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Cantonia!康頓尼亞!我哋粵人嘅世居祖根之地!粵民族嘅真正祖國!
Post a reply

揭陽市

Sep 24th, '11, 17:03

揭陽市

揭陽市區東大門-揭陽樓
漢語拼音 Jiēyáng shì
地名出處 古五嶺中的揭陽嶺

揭陽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5200
設市時間 1991
現任市長 陳奕威
現任市委書記 陳弘平
政府駐地 榕城區
毗鄰 汕頭市、汕尾市、梅州市、潮州市
地理
中心坐標 23°23′47″N 116°28′57″E / 23.39639°N 116.4825°E
總面積 5240.5平方公里
- 佔廣東省比例 2.9%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13位
- 市區 181平方公里
- 建成區(2009) 52.8平方公里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1.8 °C
年降水量 1829毫米
人口
總人口(2009) 649.10萬人
- 佔廣東省比例 7.3%
- 排名 1.23
人口密度 1211人/平方公里
官方語言 普通話
本地語言 潮州話、客家話
經濟
GDP(2009) 816.092億元人民幣
- 排名 16.0
人均GDP 14300元人民幣
其他
時區 UTC+8(東八區)
市花 蓮花
郵政編碼 522000
電話區號 +86 (0)663
車牌號碼 粵V
網站: 揭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揭陽市(漢語拼音:Jiēyáng,傳統郵政式拼音名稱:Kityang,潮拼:Kit iêⁿ;官方外文名稱為Jieyang)是廣東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部榕江中游,潮汕平原的中部。1991年建市(省轄市)。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人口
4 交通
5 旅遊
6 友好城市
7 著名人物
8 參考文獻
[編輯] 行政區劃

揭陽市下轄榕城區1個市轄區,揭東縣、惠來縣、揭西縣3個縣、代管普寧市1個縣級市,另外設立具有部分縣級許可權的行政單位4個:東山區管理委員會、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普寧華僑管理區和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編輯] 歷史

揭陽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平越後,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並於1965年析出西部13公社(鎮)為揭西縣。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析揭陽縣榕城等地為榕城區,其餘地方分為揭東縣。現轄榕城區、揭東、揭西、惠來3縣1區,代管普寧市(縣級)。市區榕城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水上蓮花」。市人民政府駐東山片區沿江路。

[編輯] 人口

揭陽市各區(縣、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揭陽市 5,240.50 5,699,100 6,491,064
榕城區 683,008
揭東縣 1,246,394
揭西縣 938,933
惠來縣 1,253,455
普寧市(縣級市)
[編輯] 交通

公路:206國道(煙台-汕頭)、324國道(福州-昆明),省道1923(內隆線),省道1929(葵和線)、省道1930(汕樟線)、省道1932(揭陸線)、省道1940(華五線)、省道1941(安前線)
高速公路:揭普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普惠高速公路、揭惠高速公路(規劃)、潮惠高速公路(已動工)
鐵路:廣梅汕鐵路、廈深鐵路
機場:揭陽潮汕機場(在建)
[編輯] 旅遊

揭陽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進賢門、雙峰寺、西湖公園、黃歧山風景區、風門古徑景區、桂竹園動物園等。特產有藤織品、鹹水蘑菰、桌球果、古山龍眼、等 ;地區生產有:塑料製品、木材家私、潮綉刺花等。

[編輯] 友好城市

泰國南邦市[1]
[編輯] 著名人物

鄭大進
曾習經
許滌新
許地山
洪子誠
付海峰
楊遵儀
[編輯] 參考文獻

^ 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廣東外事網 [2008年9月22日].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F%AD ... 3%E5%B8%82

Re: 揭陽市

Sep 25th, '11, 16:41

榕城區
漢語拼音 Rongcheng Qu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揭陽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建置時間 1991年12月
政府駐地 榕城區望江北路
鄉鎮街道數 {{{division}}}
- 街道數 7
地理
總面積 91.26 km²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7) 戶籍人口:39.44萬
GDP 76.94億元(2007年)
其它
郵政編碼 522095
電話區號 0663
車牌首號 粵V
網站: rongcheng.gd.cn

榕城區是中國廣東省揭陽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是揭陽市的中心市區。總面積為91.26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為39.44萬。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語言
4 經濟
5 旅遊
6 交通
7 外部連結
[編輯] 行政區劃

榕城區下轄7個街道:仙橋、梅雲、榕華、新興、中山、西馬、榕東,以及50個行政村和30個社區。



[編輯] 歷史

1991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榕城區(縣級區)。



[編輯] 語言

榕城區居民所說的方言為潮州話。

[編輯] 經濟

200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9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億元。

[編輯] 旅遊

榕城區名勝古迹眾多,主要有:學宮、孔廟、進賢門、禁城、雙峰寺、城隍廟、關帝廟等宋、元、明、清的文物古迹。境內紫峰山是揭陽四大名山之一。



[編輯] 交通

206國道、324國道、省道1930池樟線及廣梅汕鐵路穿境而過。

[編輯] 外部連結

揭陽市榕城區人民政府

-------------------

揭東縣
漢語拼音 Jiedong Xian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揭陽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5221
建置時間 1991年
政府駐地 曲溪街道
現任縣長 藍岸
鄉鎮街道數
- 鎮數 14
- 街道數 1
方言 潮州話/客家話
地理
經緯度 23°34′07″N 116°24′54″E
總面積 850km²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1) 120萬
GDP 184.38億元(2009年)
其它
郵政編碼 515554
電話區號 0663
車牌首號 粵V
網站: jiedong.gov.cn
揭東縣是中國廣東省揭陽市下轄的一個縣。地處汕頭、潮州、揭陽及梅州四市的中心地帶,東接汕頭市區和潮州市潮安縣,西連揭陽市區,北與梅州市豐順縣接壤。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方言
4 經濟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個街道,14個鎮:

街道:曲溪街道
鎮:錫場鎮、雲路鎮、玉窖鎮、登崗鎮、炮台鎮、地都鎮、霖磐鎮、月城鎮、白塔鎮、龍尾鎮、桂嶺鎮、新亨鎮、玉湖鎮、埔田鎮。
[編輯] 歷史

揭東縣於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從原揭陽縣分拆出來的。

[編輯] 方言

居民主要為潮、客,方言為潮州話與客家話。

[編輯] 經濟

2009年全縣完成GDP184.38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3.6:58.4:28。潮汕機場設在該縣的登崗鎮與炮台鎮之間。

-------------------

揭西縣

河婆街道
漢語拼音 Jiexi Xian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揭陽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5222
建置時間 1965年
政府駐地 河婆街道
現任縣長 黃隴章
鄉鎮街道數 17
- 鎮數 15
- 鄉數 1
- 街道數 1
方言 客家話 潮汕話
地理
經緯度 23°25′40″N 116°49′49″E
總面積 1279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1) 89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15400
電話區號 0663
車牌首號 粵V
網站: jiexi.gov.cn


揭西縣是中國廣東省揭陽市下轄的一個縣,縣人民政府駐河婆街道。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5個鎮、1個鄉:

