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抗擊支那殖粵嘅策略同見解,我哋要將支那豬撈斬開九廿幾碌!我哋將瓜分支那!
Post a reply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 新疆獨立運動

Aug 13th, '11, 16:12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 新疆獨立運動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中國政府及支持中國政府對東突厥斯坦保持主權之人士稱之為新疆獨立運動(簡稱疆獨運動或疆獨),[1],是東突厥斯坦(新疆地區)的民族分離運動[2]。


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國旗,圖案與土耳其共和國國旗相似


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國旗,依然沿用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的圖案,這一旗幟至今仍被繼續使用
目錄 [隱藏]
1 名稱由來
2 觀點與主張
3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發展史
3.1 清帝國時期
3.1.1 泛突厥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
3.2 中華民國時期
3.2.1 俄國、蘇俄及蘇聯的影響
3.2.1.1 蘇聯扶植的東突厥斯坦分離主義政權
3.2.2 英國和印度的影響
3.2.3 日本的影響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4 中國政府的應對
5 國際社會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態度
6 外部連結
7 參見
8 注釋
[編輯]名稱由來

突厥人是指使用突厥語的人民。在今天被稱為突厥人的群體在中國史書上譯作「鐵勒」,突厥在中國史書上專指於公元6世紀建立第一個突厥人國家的、興起於阿爾泰山的阿史那部落。儘管二者在中國史書上的名字有異,但在當時留下的突厥文碑銘中,中文所提到鐵勒和突厥的地方突厥文都寫作「Turk」。歷史上的突厥人曾包括許多的部落,比如阿跌、渾、薛延陀、回紇、黠戛斯、葛邏祿、欽察、烏古斯等等。這些部落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分化、組合,在今天形成了分屬不同國家的多個民族。以突厥人為民族主體的國家有土耳其、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俄羅斯聯邦內的一些自治共和國,如韃靼斯坦、哈卡斯、巴什基爾、薩哈等等。中國境內的突厥民族有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裕固、撒拉等民族以及被劃入蒙古族的圖瓦人等。
「突厥斯坦」一詞為波斯語,意為「突厥人的國家」。該詞最早出現在8世紀阿拉伯人撰寫的地理學著作中,指包括河中地在內廣大的中亞地區。「突厥斯坦」這一地理稱謂一直被當地民族及與當地有政治經濟聯繫的周邊民族所使用,在從8世紀開始的不同時期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印地語(包括烏爾都語)的各種歷史文獻、碑銘、外交文書、經濟文書及文學作品中被廣泛使用。
至18世紀,隨著東部「突厥斯坦」被滿族建立的清帝國所吞併,東西兩部分原本通暢的聯繫開始變化。於是「東突厥斯坦」一詞開始被使用。同時,保持政治獨立的西部即被稱為「西突厥斯坦」或狹義上的「突厥斯坦」。19世紀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個國家淪為俄羅斯帝國的殖民地,於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稱為「俄國突厥斯坦」,「東突厥斯坦」又被稱為「中國突厥斯坦」。
[編輯]觀點與主張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支持者認為,「東突厥斯坦」(大致相當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治下區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或地區,有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 在政治上,在突厥人成為當地主要居民以來至1759年被清帝國控制之前,與中國沒有直接隸屬關係俄·,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設行省之間與中國是與朝鮮、越南等相類似的宗藩關係。因此,認為被中國吞併是以1881年大起義被鎮壓為開始的。(中國方面不認可這種說法。)為維護當地居民的獨立自主,應該重新脫離中國的統治,恢復獨立。 在經濟上,在突厥人成為當地主要居民以來至1759年被清帝國控制之前,一直與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處於同一經濟貿易體系之內,和中國沒有內在的經濟聯繫,僅有民間的轉口貿易。 在文化上,在突厥人成為當地主要居民以來至今,該地區的文化均與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屬於同一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具體而言是突厥—伊斯蘭次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鮮(包括韓國)、越南等國一樣屬於中華文化圈。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支持者要求實現東突厥斯坦原住民的政治自決與自治。要求中國政府停止對東突厥斯坦自然資源的掠奪;停止在東突厥斯坦境內的核試驗(中國政府已於1994年停止在當地的核試驗);保護東突厥斯坦自然環境。要求中國政府停止旨在人為改變東突厥斯坦人口構成的移民;並將1949年後的中國移民遷出;停止以華化為目的的對當地民族(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蒙古)文化的破壞;停止以中文代替本民族語言教學的教育政策;停止限制宗教自由的政策等等。
[編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發展史

