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Cantonia!康頓尼亞!我哋粵人嘅世居祖根之地!粵民族嘅真正祖國!
Post a reply

中山市

Sep 24th, '11, 16:50

中山市

中山市孫文西路步行街
簡稱 中
舊稱 香山

中山市在廣東省的位置圖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2000
下級行政區 6個街道18個鎮
設立時間 1152年,縣。
1983年12月,縣級市。
1988年1月,地級市。
現任市長 陳茂輝
現任市委書記 薛曉峰
政府駐地 東區
地理
中心坐標 22°31′0″N 113°23′0″E / 22.516667°N 113.383333°E
總面積 1800.14平方公里
海拔 0-531米
氣候類型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1.8 °C
人口
總人口(2009) 251.74萬人
本地語言 粵語、客家語、閩南語
經濟
GDP(2009) 1036.04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42047元人民幣
其他
時區 UTC+8
市花 菊花
郵政編碼 528400
電話區號 +86 (0)760
車牌號碼 粵T
網站: zs.gov.cn

中山市是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中山市古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近代以來,湧現了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名人。1925年,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孫中山,香山易名為中山。

中山市總面積為1800.14平方公里,南部是以五桂山為主的低山丘陵區,北部是平原河網區。2010年底,中山市常住總人口為312.09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主要語言為粵語。中山市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工業化城市。中山市憑著城市綠化率高、環境衛生狀況良好等條件,近幾年陸續榮獲聯合國和中國政府的一些城市榮譽,在城市綠化、環境衛生方面的建設位於中國城市的前列。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3 行政區劃
4 經濟
4.1 農業
4.2 工業
4.3 第三產業
5 人口
6 交通
7 文化
7.1 民間藝術
7.2 民間盛會
7.3 飲食文化
7.4 旅遊
8 教育
8.1 高等教育
8.2 中等教育
9 城市榮譽
10 著名人物
11 友好城市
12 注釋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中山古稱「香山」,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1]。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沙溪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戰場之一。1839年,林則徐來廣東主持禁煙,8月16日駐兵香山縣城,令澳葡當局驅逐英商義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強行登陸,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澳門原本屬於香山縣。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藉機在澳門半島定居。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趕走香山駐望廈村的縣丞,將澳門侵佔。



唐廷樞、徐潤、鄭觀應、馬應彪、郭樂等五位近代香山商業名人的雕像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國門開放,香山開始有學生出國留學,他們中的一部分,如孫中山、唐紹儀、楊仙逸、容閎、蘇曼殊等日後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此時的香山還有不少人外出從商,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皆為香山人創辦,在1830年至1900年70餘年間,上海、香港、廣州、天津、漢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國洋行的買辦中,中山人佔了九成[2],其中知名的洋行買辦有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

在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廣東第三個光復的縣。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在香山發動廣東的首場起義,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人領兵起義後,進攻香山縣城石岐,於11月6日光復香山。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當時位於廣州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為紀念孫中山,決定將孫中山的故鄉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確定為全國模範縣,直屬國民政府。1930年6月,縣政府移治唐家環(又名唐家灣,現為珠海市唐家鎮)的中山港(Chungshankong),直至1934年10月遷返石岐(Shekki)。1937年12月國民政府授權,仍復隸於廣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1937年7月,日軍陸續侵佔中山縣境內的一些沿海島嶼。1940年3月5日,日軍藤井兵團動用1萬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縣大部分地區淪陷。1942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和中國國民黨剩餘的一些部隊,共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山隨之光復。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國共內戰期間,中山縣的國民黨軍隊曾4次發動對五桂山、鳳凰山一帶中共武裝組織的進攻。1949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攻下中山縣城石岐,中國國民黨軍隊潰敗,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中山縣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山縣曾分別歸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佛山地區、佛山市管轄。1952年和1965年分別從中山縣划出漁民縣(即後來的珠海縣)和斗門縣,後又陸續划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中山的面積減少了43%。1953年改石岐鎮為石岐市,1959年石岐市併入中山縣。1979年開始,中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採用的形式主要有「三來一補」和與外商合資,1980年開業的中山溫泉賓館是全廣東首家引進外資辦起的賓館。經過數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進步,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置市,為縣級市,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3]

