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梅州市中心天際線
簡稱 梅
別稱 世界客都
舊稱 嘉應州
梅州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1400
下級行政區 梅江區、興寧市、梅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
設市時間 1983年6月
現任市長 朱澤君「代理」
現任市委書記 李嘉
政府駐地 梅江區
毗鄰 河源市、潮州市、龍岩市、揭陽市、汕尾市
城市精神 崇文重教、知禮向善、博採眾長、自強不息
地理
中心坐標 24°16′37″N 116°06′58″E / 24.277°N 116.116°E
總面積 15899.62平方公里
- 佔廣東省比例 8.88%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3位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
總人口(2006) 500.94萬人
- 佔廣東省比例 6.2%
人口密度 315人/平方公里
本地語言 客家話(全境)
潮州話(只限豐順)
其他
時區 UTC+8(東八區)
市花 梅花
郵政編碼 514000
電話區號 +86 (0)753
車牌號碼 粵M
網站: 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州市(官方外文名稱為Meizhou,傳統外文名稱為梅縣的郵政式拼音:Meihsien)是廣東省東北部的一個地級市。
梅州市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在第十二屆世界客屬聯誼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1]
梅州市東部與福建省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全境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總面積15899.62平方公里。
梅州名稱由來有所爭議。有說當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稱;有說此地為漢將梅絹之封邑。但這些說法均未有確切依據。而據《光緒嘉應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2]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清朝之前
1.1.1 縣治史
1.2 中華民國時期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2 民族
3 行政區劃
4 人口
5 地理
5.1 地形
5.2 河流
5.3 氣候
6 經濟
6.1 工業
6.2 農業
6.3 信息產業
7 文化
7.1 語言
7.2 飲食
7.3 建築
7.4 客家山歌
7.5 漢劇
7.6 賞燈
8 旅遊
9 教育
9.1 高等教育
9.2 中等教育
10 交通
11 著名人物
11.1 政治界
11.2 文化界
11.3 演藝界
11.4 軍事界
11.5 產業界
11.6 體育界
12 友好城市
12.1 梅縣
13 注釋和參考資料
14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清朝之前
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梅州就已有石斧、彈丸等生產工具,說明在該時期梅州已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了。
先秦時期,梅州為百越人所居住,由於稱之為「蠻夷之地」,因而諸侯爭霸並未影響到南方。直到秦統一六國,梅州才隸屬南海郡。秦末,在派來鎮守南疆的趙佗趁秦的腐敗脫離秦朝,建立南越國,梅州因而被南越王所管轄。到漢武帝時期,南越歸順西漢。此時南海郡分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及揭陽六個縣治,梅州歸屬龍川及揭陽。
至東晉咸和16年,梅州才有興寧成立縣治,其範圍包括了今興寧、五華全境及龍川、紫金的一部分,屬東官郡。梅州其他各縣則隸屬義安郡的海陽縣。此後,梅州市各縣治的成立,大都是先從海陽縣分出來的。最先從海陽縣分出來的是大埔縣,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建縣。接著於南齊設置程鄉縣,縣境包括今梅縣、平遠、蕉嶺全境及豐順部分地區,仍屬義安郡。直到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才設置敬州,此為潮梅分治之始,但只領程鄉一縣,興寧、大埔不在敬州的轄下。
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因敬州的「敬」字犯了宋太祖的祖父趙敬之諱,改名恭州,隨後又改稱梅州,仍領程鄉一縣,始有梅州一稱。此後,梅州之名幾經變更,或廢梅州,復置程鄉縣[3][4];或復梅州,轄程鄉縣[5][6]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直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立的直隸嘉應州(Kaying),才領屬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程鄉縣五縣,合稱嘉應五屬。
[編輯] 縣治史
梅州市所轄的市縣,在北宋初年,只有程鄉、興寧、大埔成立了縣治,其餘四縣,是宋以後才陸續成立的。
五華於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析自興寧置縣,取名長樂,初屬循州,明屬惠州。平遠縣的建立,是由於地處粵閩贛三省的交界,遠離府治,群盜常出沒其間,於是明嘉靖四十二年(l562年),從興寧、武平、上杭、安遠四縣相連的地方,各割出塊地成立縣治。因此地介於武平和安遠之間,故命名為平遠,初屬江西贛州府。嘉靖四十三年,歸還福建、江西省之轄地,與程鄉的義化、長田、石窟並興寧的大信等地,合為一個縣治,縣名仍為平遠,改屬潮州。明崇禎七年(1634年)割平遠的石窟、程鄉的松源、龜漿建鎮平縣。民國3年(1914年),因河南有一鎮平縣,並建縣在先,遂改名為蕉嶺。梅州最後一個建縣的是豐順,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83年),割潮州海陽縣的豐政都,揭陽縣的藍田都,大埔縣的白芒社和程鄉縣少數地區等地建豐順縣,隸屬潮州。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建立後,廢除了州府制,程鄉改名梅縣,連同原所屬四縣,統屬廣東省。民國三年(1914年),[7]廣東設潮循道,梅州市即屬潮循道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則歸屬廣東省粵東區綏靖專員公署。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省劃九個行政督察區,除豐順縣歸第五行政督察區外,梅縣、興寧、五華、大埔、平遠、蕉嶺六縣均歸屬第六區,1949年豐順縣改歸第八區,其餘六縣改為第九區。
