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容閎

Aug 13th, '11, 14:21

容閎


出生 1828年11月17日
中國廣東香山縣南屏村
身故 1912年4月21日 (83歲)
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城
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國學者,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

目錄

[隱藏]
1 初年
2 美國留學計劃
3 晚年
4 其他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
[編輯] 初年

1835年,七歲的容閎跟隨父親前往澳門,並於是年入讀當時仍附設於倫敦婦女會女校之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School),由獨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屬荷蘭傳道會)之夫人負責教導。1839年中英交惡,郭夫人因此離開澳門,但容閎仍於馬禮遜紀念學校中就讀。同年美國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師抵達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正式獨立。1842年,由於香港割讓英國,故馬禮遜紀念學校遷往香港,容閎亦隨之遷往香港繼續學業。1847年,勃朗牧師返回美國,離開時帶同容閎、黃寬及黃勝三人前往美國留學。其後只有容閎一人留在美國升學,黃勝因病返港,而黃寬則於1849年轉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

容閎赴美後於麻省之孟松預備學校(Monson Academy)就讀,1850年畢業後考入耶魯學院,為首名於耶魯學院就讀之中國人。1852年,容閎入籍美國。1854年獲文學士畢業,其後返回中國,曾經進入南京,與太平天國的洪仁玕會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國的「治國七策」,洪秀全則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最後容閎拒絕賜封離開。他後來先後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

[編輯] 美國留學計劃

1870年,容閎倡議派幼童前往泰西肄業之計劃,獲其好友丁日昌之贊成,並且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成立「駐洋肄業局」。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國留學。但隨後之數年,駐美公使陳蘭彬不斷地要求撤回學生,與容閎爭論不休,李鴻章從中調停。

然而1881年,留學之事出現變數。李鴻章本欲該批學生進入軍校就讀,但美國政府當時只允許日本人就讀軍校,而拒該批學生於外,陳蘭彬故主張全撤留學生。無奈下李鴻章本打算讓學生們於美就讀其他學校,速成回國,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誤會其意而下全撤之令,因此「駐洋肄業局」被迫停辦,留美學生於出國十年後被迫返國。

雖然這次留學活動未能完滿成功,但這一批留學生返國後對於中國之現代化均有貢獻。當中最著名的為外交官唐紹儀、劉玉麟、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香港政府香港行政局首任華人官守議員周壽臣等。

120名學生留美之際,容閎亦被任命為留美學生監督及清政府駐美副公使,1881年隨留學生回國。

[編輯] 晚年

1890年,容閎向清政府建議設立國家銀行,本獲贊成並被派往美國研究,但其後因盛宣懷反對而告終。

容閎其後結識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於戊戌維新之中支持維新派,並參與維新派之政變計劃。事敗後容閎被清政府通緝,逃往香港。1900年,在上海張園參加唐才常召集的「中國議會」,當選議長(副議長嚴復)。在往臺灣的途中認識孫中山。被謝纘泰、楊衢雲推為「中國國會」會長,容閎於是赴美籌款,惜國內十一月革命失敗,於是留在美國,1910年邀孫中山赴美商談,表示支援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請容閎歸國。但1912年4月21日,容閎於美國去世。

[編輯] 其他

容閎自幼接受西式教學,因此雖然英文極佳,然而中文程度卻不好,致學成回國後未能於政府內任職。其後容閎於1909年於美國推出其自傳《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亦是以英文寫成,1915年惲鐵樵、徐鳳石翻譯為中文,並命名為《西學東漸記》。

1998年,容閎誕辰170週年,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宣佈,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日子),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

位於紐約華埠的公立容閎小學便是爲紀念容閎而命名。

[編輯] 參考資料

李志剛:《香港基督教會史研究》(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年)
[編輯] 外部連結

The Yung Wing Project
留學先驅容閎
容閎——留學生之父
容閎
關於留美幼童的一樁歷史公案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B9%E9%97%B3
Attachments
容閎_1910年.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