鎮:河婆鎮、龍潭鎮、南山鎮、灰寨鎮、塔頭鎮、東園鎮、鳳江鎮、棉湖鎮、金和鎮、大溪鎮、錢坑鎮、坪上鎮、五雲鎮、五經富鎮、京溪園鎮,上砂鎮。
鄉:良田。
[編輯] 著名人物

曾習經,揭西縣棉湖鎮人,嶺南大詩人
許滌新,揭西縣棉湖鎮人,著名經濟學家
[編輯] 外部連結

揭西縣人民政府網站

-------------------

普寧市

普寧市區夜景
漢語拼音 PǔníngShì
簡稱 普
別稱 三江[參 1]
舊稱 普安[參 2]、安普[參 3]
地名出處 取普遍寧謐[參 4]之意

普寧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 廣東
行政區類型 縣級城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5281
下級行政區 5街道19鎮 1鄉
建置時間 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置縣[參 5]
1993年4月6日設市[參 6]
現任市長 陳聲亮
現任市委書記 杜小洋
政府駐地 市城區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號
城市精神 崇德崇勤 創業創新
開放開拓 共苦共榮[參 7]
地理
中心坐標 23°17′58″N 116°09′46″E
總面積 1620平方公里
- 市區 220[參 8]平方公里
- 建成區(2010) 29.06[參 9]平方公里
海拔 10.5米
氣候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5.2 °C
年降水量 1,631.4毫米
人口
總人口(2008年) 223.9萬人
- 市區人口 43.9萬人
官方方言或語言 普通話
本地方言或語言 潮州話 客家話
經濟
GDP(2009年) 244.20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1.09萬元人民幣
其他
時區 UTC+8
市樹 楠竹
市花 鐵山蘭
郵政編碼 5153**
電話區號 +86 (0)663
車牌號碼 粵V
網站: 普寧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普寧市(漢語拼音:PǔníngShì;潮拼:Phou-nêng-ci;英文譯名:Puning C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東部揭陽市代管的一個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參 10]的縣級城市,地處潮汕平原西緣,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隅,戶籍人口逾220萬,是中國戶籍人口最多的縣級市。1988年被納入廣東省沿海經濟開放區[參 11],1993年因商貿發達而撤縣設市[參 12],委揭陽市代管。普寧市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老區[參 13],也是逾180萬旅外華僑的祖籍地[參 14]。
紡織服裝和醫藥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參 15]。普寧也是首個「中國中藥名城」試點城市[參 16]和首批 「中國紡織基地市」 [參 17]。擁有廣東東部最大的陸路口岸[參 18],經濟外向性明顯,以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當地經濟中始終佔有著重要地位[參 19]。

目錄

[隱藏]
1 名稱
1.1 正式名稱
1.2 象徵名稱
2 歷史
2.1 建城
2.2 明清
2.3 軍閥混戰
2.4 國共爭持
2.5 抗戰前後
2.6 當代
3 行政
3.1 行政區劃
3.2 友好城市
4 自然
4.1 地貌
4.2 水文
4.3 生態
4.4 氣候
5 交通
5.1 鐵路
5.2 公路
5.2.1 市區道路
5.2.2 聯外幹道
5.2.3 高速公路
5.3 公共運輸
5.4 航空
6 社會
6.1 人口
6.1.1 外來人口
6.1.2 海外移民
6.2 方言
6.3 宗教
6.4 醫療
6.5 傳媒
7 經濟
7.1 第一產業
7.2 第二產業
7.2.1 紡織服裝
7.2.2 醫藥
7.3 第三產業
7.3.1 集貿
7.3.2 物流
7.3.3 房地產
8 教育
8.1 高等教育
8.2 職業教育
8.3 基礎教育
9 人文
9.1 建築
9.2 文物
9.3 傳統藝文
9.3.1 曲藝
9.3.2 戲劇
9.3.3 民間舞蹈
9.3.4 方言燈謎
9.4 民間盛會
9.5 現代藝文
9.6 文博場所
9.7 時節禮俗
9.8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10 體育
10.1 體育場館
10.2 承辦賽事
10.3 體育團體
11 旅遊
11.1 歷代景緻
11.2 近現代史跡
11.3 自然景觀
11.4 度假村
12 人物
13 注釋
14 參考資料
[編輯] 名稱

[編輯] 正式名稱

普寧的首置名稱在上個世紀有較大的爭議:作為普寧最早的地方志,明萬曆《普寧縣誌略》記載初置即名普寧,表述相同的還有萬曆《廣東通志》、《明史》[參 20]及郭子章《潮中雜紀》[參 4]。皆言取「普遍寧謐」之意名普寧。而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稱安普縣,《大清一統志》以及後來的《潮州志》則沿襲了初取「普遍安寧」之意名普安的說法。1986年在普寧首治貴嶼一座三山國王廟外牆發現的「去思」碑否認了後兩種說法[參 21],證明初置即「賜名普寧,是潮之剖為普也」 [參 22],並沿用至今。

[編輯] 象徵名稱

鐵山和白坑湖一直被認為是普寧的象徵[參 23],故常被普寧人用以代指普寧,亦有據普境練、榕、龍三江而以三江代稱普寧的說法[參 1]。

[編輯] 歷史

普寧境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秦漢時方納為中原王朝疆土,直到明代才獨立建置。

顯示▼
檢 · 論 · 編
普寧市境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
[編輯] 建城

明朝嘉靖年間,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開發,潮州府潮陽縣西境洋烏、水、黃坑三都日漸殷實富足[參 24],但三都離縣城一百七十餘里,「勢難遙制, 重以山寇屢擾」,巡按陳聯芳、總督張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設縣治, 以便統馭, 取名曰普寧」[參 25]。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水、黃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寧謐」之意首建置普寧縣。



始建於明代的普寧城隍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初置於水都貴嶼南安、北林境內,併攏牆為城,作為臨時城郭,辟進賢門、水門等六個城門[參 26],是為「貴嶼城」。但因建縣後「徭役供乞等項」陡增[參 27],朝廷缺乏對新縣治的後續財政支援,縣治城池遲遲未能修築。隆慶六年(1572 年),巡按廣東御史楊一桂疏請朝廷「捐內帑四五萬金」解決普寧等新縣經費, 但得到「修城不用帑金」的批示[參 28] 。隆慶年間,時人倡移普寧縣治于海寧故城千秋鎮(今葵潭),未遂[參 29]。萬曆三年(1575 年) , 方李七姓呈請移縣治於黃坑都厚嶼地區,並表示「願捨二家地為縣址」,「割居地立衙宇」[參 30],囿於經費,知縣劉鈍放棄了營建水都貴嶼的臨時縣治,於厚嶼營建城垣,因地處洪山之南,故又稱「洪陽城」。萬曆十三年(1585 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就厚嶼新城池「遇水潦則泛溢成巨浸」,採納了「厚嶼當遷」之議, 並選定西北的安仁村(今梅塘東北)為縣治新址[參 31],並由阮以臨主持開工營建[注 1],因建城處「平衍高阜」,史稱「大埔城」[參 32],但終未建成。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洪陽城垣。