[編輯] 地理



颱風吹襲之後的中山市街道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東部隔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南部通過丘陵台地與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門水道與江門市毗鄰,北部以河網縱橫的沖積平原與佛山市、廣州市相連。中山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3°09′至113°45′,北緯22°11′至22°46′,東西寬45.3公里,南北長64.3公里[4],總面積達1800.14平方公里[5]。

據地質學家考證,遠在5000年前,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片島嶼,陸地範圍僅包括今中南部五桂山一帶的山地丘陵。其後經過西江和北江幾千年來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是在近900年時間裡,中山的北部才逐漸形成現在這樣遍布河網的沖積平原。

中山市現在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沖積平原和海灘等組成。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以五桂山、竹嵩嶺為主,五桂山的主峰海拔531米,是全市的最高峰。北部為平原河網區,地勢順著西江的流向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面積佔了中山市全境的8%,包括有岐江,以及西江的幾大出海口——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小欖水道、雞鴉水道等。另外中山東部的珠江口上還有橫門、大茅等島嶼,海岸線長26公里,淺海灘涂面積約3.19平方公里[5]。

中山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中山的年均降水量為1748毫米,降水量季節間變化很大,4月至9月間的降水量佔到全年的81.3%。中山的年均氣溫為21.8℃,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7月最高,為28.4℃[5]。中山市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颱風和暴雨,颱風主要發生在5月至11月之間,暴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編輯] 行政區劃



中山市行政區劃圖
中山市的行政區劃是市、鎮兩級建制,是全國四個不設縣(區、縣級市)級編製之地級市之一(另外三個為廣東省東莞市、海南省三亞市、甘肅省嘉峪關市),市下面直接管轄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5個街道和18個鎮,市政府駐地在東區。

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5個街道: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區;
18個鎮:板芙鎮、大涌鎮、東鳳鎮、東升鎮、阜沙鎮、港口鎮、古鎮鎮、橫欄鎮、黃圃鎮、民眾鎮、南朗鎮、南頭鎮、三角鎮、三鄉鎮、沙溪鎮、神灣鎮、坦洲鎮、小欖鎮。
[編輯] 經濟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與鄰近的香港和澳門少有經濟合作,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中山做為鄰近港澳的珠三角縣市,成為了中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市之一。其後,中山吸引了香港、澳門、台灣和國外的大量資本進入,紡織服裝、五金、燈飾、家電、食品等傳統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興起。

到了1980年代後期,中山因為經濟發展迅猛,與東莞、南海、順德一起,被媒體並稱為「廣東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點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間投資的同時,重點發展國有企業,組建國有企業集團公司,這使中山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了較快的增長,但由於國有經濟的產權制度、企業經營機制等均沒有進行相應的變革,至20世紀末,中山市國有經濟全面滑坡,一些如威力、小霸王等全中國知名的國有企業紛紛陷入困境。1998年至2001年,中山市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產業退出,騰出空間給外資和民資企業發展,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資和民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已佔到經濟總量的90%以上[6]。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山已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逐步發展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中等城市。

據《中山年鑒·2010》的數據,2009年中山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56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2%,全市按常住人口統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2304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6%[7]。2006年,根據中國社科院對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四地的200個大中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評估,中山排名第31位,其中人才本體、企業本體、生活環境三個分項的競爭力名列前20強[8]。

[編輯] 農業

中山曾是廣東的農業大縣,被譽為廣東的「魚米之鄉」,曾是桑基魚田種植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近年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使農業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05年中山市農業的增加值為30.75億元人民幣,僅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8%[7]。中山的農業主要以糧食、蔬菜、水果的種植業,淡水漁業和豬、家禽的養殖業為主,此外,小欖鎮以菊花為首的花卉種植業在華南地區也相當知名。