[編輯]清帝國時期

此條目或章節需要擴充,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2011年6月11日)
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編輯]泛突厥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
泛突厥主義是由19世紀的韃靼民族主義者創造的,在20世紀由土耳其帝國接手。他的目的是把所有屬於突厥語族的民族(土耳其族、烏茲別克族、維吾爾族、土庫曼族、亞塞拜然族、吉爾吉斯族、哈薩克族、韃靼人、巴什基爾人等民族)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大土耳其國家。泛突厥主義者的口號是「祖國不是土耳其,對土耳其人,突厥斯坦也不是祖國。祖國是廣大的統一的「圖蘭」(Turan,即從天山到土耳其廣大地域的統稱)」。
泛伊斯蘭主義是19世紀後期由奧斯曼帝國的宗教學家提出來的,其目的在於,在土耳其蘇丹兼宗教領袖哈里發的領導下,把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人民團結起來,成立一個跨民族的伊斯蘭教大國。英國和德國都企圖利用泛伊斯蘭主義擴大其領地。英國試圖通過控制英屬印度的穆斯林精神領袖阿迦汗一世,利用泛伊斯蘭主義把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埃及和法屬北非(馬格里布)都擴張到英國的殖民地範圍中。德國則通過土耳其利用泛伊斯蘭主義抵抗英國的擴張,同時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實現「從柏林到巴格達」的殖民夢想。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新疆派來了大批的教師和宗教人士,在喀什、伊犁的上層維吾爾族紛紛把子弟送到土耳其和德國留學。當時在新疆,學校有兩種。一種是老式的宗教學校,只教授伊斯蘭教經典,叫烏蘇勒·卡德木(察合台文 اوسول قدیم);另外一種是新式學校,除伊斯蘭教經典外,還教授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等,叫烏蘇勒·加德(察合台文 اوسول جدیی)。泛伊斯蘭主義者主要利用老式學校,泛突厥主義者主要利用新式學校,向新疆兒童灌輸泛突厥主義思想。
[編輯]中華民國時期
東突厥斯坦民間發生數次武裝暴亂,時間貫穿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執政全部時段,其中還兩次建立了政體為共和國的政權。其中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的建立有蘇聯支持的背景。
1931年,穆罕默德伊敏於哈密起義,反對新疆軍閥盛世才獨裁及專橫的統治;甘肅軍閥馬仲英亦乘機派兵入疆,大戰盛世才。 1933年,南疆的地方豪強烏斯滿和鐵木耳在喀什地區進行獨立運動。在日本、土耳其、德國和英國等方面的支持下,阿圖拉的沙比提大毛拉於1933年11月12日(回曆1852年7月24日),在喀什宣布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史稱「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由阿克蘇的泛突厥主義者和加尼亞孜為總統。外交部長是和田人哈生木江阿吉,軍政部長是喀什人烏拉孜拜克,教育部長是阿布都喀里木可汗,司法部長是喀什的知識分子扎里夫·哈里阿吉。軍事首腦是玉素甫江。1934年,這個政權被敗退南下的軍閥馬仲英的軍隊推翻,其領導人紛紛前往土耳其、英屬印度(克什米爾)和日本。
1944年11月12日,在新疆還沒有完全掌握在起義軍手中時,艾力汗·吐烈(蘇聯烏茲別克人)獲得了「三區革命」初期的領導權,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自任「主席」。
1945年1月5日宣布「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脫離中華民國而獨立。
1945年期間,經南京國民政府與蘇聯交涉,雙方同意派代表進行談判。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派出了張治中,三區派出了熱黑木江(團長)、阿不都哈依爾·吐烈、阿合買提江三人代表團。蘇聯派出一位代表。經過八個月談判後,制定了十一條和平條款,取消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名稱,恢復伊犁、塔城、阿山三個專區的建制,以外蒙古獨立換取新疆不獨立。
[編輯]俄國、蘇俄及蘇聯的影響
沙俄政權滅亡後,尤其是西突厥斯坦的蘇維埃政權鞏固後,蘇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插手新疆,意圖將其「外蒙古化」,建立一個脫離中國的、為蘇俄控制的獨立地區,或者一個象外蒙古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
1933年,蘇聯在北疆的阿山地區策划了反新疆金樹仁政府的政變,由阿山地區哈薩克族頭人沙里福汗策劃宣布獨立。但是被新疆主席金樹仁及時派兵鎮壓下去。同年接受蘇聯資助和培訓的和田人伊敏·布格拉靠著英國支持,成立了「和田埃米爾國」(東突厥伊斯蘭共和國),自任「和田埃米爾」,勢力範圍包括喀什及和田。隨後任新疆省主席的盛世才曾經先後向蘇聯駐迪化總領事茲拉什金(Злащкин)和阿布列索夫(Априсюв)表示,要求將新疆作為蘇聯的一個自治區或加盟共和國。條件是蘇聯出兵幫助他擊退馬仲英部隊對迪化等地的進攻。蘇聯派兵,偽裝成「阿勒泰軍」,盛世才戰勝馬仲英,伊敏流亡海外,東突厥伊斯蘭共和國滅亡。但是蘇聯顧忌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干涉,沒有貿然宣布吞併新疆。