另外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地勢險要,日軍戰機難以飛越境內的蓮花山脈而放棄對梅州的進攻,進而導致大量潮汕地區的難民翻越蓮花山到梅州避難,至今仍有一定數量的潮汕人分散在各市縣。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豐順才劃歸興梅專區,連同民國時第九區的六個縣,即為現在的梅州市範圍。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及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個專區,興梅7縣改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興梅專區從汕頭專區分出,成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編輯] 民族
梅州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在豐順縣有部分漢族潮汕人。除漢族外,還有少量的畲族,大多居住在豐順。歷史上畲族曾是梅州的原居民,與客家人相處和諧。然而到了元朝,朝廷為了平定起義,曾經在梅州進行鎮壓,導致畲族大量逃亡或混入客籍。
而因工作關係或婚姻嫁娶,在梅州市的少數民族,人口達1200人。[8]
[編輯] 行政區劃
梅州市行政區劃圖
梅州市現轄六縣一市一區,市政府駐地在梅江區。
市轄區:梅江區。
縣級市:興寧市。
縣:梅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
[編輯] 人口
梅州由於經濟欠發達,交通相對較為落後,因而有大量的梅州人前往珠三角地區務工。
梅州市各區(縣、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梅州市 15,908.00 4,111,000 5,033,594
梅江區 289.40 310,836
梅 縣 2,755.36 610,915
大埔縣 2,467.00 534,461
豐順縣 2,710.00 680,394
五華縣 3,226.10 1,269,561
平遠縣 1,381.00 256,288
蕉嶺縣 960.00 228,843
興寧市 2,104.85 923,300 1,142,296
[編輯] 地理
梅江夜景
[編輯] 地形
梅州市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處南嶺以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田少。主要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僅佔13.7%左右。境內的興寧盆地是粵東最大的盆地,面積達302平方公里。[9]
[編輯] 河流
梅州境內的河流大多為韓江水系支流,其中韓江在梅州境內長達343公里。
梅潭河,源於福建平和縣,經大埔縣注入汀江。
梅江被稱為梅州的母親河,發源於贛南,最終於大埔縣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匯合成韓江。
寧江、五華河等均為梅江在各市縣的支流,其中寧江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
[編輯] 氣候
梅州地處低緯度,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隱藏▲梅州(1953-2007)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 (°F) 18.4
(65.1) 19.2
(66.6) 22.5
(72.5) 26.7
(80.1) 30.0
(86) 31.9
(89.4) 34.2
(93.6) 33.8
(92.8) 32.0
(89.6) 29.1
(84.4) 24.8
(76.6) 20.4
(68.7) 26.9
(80.4)
平均低溫 °C (°F) 8.0
(46.4) 10.1
(50.2) 13.7
(56.7) 18.2
(64.8) 21.6
(70.9) 23.7
(74.7) 24.8
(76.6) 24.6
(76.3) 22.9
(73.2) 18.8
(65.8) 13.8
(56.8) 9.1
(48.4) 17.4
(63.3)
降水量 mm (英寸) 44.9
(1.768) 91.8
(3.614) 138.0
(5.433) 184.1
(7.248) 211.4
(8.323) 224.9
(8.854) 139.5
(5.492) 196.5
(7.736) 131.4
(5.173) 48.5
(1.909) 36.7
(1.445) 32.5
(1.28) 1,480.2
(58.276)
來源: 中央氣象台 2010年1月11日
[編輯] 經濟
梅州雖地處廣東省,卻因區位原因和交通落後而導致長期相對封閉[10],經濟並不發達,是典型的山區市。也有人認為,梅州人傳統的守舊觀念:陳舊的管理觀念、方法和制度,導致了思維的禁錮、目光的短淺和效率的低下。[11]
2003年初,梅州政府提出「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即「開放梅州、工業梅州、文化梅州、生態梅州」。
2007年,梅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10.6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978元。[12]
[編輯] 工業