[編輯] 工業

中山市工業開始發展時,以國有企業為主,其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來著重於以工業和科技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戰略,工業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2005年中山市工業的增加值為501.92億元人民幣,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1.4%[7]。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電力機械、化學製品、金屬製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產業。



位於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內的佳能公司廠房
中山注重工業園區的建設,每種產業會集中在一個工業園區,中山目前已建立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休閒服裝名鎮、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家電產業基地等18個經中國國務院各部委審批的國家級產業基地、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中山市也注重特色工業重鎮的發展,古鎮鎮的燈飾業、小欖鎮的金屬製品業、沙溪鎮的紡織服裝業、南頭鎮的大家電業、東鳳鎮的小家電業、大涌鎮的紅木傢具業、黃圃鎮的食品加工業、火炬開發區的電子信息業等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速,產品在中國佔有頗大的市場佔有率。

隨著特色工業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山市也成為各種專業會議展覽的舉行場地。中山市廣為業內著稱的會展有沙溪國際休閒服裝節、中山國際電子信息產品與技術展覽會、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

近年來,陸續有不少的世界500強企業和長虹、TCL、小鴨、格蘭仕、美的等國內大企業前來中山投資。中山本身也孕育了十個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它們是樂百氏飲料、華帝燃具、鐵將軍防盜器、愛浪功放機、岐江橋醬油、櫻雪燃具、潔柔衛生紙、創爾特燃氣熱水器、偉來燈飾、康妮雅家居服飾。

[編輯] 第三產業

中山第三產業的規模僅次於工業,2005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84.89億元人民幣,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4.8%[7],並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物流業、房地產業、旅遊業、金融業是中山的四大第三產業。

在物流業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來對一批物流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政策,帶動了中山物流業的發展,一批大型物流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形成東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雛形。在房地產業方面,近年來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城市定位激發了中山房地產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新鴻基、萬科和中海等中國大陸、香港知名房地產商相繼進駐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樂這樣在廣東房地產市場頗有名氣的品牌。在旅遊業方面,中山注重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塑造出孫文西路步行街、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和中山美術館等一批富文化、歷史內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點,促進了中山旅遊業的發展。

[編輯] 人口

中山市的人口在近50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上升的勢頭,戶籍人口從1949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136.03萬人,而近20年,隨著中山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增長迅猛,其數量從1990年的14.63萬人激增到2002年的107.51萬人[9]。2005年底,中山市的常住總人口已達243.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0.82萬人,人口密度為1352人/平方公里[10]。此外,祖籍中山的海外華僑和移居香港、澳門、台灣三地的移民共有80多萬人,分布在87個國家和地區,中山也因此被稱為「僑鄉」[11]。

中山市的人口中,以漢族人口居多,2005年末共有230.18萬人,佔總人口的96.35%[10]。而中山市的語言也以漢語為主,廣東省的三大漢語方言粵語、客家話、閩語在中山都有分布。中山的粵語主要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四種,粵語的使用人數佔到全市總人數的84%,全市任何一個鎮區都有使用者,是中山市通用的漢語方言。客家話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區附近,包括五桂山區、神灣鎮及坦洲鎮的南部。閩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鎮、大涌鎮、三鄉鎮及火炬區的張家邊等地,分為隆都話、三鄉話、張家邊話等。近年來,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普通話的使用人群也在逐步的增長。

中山市是一個移民城市,從宋朝至清朝的多次移民潮造就了中山方言和民系種類的豐富性。中山使用客家話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粵東梅縣附近的客家話地區,使用閩語的居民,大部分來自福建。使用沙田話的居民來自於番禺、南海、順德等地,使用三角話的居民來自於東莞,使用古鎮話的居民來自於新會和江門。

[編輯] 交通



中山市內的道路綠樹如蔭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為主、水運為輔,並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機場、鐵路等資源。

