故事。
《傘圓山傳》:講述升龍附近的傘圓山山神的神話傳說。
《龍眼、如月二神傳》:講述黎桓得到龍眼江、如月江上的兩位仙人協助而擊敗宋軍的傳說。
《徐道行、阮明空傳》:講述徐道行學習靈異術報仇、轉世成為李神宗,以及阮明空用法術替李神宗治病的神怪故事。
《楊空路、阮覺海傳》:講述李朝時代楊空路、阮覺海兩位德高望重的禪師的故事。
《何烏雷傳》:講述陳朝時,皇帝寵臣何烏雷與貴族婦女間的淫亂故事。
《夜叉王傳》:講述「胡猻精國」的神話傳說。
研究價值

蘊含豐富的越南民間傳說故事

《嶺南摭怪》裡的故事內容,與越南傳說故事息息相關。學者戴可來說,它是「一部越南古代的民間傳說、故事和神話集」,雖然並非真實的史料,但郤可視為越南歷史裡的一些「史影」,對於研究越南文學史、文代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0]

想像成份太多,與史實不符

《嶺南摭怪》裡的故事,往往夾雜了人們自己的想像。例如《董天王傳》,就創作了神童「扶董」協助雄王擊敗殷朝軍隊,殷王陣亡的故事。[11]《南詔傳》裡將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南詔,說成是「南詔」一名由「南趙」訛誤而來,因此是趙氏南越國遺族所建立。[12]在《龍眼、如月二神傳》裡,誤把李常傑的《南國山河》,當作是協助黎桓的神仙所作。[13]

正由於《嶺南摭怪》裡的故事內容,不少是古代越南人的想像及修飾而成,因而出現了學者戴可來所說的「越南史學界中的某些人,以《嶺南摭怪》中的神話傳說,來歪曲歷史,大做反華文章」的現象。[14]

近今流傳及出版的情況

在武瓊、喬富以後,《嶺南摭怪》出現多種版本,故事篇幅,亦由二十多個至七十多個不等。在1960年代,北越及南越均有出版,並有了越南語譯本。在中國大陸,鄭州的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91年,將《嶺南摭怪》、《嘉定城通志》及《河仙鎮葉鎮鄚氏家譜》三種越南史料組成一部,由學者戴可來、楊保筠校注,編成左起橫排的簡體中文版。[15][3]

在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於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發行了法國遠東學院出版,陳慶浩、鄭阿財、陳義等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當中收錄了陳義校點右起直排的繁體中文版《嶺南摭怪列傳》,並增錄了16世紀中葉段永福加入的《續類》,列為第三卷,以及後世所編成的《嶺南摭怪外傳》。[16]

參見

越南
越南歷史
《粵甸幽靈集》
注釋

^ Nhiều nơi viết "Lĩnh Nam chích quái". Tuy nhiên, chữ "trích" (摘) với nghĩa "chọn ra, trích ra" mới đúng. Xem từ điển Thiều Chửu các âm "chích" và "trích".
^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附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57-260頁。
^ 3.0 3.1 3.2 《東南亞歷史詞典·「嶺南摭怪」條》,278-279頁。
^ 4.0 4.1 4.2 武瓊《嶺南摭怪列傳》「序」,《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3頁。
^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附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57-258頁。
^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附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64-266頁。
^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附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65頁。
^ 《嶺南摭怪》《出版說明》,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一冊《神話傳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第3頁。
^ 喬富《嶺南摭怪》「跋」(戴可來譯自越譯本),《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50頁。
^ 戴可來《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前言」,1-2頁。
^ 《嶺南摭怪·董天王傳》,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15-16頁。
^ 《嶺南摭怪·南詔傳》,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32-33頁。
^ 《嶺南摭怪·龍眼、如月二神傳》,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37-38頁。
^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附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69頁。
^ 戴可來《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前言」,1-4頁。
^ 《嶺南摭怪》《出版說明》,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一冊《神話傳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第3-8頁。
參考文獻

