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大粵武學精粹、共鑄我粵尚武精神
Post a reply

詠春拳

Sep 19th, '11, 16:54

詠春拳


詠春拳是大粵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1968年組織門人成立「詠春體育會」、從70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1] ,為多國特警隊所採用的拳術,香港警察學院亦有教授。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兇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台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健身強體運動。

目錄

[隱藏]
1 傳說根源
1.1 五枚師太
2 未查證歷史
2.1 嚴詠春
2.2 梁蘭桂
3 可查歷史
3.1 黃華寶
3.2 梁二娣
3.3 梁贊
3.4 梁璧
3.5 陳華順
3.6 陳汝棉
3.7 吳仲素
3.8 葉問
4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5 先合後分、發展詠春拳
6 詠春派源流
6.1 五枚
7 詠春歌訣
7.1 葉問口訣
7.2 適用口訣
7.3 用力三論
7.4 中門論
8 傳統教授程序
8.1 小念頭
8.2 坐馬
8.3 尋橋
8.4 黐手
8.5 標指〈手不出門〉
8.6 腳法
8.7 木人樁法
8.7.1 108式和116式
8.8 六點半棍法
8.9 八斬刀
8.10 練習器具
9 詠春手法淺談
9.1 基本法
9.2 詠春八手
9.3 有(手)形手法
9.4 純手法
9.5 雙手法
10 有關係的分支
10.1 詠春拳
10.2 廣州詠春拳(蛇鶴詠春拳)
10.2.1 分枝
10.3 佛山永春拳 (彭南永春拳)
10.3.1 前期歷史
10.4 澳門詠春拳
11 不同源之異流
11.1 馮小青
11.1.1 蛇形永春內功拳
11.2 偏身詠春拳 (鶴山詠春拳或古勞詠春拳)
11.2.1 莫沛安
11.3 陳國基永春拳 (花洪拳)
11.4 朱頌民(黃哲誠花洪拳)
12 與白鶴拳,紅船永春,混合詠春之分別
12.1 詠春
12.2 白鶴拳
12.3 紅船永春拳
12.4 花洪拳
12.5 混合詠春
13 來源說明
14 相關條目
15 參考書籍
16 外部連結
[編輯] 傳說根源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編輯] 五枚師太

主條目:少林五老
主條目:南拳
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

[編輯] 未查證歷史

由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起,詠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編輯] 嚴詠春

母早逝,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為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涼山腳,以賣豆腐為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並將其改良,授予嚴詠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涼山腳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詠春許配與博儔。並授與拳術。

梁博儔,佛山茶葉商人。在四川及雲南北部山區收集茶葉在佛山出售。在大涼山腳(寧南?)學得少數民族之拳術(相信是梅花拳),加入自己固有之南方拳術。

根據葉問說;先祖留傳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後傳拳與族姪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

梅花拳及七星紅拳亦見於川楚教亂(1795年-1804年)。傳入廣東後,融合於洪門拳術或(老)洪拳。

[編輯] 梁蘭桂

梁蘭桂是清嘉慶(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經歷了太平天國及大成國時期;由1843年,洪秀全在廣東花縣、即今之廣州花都區創「拜上帝教」開始至1864年為止。梁博儔之後人或後輩(姪兒或族姪),佛山商人,愛好粵劇,喜與紅船中人結交,秘傳詠春拳與武生黃華寶。李文茂事件後,恐怕涉嫌在內(或為官府通緝),埋名隱姓,避走他方。據說逃亡到東莞,只教了救命恩人王老佐一點功夫,說是佛掌。(這個,可能是「詠春拳」不可公開教授之理由。)「發揚光大,違背祖師」。梁蘭桂先生有可能是參加了反清組織三合會,與大成國梁培友有聯繫。南少林之傳說;如少林五老之口耳相傳,應該是當時從廣州佛山一帶開始流傳,並記錄在三合會的會薄中。五枚是否指梁蘭桂?至善是否指陳享(或是指陸亞彩之師父?三德是否指梁二娣?)一切尚需進一步佐證。

大成國的梁培友是鶴山古勞人,是梁贊前輩。由此推斷,梁蘭桂亦可能是梁培友的同輩及同鄉兄弟。而現在鶴山古勞留下有老洪拳的散式,由戰前林華三留傳下來,現在他的傳人說由梁贊退休回鄉後親傳。時間上並不符合。

