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
簡稱:粵
名稱起源 來自宋朝「廣南東路」的簡稱。
行政區類型 省
省會
(及最大城市) 廣州
省委書記 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員)
省長 黃華華
面積
-佔全國
-占水域 總面積598,800km²,海洋面積419,000km²,陸地面積179,800 km²(第陸地面積15位,總面積第四位)
1.87%
%
人口(2008)
-密度
-佔全國 9544萬(第1位)
467/km²(第7位)
6.10%
方言 粵語/閩語(潮州話及雷州話)/客家話/粵北土話
GDP(2008年)
-人均
-佔全國 ¥35,696.46億(第1位)
¥37,588(第6位)
10.91%
HDI(2011年) 0.828( 高 ,第6位)
主要民族 漢族-99%
壯族-0.7%
瑤族-0.2%
地級行政區 21個
縣級行政區 121個
鄉級行政區† 1642個
ISO 3166-2 CN-44
官方網站
http://www.gd.gov.cn人口與GDP數據的參考文獻:
民族數據的參考文獻:
† 截至 。
廣東省
簡體中文 广东
繁體中文 廣東
粵語拼音 gwong2 dung1
漢語拼音 Guǎngdōng
發音(說明·資訊)
顯示▼音標
廣東主題首頁
廣東,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廣東有著獨特的嶺南文化。廣東土地豐足、水資源豐富,珠三角地區一直是中國的「漁米之鄉」;商業蓬勃、經濟發達,其省會廣州擁有「千年商都」之稱號。廣東人分為三大民系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還有其他少數民族。自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大量外來人口,這些人主要說普通話及其各自家鄉的方言。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先秦時期
1.2 秦漢時期
1.3 魏晉至隋唐五代
1.4 宋元時期
1.5 明清到近代
2 地理
3 氣候
4 行政區劃
5 經濟
5.1 大型企業
6 人口
7 民族與民系
8 語言
8.1 粵語
8.2 閩語
8.3 客家語
9 文化
9.1 飲食
9.2 戲劇
9.3 音樂
9.4 建築
9.5 其它
9.6 宗教
9.6.1 佛教
9.6.2 道教
9.6.3 基督新教
9.6.4 天主教
9.6.5 伊斯蘭教
10 旅遊
10.1 文化名城
10.2 文化古迹
11 教育
12 體育
12.1 球隊
12.2 榮譽
12.3 大型比賽
12.4 大型體育場館
13 名人
14 友好省州
15 1949年後主要領導人
16 參考文獻
17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廣東歷史
[編輯] 先秦時期
南越王墓
+四萬年至二十萬年前, 曲江縣馬壩, 封開縣已有先民活動.
早在四萬年前的香港大埔區黃地峒]]遺址文化中發現,珠三角一帶已進入中石器時代,為中國最早進入中石器時代的地區,有猜測亦是黃種人最早出現的地方[來源請求]。但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非華夏之地。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
[編輯] 秦漢時期
秦始皇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前106年被劃入交州,包含今越南北緯13度以北全境。
[編輯] 魏晉至隋唐五代
三國吳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置為廣州。晉及南北朝因之。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607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621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627年置嶺南道。758年,罷嶺南道採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的中心地區,直轄於南漢朝廷。
[編輯] 宋元時期
宋太祖971年平南漢廢其建制,復置嶺南道。宋997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元1278年屬江西行中書省,並設立廣東道宣慰使。
[編輯] 明清到近代
孫中山先生
明1369年5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1376年7月廣東行省改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清為廣東省,受兩廣總督管轄。澳門與香港分別於明清朝被佔領及割讓租借,並永久脫離廣東省實行自治管理。1911年11月9日,廣東省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成為中華民國轄地。1916年7月6日改為文人政府。其後多次成為孫中山先生反北洋政府運動的大本營。1926年11月10日省政府改稱省國民政府。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廣東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
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部份地區(包括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東莞、寶安、惠州、汕頭、潮州、河源等地)先後淪入日軍手中。
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珠海萬山群島,廣東省政府初年沿用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制度,但改省國民政府為省人民政府。1968年2月21日,改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為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廣東行政區域有所調整,包括將懷集由廣西劃入廣東,將欽州、防城港、北海由廣東劃入廣西,1988年將海南獨立建省等。