[編輯] 明清



位於清代普寧城東的廣東水師提督府第德安里正門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兩萬倭寇犯境,總兵俞大猷統領六萬官兵於水神山溝(今軍埠鎮)展開血戰[參 33]。萬曆十年洋烏、水兩都劃歸潮陽[注 2],時普寧縣僅有黃坑一都。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普寧城郊村寨為朱晚等一眾所佔,時任普寧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終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順治五年(1648) 清首任知縣周一元到任後,普寧城遭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眾夜襲,並自此被其佔據三年[參 33]。清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並派部將劉斌佔據普寧城。同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命其子之孝率兵討劉進忠,進踞普寧以包圍潮州。同時,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出兵切斷閩粵交通,迫使得劉進忠投降。康熙十四年,尚之孝為劉進忠所敗再次退守普寧,並很快被迫退守惠州。康熙十六年六月普寧城方又歸清廷統治。
雍正十年又割潮陽縣水一都、貴山都一半共五圖,洋烏都尾段一圖給普寧。咸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陳娘康於石港山起事攻打潮陽城,五月北山許阿梅亦舉事,並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參 33]。咸豐六年(1856年),方耀於普寧城募集鄉勇千餘人,於同治二年(1863年)擊敗大成國興王陳金缸,初顯聲名,此後方耀家族影響普寧乃至潮汕歷史將近一個世紀[參 34][參 13]。

[編輯] 軍閥混戰

1911年10月,革命軍於武昌發動首義,同盟會方次石(普寧早期赴日留學生)於普寧起兵響應。1911年11月,同盟會員劉任臣率先領軍入普寧城,但時潮汕各革命軍互不統轄,造成「潮汕十三司令稱雄」的軍閥割據局面,而方芝庭則被縣紳擁護掌理縣政[參 34]。十餘天后,方次石以潮汕軍政府名義另委趙滌云為民政長,但其到任後處處受官紳掣肘,被迫棄職[參 34]。1912年4月,粵省副都督陳炯明派親信陳覺民來任民政長(後改稱知事),並大肆砍伐樟木,致使全普今日僅餘一樟[注 3]。1917年11月19日至22日,南軍(廣東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東征軍)劉志陸部600人與北軍(北洋政府段棋瑞對南方用兵)莫擎宇部1000多人在普寧城外的烏犁、鳴崗接戰[參 33]。
1921年4月,廣東省頒令實行民選縣長和選舉縣議會議員。8月4日開票,張五雲以1500多票勝許雪夫的900多票當選普寧縣長,並於12月1日蒞職。1923年3月8日,李烈鈞廢民選縣長,此後半年普寧政局動蕩,4月至7月期間甚至每月一任縣長[參 34]。同年5月25日,普寧再次為陳炯明軍所控制。1925年3月12日,蔣介石、何應欽、周恩來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東征軍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在普寧城西的里湖打敗陳炯明部林虎勁旅。1925年11月2日,東征軍由里湖經安仁抵普寧城,周恩來在縣商民大會演講,籌措軍餉。同年,師長何應欽任方芝庭為普寧縣長。

[編輯] 國共爭持

1923年12月,普寧縣農民協會籌備會在流沙前蔡陳家祠成立,並於1926年2月於普寧城北郊的培風塔下成立農民自由市,當年12月成立農民自衛軍。同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相繼在普寧成立支部。1925年與1926年,農軍兩次圍攻普寧城,陳魁亞等在大壩九江陳氏祖祠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通過武裝鬥爭而建立的縣級革命政權,並發布討蔣宣言[參 13]。1926年5月5日,楊直流率部攻陷農民自由市駐地。
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軍南撤抵達流沙(今市城區),並於3日在流沙基督教堂側廳舉行軍事指揮部會議。當日,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於鍾潭遭遇第四軍第十一師陳濟棠部突襲,全軍潰散。1928年,彭湃率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一團抵普寧,建立了大南山革命根據地。同年2月13日,普寧縣蘇維埃政府在陂溝村振聲國民小學成立。1930年,中共東江特委機關從豐順八鄉山移駐大南山,東江軍委和東江蘇維埃政府也先後移到大南山根據地,使之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參 13]。1932年3月12日,陳濟棠軍(第一集團軍)獨立二師張瑞貴部三個團兵力配合圍剿大南山革命根據地。1935年5月底,中共東江特委書記李祟三被捕後叛變,中共東江特委組織機構至此停止活動[參 13]。

[編輯] 抗戰前後

1937年10月,普寧青年救亡同志會在流沙(今市城區)成立,並於次年1月15日改稱普寧青年抗敵同志會。1939年6月21日,日軍佔領汕頭市區,中華民國汕頭市政廳宣布內遷至普寧里湖,汕頭南洋華僑互助社、汕頭一中等機構也相繼遷入普寧。1944年冬至1945年春日軍三次進犯普境,普寧城先後三次吿陷。3月13日,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普寧城東南的白暮洋成立,6月改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參 13]。5月7日,由於宏觀戰局的改變,侵普日軍為鞏固海防區,撤往海陸豐等地,普寧全境光復。7月24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代表會議在流沙基督教堂舉行,流沙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為潮汕地區抗日時期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參 13]。



2011年初普寧老市區天際線
抗戰勝利兩年後的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於流沙(今市城區)成立,下轄南陽山特區人民政府及其他23個鄉人民政府[參 13],8月27日被圍困於普寧城的駐軍與官員棄城北逃,解放軍進入普寧城。10月,佔據流沙(今市城區)的胡璉兵團撤回台灣[參 13],全境易幟,普寧縣治隨之南遷至今日市城區所在。

[編輯] 當代

20世紀70年代末,主張改革的劉峰在調任普寧後大舉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參 35],並在銀行家莊世平的建議下借鑒香港[注 4]等地的發展經驗[參 36],從流通領域著手改革。



[編輯] 行政

普寧市行政區劃圖

普寧市城區南溪鎮洪

鎮赤崗鎮廣太鎮大壩鎮麒麟鎮南徑鎮占隴鎮軍埠鎮梅塘鎮里

鎮燎原鎮大


鎮下


鎮雲落鎮梅林鎮高埔鎮船埔鎮大坪鎮鮜溪鄉
[編輯] 行政區劃

主條目:普寧市行政區劃
主條目:普寧行政沿革
普寧市為縣級市、鎮(街道、鄉)兩級行政區劃。目前,普寧市下轄5街道19鎮1鄉,另有7個市直轄單位。
截至2010年,全市合共46個社區、518個行政村,市政府駐市城區流沙北街道西園社區。

5個街道辦:
流沙北街道、流沙西街道、流沙東街道、流沙南街道、池尾街道

19個鎮:
赤崗鎮、大壩鎮、洪陽鎮、南溪鎮、廣太鎮、麒麟鎮、南徑鎮、占隴鎮、軍埠鎮、高埔鎮、雲落鎮、大坪鎮、船埔鎮、梅林鎮、里湖鎮、梅塘鎮、燎原鎮、大南山鎮、下架山鎮

1個鄉:
鮜溪鄉

7個市直轄單位:
國營農場:大池農場、馬鞍山農場、大坪農場
僑區:普寧華僑管理區
市屬農場:三坑農場、烏石農場
其他:科技工業園

普寧市區行政區劃圖




道流沙北街道流沙西街道流



道流沙南街道
顯示▼普寧市鄉鎮級行政區基本信息[參 37]