[編輯] 可查歷史

由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燬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編輯] 黃華寶

黃華寶於清嘉慶後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豐(1850-1861)時期人士,粵劇武生。

由於1854年另一佛山粵劇武生李文茂為廣東三合會領袖之一,他響應太平天國,率眾數千人,大多數為粵劇界中人,於兩廣反抗滿清,最終1858年失敗身亡,導至粵劇被禁演長達十五年。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紅船被破壞。黃華寶曾追隨梁蘭桂學習秘傳之拳術〈四川梅花拳〉。從此在佛山授拳。華寶在紅船期間,其中一條船上安裝有木人樁〈紅船鶴拳後更名永春拳〉,刀樁及棍樁等習武器具,甲板上劃有梅花樁步法〈紅船木人,地腳梅花〉。此時,共同學習的有船工梁二娣〈蛇形洪拳〉,二娣是洪門中人〈少林子弟三德和尚〉,精通六點半棍法。他們亦師亦友,互相交換心得。後二人盡將所學傳與梁贊(1828-1901)。梁贊時,正式將此套武學,訂名學為詠春拳,內容主要為梅花樁步、黐手、永春拳和蛇形洪拳。

[編輯] 梁二娣

梁二娣〈黃華寶同時期人〉,任職紅船,長撐船及煲頭。是廣東洪門〈少林〉子弟,精欽州洪拳蛇形手,通六點半棍法。根據阮奇山系說二娣傳人有欽州羅晚恭〈公〉,再傳蛇形郭保全。有一種說法指少林六點半棍法是由流落紅船的至善禪師〈洪門組織領袖 參考陳享〉傳予三德和尚,那麼三德和尚是否梁二娣〈南拳老洪拳傳人〉呢?沒有佐證。太平天國的水軍著名將領羅大綱,為兩廣邊界客家人〈一說出身潮汕魚戶人家〉,在廣西梧州大湟江口為水賊、加入三合會,後加入太平軍。

[編輯] 梁贊

詠春拳之名稱開始出現。

梁贊先生(1826至1901年),享壽75歲。原名梁德榮。人稱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華公最後所收之入室弟子便是葉問。

梁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二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人稱榮生為贊(先)生。

梁贊十八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南少林拳術〉。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

梁贊六十多歲後,兩名兒子中的梁春早逝,而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在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交託與陳華順,順為杏壇人,故改店名杏濟堂,後轉讓與他人。贊先生退休後返回古勞。

[編輯] 梁璧

梁璧先生(1845-1920),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應比陳華順早二十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於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之傳人。日後對葉問先生影響最大。

[編輯] 陳華順

陳華順(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贊先生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卅九歲時追隨已經六十二歲之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華公(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

華公於1901年至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十六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封門弟子葉問等。

〈簡史〉

1884年 (清道光29年)
35歲時生子陳汝錦,順當時尚未學詠春。
1888年
贊先生62歲,體力開始衰退,而兒子們皆離開佛山謀生,沒有意識承繼贊生堂。故開始找尋繼承人,當時收了39歲之陳華順為徒.館務多由大師兄木人華-李華處理。而從當時起,贊生時常回鄉古勞。
1889年 李華去世,館務由陳華順處理。贊生時常來回佛山古勞之間,親自教授拳術及跌打醫術。
1892年 華順教兒子陳汝錦(8歲時)學詠春,順跟隨贊只有四年時間。
189?年 榮(贊)生堂改名杏濟堂。
1901年 梁贊離世,陳華順離開杏濟堂,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授徒。
1904年 租得桑園大街葉家莊大祠堂,葉問虛齡只有五歲(1904)拜師。
1907年 輕微中風,退休回鄉,館務由吳仲素代替。
1911年 中風養病。
1913年 陳華順病逝。
[編輯]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廣東順德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八九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十三、四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很多人都知道汝棉得不到老父的歡心。華公怕他遲早會惹出大禍。稍後,陳華順自覺年事已高,欲替他成家立室。最後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其子分別為陳家燊、陳家廉、陳家齊。華公在他們婚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在東馬寧;佛山的跌打醫館,交由陳汝棉負責。