武瓊、喬富編纂. 《嶺南摭怪》(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 戴可來、楊保筠校注.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ISBN 7534802032.
武瓊、喬富編纂. 《嶺南摭怪列傳》(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一冊《神話傳說類》).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 (中文).
(中文) 《東南亞歷史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ISBN 7532602222.
外部鏈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嶺南摭怪》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嶺南摭怪列傳》.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6%BA ... D%E6%80%AA
Attachments
嶺南摭怪列傳.jpg

Re: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56

金龜傳


甌貉國安陽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因先祖求雄王之女媚娘為婚,雄王不許,怨之。泮欲成前志,舉兵攻雄王,滅文郎國,改號甌貉國而王之。築城於越裳之地,隨築隨崩。王乃立壇齋戒,祈禱百神。三月初七日,見一老人從東方來,至城門,歎曰:「建立此城,何時而就?」王喜,迎入殿,行拜禮,問曰:「立此城,臨就復崩,傷損功力而不能成,何也?」老人曰:「有清江使來,與王同築成。」言訖辭去。

翌日,王出東門望之,忽見金龜從東方來,立於水上,能解作人語,自稱清江使,明知天地陰陽鬼神之事。王喜曰:「此老人所以告我者。」遂以金輦舁入城中,延坐殿上,問以築城不就之故。金龜曰:「此山精氣,乃前王之子,為國報仇,並有千載白雞化為妖精,隱在七曜山中。有鬼,乃前代樂工埋葬於此,化為鬼。傍有一館,以宿往來人。館主名悟空,有一女並白雞一雙,是鬼精之餘氣,凡人往來宿泊者,鬼精化千形萬狀而害之,死者甚眾。今白雄雞娶館主之女,若殺雄雞,滅其鬼精,彼必聚陽氣化為妖書,鴟鴞鳥銜書飛上旃 之樹,奏於上帝,乞壞其城。臣嚙墜其書,王速收之,則城可成。」

金龜使王托為行路人,寓宿館中,置金龜於門楣上。悟空曰:「此館有妖精,夜常殺人。今日未暮,郎君速行,勿宿。」王笑曰:「死生有命,鬼魅何為?吾不足畏。」乃留宿焉。

夜間鬼精從外來,呼曰:「何人在此,不速開門?」金龜叱曰:「門閉,汝何為乎?」鬼精放火,變現千形萬狀,詭異多方,以驚怖之,終不得入。至雞嗚時,鬼精走散。金龜會王,追躡之,至七曜山。鬼精收藏殆盡,王乃還館。

明旦,館主令人來收葬宿泊人身屍。見王欣然笑語,皆趨拜曰:「郎君安然若此,必聖人也。」乞求其神術以救生民。王曰:「殺爾白雞而祭之,鬼精盡散。」悟空從之,殺白雞,而女子即倒死。乃命掘七曜山,得古樂器及骨骸,燒碎為炭,投之江流。日將晚,與金龜登越裳山,見鬼精以為鴟鴞鳥,六足,銜書飛上旃 樹。金龜遂化為色鼠,隨其後,嚙鴟鴞足,書墜於地。王速收之,書蠹已過半矣。自此鬼精遂滅。

築城半月而就,其城延廣千丈餘,盤旋如螺形,故曰螺城,又曰思龍城。唐人呼曰崑崙城,取其最高也。

金龜居三年,辭歸。王感謝曰:「荷君之恩,其城已完。如有外禦,何以禦之?」金龜曰:「國祚盛衰,社稷安危,天之運也。人能修德以延之,王有所願,何為惜之?」乃脫其爪授王曰:「用此作機弩,向賊發箭,無憂矣。」言訖,遂歸東海。王命皋魯為弩,以爪為機,名曰:靈光金龜神機弩。

