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
壯文 Gveilinz Si
簡稱 桂
桂林在廣西的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治區 廣西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50300
設郡 秦朝
現任市委書記 劉君
現任市長 李志剛
地理
中心坐標 25°16′23″N 110°17′25″E / 25.27306°N 110.29028°E
總面積 2.78萬平方公里
- 市區 565平方公里
- 建成區(2006) 58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2006) 499.29萬人
- 市區人口(2006) 74.42萬人
- 市區非農業人口(2006) 62.91萬人
人口密度 179.54人/平方公里
- 市區人口密度 1317.17人/平方公里
本地語言 西南官話/桂柳官話
經濟
GDP(2010) 1108.63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12209元人民幣
市區GDP(2006) 206.9億元人民幣
市區人均GDP 27974元人民幣
其他
市樹 榕樹、桂樹
市花 桂花
郵政編碼 541xxx
電話區號 +86 (0)773
車牌號碼 桂林市區,陽朔,臨桂為桂C
其他縣為桂H
網站: guilin.gov.cn
桂林市(壯語:Gveilinz Si)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與灕江縱貫,有321、322、323三條國道穿過。桂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桂林是廣西東北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桂林的工業以機械、電子、輕紡、橡膠,工藝美術為支柱,建立了桂林高新技術開發區。
目錄
[隱藏]
1 歷史沿革
2 地理
2.1 臨近地區
2.2 地貌
2.3 氣候
3 行政區劃
4 人口
5 民族方言
6 經濟
6.1 農業
7 交通
8 城市改造
9 旅遊業
9.1 特色小吃
9.2 桂林三寶
10 桂林教育
11 歷任領導
11.1 市長
11.2 市委書記
12 友好城市
12.1 國內
12.2 國際
12.3 友好交流城市
13 參考書目
14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沿革
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裡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公元前214年)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屬桂林郡。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始安縣,為縣治所在,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公元30年)時又設始安侯國,為始安侯國治所。
三國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建始安郡,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屬荊州始安郡。
南北朝(公元540年)置桂州於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
隋朝(公元590年)置桂州總管府。
唐朝(公元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公元692年)築相思埭,即今桂柳運河。(公元757年)改始安郡為建陵郡。(公元868年)龐勛率桂州戍卒反唐。(公元879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陷桂州。(公元900年)屬靜江軍節度。
北宋(公元997年)置廣南西路,治所在今桂林,屬桂州。 南宋(公元1133年)升桂州為靜江府,治今桂林。靜江府本桂林,始安郡,靜江軍節度。
元朝(公元1277年)3月置廣南西路宣撫司於靜江(今桂林),5月改為廣南西路宣尉司。(公元1278年)7月增設嶺南廣西道,改靜江府為靜江路總管府。(公元1295年)並左右兩江宣尉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尉司都元帥府,分司邕州。(公元1363年)3月立廣西等處行中書省,省治在今桂林。
明朝(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7月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峰前。明朝洪武年(1367年)將靜江路改桂林府因而沿用至今。(1372年)6月改為桂林市府,府治在今桂林。
清朝初建廣西省置巡撫,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1911年)為廣西省省會。(1940年)劃桂林縣縣城及附廓成立桂林市,餘地復稱臨桂縣。桂林是廣西省直轄市,省會駐地。1944年11月10日,桂林保衛戰敗,為日寇佔領。1945年7月28日,桂林光復。
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宋朝開始一直是廣西的省會(民國政府曾在1912年至1936年將省會由桂林遷往南寧)。長期以來,桂林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原桂林市分為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兩部分。
1981年7月1日,陽朔縣劃歸桂林市
1983年10月8日,臨桂縣劃歸桂林市