[編輯] 吳仲素

吳仲素(188?-195?)。其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交付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託於陳華順,成為陳華順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順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1904年?)追隨華公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三年後華公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記盲公餅何兆初,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

30年代,姚氏鴉片煙館禮聘阮濟雲睇埸,其弟阮奇山及煙館太子姚才得以學習其蛇形拳術近十年[2]二戰時,日軍南下前,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煙館由吳氏接任睇場,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機會學習詠春拳。及後,吳仲素到香港,姚才請得廣西欽州名家郝寶全到佛山指導。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編輯] 葉問

主條目:葉問
葉問(1900年-1972年),佛山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佛山贊先生之徒孫,陳華順(找錢華)的徒弟。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傳人有梁相、駱耀、徐尙田、古生、招允、黃淳樑、李小龍(美國)、盧文錦(台灣)、何金銘(澳門)、梅逸(美國)、長子葉準、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問為現代詠春派的宗師。

[編輯] 不開設拳館的原因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葉問在香港教授期間,亦從來未有掛起招牌。葉問曾說過這是遵循袓訓,不可公開此套拳學。

理由可能是這套拳學與太平天國或大成國之反清團伙三合會有關。恐怕後人遭到危險。

[編輯] 先合後分、發展詠春拳

葉問先生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聯誼會(後改稱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在經濟上支持得以於1968年成立。在會中安排教授課程,葉公亦未有違背祖師訓誡。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上述數人實為有組織地發展詠春拳的第一代功臣。可惜後來加入者,最終因利益、輩份、子嗣等問題分歧而互相批評,再而分裂。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死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1972)。

[編輯] 詠春派源流

五枚: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

資料來自1990年詠春體育會出版之「詠春族譜」。編審委員會由駱耀、徐尚田、黃淳樑、梁挺、葉正、蕭煜民、葉賢、陳暖林、譚鴻勳、林文學等組成。
[編輯] 五枚

葉問宗師稱詠春拳出自四川西南大涼山,在雲南(滇)以北邊境外。素以梅花為誌。請參考梅花拳。現今大涼山在四川南界;大雪山系南部、有大涼山及小涼山,與雲貴相連,在貴州北界大婁山系之西北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盛產茶葉。

[編輯] 詠春歌訣

葉問宗師並無歌訣留下。

[編輯] 葉問口訣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寓意)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標指不出門。(拳法)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編輯] 適用口訣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換手肘(粵音爭)腕過,削脫上下反。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拳打一線,連環迫步。
打拳爭不盡,練拳有幾何?
圈腕手爭曲,念頭錯上錯。
[編輯] 用力三論

捨力論-捨棄拙力

卸力論-卸去來力

借力論-借用來力

[編輯] 中門論


中門論-人體中門最弱,是攻擊目標,也是重點守護的地方。手由心發,上至頭頂,中為心窩,下達胯襠。老洪拳、羅漢拳、鶴拳(包括空手道),則分四門八方。詠春則重中門內外。

直線論-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子午論-用中守中

失午論-身手步全論

[編輯] 傳統教授程序

詠春拳實而不華,不重花巧。此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只有三套拳,最初習

[編輯] 小念頭



開馬後,由一攤三伏護手(拜佛手) 開始,樁馬為拑羊馬。拜佛拑羊有尊崇佛山為祖廟(起點),控制廣州(羊城)的意義。請參考大成國及李文茂條目。清庭火燒佛山瓊花會館後,整套拳術(以梅花為標誌)被禁。秘傳至梁贊時,稱詠春拳。三拜佛改名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第一套入門套路。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頭上頂眼平視),身要正(挺腰背),馬要正(挺肛拑膝)。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主要練習樁馬穩定,腿部(特別是大腿內側四頭肌)和手部(肩部手後三頭肌)之伸展肌的肌鍵伸展,手部關節活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葉問傳下之套拳,皆以連環三拳為句或再操連環日字衝拳,喻意念頭一起(反清事業),必須成功、否則沒有完結收式。

