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陳友仁

Aug 13th, '11, 13:38

陳友仁


陳友仁(Eugene Chen,1878年-1944年)是一位出生在海外,不懂也不會說一句中文的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更是一位著名的左派鐵腕人物,他一生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27年擔任武漢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時,依靠強硬的外交手段,幾經交涉,收復了漢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創造了弱國取得外交勝利的神話。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加勒比:成功的華人律師
1.2 北京:英文報紙的主編
1.3 廣州: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和外交顧問
1.4 武漢:大革命時代的鐵腕外交部長
1.5 莫斯科
1.6 流亡的日子
2 後代
3 參見
4 參考文獻
5 外部連結
生平

加勒比:成功的華人律師

陳友仁祖籍廣東順德,1878年生於加勒比海的英國殖民地特立尼達(時華僑通稱為千里達)聖費爾南多鎮的一個華僑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參加過太平軍,太平天國失敗後被迫出逃,從香港一路逃到萬里之外的特立尼達,在當地經營零售店,小有積蓄。陳友仁從小接受的是英國教育,1898年畢業於西班牙港的聖瑪麗學院。畢業後他成為特立尼達的第一位華人律師,開設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不久在當地華人和印度人客戶中贏得了聲譽,取得了可觀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成為當地著名的成功人士。陳友仁對於商業經營也頗有眼光,他投資於幾個可可種植園,還購買了油田。不過,陳友仁並不滿足於特立尼達狹小的天地,他習慣於每年到英國倫敦去度假一次。在倫敦,陳友仁結識了許多中國留學生朋友。

北京:英文報紙的主編

1911年秋天,中國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傳到了倫敦,正在那裡度假的陳友仁和他的兩位華人朋友——伍連德和菲利普·陶聽到這個消息後興奮不已,決定立刻回國效力。陳友仁原本準備先回家安頓好再回中國,後來擔心一旦回家,必然為情所困,無法成行,於是只發了一封電報回家,便匆忙取道西伯利亞鐵路來到中國。回國以後,陳友仁在北京袁世凱政府的交通部擔任法律顧問。1914年他辭職離開了交通部,但繼續留在北京,自己創辦了一份英文報紙——《京報》(Peking Gazette),經常發表與政府不同的意見。1917年5月19日[1],陳友仁因發表批評段祺瑞的文章《出賣中國》以妨礙公務罪被捕入獄四個月,報紙也被查封。此案最後導致總統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

廣州: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和外交顧問

陳友仁出獄後立即南下廣州,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及外交顧問。這是他一生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決定。當時孫中山的實力很弱,只在廣東一個省得到靠不住的支持。陳友仁立刻取得了孫中山的賞識,孫評價說,中國只有三個半精通英文者:一個是辜鴻銘,一個是伍朝樞,另一個就是陳友仁。1919年,陳友仁曾代表廣東軍政府參加了巴黎和會。

陳友仁從巴黎回國時,孫中山已經被排擠出廣州,躲在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寓所內埋頭寫《建國方略》。雖然孫受到嚴重挫折,陳友仁還是決心繼續支持孫。陳友仁也在上海辦了一份報紙,並變賣了在特立尼達的全部產業來資助孫的事業。

這時,政壇失意的孫中山考慮得到一個可靠的外援,正在這時,蘇俄開始與孫中山接觸。1922年,陳友仁作為孫中山的外交顧問,參與了與蘇俄特使越飛在上海的會談。1923年初,孫文政壇失意的共同公報發表後,孫中山回到廣州,重組政府,自任大元帥。陳友仁擔任大元帥府航空局長,並與孫中山的蘇聯顧問鮑羅廷建立了非同尋常的私人關係。

1924年11月,馮玉祥控制北京後,邀請孫中山北上,陳友仁也隨同前往。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前,陳友仁代為起草《致蘇聯遺書》。孫中山死後,他留在了北京,創辦英文《民報》。這一次辦報,他又因為抨擊張作霖而被捕四個月。

出獄以後,陳友仁回到廣州。1926年3月,陳友仁接替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他一上台,就大力支持當時的省港大罷工,迫使港英當局妥協。

武漢:大革命時代的鐵腕外交部長



江漢關大樓
1926年12月10日,第一批廣州國民政府的官員(以左派為主),包括四位部長:徐謙(司法部長)、陳友仁(外交部長)、宋子文(財政部長)、孫科(交通部長)以及鮑羅廷和宋慶齡一同經江西抵達武昌,組成臨時聯席會議。12月31日,另一批國民政府的官員(以右派為主),包括國民政府代主席譚延闓、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代主席張靜江,以及另外幾位部長,到達蔣介石的司令部所在地江西南昌,留在那裡成立了臨時中央會議。1927年1月1日,左派的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三鎮,政府設在漢口南洋大樓。兩派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