1990年2月3日,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6年12月2日,桂林市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8月27日,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
[編輯] 地理
[編輯] 臨近地區
桂林市區
桂林市區與臨桂縣、靈川縣、陽朔縣相鄰。
桂林市西與本省柳州市、西南與來賓市、南與梧州市、東南與賀州市相鄰,西北與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邵陽市、東與永州市相鄰。
[編輯] 地貌
桂林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北部和東部分別為越城嶺和海洋山、都龐嶺山區,有很多面積較小的山間盆地。桂林市區坐落在湘桂走廊中的一個相對較大的平原里。桂林市南部有破碎的丘陵平原,西部、北部和東部是大面積的山地。貓兒山海拔2142米,稱「華南第一峰」。
[編輯] 氣候
桂林2005年5月的洪水,攝於解放橋。
桂林在自然地理帶上屬溫帶,氣候帶屬亞熱帶,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溫和多雨,雨熱同期,氣候適宜。又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的說法。
桂林夏季溫度有時在30攝氏度以上,偶爾有40度以上的高溫,最熱的天氣在七、八月。冬季大約在零度左右,很少下雪,最冷的天氣在一、二月。桂林年平均氣溫約19攝氏度。桂林全年無霜期為309天。年均降水量1926mm。桂林雨美可與重慶霧美相映,有「霧重慶,雨桂林」之說。每年4月至10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桂林屬於「梅雨」地區,夏季降水集中,雨量大。降梅雨時,天氣悶熱,空氣潮濕,河水暴漲。經常形成洪災,對桂林的經濟特別是旅遊業造成極大的危害。
桂林很少降雪,大雪更是鳳毛麟角。降雪是學生們的最愛,此時學校往往會停課,但是大雪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下大雪的時候,一些工廠停工,由於路面結冰,交通幾近癱瘓,大量農作物、牲畜和綠化植物凍死,由於缺少防雪的經驗,罕見的大雪給桂林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隱藏▲桂林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 (°F) 11.5
(52.7) 12.7
(54.9) 16.5
(61.7) 22.7
(72.9) 27.1
(80.8) 30.4
(86.7) 32.6
(90.7) 32.8
(91) 30.3
(86.5) 25.6
(78.1) 20.2
(68.4) 15.2
(59.4) 23.1
(73.6)
平均低溫 °C (°F) 5.4
(41.7) 7.0
(44.6) 10.4
(50.7) 15.9
(60.6) 20.1
(68.2) 23.4
(74.1) 24.8
(76.6) 24.5
(76.1) 21.9
(71.4) 17.3
(63.1) 12.1
(53.8) 7.3
(45.1) 15.8
(60.4)
降水量 mm (英寸) 63.4
(2.496) 96.7
(3.807) 136.7
(5.382) 247.4
(9.74) 351.7
(13.846) 346.9
(13.657) 231.3
(9.106) 173.3
(6.823) 81.8
(3.22) 65.7
(2.587) 63.6
(2.504) 42.8
(1.685) 1,921.3
(75.642)
相對濕度 (%) 74 76 80 81 81 82 79 78 73 71 67 67 75.8
平均降水日數 (≥ 0.1 mm) 15.1 15.5 18.6 20.2 19.0 17.5 16.1 14.8 8.2 9.7 8.7 9.1 172.5
日照時數 66.9 50.0 51.6 72.6 109.5 131.1 199.4 204.1 193.4 157.1 134.4 117.2 1,487.3
來源: 中國氣象局 2010年5月20日
[編輯] 行政區劃
桂林版圖
桂林市面積27800平方千米。各區縣中全州縣面積最大。
桂林現轄5區、10縣、2自治縣,市民通稱「五城區,十二縣」。鄉級行政區有165個。政府所在地是秀峰區。1995年起資源縣為自治縣待遇縣。
區縣名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秀峰區 49 11 541001
疊彩區 52 12 541001
象山區 88 19 541002
高新七星區 74 15 541004
雁山區 288 7 541006
陽朔縣 1428 30 陽朔鎮 541900
臨桂縣 2202 45 臨桂鎮 541100
靈川縣 2288 35 靈川鎮 541200
全州縣 4021 76 全州鎮 541500
興安縣 2345 37 興安鎮 541300
永福縣 2807 27 永福鎮 541800
灌陽縣 1837 27 灌陽鎮 541600
資源縣 1954 17 大合鎮 541400
平樂縣 1919 43 平樂鎮 542400
荔浦縣 1759 37 荔城鎮 546600
龍勝各族自治縣 2537 17 龍勝鎮 541700
恭城瑤族自治縣 2149 28 恭城鎮 542500
[編輯] 人口
桂林市轄區總人口476萬人(2008年),市區人口6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1人。
桂林市各區(縣)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桂林市 27,622.89 5,046,171
秀峰區 110,348
疊彩區 133,096
象山區 226,532
七星區 215,597
雁山區 71,360
陽朔縣 310,644
臨桂縣 472,914