梅州工業長期較為簡陋落後,長期以來一直以低加工度的自然資源依賴型的「偏重型化」結構為主體。建國初期,工業產值不足3000萬元,「九五」時期,梅州工業發展速度居全省最末,工業化率僅為28%,比當時全省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 而興寧八七礦難後,梅州的工業更加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煙草、建材、電力、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大工業產業,梅州捲煙廠是梅州最有實力的企業之一。工業的產業結構相比珠三角過於老化,難以競爭,甚至有工廠因生產能力有限而被迫辭掉千萬元的訂單。[13]
近年,廣東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將珠三角一些耗能相對較大、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遷移至東西兩翼經濟欠發達地區,並設立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工業開始發展。[14]
[編輯] 農業
梅州是農業大市,200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39.82億元。[15]。而今梅州的農業進入轉型階段,已建成水果、茶葉、南藥、優質稻、油茶、蔬菜、煙草、畜牧水產養殖八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沙田柚、茶葉等三高農業是梅州最有特色的農業產業,曾被譽為「中國金柚之鄉」和「中國單叢茶之鄉」,其中大埔「西竺牌」西岩單樅茶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平遠則獲得「廣東臍橙之鄉」稱號。
在2008年12月,梅州市政府組團參展在香港的「2008廣東梅州(香港)經貿農業旅遊招商推介會」及香港第43屆工展會。[11]這是梅州市第一次在香港舉辦大型招商推介活動。
[編輯] 信息產業
2006年梅州市信息化綜合指數及分項指標[16]
項目 指數或指標
信息網路普及率(網際網路用戶/百人) 2.51
電話普及率(電話機/百人,含行動電話) 59.07
廣播人口覆蓋率(%) 100
電視人口覆蓋率(%) 98.66
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腦數(台/百戶) 38.5
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於交通、通信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 21.3
信息化綜合指數(%) 47.02
[編輯] 文化
另見:客家文化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早在一千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因避戰亂從中原一帶南遷,先後五次大遷徙,經過江西、福建,其後在在粵東北定居,逐漸形成了客家民系的大本營。中原文化如建築、飲食在此得以延續傳承和弘揚光大,形成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梅州也因此成為客家民系的代表。
[編輯] 語言
主條目:客家話和梅縣話
梅州市幾乎所有居民講客家話,境內梅江區和梅縣的客家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客家話的代表語言。另外,在豐順縣有4個鎮(湯坑、湯南、留隍、東留)大約有11萬居民說潮州話。[17]雖然全境通行客家話,但各縣市區彼此間的語言還是有所不同,例如梅縣話只有一套塞擦音([ʦ]、[ʦʰ]、[s]),而興寧話則有兩套塞擦音(加上[tʂ]、[tʂʰ]、[ʂ]、[ʐ])。
由於地處廣東省,當地學生和年輕人對廣州話頗感興趣,經常聽粵語流行歌曲和收看香港電視劇。就連成年人都經常收看珠江頻道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和粵語新聞。
[編輯] 飲食
客家釀豆腐
主條目:客家菜
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州菜、廣州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其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就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原古韻一樣,梅州客家菜也同樣保留著中原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即「咸、香、肥」的特色。[18] 梅州菜具有菜味鮮咸,吃口脆嫩的特點。傳統的梅州菜主要為家禽和水產,喜用「三鳥」,即雞、鴨、鵝,口味略偏咸、油。梅州的特色菜或小吃有梅菜、鹽焗雞、客家釀酒、釀豆腐、麥芽糖等。另外各縣區也有各具風格的小吃,例如豐順的菊花糕、興寧的黃板,而其中大埔縣則更加出名,鴨松羹、薄餅等風味小吃被評為「廣東客家十大名菜」。經廣東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大埔縣被冠名為「廣東客家美食名縣」。[19]
[編輯] 建築
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並與窯洞、四顆印、四合院有中國四大民居之稱。
[編輯] 客家山歌
主條目: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傳達客家男女情愛、勞動之樂。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編輯] 漢劇
主條目: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是客家文化結合廣東文化的產物,也稱為「外江戲」、「興梅漢戲」,一般使用客家官話(客家口音很重的官話)。在大埔縣及周邊地區較為流行。
[編輯] 賞燈
這裡的賞燈並不是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賞燈只有興寧全境及五華部分地區才盛行。通常情況下,在興寧每個家族每年都要賞燈。賞燈從每年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六,最多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每個家族自定賞燈日期,一般每年都是固定的。部分家族從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左右,還會有一次「暖燈」。[20]
