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語言(方言)保護
方言保護是指中國漢語方言地區(主要是指非官話方言),以「保護方言」為號召的自發民間行動。目的是應對各地母語環境因推廣普通話而急劇衰落瀕臨滅絕的現狀,並呼籲官方保護以方言為載體的戲曲曲藝和民間文學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勿永久性地消失。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表明語言上的「少數人」同樣享有「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兩岸三地都有自發組成的方言保護團體,但目前大部分的保護方案仍停留在討論階段以及小規模的民間組織活動,整體相互亦缺乏溝通交流,尚無任何實質保護方言的有效行動。方言及方言藝術步向消亡的趨勢並未有改變。
目錄
[隱藏]
1 漢語方言形成
2 通用語與方言
3 地方語言教學的不平等現象
4 方言衰落導致口頭藝術瀕危
5 各方態度
5.1 語言學者
5.2 普通話、國語不是母語
5.3 方言也是通用語
5.4 方言區外來人口
5.5 外國人學習中文
5.6 粵語同樣存在危機
5.7 欠發達地區普通話仍需普及
5.8 當局應當重視保護方言的呼聲
6 方言保護運動
6.1 福建
6.2 上海
6.3 廣東
6.4 香港
6.5 台灣
6.6 南京
7 語言介紹
8 用字介紹
8.1 方言字
8.2 拉丁化文字
9 相關條目
10 註解
漢語方言形成
中國歷史上分為標準語和方言兩種,標準語即官話,而方言一般指漢族內部的地方性語言。各地方言差別這樣大是歷史形成的。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間相互交流較少,故各地方言相差甚遠,音素、音調。語法、常用詞彙常常截然不同。
在中國現代七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1]
當前中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方言可粗略分為吳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語、湘贛楚、西南(川渝雲貴)、陝甘、晉豫、華北等多個語系。而僅僅在華北,就可以細分出膠東、魯西、冀中、冀東、冀北、天津等分支。七大方言分別爲
官話
吳語
客家話
閩語/潮州話
粵語
湘語
贛語
不同的方言一般也是大多數漢族民眾的各自母語,常常被認為是親情、鄉情的維繫紐帶。賀知章名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千古傳誦。
方言是中國豐富口頭文學的載體,中國的各種戲曲和曲藝形式大多依賴方言而生存。
通用語與方言
歷朝歷代均曾經推行民族通用語音,最早是「雅言通語」。明清則以北京話作為國語。[2]
但直到普通話推廣之前,中國的漢族民眾仍長期以方言為母語。
持續到民國年間的白話文運動以北方官話的書面語口語化。此後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皆以北方官話發音作為國家語言標準。
有人認為,北方官話只是黃河下游地區的通用方言,無法替代各種方言,尤其無法替代長江、珠江流域的南方方言。各地方言口語無法用普通話直接記錄,「口不同文」的情況日益明顯,使之後各種方言衹能以口語的形式言傳,或改為用官話的方式記錄,表達嚴重失真。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實行的國語運動,限制民眾在公開場合使用方言,重壓反而導致早年移居台灣的閩南人及台灣原住民本土意識昇高,並常以口語作為相同族群的證明。另一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後,為了方便南北交流,積極推廣普通話以及推行簡化字,並急於統一全國語言及掃盲,普通話及簡化字把方言詞匯及方言字定為不規範而刪除,而衹保留北方話字及詞匯[3]。由於政治運動不斷發生,人口流動性低,推廣普通話無法伸展到南方省份。改革開放後,中央政府推普力度加強,首先在學校、政府、公共場所等地方開展,方言影響力逐漸降低。加上北方報刊的輿論壓力,在南方地區實行普通話教學以取代本地語言教學,本地人接受方言教育的權利被剝奪。廣東由於外來人口激增而出現了「普通話城市」(如深圳)。另外,鑒於中國大陸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推廣普通話並沒有擴展到少數民族當中。[4]亦令民眾覺得,推廣普通話衹是為了消滅這些方言地區人士的優越感。