《念頭主手(守),手動身不動》。

練習要求:登頭平視,沉肘落膊,拑膝挺肛,腰胯相照,氣守丹田,輕鬆隨意。

手由心發,點點皆清。正身子午,手不出門。

念頭雖小寓意深,道法自然意隨心, 立身處地守中正,覺悟修身佛性生。

[編輯] 坐馬



二字拑羊馬〈二字拑羊,馬開步半〉

適合徒手拳擊
適合短兵器,八斬刀
古已有之,與四平大馬同源同宗,其次序:—

1、開始—收拳曲膝

2、一步—一字平肩,腳跟相會,腳尖向外,成一字形。

3、半步—二字拑羊,腳跟外輾,成入字形,腳尖劃短,腳跟劃長。膝拑步中,利於側身轉馬。

四平大馬

適合長兵器,六點半棍
4、半步—三輾外八,膝分離,以下盤轉移重心,成三七偏身不丁不八馬。

5、原步—四平三正,只符合長兵器,不利身體移動。主要操練腿部肌肉。

開拳小練(箭,戰), 念頭(小念頭)伊始, 一步一拳, 拳由心發 ····集之成拳。

[編輯] 尋橋

《尋橋主腳,身動手不動(手從念頭)》

詠春拳第二套套路,屬中級套路。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學的手法,便可尋找敵人之橋手了。

步法包括子午(180度)轉馬,側身(45度)轉馬,側身上馬,正身上馬,退馬,退步轉身馬。撐腳包括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和轉身撐腳。

練習要求:正身子午,側身以膊,朝面追形,以鼻為準,上步轉馬,膝拑步中。



[編輯] 黐手

是詠春拳獨有之反應練習方法;更加是接近應用之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是鍛煉攻防的觸覺反應,使中樞神經建立成條件反射,兩手可以隨機應變,在千變萬化的實戰中能夠應付自如。黐手鍛煉是由雙方的四條臂膀在內外門運用幾種動作循環反覆地相互粘貼翻滾,如在一個無形的圓弧和直線之中,形成活的勁力流力和前推的力度。它錘鍊雙手左右兼顧,可以流暢地卸除對方之力,也可以轉化為直線攻擊對方。而且尋找對手之空隙漏洞,達到「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等目的。

練習程序

黐單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黐單手(轉側身馬)
盤(雙)手(正身二字拑羊馬)
過手(步法,身法)
甩手(步法,身法)
[編輯] 標指〈手不出門〉

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為最高深之套路,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

《標指主攻,步手身全》。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



[編輯] 腳法

包括坐著馬練腿力加上踢腿,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消腳之攻擊及保護自己。

[編輯] 木人樁法

隨後學習116點木人樁法。木人樁是以木材製造之武術器材,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

當作模擬敵人錬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可以針對橋手硬而重的敵人、隨橋而往。

[編輯] 108式和116式

早期(70年代以前)弟子(如梁相,何金銘)所傳的木人樁法為108式。

[編輯] 六點半棍法

即南拳單頭棍七法。見《少林宗法》。

同時習六點半棍法,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

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點)、下路之掃、撥、彈(撬)冚(壓)及加上半點摭攔(退躍)。

[編輯] 八斬刀



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為時人偽作。只傳與心地善良之入室弟子。

其刀形類似與林則徐在廣東操練水勇所用之雙刀。八斬刀比蝴蝶雙刀較短,刀面較窄,刀鋒尖;利直刺,刀刃利及刀身後半較厚;便於枕欄。在埋身肉搏戰時,專門對付當時鴉片戰爭英軍裝上刺刀之長槍。當時的刺刀是套在槍管前沿兩三吋之磨尖長鉄條而已。後來大平軍及大成國之軍員亦有類似兵種。由於當時未有足夠之槍械火器,故特別適合用於小形河渡木艇兵員。

第一節之首個應用動作是挾刀,目的是拍去英軍長槍上的刺刀。跟進應用動作是構走長槍轉回內門,另手斬去,是為構斬。
第二節承接第一節,如果挾刀不成功的話,內門刀為抌刀、外門刀沿英軍長槍削下英軍手部。內門抌刀變化標刀,連環標斬。
[編輯] 練習器具




