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韋國清

Aug 13th, '11, 13:52

韋國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任總政治部主任
1977年8月 - 1982年9月
原名 韋邦寬
性別 男
出生 1913年9月2日
中華民國廣西東蘭
逝世 1989年6月14日 (7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語言 漢語
政黨 中國共產黨
軍銜 上將
學歷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勳章獎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195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
軍銜記錄
1955年被授予公安軍上將軍銜
1957年改為上將軍銜
韋國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原名韋邦寬,漢族。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生於廣西東蘭縣太平鄉弄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目錄

[隱藏]
1 第一次國共內戰(土地革命)時期
2 抗日戰爭時期
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第一次國共內戰(土地革命)時期

1928年夏參加韋拔群領導下的農民自衛軍,曾參加攻打東蘭縣城。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參加百色起義,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1930年在紅七軍第十九師五十六團(後在五十五團)任排長。1930年11月起,隨部隊轉戰於桂黔湘贛邊界地區。1931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7月隨部隊進入中央蘇區,任連長。1932年在瑞金工農紅軍學校學習,後任連長、軍事教員。1934年初,進入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學習,畢業後,任中共紅軍大學總支書記,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至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中央紅軍幹部團特科營營長。1935年率部參加架設烏江浮橋、搶佔金沙江皎平渡口、奔襲通安州等戰鬥。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合後,任紅軍大學特科團代理團長。1935年11月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任教導師特科團團長。1937年1月任紅軍教導師特科團團長。

[編輯]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校長。1939年任抗日軍政大學(抗大)第一分校訓練部部長。1940年起歷任抗大第一分校副校長兼教育長,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政治委員。1942年任新四軍第四師九旅旅長兼淮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和中共淮北地委書記。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四師副師長,參與指揮西進戰役,恢復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編輯]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國共內戰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1946年在軍事調處執行部徐州執行小組任中共方面代表,山東野戰軍(後為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朝陽集、宿北、魯南等戰役。1947年參加白塔堡戰役、孟良崮戰役。1948年任蘇北兵團司令員,率部發動隴海路東段攻勢。1949年,淮海戰役後,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政委,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與葉飛率部進軍福建,任福州市軍管會主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福州市市長,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部長。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越南抗法戰爭期間,1950年任駐越南民主共和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黨委書記,參加指揮邊境作戰、奠邊府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同年任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委副書記。1958年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中共廣西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62年被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主席。 1964年兼任廣西軍區第一政委。後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任。1964年1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73年任廣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76年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77年,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是中共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九至十二屆中央委員、十至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四至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6月14日病逝於北京。

前任:
趙紫陽 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第一書記
1975年10月 - 1978年11月 繼任:
習仲勛
前任:
張春橋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977年8月-1982年9月 繼任:
余秋里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F%A6 ... D%E6%B8%85
Attachments
韋國清.jpg
韋國清.jpg (19 KiB) Viewed 122 times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