在對公眾影響最大的電視、廣播、電影等有聲媒體中,中國政府強行規定只能用普通話,方言基本被禁用。部分西部城市出現了方言節目而受到歡迎,但隨即受到廣電總局指其趣味性極低而遭封殺。只有台灣使用的閩南語、香港使用的粵語例外。
亦有人認為,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和中國的國家共同語,推廣國家共同語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有利於各地民眾交流,應當肯定。[5]但不應當因此人為強行消滅方言。
地方語言教學的不平等現象
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正規學校都是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教育,而且對讀音有嚴格要求,所以大眾都必然要遵守其規範。而方言則不同,正規學校都不設正規方言課程,甚至學校規定其他時間亦不能使用。地方人民要學習方言,一般只是從家庭、朋友或者公共廣播來認識,然而這些讀音都令學習者帶有一種不確切感。方言發展只視乎社會發達情況,例如廣東因經濟發展快速,才間接令粵語傳播廣泛。
方言衰落導致口頭藝術瀕危
在電視及流行歌曲的衝擊下,方言衰落導致口頭藝術瀕危,以方言為基礎的大部分中國戲曲、曲藝迅速走向衰落,大部分已經瀕危或實際消失。導致這一現象的另一原因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當局對傳統的割裂,將傳統藝術當「封資修」批判,只是在近幾年政府學界才有所重視。
廣東、香港:粵劇、粵曲、講古、潮劇、潮州歌冊
江浙滬:越劇、滬劇 、崑曲
四川平原:川劇、評書
閩南語:歌仔戲
各方態度
語言學者
中國有官方學者認為,方言是人類溝通的隔離牆,保護方言是個人主義、地方主義,保護方言是一個無稽的口號,衹是用於抵制推廣普通話,方言保護註定失敗。由於各地的普及工作仍未到位,因此推普工作仍需在各個方言區加強。[6]廣東地區的推普工作難以進行,是因為當地民眾有相當嚴重的地方主義,排外的風氣嚴重。[7]南方各種「鳥語」,粗言俗語一大堆,推普之後,在大街上用粗口對罵的場面明顯少了,證明普通話有助提高人民文化質素。
反對者認為,國罵可以用普通話施行,方言並不是粗俗的語言,英語起初也有很粗俗的俚語,而這些俚語有很多逐漸脫離甚至完全失去性暗示的原意而為高雅人士所接受。北方人不應當稱聽不懂的語言為「鳥語」,就像南方人不應當稱北方話為「胡語」一樣。地域不是相互歧視的理由,南方的很多方言如蘇州的吳語,遠比街頭充斥著不雅語彙的某些京味方言文雅得多。批評者認為這實際上是在利用政府幫助自己人為地迅速消滅方言。[8]
普通話、國語不是母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是由北京話的語音加上白話文詞彙融合而成的新語言,儘管它與北京話十分相近,但沒有北京人會認為它是「母語」。母語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首先接觸與使用的語言,普通話絕不是任何一個地區的人的母語。不過在推廣過程中,卻指使用普通話教學就是「母語教學」,而非使用本地方言教學。批評者指責稱普通話為母語的人是要令人「斷子絕孫」,兒童受語言思維的影響很大,間接導致部分人出現思考能力低下。[8]
方言也是通用語
本地人溝通就只會使用方言,所以方言才是通用語,而另外部分方言因各種因素而傳播開去,更顯得方言是生命力強大的語言。而廣州話、上海話正是通過商業因素而廣為傳播到世界,足證方言也是通用語。批評者則指方言不利於國內人民溝通,但更深層次原因是外地人不願學習本地語言或不習慣與本地人溝通。而一些人反而更希望別人用自己的語言來溝通,從而控制他人的思想,獲得一種優越感。[8]
方言區外來人口
方言區的外地人口常常為成年人,學習方言有困難,多只能以普通話與本地人溝通。又由於工作生活壓力大,流動性強,常常缺乏學習當地方言的積極性。外來工子女在課堂上只需要聽說普通話。很多外地人在工作時通常使用普通話,與老鄉交流一般使用自己的家鄉話。有些大學生衹在當地學習,畢業後可能再到其他地方就業,同樣缺乏學習本地方言的動力。[9]