賞燈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興寧話「燈」同「丁」諧音)。 如果有小孩在去年出生,今年的賞燈則會被稱為「新燈」。以前由於受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一般只有生男孩才會賞新燈,不過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生女孩也開始有賞燈了。生了小孩的人家在賞燈時會舉辦筵席。
賞燈的高潮是「升燈」儀式,小孩家長會選取吉時把花燈掛在祖公廳的主樑上,謂之「升燈」。升燈時鳴放鞭炮,當晚還會組織舞龍等表演,直到深夜。[21] 賞燈當天有些地方會請「花燈」,接花燈時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領路,人們抬著用紙做的花燈,從後門走出圍龍屋,繞一大圈後在從正門回到圍龍屋,一路上會有2條龍燈跟著,一邊放鞭爆,一直放到回到圍龍屋把花燈掛起來為止。
另外,興寧龍北等地還有搶珠龍,龍田、合水一帶有香火龍活動。
[編輯] 旅遊
梅州作為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景優美,環境清新,深受省內及周邊省區的旅客,特別是自駕車一族的歡迎。由廣東省旅遊局主辦的首屆「選美廣東」評選活動中,梅州以13萬票當選為「我最喜愛城市」,「雁鳴湖度假村」則獲「我最心動景區」殊榮。[22][23]不過梅州在其它地方則鮮為人知,旅遊業尚未充分開發。
梅州市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梅江區的千佛塔、人境廬、客家公園、中國客家博物館、泮坑旅遊度假村,梅縣的雁南飛茶田省級旅遊度假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雁鳴湖旅遊度假中心,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旅遊區,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等。
[編輯] 教育
[編輯] 高等教育
嘉應學院
[編輯] 中等教育
梅州市十大重點中學(明星高中)中,中國國家級重點中學有一所,廣東省省級重點中學有四所,梅州市市級重點中學有五所,其中東山中學為梅州市最著名的重點中學(明星高中)。地區分佈方面,除梅江區有三所重點中學(明星高中)以外,其它每個縣、市只有一所重點中學(明星高中)。
2011年梅州市十大重點中學(明星高中)排名表:
1:東山中學(國家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718分--梅江區
2:曾憲梓中學(省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716分--梅縣
3:興寧市第一中學(省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708分--興寧市
4:梅縣高級中學(省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85分--梅江區
5:梅州中學(省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74分--梅江區
6:五華縣水寨中學(地市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67分--五華縣
7:蕉嶺中學(地市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52分--蕉嶺縣
8:平遠中學(地市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35分--平遠縣
9:大埔縣虎山中學(地市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23分--大埔縣
10:豐順中學(地市級重點中學)錄取最低分數--618分--豐順縣
[編輯] 交通
梅州的交通相對落後,近年開始逐漸有所改善。
205國道、206國道貫穿全市;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分別有梅河高速公路及汕梅高速公路。
廣梅汕鐵路和梅坎鐵路組成發達的鐵路網路。
梅州市內還有小型的機場—梅縣機場,有定期開往廣州、香港的航線。
[編輯] 著名人物
梅州古來崇文重教,近代以來梅州籍的大學校長有227名,將軍545名,中國兩院院士22名。
[編輯] 政治界
李光耀——新加坡共和國開國國父,前總理,前人民行動黨創黨秘書長,前國務資政及前內閣資政。
李顯龍——新加坡共和國現任總理,前副總理,前第二國防部長,前財政部長,前貿易與工業部長。
他信——泰國前總理,前副總理,前外交部長,前泰愛泰黨創黨主席,前正義力量黨主席。
英拉——泰國候任總理當選人,泰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為泰黨主席。前泰國總理他信最小的妹妹。
洪秀全——太平天國開國天王(皇帝),祖籍嘉應州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石坑鎮磜下村。
賴文光——太平天國遵王,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
羅芳伯——蘭芳共和國開國大唐總長(國王)。
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
葉選平——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廣東省省長,葉劍英長子。
黃華華——廣東省現任省長,中共廣東省委現任副書記。
[編輯] 文化界
宋湘——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 嘉應州(今梅州市)客家人,著有《紅杏山房集》、《不易齋集》、《燕台清蹄集》、《豐湖漫集》等詩文集。
黃遵憲——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李金髮——現代象徵主義詩人、雕塑家、藝術教育家和中華民國外交官。
丘成桐——著名數學家。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及沃爾夫數學獎得主之一。
鄒魯——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監察委員,著《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教育與和平》、《鄒魯文集》、《鄒魯文存》。
溫廷敬——近現代廣東著名學者、文獻學家。
