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秦攻百越之戰

Aug 21st, '11, 18:49

秦攻百越之戰


秦朝戰役之一

南越國建國初期疆域圖
日期: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漢十一年(前219年-前204年)
地點: 嶺南
結果: 成立南越國,秦軍及百越人死傷慘重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屠睢
任囂
趙佗
史祿
等(秦軍) 譯吁宋
桀駿
蜀泮
等(百越軍:西甌、駱越、南越)
指揮官
第一二次戰役 秦始皇
第三次戰役 趙佗 第一次戰役譯吁宋 桀駿
第二次戰役桀駿
第三次戰役蜀泮
兵力
第一戰50萬人,第二戰增加10萬人 未知
傷亡
估計陣亡30萬人 未知
(中文) 秦攻百越之戰,也稱秦始皇三征嶺南,包括三次戰爭,第一次為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稱為秦甌戰爭;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佔領了百越之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國之戰。[1][2]這些戰爭使嶺南地區首度部分短暫成為現代中國地理區域內大範圍統一政權秦朝的領土。(漢平南越之戰後,嶺南真正意義上全部納入大一統政權版圖,約在清朝改土歸流後,土司制度基本瓦解,該地完整納入到封建中央集權體制下[3])

目錄

[隱藏]
1 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
1.1 秦軍情況
1.2 百越軍情況
1.3 戰爭過程
2 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
3 第三次秦攻百越之戰
4 戰爭結果
5 參考文獻
[編輯] 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

第一次戰爭也稱秦甌戰爭。《淮南子·人間訓》中有關該戰役的記載如下: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臨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編輯] 秦軍情況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為獲取百越地區的財富,秦始皇以屠睢為將,發兵五十萬,分為五軍。根據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4]

[編輯] 百越軍情況

百越最初首領可能是西甌國首領譯吁宋,「譯吁宋」這個名在漢語無解但在壯語中解作吁宋公。

[編輯] 戰爭過程

秦軍第一路在余干(今屬江西省)集結,進攻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攻陷後設立了閩中郡。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對閩越和南越形成壓迫之勢。第三路佔領了南越的番禺。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縣南)駐守,第五路在鐔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南)附近的越城嶺駐守,準備一起進攻西甌。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5]

百越軍在君主「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譯吁宋」戰死後,另選了新的將領桀駿,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派遣史祿負責運送糧餉,史祿率領士兵在湘水和灕水之間開始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保障秦軍的後勤供給。



靈渠流經的地區,溝通東部的湘江和西部的灕江
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6]

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百越軍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7][8]

秦軍陣亡約30萬人,剩下20萬人全部退到嶺南北部邊界;百越軍的傷亡同樣慘重,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9]秦軍徵發了更多罪犯戍邊,對峙持續了3至4年。[10]

[編輯] 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

《史記·秦皇本紀》相關記載如下: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11]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建於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12]



秦朝諸郡
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深入嶺南,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但實際上行政仍可能主要由地方土酋控制。[13]

[編輯] 第三次秦攻百越之戰

《史記·南越列傳》相關記載如下: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南越國初期地理位置圖:可見陽山關、橫浦關,其中南越國的南界在頂峰時期還直至現今越南的中部。
「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南越國地理位置圖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14]

根據關於越南傳說時代的記載,古蜀的王族後裔蜀泮滅文朗國並擊敗其它駱越族的部落首領,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公元前258年)。

秦將趙佗率軍從公元前210年開始,進攻併兼並了甌駱國,約在公元前204年,以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15]

[編輯] 戰爭結果

淮南子·人間訓評論:

「事或為之,適足以敗之;或備之,適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挾錄圖, 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

「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於道,大夫箕會於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於是陳勝 起於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捲,而至於戲。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謫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過之則控鷇,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智也。」

西漢的劉向認為:秦始皇修築長城,進攻百越而導致國內貧困,而四處起義,是秦國滅亡的原因。[16]

秦軍前後損失約30多萬人,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後的部隊全部留在嶺南,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兩廣老百姓祖先的一支。之後在嶺南由原秦軍及百越人共同治理的南越國持續了約92年。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7%A6 ... B%E6%88%98
Attachments
靈渠流經的地區,溝通東部的湘江和西部的灕江.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