木人樁:樁上有三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窄,僅僅長過手睜少許(包睜),護手有倒鉤反上,刀鋒前沿磨尖,利直刺;後沿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及枕欄。
根據一本由『馬士·賓漢』著的鴉片戰爭紀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描述:-「林(林則徐)正忙於訓練三千個兵丁,其中三分之一是雙刀手。這種雙刀有二尺多長,刀鞘看起來很笨重,刀柄護手反上略彎如鉤,長約二寸。雙手持刀,刺擊削切,揮刀飛舞,上下左右,同時並呼喊叫駡,面作惡容,以威嚇敵人,使其望風而逃。林對於這些人,具有很大信心。」
長棍(六點半棍)
沙包:貼牆或吊包。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八人。相傳梁贊先生以此桌訓練梁璧黐手。
[編輯] 詠春手法淺談

〈詠春手法,注重實踐。不談玄學,不說五行。人體科學,自然已然。不從龍虎,那從蛇鶴?〉

[編輯] 基本法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編輯]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內門)攤,(上)枕,(內)刮,撈(粵音錨,外攤回),圈(手腕),伏(掌),構(錯膀),膀。

手掌-伏

手腕-圈,構

前臂-枕,攤,膀,刮,撈。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拂(問)〕

[編輯]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攤手
手形;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動作;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

要求;〈不招不架,手不出門。〉
枕手
手形;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

動作;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編輯] 純手法

(動作)








拂(發)手

脫(削)
臘(擒)
托(拿)
[編輯] 雙手法

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編輯] 有關係的分支

[編輯] 詠春拳

香港葉問詠春以正體「言」字邊之詠字正名。佛山梁贊嫡系主流。

梁挺師傅已經將「詠春拳」在國內註冊,避免非梁贊嫡系主流盜用「詠春拳」之名字,胡亂堆砌內容,以假歷史企圖亂真,魚目混珠。當初部分門人誤會梁挺先生之意圖。

[編輯] 廣州詠春拳(蛇鶴詠春拳)

主條目:白鶴詠春拳
或稱蛇鶴詠春拳,亦稱阮奇山詠春拳。

阮濟雲及阮奇山在民國初年先師從年屆七十馮小青師父學習紅船永春拳,阮濟雲稍後在佛山教授戲班鶴拳,日軍南下前轉到越南授課。而阮奇山被兄長介紹後(後於葉問)追隨吳仲素;但未有正式拜師。日軍管理佛山後,吳仲素到了香港。奇山在姚奇主理的大煙館中追隨欽州(現歸廣西)郭寶全(蛇形老洪拳)。阮奇山後人張保亦不知(或不承認)這段歷史;還說(蛇形)郭寶全及(福建鶴形)馮小青是詠春門人。張保尊洪拳韋玉笙為業師。
套路有: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小練頭,加上了由吳仲素處學來之尋橋及標指之套路。
[編輯] 分枝

中國蛇鶴詠春拳館,香港蛇鶴詠春門。

[編輯] 佛山永春拳 (彭南永春拳)

1986年,佛山精武體育會復辦。由彭南開始傳出。佛山精武體育會自稱統一了不同宗系之詠春拳而成。實為混合佛山地方不同拳種而成。而非梁贊嫡系(葉問)手法。[1] 。現在之彭南後人,強將馮小清永春拳作為詠春歷史一部分而不論及陳家燊母親黎好所傳之洪拳四門伏虎之真正歷史。

彭南(1911-1995)居於佛山,花名「黑面南」。少時好武,曾學習多家武術,師傅有甘珠、梁世蘇(洪拳)、伍文龍(龍形永春)等。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37歲後,註;當時詠春拳被禁止教授)曾追隨兼習洪拳及詠春的招就及紅船永春陸錦再傳黎協篪學技。門徒有:韓廣玖、甘家康等。彭南稱詠春拳創自「一塵痷主」。明顯不是黎協篪或招就後人所同意的。
[編輯] 前期歷史

招就,(1902-1968),南海人,富家子。廿年代在佛山西便巷師從陳汝棉習詠春拳。
其師陳汝棉於1932年,攜同在鄉間(順德)學習母系洪拳之四名兒女,應聘到廣西為兩廣國術教官兼軍醫。

此後佛山館務即由師母,順德洪拳名師黎好主理,從此招就兼習洪拳。

招就戰爭時在佛山筷子里「衆義」館任教,其堂侄招允為助教。和平後遷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教少林拳,門徒有彭南、區康(父親區仕)、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