後趙王佗舉兵南侵,與王交戰。王以神機弩射之,佗軍大敗,馳於鄒山與王對壘,不能正戰,遂請和。王喜,許小江以北佗治之,以南王治之。

未幾,佗求婚。王不意,以王女媚珠嫁佗子仲始。仲始誘媚珠竊覓神機弩,潛作別機換金龜爪。詐謂北歸省親,曰:「夫婦之情,不可相忘;父母之親,不可偏廢。吾今歸省,萬一兩國失和,南北隔別,我來尋汝,將用何物表我?」媚娘曰:「妾為兒女,如遇睽離,情難勝矣。妾有鵝毛錦褥,常附於身處,到時即拔毛置三歧路以示之。庶得相救。」

仲始挾機而歸。佗得之,大喜,乃舉兵攻王。王恃神機弩,圍棋自若,笑曰:「佗不畏神機弩耶?」佗軍進迫,王舉弩,而神機已失,乃自奔走。王置媚珠於馬後,與之南走。仲始認鵝毛而追之。王至海濱,途窮無舟楫可渡。王呼曰:「王喪乎!清江使何在?速來救我!」金龜湧出江上,叱曰:「在馬後者,賊也。」王乃拔劍斬媚珠,女祝曰:「妾為兒女,有叛逆之事以害死其父,則為微塵。如忠孝一節,為人所詐,死則化為珠玉,雪此仇恥。」媚珠死於海濱,血流水上,蚌蛤吸之,化成明珠。王持七寸文犀,金龜開水,引王入於海去。世傳演州郡高舍社夜山,即其處也。佗軍到此,茫然無所見,惟媚珠屍在焉。仲始抱媚珠屍,歸葬螺城,化為玉石。媚珠已死,仲始痛惜不已,於沐浴處,想媚珠形體,遂投井死。後人事東海明珠,以此井水洗之,愈明潔。因避媚珠名,故呼明珠為大玖、小玖是也。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6 ... C%E5%82%B3

Re: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57

越井傳


越井在武寧郡鄒山。雄王世,殷王舉兵南侵,駐兵於鄒山下。雄王求助於龍君。龍君告以遍求天下奇才,賊可平矣。董天王應期而生,騎鐵馬擊之,殷將士皆奔走。殷王敗死於山下,為地府君。民立祠奉祀,歲久寢衰,祠廟頽廢。

歷周至秦,本國人崔亮,仕秦為御史大夫焉。過其地,見祠頽敗,慈悲重修廟宇,因題詩曰:「古人傳道是殷王,巡狩當年到此方。山秀水流空見廟,精升跡在尚聞香。一朝勝敗無殷德,萬古威靈鎮越裳。百姓從茲皆奉事,默扶國祚永無疆。」

後任囂、越陀將兵南侵(安陽王時),駐軍於山下,重修廟貌,厚加奉祀。殷王感亮德,欲報其功,使麻姑仙出境尋之。時亮已死於秦,惟子崔偉尚在遊學。時正月上元節,民遊此祠,有獻玻璃瓶一雙。麻姑手持玩看,忽墜地破缺,眾人捉取追還。麻姑衣弊衣,人不知其為仙,遂辱打痛楚。崔偉見憐之,解衣與麻姑賞之,得免。麻姑問偉所居,偉具道父由。麻姑始知其為崔御史之子,喜謂偉曰:「今吾無報,他日必有報之。」因授偉艾一束,謂曰:「謹守此物,不離其身,後見人有肉癭疾在首,灸之即消,必得大富貴。」偉受之,亦不知其為仙藥。

行至親友應玄家,玄為道士,有首癭。偉曰:「我有艾,能治此疾,請為治之。」乃以艾灸,其癭自消。玄曰:「是仙藥也,無物還報,願以別恩報之。我見親戚貴人亦事〔有〕此疾,嘗言誰能療此,則分家財與之不吝。請君治之,因以為報。」

玄引偉就任囂家灸之,癭即消愈。囂甚喜,養偉為義子,開學堂以賜為學,待其有用。偉性聰明,讀書鼓琴,囂女芳容見而悅之,因與偉通。囂子任夫知之,欲置之死,將以偉祀猖狂神。誘曰:「年終薦猖狂神,未有其人。今不可路行,恐被生擒。且入隱廳房以避之。」偉不知其意,從之。任夫鎖其門,芳容知之,潛以刀與偉,鑿壁而出。