[編輯] 地理
主條目:廣東地理
廣東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長3368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海洋面積419,000平方公里,是中國海洋面積第二大的省份。北回歸線從省內橫跨經過。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東北部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約佔62%,台地和平原約佔38%。主要山脈有蓮花山、羅浮山、九連山、青雲山、滑石山、天露山、雲霧山、雲開大山,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並與海岸線平行。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條,分屬珠江和沿海諸河水系,主要為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
[編輯] 氣候
廣東省地處南方,夏天炎熱多雨,冬天溫和乾燥。絕大部份地區都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其中粵北地區氣溫平均最低,冬天甚至有下雪;廣東南部雷州半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都相比其他城市為高。
[編輯] 行政區劃
1951年至1955年,欽州、廉州(即今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劃入廣西。1952年,懷集從廣西劃入廣東。1955年至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東。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西。
現轄2個副省級城市,19個地級市,以及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地圖 # 行政區 行政級別
1 清遠市 地級市
2 韶關市 地級市
3 河源市 地級市
4 梅州市 地級市
5 潮州市 地級市
6 肇慶市 地級市
7 雲浮市 地級市
8 佛山市 地級市
9 廣州市 副省級城市
10 東莞市 地級市
11 惠州市 地級市
12 汕尾市 地級市
13 揭陽市 地級市
14 汕頭市 地級市
15 湛江市 地級市
16 茂名市 地級市
17 陽江市 地級市
18 江門市 地級市
19 中山市 地級市
20 珠海市 地級市
21 深圳市 副省級城市
副省級城市:
廣州市
深圳市
地級市:
中山市
珠海市
佛山市
茂名市
肇慶市
惠州市
潮州市
汕頭市
湛江市
江門市
河源市
韶關市
東莞市
汕尾市
陽江市
梅州市
清遠市
揭陽市
雲浮市
縣級市:
英德市
台山市
開平市
普寧市
羅定市
高州市
高要市
鶴山市
信宜市
增城市
廉江市
恩平市
從化市
連州市
雷州市
樂昌市
陽春市
吳川市
興寧市
化州市
陸豐市
四會市
南雄市
東沙群島原屬廣東省,1949年時改屬置海南特別行政區.
[編輯] 經濟
主條目:廣東經濟
廣東省會廣州風光
廣東省的電子街。
廣東是中國經濟總量最大和發展最快的,也是發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廣東只一個珠三角相對富裕繁榮,粵東粵西粵北都是相對落後地區。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165.05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年平均增長率13.1%,增長速度居全國第1位。1978-2008年31個年份,除1979、1981、1983和1989年以外,其餘年份GDP均超過10%的增長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達到23%。廣東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從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穩居第1的位置;2007年(最終核實數)GDP總量達到30,673.71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4.5%,GDP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1.2%;其中第一產業1,746.23億元,佔5.69%;第二產業15,938.20億元,佔51.96%;第三產業12,989.28億元,佔42.35%[1];根據出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廣東省GDP總量達到35,696.46億元[2]。
廣東省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在許多經濟指標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專利申請量、稅收、進出口總額、旅遊總收入、行動電話擁有量、網際網路用戶、貨物運輸周轉總量等。其中進出口總額年均佔全國約1/4,從1985年至2008年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年財政總收入佔全國約1/7;累計吸引外商投資佔全國約1/4;GDP從1989年至2008年連續19年居全國第一。但人均生活水準有待提高。
在省會廣州舉辦的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是中國出口貿易的晴雨表,支撐了廣東省內外貿易和出口加工業多年的持續發展。
[編輯] 大型企業
南方電網
平安保險
招商銀行
廣州汽車集團
美的集團
南方航空
華為技術
益海嘉里
鴻富錦精密
中集集團
中興通訊
萬科企業
格力集團
TCL集團
華僑城集團
廣東物資集團
廣新外貿集團
粵電集團
廣鐵集團
茂名石化
[編輯] 人口