招就除了詠春拳外,還熟習單刀、雙鐧、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等多種花洪器械。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招就之徒弟及堂姪招允(1924-1973)於六十年代來港,亦尊招就吩咐,追隨葉問(招就的師叔)拜師深造,可見招就對前輩之尊崇。其後招允得葉問親題一「詠春正統 葉問題」七字牌匾,為葉問弟子中所獨有。
韓廣玖之詠春拳其實學自彭南。再加上黃仁智花洪拳及其他拳類,以有別於「葉問詠春拳」及「廣州詠春拳」。是從順德永春拳演變出來。
[編輯] 澳門詠春拳

澳門因與香港一水之隔,有葉問在香港授徒時招收之弟子,在澳門定居並開枝散葉。

[編輯] 不同源之異流

[編輯] 馮小青

主條目:紅船永春拳
馮(在1870年後,當時粵劇可以在廣州恢復演出)在廣州追隨師父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學習紅船永春(前身為福建白鶴拳)。新錦在粵劇班中是黃華寶(1854年前在佛山粵劇演出之武生)的後輩。所以根本無可能陸錦與黃華寶連上關係。馮小青大約在1920年左右在佛山去世,享壽72歲。
[編輯]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在安南(越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欽州郭寶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七十)等。
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並無尋橋及標指之套路。參見永春內家拳[3]網內文章(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
[編輯] 偏身詠春拳 (鶴山詠春拳或古勞詠春拳)

古勞偏身詠春。尊梁贊為師祖,王華三為宗師。王華三首徒林伯長(林長又名林兵),於日戰時和阮濟雲一起於越南廣東會館傳授拳術。根據中國《精武》2002年第9期文章,說林兵為孫中山先生在南洋一帶活動的近身保鏢(尚未有其他佐證)。
古勞鄉內稱梁贊所教的為梁家功夫或詠春拳,從來不稱永春,是詠春。
偏身詠春拳名稱的由來是,因為莫沛安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時出現。

是為了分別葉問的佛山詠春拳與馮振的鶴山詠春拳的不同之處而出現。
所以現今稱佛山詠春為正身詠春,鶴山(古勞)詠春為偏身詠春。
鶴山詠春拳名稱為馮振早期在香港教授詠春拳時稱為。
偏身詠春拳現在分有22式散手與12路。
22式散手為廣州古勞詠春拳。
[編輯] 莫沛安

莫沛安亦在70 年代中的《新武俠》雜誌介紹原為花洪箭拳的朱忠為刨花蓮詠春。洪拳蔡李佛的朱頌民為少林永春。莫沛安曾隨二人學習非詠春拳法。

[編輯] 陳國基永春拳 (花洪拳)

主條目:順德永春拳
陳國基,其曾祖父為陳華順,祖父陳汝棉 ,父親為陳家廉

陳家廉擅長一字劍、十三槍及雙刀拆棍等母系拳術。家廉自小在鄉間學習自母親黎好(妙顯)之洪拳,長大後,1932年追隨父親陳汝棉前往廣西授徒(之前從未在佛山授徒),而母親黎好則從順德到佛山,留守陳館教授洪拳,陳汝棉之徒弟招就得以追隨兼學其花洪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禁止傳授詠春拳,陳家廉在順德一所小學中教授花洪拳。此時的弟子有譚煥標。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學習花拳的黃仁智後反傳陳家廉之子陳國基。譚煥標等現稱此拳是順德永春拳,實質是洪拳與部分詠春拳之變異。

陳國基永春拳與馮少青之紅船永春拳無關。
陳國基尊至善禪師為先師。他說此拳由至善所創,為紀念永春殿故取名為永春拳。又說清帝火燒福建少林寺,只剩下永春殿(這是花拳之傳說歷史)。因為至善禪師、洪熙官、黃坤三人(這是洪拳之傳說)當時外游,才免於難。又說清庭發現永春拳是少林拳,因而剿之,於是改名「詠春拳」。所以陳國基復名為「永春拳」。

陳國基自稱學自家傳。獨有秘傳後半部詠春拳套(祖母黎好之花洪拳拳套);四門拳、伏虎拳、佛掌「註1」、紅砂掌、梅花槍、九環刀等等。現在之所謂「下半部」詠春拳的招式(即所謂的詠春下半部),不過是把其他門派的招式堆砌,包括有龍形、洪拳及鷹爪等。