[編輯] 友好城市

截至2010年底,普寧市締有6個友好城市:

國家 省 友好城市 締約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 浙江省 樂清市 1996年10月8日
遼寧省 海城市 1993年3月25日
江蘇省 江陰市 1992年12月23日
湖北省 潛江市 1993年8月28日
吉林省 集安市 1997年5月1日
四川省 閬中市 2010年12月9日[參 38]


[編輯] 自然



流經普寧市區的練江
普寧市位於東經115°43′10″—116°21′02″,北緯23°05′40″—23°31′48″之間,市域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陸上邊界長約206公里,東西橫寬50公里,南北縱長38公里。市區距廣州市400公里、深圳市300公里、汕頭市60公里、揭陽市40公里,東毗汕頭市的潮南區,潮陽區,西南連汕尾市的陸豐市、陸河縣,西北接揭陽市的揭西縣,東北界揭陽市的榕城區,南鄰揭陽市的惠來縣。

[編輯] 地貌

普寧地處潮汕平原西緣的練江平原和榕江中上游平原,峨眉嶂山地、南陽山丘陵、大南山山地依次自西往東南環繞市區,鐵山、小北山、洪山等低山丘陵橫亙練榕兩江之間。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坡度和緩。西南境有海拔980米的峨眉嶂,為全市最高峰,市區最高峰則為城區南郊海拔972米的望天頂。

[編輯] 水文

普寧是練、榕、龍三江的發源地,境內諸水均脈集於三江幹流後匯入南海。大大小小的天然湖泊與人工水庫分布在各江河的中上游,其中白坑湖與湛江的湖光岩、肇慶星湖、惠州西湖、惠陽潼湖同為廣東五大自然淡水湖濕地[參 39]。

[編輯] 生態

20世紀50到70年代,由於墾殖過度造成水土流失,普寧山地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白坑湖也在此期間由於填湖造田而面積急劇收縮[參 40]。70年代以後,由於缺乏白坑湖提供的水源,普寧市區東郊段的練江因流域內的發展而倍受污染,並在2009年受到媒體的大量關注[參 41]。

[編輯] 氣候

普寧全境均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因地處蓮花山脈迎風坡,是廣東省四個富雨區之一,主要氣候災害有有颱風、低溫、乾旱、霜凍、「龍舟水」等。

隱藏▲普寧(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 (°F) 17.9
(64.2) 17.9
(64.2) 20.3
(68.5) 24.3
(75.7) 27.4
(81.3) 29.9
(85.8) 31.8
(89.2) 31.5
(88.7) 30.2
(86.4) 27.7
(81.9) 23.9
(75) 19.9
(67.8) 25.2
(77.4)
平均低溫 °C (°F) 10.7
(51.3) 11.5
(52.7) 14.1
(57.4) 18.2
(64.8) 21.8
(71.2) 24.5
(76.1) 25.6
(78.1) 25.5
(77.9) 24.0
(75.2) 20.5
(68.9) 16.0
(60.8) 12.0
(53.6) 18.7
(65.7)
降水量 mm (英寸) 33.6
(1.323) 66.8
(2.63) 99.5
(3.917) 172.9
(6.807) 213.5
(8.406) 286.9
(11.295) 227.2
(8.945) 258.5
(10.177) 140.8
(5.543) 52.3
(2.059) 41.3
(1.626) 38.1
(1.5) 1,631.4
(64.228)
相對濕度 (%) 78 80 82 82 85 86 83 83 81 77 76 75 81
日照時數 143.2 96.0 101.7 112.8 134.7 170.9 239.7 218.6 200.7 207.6 181.2 171.5 1,978.6
來源: 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2009-03-17
[編輯] 交通

[編輯] 鐵路



普寧市區交通網路(2011年初)
普寧火車站位於市城區普寧大道及汕湛高速聯絡幹道外環東路交接處,是目前普寧唯一的火車站,在建的廈深高速鐵路與規劃的廣梅汕鐵路揭神支線在此交會。

[編輯] 公路

普寧市境內公路以市區為中心,道路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縣道為基幹;公路里程1168.3公里,國道45.1公里,高速公路56.7公里,省道102.9公里,縣道201.1公里,鄉鎮道路762.5公里,密度達66.2%;市區距廣州市400公里、深圳市300公里、汕頭市60公里、揭陽市40公里。

[編輯] 市區道路

普寧市區道路以東西橫貫市城區的流沙大道(東風路)、普寧大道以及規劃建設的練秀大道為軸線,池尾大道、城北大道(環城北路)、城東大道、城南大道(環城北路)為環線,廣達路、玉華路、文竹路等主幹道自北向南貫穿城區。由於現今市區是20世紀中葉之後才作為普寧中心城區,道路方向性較那些在舊城基礎上發展的城市強。
市區道路按交通聯絡作用的大小以及路幅,分別以大道、路、街等作為後綴,較長道路則分段命名:南北向幹道多以流沙大道為分界,廣達路是唯一以長春路為分界的南北向幹道;而東西向幹道則無統一分界。道路命名既有取該路連接兩地地名組合命名,如南(園)平(湖)路、金(葉園)池(尾)路,也有以所經地現今或歷史地名作為路名,如城北大道、廣達路。除此之外,還有沿襲故名(如福寧路)、方位(如廣南路)、地標(如馬嘶岩路)等命名方式[參 42]。

顯示▼
檢 · 論 · 編
普寧市區主要道路
普寧市區部分市政道路已被納入國道、省道系統:寒媽徑公路—池尾大道南—城南大道—城東大道南—流沙大道東(東風路)一線已納為國道G324的一部分,池尾大道北—流沙大道—城東大道南—神泉港路一線已納為省道S236的一部分,城西大道為省道S238的一部分,普寧大道為國道G324複線,但因汕頭市接駁之陳沙公路尚未對接[參 43]而未發揮實質作用。

[編輯] 聯外幹道

國道G324福昆公路:從惠來進入普寧西南高埔鎮境內,經過雲落鎮進入普寧市區,在池尾大圓與省道S236,S238相接,穿過普寧市區之後,經過占隴鎮,軍埠鎮進入潮陽,是普寧與汕頭潮陽交通的主要道路。
省道S236揭神公路:南段從惠來進入普寧大南山鎮,與市區環城南路相接。北段從池尾大圓向北方向,穿過燎原鎮鎮區,大壩鎮,洪陽鎮與省道S237相交後從廣太鎮進入揭陽市,是普寧南北的主要交通道路。
省道S237灰田公路:從潮陽進入普寧麒麟鎮,經過洪陽鎮與省道S237相交,向西穿過赤崗鎮進入揭西縣。這段路是普寧北部的主要道路。
省道S238長池公路:從揭西縣進入普市西部的大池農場,經過里湖鎮,普僑區,梅塘鎮後進入普寧市區,在池尾大圓與國道G324、省道S236相接,是普寧與揭西的主要道路。
[編輯] 高速公路


潮惠高速[注 6]