鄒讜——芝加哥大學教員,著作有《文化革命和中國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與毛後改革》《文化大革命與毛後改革》等。
李宗吾——厚黑教主,祖籍廣東嘉應州長樂縣(梅州五華縣)。
[編輯] 演藝界
張國榮——是香港天王級明星在東南亞、華人社會、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客家籍演藝人。到目前為止他的成就無人客家籍演藝人能與他相比。
羅大佑——是台灣知名創作歌手、音樂家,有「華語流行樂教父」之稱,祖籍廣東梅縣。
黎明——香港演員、歌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
侯孝賢——是除李安之外臺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同時也是製片、編劇及演員 ,侯孝賢在1989年憑《悲情城市》贏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
楊德昌——台灣台灣電影新浪潮代表導演、編劇、演員,曾執導電影有《小朋友(動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羅傑承——香港電影導演,曾執導電影有《愛情白麵包》(2001年)、《富貴人間(1995年)》、《醉生夢死之灣仔之虎(1994年)》 。
邱雪梅——台灣知名的歌曲作詞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台灣電視公司歌唱節目《群星會》即為其所主持。
謝寧——1985年香港小姐冠軍。
楊思琦——2002年香港小姐冠軍、最上鏡小姐。
[編輯] 軍事界
黃鎮球——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總統府戰略顧問副主任委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羅卓英——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入緬遠徵軍司令長官,前廣東省主席,曾積極參與江西剿共。
范漢傑——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黃百韜——中華民國高級將領,第七兵團中將司令。
謝晉元——陸軍步兵少將率領八百壯士死守了四行倉庫四個晝夜,有效掩護主力部隊西撤。
丁日昌——清朝洋務運動主要人物,是近代偉大的軍事家兼政治家。
[編輯] 產業界
張弼士——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光緒時號稱「南洋首富」,資產高達8000萬兩白銀,而那時的清朝國庫年收入也才8000萬兩。
田家炳——香港一位企業家和慈善家。
曾憲梓——香港企業家,金利來集團主席,現任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編輯] 體育界
李惠堂——祖籍廣東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是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
李海強——香港足球員, 是公認的罰球王。
[編輯] 友好城市
維多利亞(塞席爾)
[編輯] 梅縣
鳩比市(模里西斯)
[編輯] 注釋和參考資料
^
http://travel.zhuhai.gd.cn/news/2009041 ... 095_2.aspx^ 《光緒嘉應州志》(卷四·山川)記載:「梅峰在城西門外(今梅城西郊),五峰錯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 熙寧六年(1073年)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 紹興六年(1136年)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
^ 元豐五年(1082年)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 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 梅州政府網站:歷史·文化[1]
^ 梅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民族人口語言[2]
^ 梅州自然地理 [3]
^ 梅州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速. 網易. 2006年11月15日 [2009-8-3] (簡體中文).
^ 11.0 11.1
http://bbs.southcn.com/thread-64847-1-1.html^ 來源:梅州市統計局[4]
^ 產銷兩旺卻拒千萬元訂單興寧電機廠急尋合作夥伴. 中國招商引資網. 2007年1月13日 [2009-8-3] (簡體中文).
^ 廣東已批准設立26個產業轉移工業園. 中國在線. 2009-08-04 [2009-8-4] (簡體中文).
^ 梅州加速融入粵港澳經濟合作. 新華網轉載南方日報. 2008年8月2日 [2009-8-3] (簡體中文).
^ 資料來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網站[5]
^ 梅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民族人口語言[6]
^ 梅州客家飲食文化小談[7]
^
http://www.airtofly.com/foodculture/016/07/005.htm^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204/799.shtml^
http://news.sina.com.cn/s/2005-02-22/11095168606s.shtml^ 梅州榮獲「我最喜愛城市」. 香港文匯報. 2008年10月17日 [2009-8-2] (繁體中文).
^ 梅州:我最喜愛城市 雁鳴湖:我最心動景區. 梅州日報. 2008年9月28日 [2009-8-2] (簡體中文).。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梅州市
梅州市人民政府信息網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2%85 ... E%E5%B8%82
- Attachment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