據 廣東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0年11月1日全省常住人口為10430.31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642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萬人,增長20.69%。年平均增長率為1.90%。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774.7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8868.1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9人減少0.49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439.74萬人,佔52.15%;女性人口為4990.57萬人,佔47.8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3.82上升為109.00。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761.82萬人,佔16.89%;15-64歲人口為7964.56萬人,佔76.36%;65歲及以上人口為703.93萬人,佔6.7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2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5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
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人10223.97萬人,佔98.0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6.34萬人,佔1.98%。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856.73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780.68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4475.99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394.43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04.17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27.83萬人,文盲率由3.84%下降為1.96%,下降1.88個百分點。
普查登記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902.78萬人,佔66.1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27.53萬人,佔33.82%。
全省常住人口中,戶口登記地在其他縣(市、區)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人3128.1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0.00%,其中屬於省外的為2149.88萬人,省內的為978.29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戶口登記地在其他縣(市、區)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022.75萬人,增長48.58%,其中省外人口增加643.39萬人,增長42.71%。
廣東省各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10年11月1日)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人) 佔全省比重(%)
廣東省 179,812.66 104,303,132 100
廣州市 7,434.40 12,700,800 12.17
深圳市 1,952.84 10,357,938 9.93
珠海市 1,687.72 1,560,229 1.50
汕頭市 2,064.42 5,391,028 5.17
佛山市 3,848.49 7,194,311 6.90
韶關市 18,385.01 2,826,612 2.71
河源市 15,826.00 2,953,019 2.83
梅州市 15,908.00 4,240,139 4.07
惠州市 11,158.00 4,597,002 4.41
汕尾市 5,271.00 2,935,717 2.81
東莞市 2,465.00 8,220,237 7.88
中山市 1,800.14 3,120,884 2.99
江門市 9,540.60 4,448,871 4.27
陽江市 7,813.40 2,421,812 2.32
湛江市 12,470.50 6,993,304 6.70
茂名市 11,458.00 5,817,753 5.58
肇慶市 14,856.00 3,918,085 3.76
清遠市 19,152.89 3,698,394 3.55
潮州市 3,100.22 2,669,844 2.56
揭陽市 5,240.50 5,877,025 2.63
雲浮市 7,779.12 2,360,128 2.26
[編輯] 民族與民系
廣東古為百越之地,民族成分複雜多樣。隨著歷史上漢族人的不斷南遷,民族間不斷融合,現在廣東以漢族人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瑤族、壯族、苗族、黎族、畲族等。
廣東三大民系,為漢族裡的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三大民系的形成,是與三大民系先民入粵時間有先後、使用方言迥異、習俗各有特色分不開的。歷史上廣府人與客家人曾有過土客械鬥,而今天民系間已和睦相處,但相互之間仍有些微妙的關係,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編輯] 語言
主條目:廣東方言、粵語、潮州話和客家話
廣東本地的漢語包括粵語、潮州話、雷州話、客家話、韶州土語等,其中除土語外,其餘分別屬漢語七大方言中的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這三大方言的母語使用者各別約占廣東本地人的55.6%、23.6%、20.8%。尤值一提的是,廣東的廣州話和梅縣話分別是粵語和客家話的代表音,可見廣東方言在漢語方言中佔據重要地位。
此外,廣東因政府大力的推普運動以及外地人口的遷入,而流通普通話。廣東本地少數民族語言、外省籍人的方言被帶到各自的工作、生活區。
[編輯] 粵語