於普寧市區西部過境,南端於惠來縣接瀋海高速,北段於梅州市境內接汕昆高速。
赤崗互通 烏石互通 池尾互通 高柏互通



汕湛高速

於普寧市區北部過境,東端於汕頭市濠江區接瀋海高速,目前在建。
占隴互通 普寧東互通 廣達北互通 大壩互通 梅塘互通



潮莞高速

於普寧市域北境過境,西端於東莞市接珠三角環線高速,目前在建。
洪陽互通

[編輯] 公共運輸

普寧市現今的公交系統始於1991年1月,初始線路僅1路(華僑大廈—里湖)、2路(東埔—洪陽二街頭)、3路(隴西路—公共汽車洪陽總站)[參 33],目前公交線路已發展到14路,基本覆蓋東部城鎮密集帶各街道、鎮。

[編輯] 航空



[編輯] 社會

[編輯] 人口


設市以來普寧市戶籍人口變動圖(萬人)[參 44]
1993年-2008年
普寧市域戶籍人口約221.51萬人(2007年底),市區人口43.65萬人(2007年底),是中國戶籍人口最多(大致與深圳市相當)的不設區的市,常住人口總量也僅次於東莞市。

[編輯] 外來人口

普寧外來人口眾多,但目前官方無確切數字,成分較為複雜,其中不乏選擇在此置業落籍者,對普寧房價持續上漲起到一定的作用[參 45]。包括落籍者在內的在普外來人口也正在對普寧本地的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生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參 46]。

[編輯] 海外移民

普寧由於人地矛盾激烈,很早就有海外移民。據饒宗頤編纂的《潮州志》稱,光緒五年(1879年)普寧移民海外人數已達743人。這些華僑各自處境不同,遭遇殊異,民間喻之為「三山」,即「發財當座山(有錢有勢者),賺錢回唐山,當不了座山,又回不了唐山,死後便下葬義山」[參 47]。

[編輯] 方言

普寧境內素有「隔河易聲,隔山換語」的說法[參 1],各地語言及口音變化較大。普寧鄉土語言有潮州話與客家話兩種,其中以使用潮州話者居多,約佔85%左右[注 7],除雲落鎮、高埔鎮、里湖鎮、僑新街道、僑東街道處於兩大方言區的過渡帶之外,南陽山區均通行客家話,其他地方則通行潮州話[參 33]。而在大南山、鐵山丘陵地區以及西境五峰山部分近山居民,則對客家人使用客家話,對操潮州話的居民使用潮州話,但其客家話更接近潮州話,而與南陽山區通行的客家話有較大差異[參 33]。語言差異也引起某些生活禮俗上的不同,如在東境因四與世同音,意寓「世世好」,故為吉利數,但在西境卻與死同音而為禁忌數字[參 48]。

[編輯] 宗教

普寧市境主要流傳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佛教至晚於唐代已傳入普寧,唐初建有蓮塘庵,貞元五年(789年)已有大顛和尚在西山、洪山一帶傳教的記載,並建有馬嘶禪寺及華嚴寺。宋代以後市境又先後建有圓通庵、白水岩寺、南岩寺、盤龍禪寺等。
天主教與基督教均於清同治年間傳入普寧。清同治元年(1862年),天主教徒林庚、曾利於今市城區西部的塗洋建玫瑰堂教堂,1890年始有天主教外籍神父入普傳教。基督教則先後有浸信會、長老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徒聚會處等教派傳入。普境浸信會源於北美浸信會,由醫師陳為兌首在市城區北部的光南一帶傳道,並於1886年建立教堂。長老會則是由英國愛爾蘭長老會國外宣道會傳入的,1890年於今市城區新河東路一帶首建教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則主要在普寧故城一帶流傳,始於20世紀初。中國本土產生的基督徒聚會處則於1938年傳入普寧。



普寧電視台新聞節目片頭畫面
[編輯] 醫療

西醫於光緒六年(1880年)傳入普寧,1924年初余清華與羅文暢在今市城區流沙南街道開辦的普濟醫院是普寧最早的醫院。目前普寧有三級甲等醫院(普寧市人民醫院)[參 49]、在建三級甲等醫院(普寧市康美中醫院)、擬遷建三級甲等醫院(普寧市中醫院普寧大道東新址)各1所,二級甲等醫院2所(普寧市華僑醫院、普寧市中醫院)。

[編輯] 傳媒

[編輯] 經濟

[編輯] 第一產業

普寧的農業生產以糧食、水果為主,北境洪陽等地的花卉種植產業和西境南陽山區諸鎮的中藥材種植產業也由來已久,目前仍在當地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95年,普寧被國家評為中國青梅之鄉和中國青梅種質資源基地[參 50];1996年,普寧又被國家評為中國蕉柑之鄉和中國青欖之鄉;2006年,經國家農業部批准,普寧市被認定為國家級青欖名優基地。

[編輯] 第二產業

普寧市大型工業園區有英歌山工業區、普寧市科技工業園區、中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以輕工業為主,其中紡織服裝和醫藥為兩大支柱產業[參 15]。

[編輯] 紡織服裝

2002年12月,普寧市與東莞市、中山市等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中國紡織基地市」。

[編輯] 醫藥

[編輯] 第三產業

[編輯] 集貿

正在編製中的普寧中藥材市場價格指數是廣東價格指數平台的一部分[參 51],對中藥材價格有一定的風向標作用。

[編輯] 物流

[編輯] 房地產

[編輯] 教育



普寧二中萃光樓日景
主條目:普寧市各級學校列表
普寧官辦教育起步較晚,至明萬曆三年始辦縣學,並在之後先後興辦了昆岡書院、三都書院、上社書院、黃都書院、麟書書院、廣文書院、登瀛書院,其中昆岡書院、三都書院、上社書院並成為普邑三大書院[參 33]。抗戰期間,除了官方興辦的普寧一中、普寧二中以及私立的興文、梅峰、愛群、南光等中學,還有內遷的汕頭一中和海濱中學等集聚普寧,客觀上形成了普寧教育在民國年間的繁榮期[參 33]。20世紀中葉以後,普寧開始大量興建學校,如1958年僅一年就興辦了第十中學、第十一中學、第十二中學、第十三中學[注 8]和大南山中學五所中學以及普寧衛生學校、普寧農業學校、普寧體育學校三所專業學校。改革開放以後,私有資本進入教育領域,興辦了普寧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私立潮汕學院,以及新世界中英文學校、華美實驗學校等九年一貫制學校。



以泰式建築為主的普寧職校校園
[編輯] 高等教育

位於市城區大學路1號的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潮汕學院)是目前普寧市唯一的全日制高等教育院校。另有位於廣南路北段的普寧廣播電視大學,為成人遠程高等教育機構。

[編輯] 職業教育

創辦於1992年的普寧市職業技術學校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之一[參 52],也是粵東唯一納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劃的中國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參 53]。普寧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在建,另規劃有普寧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