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蘇聯多次試圖吞併新疆地區,將其改為「東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為此扶植了很多新疆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團體,最有影響的是阿不杜力克木·阿巴索夫的「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1940年後,伊敏秘密回疆,並於1944年倚靠蘇聯的支持,在新疆發動了脫離中國的「伊寧事變「(中共稱」三區革命」),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重建東突厥伊斯蘭共和國。「三區革命」首領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包爾漢回憶說,「蘇聯方面大力援助了這個革命運動,使伊犁革命形勢不斷發展,一直擴大到塔城專區、阿山專區,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這就是所謂三區革命。它的影響還擴展到了南疆和西藏。
此後蘇聯仍試圖控制新疆地區,國民革命軍與「三區」軍隊隔瑪納斯河而武裝對峙。包爾漢稱,「……以後儘管國民黨不斷破壞和平條款,企圖派國民黨佔領三區,但是由於蘇聯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堅決鬥爭,這一企圖始終沒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個新疆才完全統一,三區軍隊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
[編輯]蘇聯扶植的東突厥斯坦分離主義政權
位於新疆西部喀什噶爾的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是從1932年到1934年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在蘇聯支持下成立的,後來蘇聯轉而支持當時親蘇的軍閥盛世才;[來源請求]
位於新疆北部伊犁(包括阿勒泰)的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從1944年盛世才轉而投奔蔣介石,鎮壓共產黨,令史達林非常惱火,由貝利亞親自到阿拉木圖坐鎮,由蘇聯人彼得·羅曼諾維奇·阿列克山德洛夫帶領蘇聯正規軍潛入伊犁支持暴動,成立至1949年的政治體。
兩次運動雖然都是由蘇聯策劃的,但蘇聯始終沒有正式承認。在1945年7月5日中蘇會談時,蔣介石指示會談代表宋子文提出承認外蒙古獨立,但條件是蘇聯承認國民政府對東北和新疆的主權,不支持共產黨。史達林表面上同意此條件,將所謂「東突厥斯坦」的領導人,從蘇聯潛回的艾力汗·吐列「請」入領事館並秘密解回蘇聯,但是對分離主義勢力和共產黨的援助依然源源不斷。
[編輯]英國和印度的影響
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英國是主要的支持者之一。但不到三個月便垮台。
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英國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不十分熱心。主要原因是因為擔心在新疆成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後,發生連鎖反應,引發英屬印度的穆斯林聚居區的獨立運動,影響英國對印度的統治。英國人感興趣的是插手西藏獨立運動。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英國人才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發生興趣,並和美國一同培訓流亡土耳其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成員[來源請求]。印度獨立後,也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有很大的興趣[來源請求]。
[編輯]日本的影響
日本也積極插手疆獨運動。1931年9·18事件和哈密事件爆發後,日本公使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埃及的開羅分別會見了當地的泛突厥主義分子。日本駐埃及武官會見了土耳其流亡貴族穆罕默德·謝夫凱特,宣布日本軍部支持在新疆成立一個獨立的突厥斯坦國家。日本還在阿富汗、哈爾濱、新疆等地招納屬於中亞民族的白俄和蘇聯逃民,並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末代蘇丹的弟弟阿布都·穆哈伊提阿比提搜羅到手,準備把他扶植為新疆未來的突厥斯坦傀儡國王[來源請求]。
同一時期,聚集在柏林的泛突厥主義份子們也和日本駐德國使館武官不斷往來。塔塔爾族人阿牙孜·依斯哈克在柏林出版的韃靼文雜誌《民族新路》(《Miliy Yol》)上不斷發表文章,宣傳東突厥斯坦獨立。由日本駐法國大使館資助,在巴黎的哈薩克族人木斯塔帕秋開耶夫也出版刊物《青年突厥斯坦》(《Yash Turkstan》)進行同樣的宣傳活動。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蘇聯將新疆三區交與中共軍隊。中共軍隊入疆,大敗伊敏,伊敏再度流亡海外。同年8月27日,阿合提買江和阿巴索夫等人由伊寧經蘇聯領空飛往北平,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在伊爾庫茨克附近失事。
1954年,中共在新疆進行土地改革,不少田地被充公。阿不都依米提再建東突厥伊斯蘭共和國,與中共大戰禾田,阿不都依米提戰敗。
在1960年代中蘇決裂之後,中蘇交惡,蘇聯又開始策動新疆地區的分裂活動。1962年5月,因為大躍進導致飢荒,伊寧市政府被民眾嚴重破壞。蘇聯駐伊寧領事館向民眾大派蘇僑證及開放邊境,大量民眾逃亡到蘇聯,不少都是「東突厥伊斯蘭獨立運動」的骨幹。蘇聯又在哈薩克的塔拉斯、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設立訓練中心,從逃亡蘇聯的中國難民中培訓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特工,派遣他們回中國竊取情報、煽動分裂活動,並印刷宣傳資料,設立維吾爾語的廣播電台。直到1985年才將其撤消。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中越戰爭爆發後,中蘇關係極度緊張,駐紮在中蘇邊界西段的蘇軍曾經在中亞腹地進行過入侵新疆的大規模演習。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因為可以進行武鬥及組織公社,東突厥人民革命黨於是成立。1978年時,其基層組織已遍及整個新疆。後來,得到蘇聯支持,其領袖阿洪諾曾率領部隊從喀什跑到中蘇邊境,企圖立國,途中被捕。