根據2004年的數據,中山共有公路通車裡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74.7公里。2005年,中山新建成和即將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有中江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及廣珠西線高速公路,它們和105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市內「六縱五橫」區域性幹線公路一起為骨架,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加強了中山市與周邊廣州、珠海、佛山、江門等城市的聯繫,使市內交通與珠三角區域性交通形成緊密的銜接。

水運交通方面,中山市現有碼頭216個,泊位28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級。公共碼頭主要集中在中山港區、小欖港區和神灣港區,中山港區的通過能力為40萬個標準箱,小欖港區為30萬個標準箱,神灣港區為25萬個標準箱。中山港貨櫃的年吞吐量為400萬噸,根據中國港口協會的統計數據,中山港是中國貨櫃吞吐量的十強港口、世界貨櫃吞吐量百強港口,是香港、深圳、廣州等港口的重要餵給港。

中山市目前還沒有機場。廣珠城際軌道交通已於2011年1月7日通車,規劃中的鐵路有國家沿海高速鐵路和廣珠鐵路鶴山——南沙鐵路。規劃中的城際快速軌道則有廣州機場——澳門線和廣珠城際快速軌道江門支線。另外,中山市9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機場,可供中山市民使用。

中山市最主要的公共運輸為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公共汽車由中山市公共運輸有限公司管理,部分鎮區也有成立自己的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現在乘坐公共汽車可以使用城市一卡通「中山通」IC卡(只限中山市公共運輸公司(包括旗下之北部公汽)和三鄉公共汽車公司可以使用IC卡乘車)。

[編輯] 文化

[編輯] 民間藝術

中山民間藝術可分為民歌、民舞、戲劇等。

中山的民歌彙集了水鄉文化、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傳統,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在坦洲鎮附近的大沙田區,鄉民們自古就有在勞作和行船途中對歌競唱的習俗,這裡的民歌包括有男女在田間樹下談戀愛時唱的鹹水歌,談婚論嫁拜高堂時唱的高棠歌,以詠嘆調和嘆情為主旋的姑妹歌,還有漁民在划船途中唱的大罾歌。這些民歌即興性很強,隨字求腔,2006年,它們以「中山鹹水歌」的名稱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在沙溪鎮申明亭一帶流行的是另外一種風格的民歌鶴歌,通常和鶴舞一起搭配演出,並用三種地方方言融於一體來演唱。而在客家人居多的五桂山一帶,主要流行的民歌則是客家山歌和白口蓮。



中山市一社區的粵劇業餘曲藝社的演出
中山的民舞是以模仿龍、獅、鳳、鶴等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主要是調龍耍獅,舞燈擬船等形式,有舞獅、舞龍、木龍舞、鶴舞等幾種特色民舞。其中木龍舞和其它的舞龍有所不同,它的龍道具由整塊木頭雕成,通常重達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傳統節慶的時候,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在酒足飯飽之後就會藉著酒力把木龍舞到街上,所以又稱為醉龍舞。木龍舞盛行於中山的長洲、張溪、大涌等地,其後還一直流傳到澳門、珠海,是傳統香山地區獨有的民舞。

中山的戲劇主要是粵劇,粵劇是流傳於珠三角一帶以粵語演唱的戲劇形式。早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山開始有粵劇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國時期,中山的粵劇達到了一個頂峰,本土誕生了一批著名的編劇和藝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編劇蛇王蘇;創作了《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等名作、享有「粵劇鬼才」美譽的編劇唐滌生;改良粵曲唱腔,創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廣東民樂代表作的呂文成;「粵劇泰斗」薛覺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等。中山的粵劇直至今天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很多村鎮和社區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動的粵劇舞台,還有為數眾多的戲迷們組織的業餘曲藝社,據統計,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達1000多場粵劇演出[12]。