外地人日常認為自己難以與當地融合,又覺得當地人排斥外地人。本地人覺得外地人雖然久居於此,但對本地毫無感情,最基本的禮儀「入鄉隨俗」都沒有做到,自然難以建立信任。隨著居住當地日久後,並對當地文化有所了解,外地人會逐漸發現學習方言有利於融入當地文化圈。[9]
外國人學習中文
由於官方將普通話確定為國家語言,在交流中有方言無法競爭的優勢,外國人學習中文時一般將普通話置於中心地位。很多學習中國語文的留學生僅僅學習了簡體中文及普通話。缺乏對方言的了解,也阻礙了他們了解以方言為載體的豐富的曲藝戲曲及民間口頭文學。[8]
粵語同樣存在危機
粵語是普通話以外最為廣泛的語言,亦被認為是國內的強勢語言,但同時在國內受到的打壓亦是最為嚴重。由於外地人口的不受控湧入,先是出現普通話城市,廣西粵語被邊緣化,廣東粵語城市不斷萎縮。越來越多本地兒童不會唱粵語兒歌。文革後出生的年輕父母常常認為這些舊兒歌與現代社會不相襯,自己不會唱也不願意教育子女唱方言兒歌。這一觀念導致方言兒歌在創作及傳承上難以為繼。[9]
政府、學校鼓勵學生使用普通話,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話。隨著電視媒體的普及,流行歌曲的侵入,使廣東粵曲、粵劇的傳統聽眾人群急劇減少。[9]
欠發達地區普通話仍需普及
經濟發達地區由於官方強制推廣,普通話普及率高、經濟發達,方言影響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有方言保護的呼聲浮現。有人認為,目前的主要任務應是向西北部欠發展地區推廣普通話。[10]
當局應當重視保護方言的呼聲
各地都出現保護方言的聲音並非無風起浪,方言確實受到普通話的不平等對待,人們並不排斥使用普通話,同時更希望使用本地方言溝通。有關部門應當重視語言問題,尊重說方言的人士,同時不要對方言設諸多限制,或以各種名義(如推廣普通話)來壓縮方言的生存空間。廣電總局也應該勿以「低級趣味」、「觀眾不喜歡」為由加以封殺方言電視節目。[8]
方言保護運動
福建
200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中國大陸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福建廈門在2010年3月在其18所小學和10所幼兒園成立閩南語教學試點,發放閩南語教材,對學生進行有關閩南語的教育,包括讀音、俗語、歷史等。2011年3月5日在廈門實驗小學開設閩南語日活動,鼓勵學生學習閩南文化。[11] [12] [13]
上海
上海話的語言環境受到外來人口增加而萎縮,政府雖然有保護的口號,但因北京政府的壓力下,難以真正開展方言保護的行動。民間有識人士積極參與方言保護,製作出上海話拉丁化方案。但總體看上海的方言衰落急劇,已經到需要搶救的時候。[14]
廣東
廣東有三大方言,廣州話、潮州話、客家話,因廣東省級頻道只有廣州話頻道而無潮州話、客家話頻道,所以潮州話、客家話所面臨的境況更加窘迫。在網路上亦有大量網民呼籲廣東省能做到族群方言平等,開設潮州話、客家話頻道。
由於鄰近廣東的港澳普遍說粵語,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方便香港人、華僑回國投資,以及抗衡香港電視對廣東的影響力,以防止不利中央的信息流入廣東,中央政府容許廣東一些地方電視台、電台以粵語廣播。受此影響,廣東珠三角地區粵語使用者沒有明顯減少,這也是粵語能繼續頑強生存的前提。
但隨著外地人口增加而導致比例不平衡,再加上政府強行禁止幼稚園小學在學校說普通話以外的語言,很多方言城市都出現普通話社區。政府、學校、電臺、電視、公共場所等紛紛改為使用普通話。有人認為本地方言受到普通話的壓迫,而在網路上組成方言保護組織。同時有不少學者及電視主持人公開支持保護粵語、[15]潮州話、客家話。
2010年廣州發生撐粵語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香港
粵語向來以廣州話為正宗。而香港因潮州等籍貫人士佔據話語優勢,常有人主張以家鄉的地方語言或摻雜外來語音取代白話的粵語核心地位。香港人近二十年來出現懶音現象愈顯嚴重,很多學者都有更正錯讀、誤讀的行動,旨在引導年青人注意口語讀音及粵語字(本字)的寫法。
