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翔
政治人物、軍人
20世紀
性別 男
出生 1898年9月2日
大清廣東梅縣
逝世 1970年12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配偶 郭秀儀
學歷
廣東陸軍小學、武昌預備學校
保定軍校第六期炮科
經歷
革命黨軍官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第四軍(「鐵軍」)軍長
廣州軍事廳長
流亡日本、德國
第三黨 軍事委員會主任
第三黨 中央委員會書記
中華共和國政府委員兼軍委會參謀主任
國民政府中將參謀
第八集團軍副司令
軍事委員會設政治部副部長
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
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
中國政府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
國防委員會委員
中南區司法部長
國家體委副主任
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
右派
勳章獎章
青天白日勳章
抗日戰爭勝利勳章
華胄勳章
美國最高獎章總統自由勳章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廣東梅縣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集團軍司令、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文革時再受人身衝擊。1970年逝世。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出生至北伐
1.2 第三黨
1.3 抗日戰爭
1.4 抗戰以後
2 參考網址
3 參考書目
[編輯] 生平
[編輯] 出生至北伐
黃琪翔出生於廣東梅縣,先後入讀廣東陸軍小學、武昌預備學校。後來進入保定軍校,第六期炮科畢業。
1922年,由於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黃琪翔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投奔革命,在東征、南征諸役中,屢建功勳。
1926年6月,國民政府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興師北伐。黃琪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師長為張發奎。黃與獨立團團長葉挺並肩戰鬥,下醴陵,克平江,直抵汀泗橋。 汀泗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能否一舉攻克是北伐戰爭勝負之關鍵。黃琪翔與葉挺出奇制勝,英勇奮戰,終於全殲敵軍,打開了北伐勝利的大門。他們乘勝追擊,揮師北上,取賀勝橋、馬回嶺,擊潰 吳佩孚、孫傳芳部,分別攻佔武漢、南昌,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美譽。 1927年4月黃琪翔榮陞第四軍(「鐵軍」)軍長,年僅二十九歲。
1927年初寧漢分裂後,黃琪翔隨張發奎支持武漢。第四軍繼續北伐擊敗張作霖奉軍。同年7月,武漢政府亦實行分共。張發奎轄下第二方面軍內的共產黨人於8月1日在南昌發動兵變。原第二方面軍一部分投向共產黨,其餘大部分解散;僅餘黃琪翔指揮之第四軍十二師及二十五師一部,與及十一軍二十六師仍忠於張發奎。之後張發奎餘部內南下廣東,於9月進至廣州,以黃琪翔為廣州軍事廳長。11月,乘李濟深離粵,張發奎及黃琪翔發動驅趕時駐廣東桂系黃紹竑,稱「張黃事變」。黃琪翔率第四軍主力離開廣州對付桂系,廣州防務交由教導團團長葉劍英負責。葉劍英當時為地下共產黨員,乘機於12月11日發動廣州暴動。事後黃琪翔成眾矢之的,被免去各職,離粵後赴日本。
1928年中再赴德國。
[編輯] 第三黨
黃琪翔在德國柏林與原國民黨內左派鄧演達、葉挺、宋慶齡等接觸。當時鄧演達已經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名義活動。1929年孫中山移靈南京,黃以宋慶齡秘書身分回中國,轉往上海。
1930年8月9日,鄧演達等於上海召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黃琪翔代表廣東出席,被選為軍事委員會主任。「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一方面反對蔣介石,另一方面不同意共產黨鬥爭方法,故亦被稱為「第三黨」。
1931年8月,鄧演達被國民黨逮捕,並且在11月被處決,大部分第三黨黨員轉為地下活動。黃琪翔改為「第三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成為該黨之領導,一直至1947年。
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日。十九路軍原為第四軍十師,與黃琪翔有舊,黃組織義勇隊協助抗日。及後十九路軍被調往福建剿共。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於福建發動政變(稱閩變),第三黨參予其事。在福州召開「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黃琪翔為代表大會主席,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黃為十一名政府委員之一,同時兼任軍事委員會參謀主任。閩變因得不到各方支持而迅速失敗,黃再次流亡海外赴德國。
1935年11月,「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主張各黨派聯合抗日,黃仍為中央委員會書記。
[編輯] 抗日戰爭
1936年10月,黃琪翔在德國收到陳誠之邀請回國。次年1月面見蔣介石後,再獲委任為中將參謀。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即往上海戰場任第八集團軍副司令,參加指揮八一三淞滬會戰。
1938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政治部,以陳誠為部長;周恩來、黃琪翔為副部長。1939年底黃改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於湖北襄樊一帶抗擊日軍。
1940年中發生棗宜會戰,黃部第十一集團軍為主力(是次戰役中張自忠戰死殉國)。
1941年中,黃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為陳誠。1943年, 國民政府於雲南昆明成立遠征軍司令部,黃被任為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司令最初為陳誠,後為衛立煌),兼為中印公路東段警備司令。 1944年5月遠征軍發動「滇西緬北戰役」。在盟軍的配合下,經過六個多月戰鬥,全殲日軍精銳部隊五萬餘人,收復失地兩萬四千平方公里。
1938年黃琪翔夫人郭秀儀與宋美齡、鄧穎超等各界知名人士創建並領導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拯救、收容和培育了戰爭難童三萬餘名。郭秀儀是保育會的常務理事,並擔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徵募部副部長。
黃琪翔和夫人郭秀儀因在抗戰中的功績,雙雙榮獲抗日戰爭勝利勳章。 黃琪翔並獲授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最高獎章總統自由勳章。
[編輯] 抗戰以後
抗戰勝利後,黃琪翔曾出席重慶之政協,並於1946年出席南京國民大會。至1947年2月,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改選章伯鈞為中央執委主席。黃琪翔則於當年6月,以中國政府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之身分赴德,至1948年底回國,曾往台灣探望陳誠,之後轉往香港。
1949年9月舉家移往北平,參加中共召開之第一屆政協。年底,黃琪翔再被中國農工民主黨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黃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區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1957年被選為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同年在鳴放運動中批評中共之學習對象蘇聯缺乏民主,乃一獨裁政權。反右時被劃為右派,被迫公開自我批評。文革時倍受衝擊,精神、肉體皆受摧折。
1970年12月10日去世。
[編輯] 參考網址
翔儀網 ( 紀念黃琪翔郭秀儀 )
[編輯] 參考書目
黃琪翔傳: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 750340728X
紀念黃琪翔: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 7-5034-0046-3/K-0039
流金歲月—郭秀儀傳: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 7503410388
郭秀儀畫冊: 人民美術出版社 ISBN 978-7-102-04100-1
The Paintings of Guo Xiuyi:Visuals Press ISBN: 978-0-9795954-0-0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83 ... A%E7%BF%94
- Attach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