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人不得不知道的兩廣人國度——太平天國
• Posted by 鐘雙羽 • 12 January, 2011 • (0) Comment
以下系維基中“太平天國”條目的一部分介紹:
太平天國(其中「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為「王」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的一场以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底-1851年初,由洪秀全(廣東花都人)、杨秀清(廣西桂平紫荊人)、萧朝贵(廣西武宣河馬鄉人)、冯云山(廣東花都禾落地村人)、韦昌辉(廣西桂平金田人)、石达开(廣東興寧人)组成的领导集团在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组织团营,发动对滿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太平天国的嫡系势力曾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败亡。
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国主张恢复中国歷史自古以来的蓄发传统,故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逆」等等,又因洪秀全為廣東省花縣人,大多太平军亦起自兩粵,故清廷亦蔑称其为「粵匪」。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 ,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历史
[编辑] 太平天国起事
主条目:金田起义
洪秀全是广东花縣人。曾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與表亲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发《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贵县一带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广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会傳教士罗孝全學習《聖經》,因受罗孝全的中国助手欺骗,令罗孝全推迟了为其洗礼的计划,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會合。[1]
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荆山蒙冲乡石人村地方团练以聚众谋反罪名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前往廣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營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王烈,而得到释放。
1850年夏,洪秀全發佈团营令,要求會眾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團營編伍,同年年底,太平军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与清军展开战斗,由此开始了与清廷的武装对立[2],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3],並實行公有財產制。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4][5],后改称天王。同年秋,太平軍佔廣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東王節制[6]。太平天國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创的历法——“天历”。
1852年(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5月太平軍路經全州,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后傷重死亡。[7][8][9]8月,西王蕭朝貴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長沙,9月12日在攻城時戰死。[10]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方已重兵云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
[编辑] 定都南京及发展
南京附近的太平軍海戰
仿制天王玉座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軍人數增至五十萬(裹挟难民),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太平军將江宁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隨即展開北伐及西征。
4月27日,英国战舰HMS Hermes到达江宁,英国公使George Bonham与北王韦昌辉及翼王石达开会面,Thomas Taylor Meadows为翻译。英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目前对太平天国及清朝中立的态度。
[编辑] 北伐
主条目:北伐 (太平天國)
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东光县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编辑] 西征及天京解围
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等奉命督战船千餘,溯江西征。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
为反击太平天国,1853年3月底清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復陷武昌。
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清“江北大营”。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清军统帅向榮在8月9日自杀。
[编辑] 天京事變
主条目: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后,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便另有圖謀,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將自己由「九千歲」封為「萬歲」。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後來,陳承瑢向天王告密,謂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綱鏟除東王。
一直与楊秀清有矛盾的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偷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幕府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抵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後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韋昌輝盡殺翼王府中家屬。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 同举“提理政务”。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 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锋直指湖北。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11],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12]。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编辑] 太平军转战
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13][14][15][16][17]
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閩、浙、贛等省,牵制大量清军,支援天京、安徽战场。[18]
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後,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捻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
1859年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19],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20][21][22][23]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擊破清軍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同年9月,太平天國部署第二次西征,以陳玉成、李秀成軍為江北江南兩支主力,目的為進攻清軍後方以援救安慶。
1861年上半年,北路的陳玉成因英國官員干預而不敢進攻武漢;南路的李秀成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李知道其他太平軍吃敗仗後,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攻下浙江大部份地區。
1861年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24]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遲,餘部坚持战斗。
[编辑] 清军反击
另見:安庆保卫战
1861年9月,安慶失守。
1862年1月,李秀成率軍攻上海,清軍和洋人(英、美、法)的洋枪队,又名常胜军聯合抵抗,太平軍久攻仍未能佔領上海。此战引起控制上海的西方列强不满,加上有傳教士向羅馬教廷控訴太平天国褻瀆天主教教义,以及太平天国影响西方各国在华利益,西方各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转向反对。5月,陳玉成在寿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军胜保。同年6月陳玉成被清軍处死。
1862年(同治元年)6月,洪秀全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同年李鴻章攻江蘇南部,左宗棠攻浙江。
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杀死,蘇州失守。
[编辑] 天京陷落與敗亡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忠王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後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天京失守,城内民众遭受清军屠杀,其惨况無可描述。[25][26][27]
李秀成、洪仁玕护送幼天王突圍。李秀成让好马给幼主,混亂中与幼主失散,於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親書供狀數萬字後(《李秀成自述》),於8月7日被曾國藩处死。
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县木兰乡新河村古岭组)兵败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杀。
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编辑] 残余势力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餘部,譚体元部隊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縣被肅清,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
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舖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
最後一支使用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28]
石达开余部李文彩虽在中途曾被招安,但最终抗争至1872年4月在贵州大塘覆灭,理论上是最后一支败亡的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29]
——————————–
粵語人雖然在太平天國事件上暫時失敗,但是粵語人過了幾十年之後,在廣東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次,完成了太平天國的使命,將清朝趕盡殺絕。那又是另一個粵語人英雄的故事。下回再講。
--------------------
http://ifree.xp3.biz/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