1984年,胡耀邦採取懷柔政策,重建清真寺;規定30戶人家可有1所清真寺(是1979年的6倍),亦准許民間辦刊物及宗教學校。[來源請求]這段時間可算是新疆民族與漢人的蜜月期。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泛突厥主義及泛伊斯蘭主義高昂,加上對懷柔政策完全失望,有伊斯蘭傳教士甚至提出聖戰。
1990年,巴仁起義。 位於土耳其的「世界伊斯蘭統一者」宣佈,要協助「東突厥伊斯蘭獨立運動」在新疆辦學,並選擇人才到土耳其留學。亦有1000名「東突厥伊斯蘭獨立運動」年青成員到阿富汗塔里班游擊隊中學習戰爭,亦有不少武器由阿富汗等地偷運入疆。
1992年,以土耳其退役將校力薩・別金為指導中心,在伊斯坦堡舉辦「東突厥斯坦民族大會」。
1993年由新疆和田人買買提托乎提和阿不都熱合曼在中國境外發起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其宗旨是在新疆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國」。該組織於同年解散。曾在阿富汗基地組織受訓,多次製造恐怖爆炸事件,前蘇聯解體後,此組織擴散入前蘇聯中亞地區國家,也多次製造爆炸事件,引起這些國家警惕,上海合作組織正是為了協作打擊恐怖組織而成立的。因為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關係密切,很多成員本身就是基地組織的成員,所以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被中國和美國認爲是非法的恐怖組織。美國對其的這個定性在國內具有爭論性,有學者評論美國此擧主要是爲博取中國支持它們的反恐戰爭,以及為了改善中美關係。
1996年買買提明·艾孜來提在土耳其建立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其宗旨是通過暴力恐怖手段,在新疆建立「東突厥斯坦」。
1996年6月,旅居德國的部分新疆籍人在德國慕尼黑市建立東突厥斯坦信息中心。同年11月,學生運動家多里坤·艾沙在慕尼黑市召開第一屆「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
1997年艾山·買合蘇木和阿不都卡德爾·亞甫泉再次發起東伊運。同年,該組織策劃新疆烏魯木齊公車爆炸案。 伊犁事件
2004年4月16日,「東突厥斯坦民族大會」與「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兩個組織在德國慕尼黑市合併為新的單一組織「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中文簡稱世維會)。
2004年9月14日,東突厥斯坦流亡政府在美國華盛頓成立。
2005年9月29日,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以錄像方式用維吾爾語向外宣佈開始動用一切手段向中國政府發動武裝戰爭。[3] 同年10月6日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天山獅子隊通過東突厥斯坦信息中心向BBC轉交了一份聲明,正式向中國政府展開武裝活動。
2006年11月,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熱比婭·卡德爾被選為世維會第二屆主席。
2008年新疆反政府示威發生。4月11日,中國公安部發現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策劃在北京奧運期間發動暴力襲擊,包括了對外國記者、遊客、運動員進行綁架。[4]
2008年8月4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城市喀什遭遇恐怖襲擊,喀什邊防武警部隊被兩名維吾爾族男子用爆炸物等襲擊,造成16人死亡、16人受傷。警方初步懷疑是東伊運所為。[5]
2008年8月10日凌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城市庫車發生爆炸案,導致至少兩人死亡,另有五名犯罪嫌疑人被當場擊斃。爆炸案系不法分子乘計程車向當地公安機關和工商管理所等處投擲自製爆炸物所致。五名犯罪嫌疑人被當場擊斃,炸毀兩輛警車。其間,兩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負傷。[6]
2009年7月5日,因6.26事件逾時得不到解決為導火索,烏魯木齊事件爆發,3000維吾爾族人衝上街頭,部分以遊行為誘餌吸引警力,另外在小巷展開種族屠殺,屠殺平民不分男女老幼,連未戴頭巾的維吾爾婦女也被襲擊,[來源請求]造成184人死亡,其中漢族137人(男111人,女26人),維吾爾族46人(男45人,女1人),回族1人。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聚居了超過75%的漢人,7月7日數千名漢人開始上街抗議,情緒激動。中方指暴亂只是由熱比婭策劃,強調與民族、宗教等問題完全無關。
2011年7月18日,發生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暴力恐怖分子先後襲擊了稅務所和和田市納爾巴格街派出所。在襲擊稅務所時造成2名稅務所幹部受傷。在襲擊派出所時,暴力恐怖分子劫持人質6名,殺害1名聯防隊員(協警員),殺害2名在派出所辦事的群眾(當時也是人質,不包括在前述6名人質中),重傷2名無辜群眾。暴力恐怖分子還在派出所樓頂升起寫有「真主至上,以真主名義開始」的黑色聖戰旗幟。
2011年7月30日,發生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
[編輯]中國政府的應對