暮夜暗行,欲就應玄家。奔行山上,山有窟,忽墜穴中,約一更到穴底。偉痛臥一刻,方能起坐。日出至午,照透穴中,見四顧皆石壁,無階可升。其上有一石塊,岩乳流於石盤。有一白蛇,身長百丈,其角赤、口青、髯白,鱗頸下有癭疾,額上有金字曰:「王京子」。蛇出食石乳,再深入穴中。偉居穴中三日,飢甚,盜食石乳,蛇出,見乳盤空盡。舉首見偉,欲吞之。偉驚懼,跪拜曰:「臣避難墜於此,無以充飢,盜食其物,誠為有罪。今見有額下肉癭,臣有三年艾,願寬臣罪,以盡小技。」蛇仰首求灸。忽見火燒,上有一片炭落下穴中,偉取灸之,癭即消愈。蛇乃彎身向偉前,意欲令偉騎上。偉乃騎其背,蛇即將出穴中,夜二更到崖上,不見人行,蛇搖尾,使偉下,後入穴中。


偉行迷路,恍見一城,門上有高樓,赤瓦玲瓏,燈光照耀。門掛赤匾,標題金字曰:「殷王城」。偉坐門傍,望見庭中有池,池中有五色蓮花。池畔有槐柳數行。磚街平坦,玉殿珠宮,廊宇宏敞。上設金龍床,鋪銀花席。有琴瑟二張,寂不見人。偉徐來鼓之,俄見金童玉女數百人,待衞殷王后開門而出。偉大驚,下殿伏拜。後笑曰:「崔官人自何而來?」引接上殿,曰:「前殷王殿廢壞,無人奉祀,賴崔御史重修,世人效之,奉祀無窮。已命麻姑仙尋報德,不遇御史而遇公子,未有以報。今得睹公子面,然上帝有敕,王朝天在。」乃賜偉酒饌,勸之醉飽方罷。忽見一人長鬚大腹,奉表前來,跪奏曰:「正月十三日,北人任囂被猖狂神打死。」奏畢,後謂曰:「羊官人引崔公子歸世。」後遂歸。羊官人使偉閉目坐肩上,一刻餘到山上。羊官人化為石羊,立於山中,今猶在鄒山陽趙越王祠。

後偉歸應玄家,具道其事。至八月一日,當斜陽時,偉與玄相出遊,見麻姑仙攜一女賜偉,使為夫婦,並賜龍燧寶珠。

初,珠有雌雄一雙,自黃帝歷殷,傳為世寶。鄒山之戰,殷王佩之而死,埋藏地中,珠之光彩常沖天。秦時兵火,珍寶俱焚。望氣知其龍燧寶珠尚在南國,遠來求索。至是殷王以寶珠報偉。時人以金銀彩緞價錢百萬貫買之,偉於是大富。後麻姑仙迎偉夫妻去,不知何之,化仙矣。今井已荒成闊穴,俗傳為越井崗。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6 ... 5%E5%82%B3

Re: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58

白雉傳


周成王時,雄王命其臣稱越裳氏,獻白雉於周。其言語不通,周公使人重譯,然後相通。周公問曰:「何為而來?」越裳氏應曰:「今天無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者中國有聖人矣,故來。」周公嘆曰:「政令不施,君子不臣其人;德澤不加,君子不享其物。及記黃帝所誓曰:『交趾方外,無得侵犯。』」賞以重物,教戒放回。越裳使忘其歸路,周公命賜之駢車五乘,皆為向南之制。越裳氏載之由扶南、林邑海渚,期年而至其國,故指南車常為先導。

後孔子作《春秋》,以文郎國為要荒之地,文物未備,故置之而不載焉。舊本曰:周公問曰:「交趾短髮文身,露頭跣足黑齒,何由若是也?」越裳氏應曰:「短髮以便山林之入。文身以為龍君之形,游泳於河,蛟龍不犯。跣足以便緣木。刀耕火種,露頭以避炎熱。食檳榔以除污穢,故黑齒。」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6 ... 9%E5%82%B3