[編輯] 基礎教育

[編輯] 人文



普寧現存唯一年代
可究的古塔培風塔[參 32]
[編輯] 建築

普寧境內傳統建築以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等潮汕傳統樣式為主,西境南陽山區仍有客家圍龍屋留存。而在市區近郊及老城區至今仍然保存這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明清府第和宗祠,其中較為有名的有明代御史林銘球府第察院衙,清代「一門四進士,六子五登科」的庄起鳳家族府第進士第,清代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德安里,至今仍保存完好。除此之外,普寧境內還保存著為數不少的古寺,如市區西南的馬嘶岩寺、南陽山區的盤龍閣,以及普寧古八景中的華嚴寺與雲石岩寺、南岩寺等,而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塔僅有湯坑石塔和培風塔[參 54]。
19世紀末,由於毗鄰汕頭通商口岸,建築也開始受到西洋建築風格的影響,在清末所建的古典園林紹園及春桂園[參 55]中均融入了西方園林的元素[注 9]。與此同時,商業建築的風格也開始受到影響,在普寧城凝和門以及各地墟鎮也出現了五腳砌(既騎樓)商業街[參 56],較為有名的有東門的中山路以及流沙墟的中華路,而目前僅中山路保存較為完好,中華路已在2001年的舊城改造中完全喪失了原有的風貌,合利書店、青抗會舊址等近代紀念性建築[參 32]也在這次改造中被摧毀。

顯示▼
檢 · 論 · 編
潮汕建築


[編輯] 文物

普寧市今已發現虎頭埔古窯址、後山遺址等近20處先秦古文化遺址。南北朝時期的前頭山墓群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墓葬,除此之外較有代表性的還有明監察御史蕭端蒙墓、清直隸總督鄭大進墓等。摩崖石刻得以保存至今的有元明兩代的青洋山摩崖石刻、明清兩代的油料窟摩崖石刻、昆頭山摩崖石刻、清代「萬載雲峰」石刻以及紗帽石摩崖石刻等[參 32]。

[編輯] 傳統藝文

[編輯] 曲藝

漢樂
潮樂
客家山歌
[編輯] 戲劇



普寧英歌
[編輯] 民間舞蹈

英歌
虎獅舞
里湖打布馬
橫溪龍
[編輯] 方言燈謎

普寧謎事始於明清,既有民間俗謎,也有士紳雅謎。

[編輯] 民間盛會

故城正月書畫擺社
[編輯] 現代藝文

[編輯] 文博場所



德安里美術館正門
(攝於2010年春節閉館期間)


市城區竹島上的庄世平博物館近景
#
文博場所
地 址
備註
1
普寧市中心圖書館
市城區光明街北段
國家一級圖書館
2
普寧市文化館
市城區趙厝寮路市文化藝術中心東區
國家一級文化館
3
普寧市博物館
市城區趙厝寮路市文化藝術中心西區
4
普寧市美術館
市城區南韓街紡織社區內
5
普寧市工人文化宮
市城區向陽街與育新路交匯處
6
普寧市德安里博物館
(主館)洪陽鎮德安里建威第
(副館)洪陽鎮德安里燕詒堂
館址為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7
普寧市德安里美術館
洪陽鎮德安里中寨祠堂北側副座
館址為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8
普寧市林則徐紀念館
洪陽鎮城隍巷2號文昌閣
館址為
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9
普寧市方方紀念館
洪陽鎮文新南路洪陽文化廣場北端
10
普寧市庄世平博物館
市城區流沙新河錦繡社區段竹島上
11
普寧市「八一」南昌起義
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紀念館
市城區新河西路1號
館址為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時節禮俗

普寧時節禮俗概覽[參 48]
時節通稱 禮俗
春節 即農曆正月初一,早餐吃素,串門拜年,吃甜食,祭祖,新媳婦敬茶、英歌舞獅、女兒歸寧。而在大坪鎮的塘唇等地,則是正月十三過春節,故有「塘唇十三埠」之說。
人節 每年農曆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依傳統習俗吃「七樣菜」,有些地方則通行炒七樣菜飯。
元宵 即農曆正月十五,日間鄉村集鎮沿襲著「走老爺」的習慣,以大坪鬧元宵規模為最大,下午常采榕樹葉和竹葉插於自家門神與司命公香爐,夜間有婦女搖竹叢,少女坐大菜,故城十五夜行頭橋等各地各具特色的民俗。
清明 因新麥登場做麥酵包、鼠殼餜,當日有上墳、踏青等傳統風俗。
媽祖誕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林姓人家多稱之為姑生,其他姓氏則稱之為媽生。
伯公生 每年農曆三月廿九日,一些地方如梅塘大宅則在三月廿八日,多以豬肉、豬腳、麵條祭祀伯公。
端午 民間亦稱端陽節、五月節,依俗有包棕、祭祖等習俗,普寧各地有賽龍舟、劃無頭臼、兒童吃君子仁、端午聖日戲龍鬚水等風俗。
關爺生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商戶請戲班拜關爺,在高埔、里湖兩地最為熱烈
五穀母節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及十月十五日均為五穀母節,皆為稻穀收成之時,是慶祝豐收之時,農戶會大拜穀神。
招財爺生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祭祀的財神分武財神和文財神,武財神為趙公明、關公(又稱關聖帝君),文財神為比干、范蠡,生意人須於當日祭拜財神虔誠禱告,同時也是「碌將」(店員工友)和「肚仔」(客戶)接受宴請的日子。有些地方則流行祭拜時以炭插香。
乞巧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部分地方仍保存著女子月下瓜棚乞巧的慣俗,但更流行的是拜床腳婆(或稱公婆母),以及十五歲孩童出花園的習俗。
中元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也稱「鬼節」、「七月半」,家家戶戶習慣做「人仔餜」、祭祖。盂蘭勝會是中元節的特色活動,較有聲勢的有故城的施孤活動、大坪鎮的許醮活動、大南山圓山村的「太平娘娘拍清醮」。
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民間又稱「仲秋節」、「團圓節」,主要民俗有祭祖、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燒塔等,祭品必有月餅、芋頭、柚和大金塔,在一些地方如市區近郊的燎原、華溪等地有吃草魚粥的習俗。
冬節 公曆平年12月22日,閏年多為12月21日,民間普遍稱之為「小過年」,有做粳米圓、糯米圓的習俗,一些鄉村則有掃墓游山的習慣。
神上天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戶戶祭拜司命君,一般要烙糯米餅,加紅糖或白糖作為祭品。當日之後開始籌辦年貨,選購年畫、春聯等。
歲除 農曆每年最後一天,當晚稱除夕,俗稱「過年」,除日貼春聯、掛燈籠、歸家團聚,下午祭祖、圍爐、給壓歲錢,當晚守歲,有「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之說。
[編輯]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截至2010年,普寧市已申報普寧英歌、普寧嵌瓷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以上兩項外,還有廣東漢樂、老香櫞製作技藝、普寧豆醬製作技藝、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技藝等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96年,普寧市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8年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參 57]。



[編輯] 體育

普寧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武術、龍舟等,20世紀初籃球、桌球等體育項目相繼傳入普寧,在民眾中漸漸根植,其中以籃球最為興盛,故自縣制時期便有籃球之鄉之稱[參 58]。



普寧市明華體育館


普寧市維源堂體育館
[編輯] 體育場館

#
體育場館
地 址
備註
1
普寧市體育中心
市城區大學路2號
在建
2
普寧市明華體育館
市城區體育路與長春路交接處
3
普寧市維源堂體育館
市城區廣南路17號
4
普寧市游泳訓練中心
市城區南平路南湖花園北側
[編輯] 承辦賽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普寧曾多次承辦對外交流賽和國際體育賽事,泰國、新加坡、烏克蘭、巴西、韓國、阿聯等國國家隊都曾蒞普參與賽事,其中以1997年美國全明星隊、中國國家隊等與賽的中國國際男子籃球挑戰賽和1998年亞洲職業男子籃球賽為較高規格的賽事。除此之外,普寧也作為中國國內聯賽的賽場,如1995年中國籃球甲級聯賽、2010年中國男子籃球聯賽。