此條目或章節需要擴充,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2011年6月11日)
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2001年,911發生後,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被中國政府定義為恐怖主義運動。
一些西方媒體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利用「反恐」的名義來鎮壓"新疆獨立運動"(「疆獨」),很多無辜的人遭到未經審判的酷刑折磨。中國政府也指稱許多疆獨人士參與策劃與實施了多起在新疆的恐怖襲擊事件,導致許多中國公民喪生。巴基斯坦政府曾協助中國政府逮捕或擊斃了多名曾經到阿富汗接受基地組織訓練的東突分子。此外在古巴關塔那摩灣的美軍基地也關押了5名參與塔利班政權的疆獨運動的人士,經美國政府同阿爾巴尼亞政府協商,這五人被遣送到阿爾巴尼亞,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並且指出,這種雙重標準將使美國現在進行的反恐戰爭無功而返,更加使得美國失去從911以來所獲得的道德制高點。
REDIRECT 目標頁名稱
[編輯]國際社會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態度


此條目或章節需要擴充,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2011年6月11日)
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2002年9月11日聯合國將東伊運加入恐怖組織名單。
2003年10月2日東伊運發起人之一艾山·買合蘇木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的一次反恐怖聯合行動中被巴基斯坦軍隊擊斃。 2009年7月14日,基地組織威脅要為死去的維吾爾人對中國報復,矛頭直指北非五萬名中國人。[7] 巴基斯坦情報機構和塔利班官員2010年3月1日證實,東突組織「突厥斯坦伊斯蘭黨」頭目阿卜杜勒·哈克·阿爾-蒂爾基斯坦尼在巴基斯坦,被美軍無人機發射的飛彈擊中身亡。
[編輯]外部連結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東突厥斯坦流亡政府
[編輯]參見

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
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
東突厥斯坦流亡政府
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
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
海珊江
中國聯邦主義
西藏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
廣東獨立運動
外蒙古獨立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編輯]注釋

^ 東耳其斯坦是台灣甚至是東突成員本身的中文譯法。有意見認為,這種譯法不準確,因為東突厥斯坦是古代的一地理名稱,而土耳其是中東地區的一現代國家。但是既然是翻譯的名稱,所以也有意見認為並無不妥。詳細內容請看東突厥斯坦名稱由來。
^ 注意,不是民族分裂運動,民族分裂是指同一個民族中的一部分要與另一部分相分離,從而使這個民族分裂,具體的如歷史上的德國與奧地利、當代的台灣獨立運動等。而民族分離運動則是一個民族試圖擺脫另一個民族的控制,實現與另一個民族的分離的運動。
^ 「東突」宣佈向中國發動武裝戰爭. BBC新聞. 2005年09月29日.
^ 公安部:東突策劃在北京奧運期間發動襲擊.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8年4月11日.
^ 新疆襲警案裝置類似東突裝備 疑犯身份查明. 星島環球網. 2008年8月5日.
^ 新疆庫車爆炸. 《財經》雜誌. 2008年8月10日.
^ 疆獨與恐怖勢力相勾結 基地組織威脅報復中國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 ... 0%E5%8A%A8
Attachments
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國旗,依然沿用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的圖案,這一旗幟至今仍被繼續使用.pn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