[編輯] 民間盛會

中山一些大型的民間盛會有龍舟賽、小欖的菊花會、飄色巡遊等。

龍舟賽是中山富有特色、歷史悠久的民間競技盛會,每到臨近端午節的時候,中山的一些鄉村都會舉行「龍舟出水」的儀式。鄉民們先到宗祠廟宇拜祭龍舟頭、龍舟尾後,再由村裡最年長的老人舉著龍頭,率眾將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龍舟挖出來,裝上龍頭、點眼,再重新漆上豬油。儀式過後,村民開始組織起來進行訓練,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龍舟賽曾一度中斷了很久,直到1996年,龍舟競賽才開始在中山的許多地方恢復起來,特別是在石岐區,每年到端午節的那天,都有幾十條龍舟參賽,看龍舟競賽的市民人數眾多,龍舟賽已成為中山的民間體育盛會。

菊花會是小欖鎮特有的民間傳統花會,鄉民在菊花會舉辦期間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會上把酒吟詩、賞菊畫菊,期間還有菊花戲上演。小欖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稱,早在南宋,便有小欖人開始種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於作盆栽的菊藝。1736年,小欖的一些文人舉行了比試各家菊藝的「菊試」,這成了菊花會最早的雛形。1782年,小欖舉行了首次的菊花會。現在每隔60年,逢中國傳統干支紀年的甲戌年都將舉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會,大會期間會每年或數年舉行一些小型的菊花會。1994年的菊花會是離現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會,吸引了800萬遊客前來參觀。2006年,小欖的菊花會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巡遊是一種以飄色為主角,輔以群獅、游龍、花車、鑼鼓、秧歌、腰鼓、高蹺、彩牌的廟會巡遊,在中山一些鄉鎮的傳統節日期間都會舉行這樣的巡遊活動。飄色主要由色櫃、色心、色腳、色梗、色扛等組成,通常以體重較輕的小童作「色心」,扮成《三國演義》、《水滸傳》、《八仙過海》等故事裡面的人物或神仙,懸在半空,以達到「飄」的效果。中山的飄色有黃圃飄色、小欖的水上飄色、南朗的崖口飄色等,其中黃圃鎮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飄色之鄉」的稱號。

[編輯] 飲食文化

中山傳統的本地菜式以粵菜為主,在五桂山一帶的客家人中還保留有傳統的客家菜式。中山菜按地區和民俗的不同,又可細分為民田地區菜、沙田地區菜、小欖地區菜、五桂山區菜和岐江環城菜五個流派,其中除五桂山區菜為客家菜流派之外,其餘均為粵菜流派。

中山粵菜的特點是口味清淡、鮮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廣博,烹調手法推陣出新,在傳統菜式的基礎上不斷變化。相比於廣州的粵菜,中山的菜式來自於民間,鄉土色彩濃郁一些,多為家居烹調方式的菜式。另外中山是水鄉,靠近海邊,海鮮和淡水魚蝦等食品資源豐富,使得中山菜有了良好的原材料。中山粵菜的特色菜式有:石岐乳鴿、缽仔禾蟲、走地三黃雞、小欖炸魚球、三鄉小炒、椒鹽水蛇、蒸三乾、白灼魚皮、砂鍋魚頭等。

中山五桂山一帶的客家菜是另一種特色,由於居于山區的客家先民多從事重體力勞作,為了補充鹽分和不易飢餓,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鹽,味道偏重咸、肥、香,食物的原料多取材於放養于山間的雞、鴨等家禽。五桂山客家菜的特色菜式有釀豆腐、娘酒煮雞、客家咸雞、炒山坑螺、煎焗山坑魚等。

中山還形成了兩種特別的飲食習慣,它們是飲茶和打邊爐。中山的飲茶和北方的不同,並不是以品茶為主,而是以吃各種廣式點心為主。飲茶的時間通常比較長,人們習慣在這段時間內談生意和交流感情等。打邊爐則是中國北方所稱的火鍋,中山的特色火鍋有狗肉火鍋、鯉魚火鍋、脆肉鯇火鍋,還有沙溪的粥底火鍋等。這兩種飲食習慣由來已久,在民國時期,中山縣城即有多達30間的酒樓,分布在鳳鳴路、長堤路、孫文西路一帶,而大廟下、長堤路、悅來路一帶則沿街分布著很多打邊爐的食檔。

