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胡漢民

Aug 12th, '11, 16:51

胡漢民


中華民國
第1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
任期
1928年10月8日 – 1931年3月2日
繼任 林森(未就任)
代理:邵元沖
出生 1879年12月9日
大清廣東省番禺縣
逝世 1936年5月12日 (56歲)
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中華民國廣東省番禺縣
性別 男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漢民」為其自名,意為不做滿清順民,做大漢之民。廣東番禺人, 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1]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注釋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家境貧寒,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幫人代考獲得酬勞後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胡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胡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制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胡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7年,寧漢分裂時,胡支持蔣介石,與其合作共組南京國民政府,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9日,在廣州一場與朋友的象棋對弈中,突發腦溢血,12日病逝。

為紀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設立漢民路,位於廣州市(今北京路),高雄市及台北縣中和市亦有漢民路。

[編輯] 注釋

^ 中共黨史將胡漢民劃為「右派」,但國民黨方面有人則認爲中共對國民黨進行「左派」「右派」一類劃分的做法是從鮑羅廷那裏學來的對國民黨進行分化的策略。
[編輯] 參考文獻

馮春龍著,《國民黨中常委的最後歸宿》,華文出版社,2005年5月。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胡漢民
官銜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立法院成立 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
第一任
1928年10月8日 - 1931年3月2日 繼任:
林森(未就任)
邵元沖代理
政府職務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元首
前任:
孫文 陸海軍大元帥
代理
1925年3月12日 - 1925年7月1日 繼任:
汪兆銘
(廣州國民政府主席)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3%A1 ... 2%E6%B0%91
Attachments
Hhm.png
Hhm.png (16.29 KiB) Viewed 102 times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