粵語,俗稱白話、廣州話。在廣東、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或地區,以及特別是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嶺南的稱謂「越」(通「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一些兩廣及西方學者間存在分歧。前者出於政治和文化上的考慮,把粵語作為「單一」語言「漢語」的一種方言;摒棄政治干擾,純粹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粵語是「漢語族」語言之一,是一門獨立的語言。然而在東南三音(吳、閩、粵)中,粵語相對受官話影響較大,是三音中唯一一個幾乎可以和官話對字(即每個官話單字都可對應一個粵語單字)的一個。
廣州話為廣州及珠三角(及廣西部分地方)的口語音,人們一般以廣州西關口音為標準音。
[編輯] 閩語
廣東的閩方言除了粵東的潮州話和雷州半島的雷州話以外,還有流行於中山沙溪一帶的隆都話。據隆都誌說、沙溪原為一海島,福建漁民率先移居此地、於今尚留十分濃厚的福建風俗和閩語口音。
[編輯] 客家語
廣東的客家方言根據地域不同區別也很大,估計跟各地先民入粵時間和演變過程有關。
一般認為廣東的主要客家聚居地:梅州地區-江西贛州-福建南部一帶的客家話為正宗。但各地的客家村所操的客家話有較大區別,如惠州客家話與其它地方就有很大區別。
客家與廣府雖然混處,但一般客家人依山聚族而居,故有「逢山必有客」之說。在清代「土客之爭」後客家人也在珠三角平原河網地區落腳。典型的是東莞、深圳、香港等地的原居民以說廣府話的漁民和在圍村聚族而居客家為主。
廣東普遍能看到的情況是:城鎮以當地土話和廣府話為主,鄉村以當地土話和客家話為主。
[編輯] 文化
主條目:嶺南文化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分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三大塊。開平碉樓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潮汕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廣東粵菜、潮州菜譽滿全國,粵劇、潮劇是中國著名劇種,舞獅與潮汕英歌舞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編輯] 飲食
炸子雞配以蝦片
廣東的飲食天下聞名,廣州菜是粵菜的代表,潮菜以精緻典雅著稱,客家菜則以原汁原味見長。廣東人普遍喜歡喝普洱、鐵觀音、壽眉、馬騮搣,其中以潮州工夫茶最為有名。
廣州菜 - 潮州菜 - 客家菜 - 飲茶(廣東點心) - 潮州工夫茶 - 客家擂茶
[編輯] 戲劇
粵劇
粵劇
潮劇
廣東漢劇
廣東雷劇
廣東木魚戲
客家採茶戲
[編輯] 音樂
廣府音樂
潮州音樂
南音
客家山歌
[編輯] 建築
順德大良清暉園
廣東廣府建築
廣東潮州建築
廣東客家建築
客家圍屋
[編輯] 其它
嶺南畫派
嶺東畫派
[編輯] 宗教
[編輯] 佛教
可統計佛教信徒32萬人。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有:韶關南華禪寺,廣州六榕寺、光孝寺,乳源縣雲門寺,肇慶慶雲寺,潮陽靈山寺,潮州開元寺。南華禪寺是禪宗祖庭。
[編輯] 道教
可統計道教信徒12萬人,博羅縣羅浮山沖虛古觀列為全國重點道觀。
[編輯] 基督新教
廣東是基督新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1807年)。1949年廣東有9萬基督新教信徒,屬於基督新徒較多的省份;現在可統計基督新教信徒30萬人,在全國已經屬於基督新教徒較少的地區之一。信徒中多數是東部地區的潮州人和客家人。客家人地區的基督新教主要淵源於瑞士巴色會的傳教活動。廣府人中,除廣州市區以外,信仰基督新教的人數很少[來源請求]。深圳市的信徒以外來移民為主。[來源請求]
[編輯] 天主教
可統計信徒20萬人,大部分屬於汕頭教區。肇慶是明代傳教士利瑪竇首先進入的中國城市(1583年)。廣州教區的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石室)是一座著名的哥德式建築,潮州市的聖母進教之佑大堂規模在省內是僅次於聖心主教座堂的。
[編輯] 伊斯蘭教
僅廣州、肇慶有2萬名穆斯林。廣州懷聖寺光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
深圳近年亦出現穆斯林群落,在梅林的福田黨校旁有一所清真寺,文錦渡的一所清真餐館是深圳比較重要的一個穆斯林聚會點,布吉鎮有一個穆斯林的小型的聚居地。這些穆斯林主要來自新疆。標榜清真風味的麵館在深圳也到處都有。
[編輯] 旅遊
[編輯] 文化名城
參見: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潮州、佛山、肇慶、梅州、海康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高州、連州、新會、平海、佗城、碣石、揭陽、揭西、惠州、南雄、羅定、德慶、韶關、英德、海豐、東莞
[編輯] 文化古迹
主條目:廣東旅遊資源列表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光孝寺
潮州開元寺
南華禪寺
陳家祠
懷聖寺光塔
雲龍寺塔
龜峰塔
三影塔
廣州聖心大教堂
己略黃公祠
許駙馬府
餘蔭山房
韓文公祠
梅庵
廣濟橋
南越文王墓
秦漢造船工場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
蓮花山古採石場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硇洲燈塔
廣州沙面建築群
開平碉樓
道韻樓
石峽遺址
七星岩摩崖石刻
從熙公祠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廣州公社舊址
海豐紅宮
海豐紅場遺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三元里平英團遺址
林則徐銷煙池
虎門炮台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
國民黨一大舊址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孫中山故居
洪秀全故居
康有為故居
梁啟超故居
葉劍英故居
中山紀念堂
[編輯] 教育
參見:廣東省大學列表
中山大學南校區