靈川縣 362,002
全州縣 776,150
興安縣 367,541
永福縣 273,512
灌陽縣 283,413
龍勝各族自治縣 172,112
資源縣 168,940
平樂縣 438,534
荔浦縣 375,610
恭城瑤族自治縣 287,866
[編輯] 民族方言
桂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其中有壯、瑤、回、苗、侗等36個少數民族68萬人。漢族人口占其中的85.22%。
當地使用方言為桂柳官話。
[編輯] 經濟
[編輯] 農業
桂林屬南方水稻產區,耕地多是水田,山區梯田頗多。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桂林的經濟作物很多。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沙田柚、羅漢果、馬蹄、甘蔗、毛竹和茶樹等。其中很多是桂林的特產。
[編輯] 交通
主條目:桂林交通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是廣西最大的國際機場,有多條國內、國際航線。整個建築氣派而有特色。
桂林和外圍的交通聯繫主要有鐵路、國道、高速公路。主要鐵路是湘桂鐵路,有321國道、322國道和323國道,有泉南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公路和繞城高速公路。
由於旅遊城市的需要和人口的增加,市內的交通有了很大改觀。分別進行了環城道路的建設和城市路網的改造。
桂林交通有長足發展,規劃項目較多。詳見桂林交通。
[編輯] 城市改造
桂林改造後的解放橋
桂林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主要是改造小街小巷,改造道路,整治市容。有「百條小巷整改工程」。要把桂林建設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設施優良的,人文優秀的城市。另外為發展旅遊業大規模建設城市景點,進行生態環境改造。另外還增加了免費的公益公交車。
為了方便交通及桂林整體的形象,市政府決定重修和擴建一部分橋樑,這部分橋樑有解放橋、龍隱橋、文昌橋等。後來這部分橋樑和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新開掘的木龍湖、襟江形成著名的兩江四湖體系。
關於道路的改造詳見桂林交通。
[編輯] 旅遊業
主條目:桂林山水
桂林(圖中山峰為塔山)
桂林是一個典型的旅遊型城市,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旅遊勝地之一。桂林山水因「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馳名中外。南宋詩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說:「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南宋王正功在其詩作中有雲:「桂林山水甲天下。」1985年,《中國旅遊報》發起了歷時半年多的評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的活動。「桂林山水」排名「萬里長城」之後,名列「中國十大風景名勝」第二位。
主要旅遊景點:
生態公園和人文山水藝術有七星公園,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西山公園,穿山公園,虞山公園,世外桃源,大圩古鎮,南溪山公園,雁山植物園等。
古代近代文化有靖江王陵及王府,桂林石刻,靈渠,桂海碑林等。
喀斯特溶洞景觀有蘆笛岩,冠岩,七星岩,荔浦豐魚岩等。
大型綜合景區有兩江四湖(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灕江景區,樂滿地等。
灕江風光
[編輯] 特色小吃
桂林最有名的食品莫過於桂林米粉。此外,民間手工製作的馬蹄糕、板栗粽等也頗受歡迎。十二縣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產荔蒲芋製作的扣肉、陽朔的啤酒魚和靈川狗肉等。
[編輯] 桂林三寶
桂林三寶是指桂林享譽海內外的三種製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
現在又有「桂林四寶」的說法,即在「桂林三寶」的基礎上加西瓜霜。
[編輯] 桂林教育
目前,桂林有廣西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桂林空軍學院、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桂林太空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國內
浙江省台州市(2005年1月20日)
四川省綿陽市(2005年9月25日)
湖南省衡陽市(2009年3月23日)
[編輯] 國際
日本熊本市(1979年10月1日)
紐西蘭黑斯廷斯市(1981年3月4日)
美國奧蘭多市(1986年5月14日)
日本取手市 (1990年5月7日)
韓國濟州市(1997年10月29日)
波蘭托倫市(2009年3月26日)
[編輯] 友好交流城市
日本石川縣小松市
日本兵庫縣加古川市
日本沖繩縣那霸市
日本群馬縣太田市
韓國京畿道富川市
桂林全景
[編輯] 參考書目
《桂林市概況》1986年4月 桂林市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輯] 外部連結
桂林電視台
桂林市人民政府
桂旅網
桂林網
桂林生活網
桂林市概況
桂林旅遊網
桂林印象
桂林暢遊網
非常陽朔旅遊網
桂林假日旅遊網
桂林旅遊景點列表(英文)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1%82 ... 7%E5%B8%82
- Attachment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