Re: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58

李翁仲傳


雄王季世,交趾慈廉縣瑞香社人姓李名身,生而長大,長二丈三尺。驕悍殺人,罪惡至死。雄王惜不忍誅。

至安陽王時,秦始皇欲加兵我國。安陽王以李身交秦(一作獻之),始皇甚喜,任為司隸校尉。始皇併吞天下,使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匈奴不敢犯塞。封為輔信侯,尚公主(即皇妃白淨宮,生六世王,正月初十日忌)後以老歸國。匈奴再犯塞,始皇復思李身,使人來徵。李身不肯行,竄在村澤,秦王責之。安陽王尋不得,詐曰以死。秦問何由而死,以瀉泄對。秦遣使驗之,遂煮粥攪地以為實跡。秦命以屍來,李身不得已,乃自頸(時二月初二日)。以水銀塗其屍,送納於秦。始皇異之,乃鑄銅為像,號曰翁仲,置咸陽金馬門外。腹中容數十人,潛搖動之,匈奴以為生校尉,不敢犯塞。

至唐趙昌為交州都護,夜夢與李身講《春秋》、《左傳》。因問其故宅,立祠祭之。迨高駢平南詔,願顯〔靈〕助順。高駢重修廟宇,雕木為像,號李校尉祠。今在慈廉縣瑞香社(古市現社,今改瑞香社)大江邊,去城西五十里。今祀典為最靈祠,每年春祭,在國威府之先。詩云:文武全才大丈夫,咸陽遺像鎮群胡。永著一番談經夢,血食南天壯帝國。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6 ... 2%E5%82%B3

Re: 嶺南摭怪

Aug 10th, '11, 13:59

南詔傳


南詔者,趙武帝佗之後也。漢武帝時,南越丞相呂嘉不服而殺漢使安國少季等。漢武帝命將路博德、楊僕等將兵伐之,擒衞陽王建德及呂嘉等而併其國,分置守令任焉。

其趙氏子孫,各散四方,後復歸於神符、橫山空閑無人居處,實繁有徒,造作船艘,時或過海突入境內,劫掠海濱之人,戮漢守令。其民畏服,呼為南趙。其後因訛為南詔,故龍爪號焉。

至吳王孫權時,命戴良、呂岱等為守牧以治之。南詔自天擒山並河華、高望、橫山、烏踦、海岸、吏部、長沙、桂海、望蓋、磊雷之處,山高海闊,波濤險阻,絕無人跡,南詔之眾居焉。常以盜劫為業,攻殺守牧,曾不能禁,其眾稍盛。多以貨財珠玉賂於西婆夜國,求為親屬,以相救助。

晉末,天下大亂,有土酋趙翁李,亦趙武帝佗之後也,兄帝眾多,勇略過人,為眾所服。與南詔眾合,得二萬餘人,復以珠玉進於西婆夜國,乞隙地在近邊以居之。時西婆夜國以海濱源頭相雜各半,分為二路。上自夔州,下至演州,為嘉遠路。殺牛馬相盟,分為南詔半,趙翁李統焉。於是翁李築於演州高舍鄉,東夾海,西至婆夜國,南至橫山,自立為王。

東晉時,命將軍曹耳將兵攻之。翁李於源頭險阻伏象兵擊之,又出海外連山、末山以避之。彼聚則我散,彼散則我聚,朝出暮入,往復四五年間。晉軍不耐山嵐,死亡過半,乃退還。

南詔常侵掠南城、東城、長安各處,守令不能制。至唐愈盛,懿宗命高駢將兵討之,亦不能克而還。五代晉石敬塘命司馬李進兵二十萬攻於塗山,南詔乃退還,附居於哀牢國邊地,號頭橫模國盆蠻。常以掠略為業,時廢時止,未曾彌息焉。〔今為鎮寧府,盡入大越輿圖萬萬世矣。〕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5%B6 ... 4%E5%82%B3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