廣東重視教育,但與經濟發展失衡一樣,存在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粵北山區,粵西粵東與珠三角的教育資源存在差距。廣州是中國高校分布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著名的大學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
[編輯] 體育
[編輯] 球隊
廣東省現擁有5支職業足球隊、8支職業籃球隊、1支女子桌球俱樂部、1支職業排球球隊、1支半職業棒球隊。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深圳健力寶
廣州恆大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
廣東日之泉(主場在廣州)
深圳MAZAMBA
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
廣東海印足球俱樂部(主場在佛山)
CBA
廣東宏遠(主場在東莞)
東莞新世紀
佛山龍獅
NBL
廣州自由人
廣州六穗
東莞柏寧
深圳新勝威
WCBA
廣東亞鋁(主場在佛山)
CTTSL
廣東珠江怡景灣俱樂部(主場在廣州)
中國女子排球甲A聯賽
廣州恆大職業排球俱樂部(主場在廣州),中國第一家排球職業俱樂部球隊。
CBL
廣東獵豹隊(主場在廣州)
[編輯] 榮譽
深圳足球俱樂部曾奪得2004年中超聯賽冠軍,廣州隊則是2007年中甲聯賽、2010年中甲聯賽冠軍,在職業聯賽開始前廣東足球隊也曾奪得兩次頂級聯賽冠軍。廣東海印曾奪得1997年女足超級聯賽冠軍。廣州隊也是2004年室內足球聯賽杯賽雙冠軍和2007年沙灘足球錦標賽冠軍。廣東華南虎籃球俱樂部在最近6個賽季的CBA聯賽奪得5次冠軍。廣東鳳鋁則是應屆NBL冠軍,不過已經退出聯賽。除職業球隊之外,廣東足球隊曾奪得20次省港盃和在全運會足球比賽中兩次奪得金牌,廣州市代表隊也曾在1991年奪得全國城市運動會足球賽金牌。廣東代表團在第3、5、6、9屆全運會金牌榜排名第一。在奧運會上,廣東運動員共獲的17金20銀12銅合共49枚獎牌。
[編輯] 大型比賽
曾舉辦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和第九屆全運會,1991年舉辦的第一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
省會廣州將於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7日舉行第16屆夏季亞洲運動會。
省第二大城市深圳將在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舉辦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編輯] 大型體育場館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廣州體育館
越秀山體育場
廣東國際劃船中心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廣東體育館網球館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
燕子崗體育場
花都新體育館
廣東國際劃船中心
廣州大學城體育場館
廣州花都區體育中心
廣州越秀山體育場
廣州芳村體育中心
廣州沙面網球館
廣州賽馬場
廣州黃埔體育中心
廣東省體育館
廣州番禺英東體育場
廣州增城市體育場
深圳體育中心
廣東龍崗國際自行車場
珠海體育中心體育場
汕頭遊泳跳水館
潮汕體育館
廣東海上運動訓練基地
廣東(汕尾)海上運動訓基地
東莞體育中心體育場
東莞市大朗鎮體育館男子籃球比賽賽場
東莞常平體育館男子籃球比賽賽場
中山體育中心
中山小欖體育館男子籃球比賽賽場
陽江海陵島沙灘排球場
陽江南國風箏場
湛江體育中心體育館
茂名體育館
肇慶體育中心
韶關市西河體育中心
[編輯] 名人
張九齡
六祖惠能
海瑞
康有為
梁啟超
黃遵憲
吳趼人
蘇曼殊
丘逢甲
鄧世昌
饒宗頤
陳垣
詹安泰
陳澧
張競生
孫中山
彭湃
葉劍英
鄭信
許崇智
陳炯明
朱執信
葉挺
胡漢民
廖仲愷
馬思聰
冼星海
許廣平
許地山
馮鏗
關山月
何香凝
秦牧
鄭正秋
蔡楚生
容閎
詹天佑
馮如
宋子文
宋慶齡
宋美齡
郭任遠
容國團
吳大猷
丘成桐
梁思成
阮玲玉
冼夫人
高力士
馮盎
張桂芳
袁崇煥
丁日昌
蔣光鼐
蔡廷鍇
薛岳
翁照垣
李漢魂
張發奎
梁靜茹
劉德華
李嘉誠
霍英東
駱家輝
[編輯] 友好省州
香港
澳門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3]
美國麻薩諸塞州
美國夏威夷州
荷蘭烏特勒支省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瑞典斯科訥省
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
土耳其伊斯坦堡省
波蘭西波美拉尼亞省
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
墨西哥墨西哥州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
韓國京畿道
德國巴伐利亞州
丹麥南丹麥大區
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區
巴西聖保羅州
[編輯] 1949年後主要領導人
省委書記: 葉劍英 陶鑄 趙紫陽 劉興元 丁盛 韋國清 習仲勛 任仲夷 林若 謝非 李長春 張德江 汪洋
省 長: 葉劍英 陶鑄 陳郁 黃永勝 劉興元 丁盛 趙紫陽 韋國清 習仲勛 劉田夫 梁靈光 葉選平 朱森林 盧瑞華 黃華華
[編輯] 參考文獻
^ 國家統計資料庫,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摘要版)
^ 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8
^ 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廣東外事網 [2008年9月22日].
[編輯] 外部連結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
活力廣東:廣東省旅遊局官方網站
cheap nike shoes from china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F ... C%E7%9C%81
- Attachment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