[編輯] 體育團體

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流沙體育會(簡稱流體)是普寧最早的民眾體育團體,由黃啟松、何燕士、江程成、黃詒謙等各界人士自籌組織,60年代由於多種原因停止活動。[參 59]

[編輯] 旅遊



林則徐故居文昌閣內景
[編輯] 歷代景緻

清乾隆年間,文人墨客在普寧城周邊擇取了八個代表性景觀,合稱「普寧八景」[參 60],即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除錢湖在20世紀50年代的水利改造中消失外,其他仍有形跡可循[參 56],以培風寶塔、南岩遠眺、雲石樵徑三景保存較為完好。
北境洪陽鎮為普寧故城(厚嶼洪陽城)所在地,積澱了普寧明清兩代的大量歷史景觀,因而成為廣東東部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參 61],城內的普寧學宮、城隍廟、文昌閣(林則徐故居)等明清建築分布於五街一巷[注 10]的各個角落,城外的中山路騎樓建築群則有著民國建築特有的風味。除此之外,普寧還有洪陽德安里[參 62]、燎原泥溝村[參 63]兩座廣東省古村落。

[編輯] 近現代史跡

普寧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老區,在全普合共1113個村莊中有874個為老區村[參 64],市城區的一些社區也有紅色史跡留存,如南湖社區的中共汕頭市委辦事處舊址,廣南社區的紅宮等。

[編輯] 自然景觀

[編輯] 度假村

普寧盤龍灣溫泉度假村
廣東(普寧)南方梅園生態村
普寧冠科南粵生態村
普寧市金花茶生態園
[編輯] 人物

方耀(1834—1891年)又名方輝、方照軒,清廷賜「展勇巴圖魯」號,官至廣東水師提督。
賴長(?-?)字雲亭,洋務派人士,蘭州製造局開創者,以蘭州織呢局「試製洋絨」開中國近代紡織工業之先河[參 65]。
方瑞麟(1880—1951)又名少麟,同盟會成員、革命黨人,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辛亥革命元老。
黃緒虞(1886-1960)原名搥,號舜琴。中華民國海軍將領,先後任職北京政府駐日本使館、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部、東北海軍學校、海軍部總務處長、總司令部法制少將委員和廣州、台灣海軍基地司令,著有《中國海軍之沿革》。
方次石(1887—1915)同盟會成員、革命黨人。因首在報端揭發袁世凱為刺殺宋教仁之主謀,與李烈鈞秘密赴港鼓動討袁後於澳門被暗殺。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瓊,抗戰期間為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書記,後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華僑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
黃天鵬(1908—1982)現代著名新聞學者,中國第一份新聞學刊及第一個大學新聞研究室創辦人,在台期間曾任職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主席團、行政院參議、委員會顧問,國史館編修。
庄世平(1911-2007)銀行家、著名僑領,香港特區政府大紫荊勛賢。
李華裕(1912—)在台期間曾任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主席團主席。
柯華(1915—)原名林德常,外交家,在近30年的外交工作中先後做過四任司長,擔任過四國大使,有四個國家經其談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孔邁 (1919—)著名新華社記者,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廣電部秘書長兼外事局長。
蔡誠(1927-2009)原名伍毅鴻,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前部長。
許為厚(1938—)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流體力學領域力學家。
劉焯華(1945-)現任澳門立法會主席,澳門特區政府金蓮花勛賢。
許寧生(1957—)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山大學校長。
[編輯] 注釋

^ 大埔城遺址今尚存,文物界稱之為城圍土城遺址
^ 此說為萬曆《廣東通志》卷39《郡縣誌二十八•潮州府•沿革》,而隆慶《潮陽縣誌》說是萬曆九年
^ 該樟樹位於市區東南部西社一座珍珠娘廟後一民宅大院中
^ 庄世平:「……香港是個人多地少資源缺的海島。它擁有今天的繁榮,是由自由貿易帶動了各行各業而發展起來的。我們普寧……有山無海少平原,有草無魚缺糧食,情況和香港相象。所以,過去許多人只好出洋過番謀生,是廣東的僑鄉大縣。如果能從貿易做起,發揮市場的物資聚散的功能,從中獲利得益不失是一條發展經濟的路子。」
^ 鮜溪鄉未有社區建制,鄉政府駐埔樓村
^ S17南段曾稱普惠高速,北段曾稱揭普高速,2010年廣東省高速公路統一命名後全程改稱潮惠高速
^ 該比例為1988年數據,出自1988年版《普寧縣誌》,今可能略有變化
^ 20世紀末普寧僅將數字序列命名高級中學,第十中學、第十一中學、第十二中學、第十三中學依次改名為里湖中學、南徑中學、南溪中學、大長隴中學
^ 紹園及春桂園由於缺乏有效保護,今形跡已為家居所改
^ 五街一巷指的是《洪陽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綱要》中核心保護區的東門街(即中山路,含民國拓建部分)、南門街、東畔街、西畔街、后街及城隍巷
[編輯] 參考資料