固此,陳國基及譚煥標之所謂「嫡傳少林永春拳」實與吳仲素、葉問等所傳(吳與問公均為陳國基之祖華公佛山門下傳人,因此問公於港傳武期間仍稱本門派為佛山詠春派)佛山詠春也無關。陳及譚還認為「葉問所傳乃不完整之詠春拳」,即認為葉問於港所傳不為「正宗」,且歷來輕視港傳詠春,但卻大肆宣傳葉問門人李小龍乃「將永春拳推向世界第一人」,顯然另有目的。不過卻也凸顯了中國南拳歷史傳承的不可考。



黃仁智善於花洪拳(花洪拳-紅拳一支)。再傳韓廣玖。
註1:四門拳、伏虎拳、佛掌等是傳統南拳〔老洪拳,現稱(南)少林拳〕。福建白鶴拳,洪家,蔡李佛亦有之。

[編輯] 朱頌民(黃哲誠花洪拳)

主條目:少林永春拳
[編輯] 與白鶴拳,紅船永春,混合詠春之分別

[編輯] 詠春

創於約於1860起,太平天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武生黃華寶於佛山傳授與梁贊。

始見於—黃華寶傳授與梁贊,梁贊整理後而發展。

拳套:—因應壹套全新鍛鍊系統設計而成,只有拳種共三套。依次由淺入深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

獨有拳套,完全沒有其他門派或南少林拳套之影子。有南少林六點半棍(與梁二娣交換而來)。

[編輯] 白鶴拳

始於清初順治時之福建省永春縣。

始創人—方種(方掌光)與女兒方七娘(永春七娘)。加上台灣降將白戒之武術而成。

拳套:—十套。初級套路為三戰拳,並無小念頭(小鍊頭),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編輯] 紅船永春拳

始創於1870年後,太成國李文茂事件後,粵劇禁演。大花面(陸)錦於廣州傳授與馮小清。

相關人物—大花面(陸)錦。

[編輯] 花洪拳

拳套:花拳,箭拳,七星拳等。無尋橋,標指等詠春獨有拳套。

有纏絲棍〔不同於梁二娣(詠春拳)之六點半棍〕。........

[編輯] 混合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學習其他門派之人士,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改變,發展了:

洪拳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老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太極詠春。
紅船永春—部分永春拳加上黃華寶之小練(念)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永春詠春—以『永春三(七)娘』為創始人。部分永春拳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可惜,詠春拳是一個完整之學習系統,如果只學其部分,如其套路,更改其手法,加以花巧,表現剛烈,便失其真。

如果只學其原理,不隨其系統手法,終不得其至美。

[編輯] 來源說明

^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 ... 08ae1a.cfm 韋基舜說:「如果要說傳播中國功夫到海外的,當然要數詠春的李小龍和梁挺,……這是為什麼今天全球那麼多人習詠春的原因。」李小龍是葉問的徒弟,但主要受教於黃淳樑;梁挺目前在全球共開有三千多家「國際詠春梁挺拳術會」(後易名為國際詠春總會),被視為將詠春拳傳播海外的重要人物。
^ http://www.hkwingchununion.org/history- ... an-yaocai/ 自幼師承……阮濟雲習技足十年……。及後,阮濟雲欲往安南(即越南)……帶姚才拜吳仲素之門深造……。及後,廣西欽州詠春名家郝寶全曾兩度到佛山,姚才亦請郝寶全加以指導
^ http://www.wingchun.com.vn/indexE.htm 又名永春佛家
[編輯] 相關條目

梁挺
李小龍
南拳
洪門
梅花拳
八極拳
李文茂
洪兵起義
[編輯] 參考書籍

詠春族譜-詠春體育會
詠春根源-梁挺著
[編輯] 外部連結

詠春葉準同學會
詠春葉正體育會
香港詠春體育會
葉問國術總會
梁挺網頁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2%8F ... 5%E6%8B%B3
Attachments
側2.JPG
伏3.JPG
搆抌.JPG
搆抌.JPG (28.29 KiB) Viewed 829 times
滾手.JPG
七星.jpg
午線.jpg
子午2.jpg
子午2.jpg (29.7 KiB) Viewed 829 times
Bark_Cham_Dou1.jpg
Chinese_Double_Knives.pn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