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4th, '11, 18:10
陈宜禧:大粵第一條私營鐵路:新寧鐵路嘅締造者
陈宜禧邀请美国要人来华参观新宁铁路时的合影
国内史料一般认为,陈宜禧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他一生有两件事情可以书写,一是修建和经营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其二是提出了铜鼓商埠的设想,即在原中国政治体制下,成立经济特区。这一设想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赞赏,并发给他委任状。在清末年间修建铁路,在民国初期规划经济特区,这是两个极具超前意识的行为,是无法单纯用爱国之心解释的。而现有国内的资料,并不能解释其行动的思想根源。这就给研究这段历史的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团,陈宜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东西促使他做出这些不平凡的举动。
其实,在陈宜禧的85年生活经历中,15岁到60岁这人生最为重要的45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他的性格、能力和思想都只能是在这段生活中形成,如果把新宁铁路看成他的人生高峰的话,那么达到这一高度的台阶必定在大洋彼岸。所以,全面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无法跳过他在美国生活经历的。
根据《陈宜禧资料搜集整理情况简述》一文得出的结论,到2007年4月为止,在国内尚未找到有关陈宜禧在美国生活的翔实资料。有关陈宜禧在美国的生活,所以资料几乎都是众口一致。最为详尽的是戴永洁所著《陈宜禧与新宁铁路》,文中说他先是在一个铁路工程师家做杂工,深得雇主赏识,送他去铁路学校读书,从而学得一定的铁路知识。5年后他参加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由于他认真负责,得到铁路总办信任,从杂工升为技术工、工管、直至工程师助手,参与铁路工程长达40年(在百度网的资料中,这个数字是20年)。
显然,这样一个普通“海归”的经历,跟日后那个传说被孙中山称为伟人的陈宜禧的形象有巨大的落差。如果在美国的陈宜禧仅仅是一个在铁路工作了40年,于60岁离职的助理工程师,那么他和后来,那个振臂一呼便向海内外集股数百万,顶着无数压力和阻碍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并且领导拥有1600名员工的铁路公司,成功经营达18年的陈宜禧之间很难划上等号,这中间缺失的决不单单是几段事实,更有构成陈宜禧成长的人生之路。
为了完成电视剧《大路无疆》我于2008年7月到美国西雅图等地搜集资料并且进行采访。这次采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两项成果:
一、 填补了陈宜禧个人在美国生活情况的资料空缺
二、 海外华人华侨史又增添全新的内容。
对于今天中国人来说,提到华人在美国地位的最大突破,大家想到的恐怕是第一个华人州长骆家辉。但是,他的政治成就在美国是不是第一,由于陈宜禧资料的发掘,变成了可以探讨的话题,尽管陈宜禧没有像这个一百年之后的台山同胞那样在美国担任高级公职,但是他在美国人权状况十分恶劣,“排华”成为政府和民间一致主流的前提下曾为美国西部重镇呼风唤雨的人物,不能不令我们重新审视华人华侨历史。
笔者在美国有近17年的生活经历,去过许多大都市,西雅图的华人数量相对很少,但是他们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度却高于诸如洛杉矶、旧金山等拥有数十万华人的地区。一位美国历史学者亲口对我说,在历史上,西雅图是对华人最为友善的城市。如果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今天骆家辉在华人地位上的突破,是不是跟当年陈宜禧在这里打下的基础有关系呢(华盛顿州的主要选民在西雅图地区)?
陈宜禧的美国生活如同一个链条,把当时的著名人士串联起来。这中间有印第安传奇人物西雅图酋长(Chief Seattle)的家庭、被称为西雅图经济之父的亨利·耶斯勒(Henry Yesler)、著名美国联邦大法官托马斯·伯克(Thomas Burke)、美国铁路巨头詹姆斯·希尔(James J. Hill)。这些显赫一时并且名留青史的著名人物,被明确记载是陈宜禧的亲密朋友和商业伙伴。
其他陈宜禧曾经打过交道的人还包括西雅图郡警长约翰·麦克劳(John H. McGraw)、西雅图联邦大法官罗杰·格林(Rodger Greene)、华盛顿领地总督(相当于今天的华盛顿州州长)华生·斯蒯尔(Watson C. Squire),以及另一位华盛顿领地总督,后来担任第27任美国总统的威廉·霍华德·脱夫(William Howard Taft)。
这里之所以罗列出这些名声显赫的人物,是因为陈宜禧,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曾在铁路林场做苦工的华人,在许多重大事件中与他们交汇,而且不止一次地做出了具有历史性的行动。这决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一位犹太裔西雅图史研究者这样告诉笔者:“我认为陈宜禧是西雅图城市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50位人物之一。”
Thomas Burke大法官对陈宜禧做了如下评价:Seattle can point to no business career of higher honor, and few of more value to it, than that of Chin Gee-hee.(“在西雅图,没有谁在商业生涯上获得陈宜禧所得的殊荣,而在实力上能够超过他的人也屈指可数。”)
陈宜禧在中国时,因为不同时期的政治原因,诸如争取路权、省港大罢工等运动,使得陈宜禧很少提及自己在美国的关系和地位。以致今天读到中文的史料,似乎陈宜禧在美国的日子一直非常艰辛,而且有一种反美的姿态。其实他和美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陈宜禧是西雅图商会(Chamber of Commerce)的终身会员,在他之前,也仅仅有两个人获得此项殊荣。在美国商会是决定一地商业命脉的组织,是上流社会的俱乐部,在排华政策为主流的时期,陈宜禧不但进入而且成为三个终身会员之一,其意义非同小可。那位犹太史学家这样对我说,那时候的西雅图如果没有陈宜禧,它的许多建设是搞不起来的。
1922年,78岁的陈宜禧最后一次回到西雅图,他给西雅图商会留下一封书信成了我们今天研究他的珍贵资料,信中阐述了他在中国修建新宁铁路的心情和取得的成果,最后他说:
“我所有的铁路经验都是在西雅图获得的,在这里,我曾经做过铁路工人和劳工代理,后来我成为老Front 街缆车线路的承包人之一。许多年之后,托马斯·伯克法官和北方铁路公司的J. J. 希尔安排我参观了这个国家的主要铁路线路,使我增加了铁路建设的知识。没有这些西雅图人,决不能成就今天的我。这些将永远记忆在我心中。我认为整个中国南方的民众,应该深深感谢西雅图给予的人道和欢乐。至于我自己,是西雅图给了我成为新宁铁路公司总裁的才能,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可说的。”
这就是真实的陈宜禧。从他的信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不是那个时期人们常见的,或者被书写历史者经常描述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一直跟美国方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考虑到那个时候落后的交通工具,一次跨洋旅行要花数月的时间。其次,我们可以看出来,陈宜禧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很好,跟我们过去大量的有关海外华侨的文章所说的,在海外受尽欺凌的华侨形象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