^ 1.0 1.1 1.2 廖琪:《三江亦鄒魯,觥觚原有序》,2010年4月
^ [清] 乾隆《大清一統志》廣東卷
^ [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03《廣東四•潮州府》
^ 4.0 4.1 [明] 郭子章:《潮中雜紀》卷1《郡縣釋名》
^ 萬曆《廣東通志》卷39《郡縣誌二十八•潮州府•沿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關於廣東省撤銷普寧縣設立普寧市的批複》(民行批[1993]71號)
^ 2001年版《普寧市商貿交通旅遊圖》,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 《普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年)》普寧市城鎮建設管理局,2007年12月
^ 普寧市2011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普寧門戶網站. 2011-04-01 (簡體中文).
^ 普寧市人民政府:發展概況
^ 《關於擴大廣東省沿海經濟開放區範圍的批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88年6月18日
^ 陳朝輝、蔡人群、許自策:《潮汕平原經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中共普寧黨史》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
^ 《廣東年鑒》(2008年),廣東年鑒編纂委員會,廣東年鑒社,2008年出版
^ 15.0 15.1 普寧市兩大支柱產業 :紡織服裝、醫藥產業. 香港文匯報. 2006-07-05 (繁體中文).
^ 普寧市人民政府:普寧首獲授牌中國中藥名城
^ 今日往事. 江門日報. 2009-12-24 (簡體中文).
^ 普寧市人民政府:普寧基礎建設
^ 普寧經濟大起大落探謎底,潮州人創商貿神話泡沫破滅重振不易. 香港商報. 2001-9-25 (繁體中文).
^ 《明史》卷四十五
^ 陳競飛:《去思碑與普寧縣名》,1988年
^ [明]阮以臨《普寧縣誌略》
^ 曾令耀:《話鐵山》,1994年09月
^ [清] 藍鼎元: 《鹿洲初集》卷3《論潮普割地事宜書》
^ [明]萬曆《廣東通志》卷39《郡縣誌二十八•潮州府•沿革》
^ 郭偉忠《普寧縣治首設潮陽貴嶼:—些牆廓、城門、古街和護城河舊址至今猶存》
^ [明] 陳一松: 《為懇天恩賜留保障憲臣以急救生民疏》
^ [明]《明神宗實錄》卷4
^ [明]隆慶《潮陽縣誌》
^ [清]乾隆《普寧縣誌》卷7《人物誌》
^ [明] 郭子章 《潮中雜紀》卷6《請城普寧縣議》
^ 32.0 32.1 32.2 32.3 《廣東名勝古迹辭典》楊森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1988年版《普寧縣誌》,普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07月
^ 34.0 34.1 34.2 34.3 十兄、一士:《民國普寧縣署軼事》,1990年
^ 劉峰:改革創新是特區強大生命力源泉. 金融界,原載於汕頭日報. 2008-12-19 (簡體中文).
^ 廖琪:《庄世平傳》,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年
^ 《普寧市鄉鎮概覽》,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 四川閬中市與廣東普寧市結成友好城市. 大公報. 2010-12-13 (繁體中文).
^ 廣東省濕地資源概況. 濕地國際•中國. 2009-09-21 (簡體中文).
^ 我國濕地困境:地球面臨「腎」衰竭. 中國氣象局. 2010-02-01 (簡體中文).
^ 一場治污風暴在練江颳起. 南方日報. 2009-08-24 (簡體中文).
^ 《普寧市市區地名規劃方案(2008年版)》普寧市民政局,2008年9月10日
^ 潮南區陳沙公路建設情況. 汕頭市潮南區交通局. 2009-12-01 (簡體中文).
^ 《200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年2月
^ 普寧:二手樓價格堅挺 高檔商住小區供不應求. 普寧城市網. 2010-02-04 (簡體中文).
^ 外省人讓普寧說起普通話. 鳳凰網財經頻道 (轉自深圳商報). 2011-02-10 (簡體中文).
^ 張映秋:《移居泰國的普寧人及其同鄉會概述》,1991年12月
^ 48.0 48.1 《普寧民俗禮儀》,普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7月
^ 關於確定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等6所醫院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公示. 廣東衛生信息網. 2011-01-14 (簡體中文).
^ 「普寧青梅」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8-12-24 (簡體中文).
^ 「世界工廠」爭奪價格話語權. 羊城晚報. 2010-06-17 (簡體中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新調整認定的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 2004-03-15 (簡體中文).
^ 關於2010年度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單位的公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 2010-11-12 (簡體中文).
^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廣東古塔》,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9年9月
^ 嶺南園林中的西方元素. 佛山建築設計院. 2007-03-07 (簡體中文).
^ 56.0 56.1 陳鵬飛:《洪陽古韻》,中國文藝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 普寧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08-12-23 (簡體中文).
^ 普寧:「籃球之鄉」打造籃球品牌. 潮汕風情網. 2010-02-04 (簡體中文).
^ 黃松、黃介英:《普寧縣第一個群眾體育組織---流沙體育會的回顧》,1988年8月
^ [清] 乾隆《普寧縣誌》,蕭麟趾纂修
^ 豆醬、涼果比不上普寧「古味兒」. 羊城晚報. 2010-01-08 (簡體中文).
^ 百年前德安里流行「循環經濟」. 廣州日報. 2008-12-17 (簡體中文).
^ 37個古村入選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 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網. 2009-12-09 (簡體中文).
^ 寶鏡院花木栽滿天下. 廣州日報. 2009-07-24 (簡體中文).
^ 《洋務運動史》,夏東元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見於第十六章《紡織工業》

-------------------

惠來縣

位於葵陽公園的奎光閣
漢語拼音 Huilai Xian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揭陽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5224
建置時間 1524年11月24日
政府駐地 惠城鎮南門大街1號
現任縣長 方如隆
- 鎮數 14
方言 潮州話
地理
總面積 1048.7 km²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6) 戶籍人口:114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15200
電話區號 0663
車牌首號 粵V
網站: huilai.gd.cn
惠來縣(漢語拼音:Huì Lái,傳統郵政式拼音名稱:Hweilai,潮拼:Hŭi lâi;官方外文名稱為Huilai)在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揭陽市下轄的一個縣。

全縣陸地總面積為1048.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達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82公里,是揭陽市唯一的海上交通門戶。全縣人口114萬,其中漢族人口約佔99%。郵政編碼515200。縣人民政府駐惠城鎮。惠來石碑山風電場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為廣東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場。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沿革
3 僑鄉
4 氣候
5 自然資源
6 交通
7 風景名勝
7.1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7.2 海市蜃樓
8 民俗
9 外部連結
10 另見
[編輯]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來縣轄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等14個鎮,縣人民政府駐地惠城鎮。

[編輯] 歷史沿革

惠來古為百越之地。秦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兩縣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為潮陽、海豐轄地。明嘉靖三年(1524年),始置惠來縣,隸屬潮州府至清末。民國時期至1958年先後為潮梅、潮汕轄縣,1958年撤消惠來縣建制,分並於普寧、潮陽兩縣,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行政區,1983年隸屬汕頭市,1992年,隨揭陽撤縣設地級市始,惠來縣歸屬揭陽市。

[編輯] 僑鄉

惠來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旅居港澳台和海外的僑胞有20多萬人。

[編輯] 氣候

惠來縣全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723毫米,年平均日照2039小時。惠來縣因地處廣東東南沿海,夏秋兩季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

[編輯] 自然資源

惠來縣自然資源豐富,適宜種植水稻及多種經濟作物。荔枝種植歷史悠久,為「中國荔枝之鄉」。海洋漁業資源方面,歷史上素有「漁鄉」之稱,海洋捕撈業及海洋養殖業發展很快。惠來沿海風速大,風能蘊藏量大,基本上可全年發電。

[編輯] 交通

惠來縣是汕頭市、潮州市往廣州、深圳、港澳的必經之地,交通便捷。

公路:國道324線、省道葵和線、省道揭神公路
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普惠高速公路
鐵路:廈深鐵路
港口:神泉港、靖海港
[編輯] 風景名勝

惠來依山傍海,名勝古迹眾多。

[編輯]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上航標燈塔位於惠來靖海鎮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於1882年,數建數毀,現在的燈塔為1989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8米,塔頂燈光視距24.5海里,是中國16個導航台中最高者,有「亞洲第一航標塔」之稱。

[編輯] 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多出現在春夏之交天將大雨前夕的神泉港西南海面。

[編輯] 民俗

打火醮的習俗在潮汕地區唯惠來獨有,是逢十年即在縣城舉行一次的盛大慶典。惠來地勢背山面海,暴雨過後,滴水無存,屬火地。雍正十一年癸丑(1713)年,江西舉人裘曰菊到惠來任知縣後,倡議逢丙年「打醮」,以禳除災祟。從此,便有了逢丙年「打醮」的習俗,旨在通過迎神、祭神、送神的一系列活動,祈求神靈不讓火災降臨。

[編輯] 外部連結

惠來縣政府
[編輯] 另見

石碑山角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