何文匯提出的粵語正音學說,大量批評現時廣大粵語使用者的廣州音讀音,力推自己所列舉的正音讀法。此套讀音被香港傳媒及香港政府使用,並強制香港學校遵從,尤其是香港兩大無線電視台ATV與TVB作和應支持支持下[16],從而影響香港年青人的粵語口音。
批評者認為,這套讀音使用的是宋代《廣韻》的讀音,與現時廣州話差異極大,部分字音嚴重影響對方的理解[17],成為其他粵語地區的人士的笑柄。王亭之及潘國森等人公開批評何文匯提出的所謂的「正讀」,並多次嘲諷何文匯及其徒弟,指其音實為「邪音」,而非「正音」。
台灣
台灣因本土意識及本土政黨的影響下,使閩南語(台灣話)、客家話的影響力有所回升,促使官方推出方言拼音方案及方言字方案正規化,並在九年國教導入學校當地鄉土語言課程,全國語文競賽也增加各族族語,大眾運輸工具要有閩南語、客語播音,另依地方特性酌予增加原住民語言[18]。台灣政界人物為彰顯自己的本土化形象,在多個公開場合下,以閩南話、客家話演講。
但是「國語」在台灣的普及率遠高於普通話在中國大陸的普及率,而且國語取代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言的趨勢仍然很難停止,愈來愈多轉變成國語之家、國語城市。
南京
南京話和普通話同屬官話,差異較小。但是南京話保留入聲,讀古典詩詞更符合平仄押韻。而正由於南京話和普通話差異較小,也更容易被普通話拐跑,比如一些年輕的南京人受普通話影響,讀「歷」不再如入聲字「力」,而是讀如去聲字「利」。還有些字的南京話讀音和普通話差距很大,因爲南京話在繼承唐代中古音上有更嚴格的規律。比如「綠」和「錄」同音,唐代中古音就是這麼記載的。可是很多年輕人受普通話影響,讀「綠」如去聲字「慮」,而不再如入聲字「錄」。出於保護南京話,有人依據《廣韻》中古音到現代南京話的演變規律,製作了數萬漢字的南京話正音[19]。
語言介紹
漢語
漢語方言
台灣話
上海話
廣州話
閩南話
客家話
長沙話
用字介紹
方言字
粵語字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
拉丁化文字
閩南語白話字
相關條目
白話文運動
國語運動
推廣普通話
講華語運動
粵語正音運動
少數族群語言
語言權利
註解
^ 文化地理學導論
^ 陳章太在記者見面會上的發言,中國語言文字網記者 2006年3月22日
^ 普通話中保留「咋」(怎麼)、「啥」(什麼)、「俺」(我)、「甭」(不用)、「孬」(怪)等的北方話方言字
^ 例如一些少數民族人士在廣東犯案後,縱使證據確鑿,但由於語言不通,而無法懲辦,只能送回原地。
^ 周有光在記者見面會上的發言,中國語言文字網記者 2006年3月22日
^ 方言保護問答
^ 2007年05月22日的《廣州日報》登出:廣州是粵語方言的中心區,廣州70%以上的家庭都講方言,所以語言文字工作難度很大。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近年來,廣州市語言文字工作啟動了「六個一工程」。
^ 8.0 8.1 8.2 8.3 8.4 向緒華在長沙網上言討會上發言。
^ 9.0 9.1 9.2 9.3 南方日報,外地人要入鄉隨俗,先學本地話。
^ 方言保衛戰背後
^ [http://tieba.baidu.com/f?kz=1028230759 廈門推進閩南方言與文化課程進中小學課堂-閩南語吧-百度貼吧
^ [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3/388_71751.html 我省18所小學10所幼兒園試點閩南語教學
^ [http://www.jinying.org/m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89 廈門實驗小學開設「閩南語日」活動
^ 上海社論報導,《上海人講上海話》
^ 廣州電視台陳揚評述道:「一邊係(是)普通話,一邊係方言,我係廣州人,首先申明:普通話唔係(不是)方言嘅(的)敵人,同時希望推廣普通話嘅人唔好(不要)將方言睇(看)成係敵人。」
^ 無綫電視配音
^ 例如:「時間」讀為「時姦」,「搶購」讀為「搶救」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條,2000-04-19
^ 南京話審音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9 ... D%E8%AD%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