在武漢的左派中,陳友仁更被認為是一名堅定親蘇親共的極左人物。他剛到武漢,就與英國駐華公使藍普森進行了第一次外交談判。務實的英國人考慮到國民政府在長江流域的實力增加,準備承認這個革命政府,條件是在新條約簽訂之前,必須接受過去中英兩國之間簽訂的條約。陳友仁拒絕接受這一條件,談判於1926年12月17日破裂。但陳友仁認識到外交承認的重要性,要求藍普森與他合作,假裝會談只是臨時中斷。

不久,局勢超常規的發展把陳友仁推到了他一生事業的巔峰。早在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不久,當地的工人運動高漲起來,持續不斷的罷工風潮席捲了各個行業。蘇聯顧問鮑羅廷頻繁演講,積極推動反帝,尤其是反英運動。1927年1月3日,在漢口英租界邊界處的江漢關大樓前,發生了中國示威群眾與英國海軍陸戰隊之間的流血衝突。陳友仁立刻向英國方面提出抗議,要求英國撤走海軍陸戰隊和義勇隊。4日,數萬群眾沖入漢口英租界,包圍了巡捕房。到5日,漢口英國僑民全部撤退到軍艦上,英租界由中國軍警進駐。1月6日,較小的九江英租界也同樣受到衝擊。陳友仁一面主持了「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管理委員會」,恢復界內秩序;一面與英方先後進行了16次談判。英國方面起初要求恢復這兩個租界的原狀,陳友仁指出,只能以新的形勢為談判依據,否則必將引起「較現在更險惡之局勢」。1月27日,英國政府送交了備忘錄,表示如果國民政府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在華租界問題,英方將承認國民政府大部分的外交要求。最後雙方終於在2月19日和20日分別簽訂了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和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協定。由於其成功的鐵腕外交、以及精通西方法典,陳友仁獲得了巨大的聲譽。當時中國最大的報紙——上海《申報》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革命外交家陳友仁的名字,有人甚至稱武漢政府為「陳友仁時代」。

陳友仁是一名堅定的左派分子。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政府,宣布清共,陳友仁與宋慶齡聯名發表《討蔣通電》。武漢的左派政府受到蔣的海上封鎖,又要應付大罷工帶來的財政困難,自身的生存也出現了問題。於是在7月,汪精衛在武漢也宣布分共,陳友仁是會上唯一的反對派。(宋慶齡未參加,已經上了廬山)

這時,考慮到蘇聯顧問鮑羅廷的處境已經相當危險,7月27日下午,陳友仁派自己的兩個兒子(陳丕士和陳依范)護送鮑羅廷逃亡回到蘇聯,他們選擇了一條極其艱苦但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線路:從陸路經鄭州、洛陽、平涼、寧夏城,然後穿過戈壁沙漠,到達庫倫,10月6日安全抵達莫斯科。



1927年宋慶齡陳友仁在莫斯科
莫斯科

1927年8月,陳友仁和宋慶齡一起從上海秘密乘船去蘇聯。他們在莫斯科發表批評蔣介石、汪精衛的聯合宣言。不過,由於未能得到史達林的實際幫助,不久陳友仁失望地離開蘇聯,前往法國。

10月21日,上海的主要報紙刊載評論,猜測宋慶齡日前出國到蘇聯,是與陳友仁「私奔」,二人準備結婚。(二人的配偶都去世不久)當然這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謠言,不過對於宋慶齡的政治生命卻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使得她消沉了許久。

流亡的日子

1930年,陳友仁在流亡巴黎期間,與女畫家張荔英結婚。那時他的原配妻子已經患癌症去世四年。張荔英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四女兒,比陳友仁年輕三十一歲,出生在法國。這樣一樁年齡懸殊的婚事,加上陳在政治上的觀點與新娘的父親南轅北轍:女婿親蘇親共,是個流亡海外的反蔣左派人士;岳父卻是蔣介石的把兄弟,立場堅定的反共右派人士,自然要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

1931年,汪精衛、孫科在廣州另組政府,於是陳友仁回國,出任廣州政府的外交部長。不久寧粵合作,蔣介石下野,6月1日陳友仁繼續出任中央政府外交部長。但不久就因九一八事變處理問題辭職赴上海。

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反蔣的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陳友仁又出任福州政府的外交部長。事敗後,他受到通緝,再度流亡法國巴黎。

1938年,陳友仁前往香港居留。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陳友仁為日軍拘捕,轉押上海軟禁。1944年5月病逝於上海。1949年以後,陳友仁的遺骸被移葬到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後代

陳友仁和原配妻子梁瑪麗共育有7名子女,存活下來的有4個:大兒子陳丕士後來是香港著名大律師,次子陳依范是出色的畫家,大女兒西爾維婭成為著名舞蹈家,小女兒約蓮達則是電影攝影師。孫子陳一文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

參見

中華民國外交部
參考文獻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昨日(1917年5月18日)英文京報刊載段祺瑞與日本接洽一萬萬元借款(二千萬由日人代行整理兵工廠,八千萬請日本軍官練兵),指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來華,與此事有關雲,本日該報主筆陳友仁被捕。」
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
外部連結

中國廣州網 - 陳友仁:他創造近代中國外交的鐵腕神話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9%88 ... B%E4%BB%81
Attachments
陳友仁.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