中山的土特產豐富,有杏仁餅、黃圃腊味、粉果金吒、三月紅荔枝、神灣菠蘿、石岐硤龍眼、茂生圍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餅最為有名。杏仁餅是由90多年歷史的咀香園餅家首創,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的餅,在餅中間夾一塊糖腌豬肉,經烘烤後製成綠豆餅。杏仁餅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現在經過改良,己變成圓餅狀。

[編輯] 旅遊

主條目:中山十景


中山十景之阜峰文筆
元朝,香山縣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評選出了「香山八景」,他們是阜峰文筆、石岐晚渡、長洲煙雨、金鼓朝陽、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虛春濤。歷經幾百年之後,現在只剩阜峰文筆仍成為一景,其餘七景都已不復舊觀了。

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連續進行了兩次「中山十景」的評選活動,目前的中山十景為:中山故居、老街新韻、興中綴綿、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溫泉碧苑、阜峰文筆、長江疊翠、紫嶺鳴嚶、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遊景點的精華。

「中山十景」中的「中山故居」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故居,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中國國內外的華人前來瞻仰。中山故居位於南朗鎮翠亨村,由孫中山親自設計建成。1986年起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此地己開闢成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韻」是指石岐區的孫文西路,是一條從隋唐開始建立、共有800多年歷史的老街。現存的這些老建築多半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多是歸國華僑所建,建築風格是歐式殖民地建築風格與嶺南騎樓風格的混合體,在建築學上被稱為「南洋風格建築」。1997年開始,政府對孫文西路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繕,使其煥然一新,成為如今中山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還有一些熱門的旅遊景點,例如岐江公園、中山城、嶺南水鄉、詹園、橫門海上莊園、廣豐村旅遊區、泉林山莊、卓旗山莊、逍遙谷等。

[編輯] 教育

中山市2005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13]

[編輯] 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

在中山設有分校區的高等院校: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湖南工業大學中山包裝學院等;

成人高校:中山市廣播電視大學、中山市新華專修學院等;

[編輯]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市華僑中學、中山市實驗高級中學、中山市桂山中學、中山市第二中學、廣東博文學校;

中山市楊仙逸中學、中山市龍山中學、中山市小欖中學、中山市東區中學、中山市濠頭中學、古鎮高級中學、東升高級中學;

中山市五桂山中學、中山市橫欄中學、中山市南頭高級中學、小欖實驗高級中學、民眾高級中學、中港英文學校、民眾聯翔學校、中山外語學校等

職業高中、中專、技校:中山市技師學院(中山市高級技工學校)、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沙溪理工學校等

[編輯] 城市榮譽

中山市憑著城市綠化率高、環境衛生狀況良好、治安穩定等條件,近幾年陸續榮獲聯合國和中國政府的一些城市榮譽,在綠化、環境、衛生、城市建設、治安等方面的成績位於中國城市的前列。以下是中山市在1990年代以後所獲得的主要城市榮譽的列表: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頒獎機構
全國地級市十佳衛生城市 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愛衛會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國家衛生城市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愛衛會
國家園林城市 199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聯合國人居獎 1997年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199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保總局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全國暢通工程模範城市 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建設部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 2005年 中共中央綜治委
全國文明城市 2005年 中共中央文明委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山市天際線
[編輯] 著名人物



孫中山銅像
中山市是一個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近代以來湧現了一批名人,以下列舉一些各領域的傑出人物:

孫中山(1866年-1925年),香山縣南朗翠亨村人。建立中華民國,廢除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體制,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被中國人尊稱為「國父」或「革命先行者」。
唐紹儀(1859年-1938年),香山縣人(今珠海唐家鎮),中華民國建國時任國務總理。
阮玲玉(1910年-1935年),香山縣南朗左步頭村人。中國默片時代著名女演員,代表作《神女》。
容國團(1937年-1968年),中山縣人。男子桌球運動員,195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桌球世界冠軍。
蘇曼殊(1884年-1918年),香山縣人。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翻譯家,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
方成(1918年生),香山縣人。當代漫畫家,現任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名譽會長等。
孫科(1891年-1973年),孫中山之子。1947至1948年曾任國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長、行政院長等職。
楊仙逸(1891年-1923年),香山縣北台村人。1922年曾任航空局局長,1923年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架軍用飛機。
王雲五(1888年-1979年),香山人。1920年代主理商務印書館,1948年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財政部長,期間推出金圓券。
陸皓東(1868年-1895年),香山人。廣州起義的發動者之一,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
鄭觀應(1842年-1921年),香山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實業家,世居澳門,被譽稱為「澳門之子」。
容閎(1828年-1912年),香山人(今珠海市南屏鎮)。1854年在美國的大學留學畢業,被譽為「中國留學第一人」。
蕭友梅(1884年-1940年),香山人。留德博士,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編輯] 友好城市

日本,守口市:1988年4月18日。
美國,檀香山市:1997年10月13日。
美國,阿拉米達縣:2002年11月11日。
澳洲,凱恩斯市:2003年9月19日。
墨西哥,庫利亞坎市:2007年6月1日。
[編輯] 注釋

^ 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之一百五十七,第3019頁,中華書局。
^ 陳雪芬、方英恩:《香山「十八間」盛景重現中山》,南方日報,2006年1月17日。
^ 行政區劃網廣東省沿革
^ 林曉東,余啟沃:《中山市地貌特徵及發育過程》,《熱帶地理》,1989年3月。
^ 5.0 5.1 5.2 陳世清,陳錫沐,陳紅躍,許沖勇:《中山市自然保護區規劃》,《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1年6月。
^ 方維廷:《協調與和諧:一種均衡式發展模式的探索》,《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336頁。ISBN 7-218-05251-7
^ 7.0 7.1 7.2 7.3 中山年鑒編纂委員會:《中山年鑒·2010》,中山檔案信息網,2009年12月2日。
^ 倪鵬飛主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ISBN 7-80190-997-6
^ 陳莉莉,劉秀蓮,歐昶梨,關燕芳:《中山市人口變動與可持續發展》,中山統計信息網。
^ 10.0 10.1 中山市統計局:《中山市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山統計信息網,2006年3月27日。
^ 崔國潮:《發展·進步·和諧》,《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97頁。ISBN 7-218-05251-7
^ 明劍:《民間中山:曲藝社發燒友》,《南方都市報》,2004年7月22日。
^ 中山日報:《我市將成為省教育強市》,中山網。
[編輯] 參考文獻

胡波:《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香山買辦》,《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甘建波:《香山鉤沉》,政協廣東省中山市委員會中山文史編輯部,2004年8月。
陳雪芬、方英恩:《香山「十八間」盛景重現中山》,《南方日報》,2006年1月17日。
林曉東,余啟沃:《中山市地貌特徵及發育過程》,《熱帶地理》,1989年3月。
陳世清,陳錫沐,陳紅躍,許沖勇:《中山市自然保護區規劃》,《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1年6月。
中山市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年鑒(2004)》。
中山統計局:《2005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山統計信息網,2006年4月30日。
倪鵬飛主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ISBN 7-80190-997-6
方維廷:《協調與和諧:一種均衡式發展模式的探索》,《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中山市人民政府:《2006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中山政府之窗。
胡波:《香山文化的現代詮釋》,《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崔國潮:《發展·進步·和諧》,《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陳莉莉,劉秀蓮,歐昶梨,關燕芳:《中山市人口變動與可持續發展》,中山統計信息網。
中山市統計局:《中山市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山統計信息網,2006年3月27日。
中國港口協會貨櫃分會:《全國港口集箱吞吐2005年9月前十名》。
蕭鳳霞:《傳統的循環再生》,《香山文化:歷史投影與現實影像》,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 ... 1%E5%B8%82
Attachments
Hzs_map001.png
中山市孫文西路步行街.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