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河源市中心天際線
簡稱 河
別稱 槎城
河源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1600
下級行政區 1個市轄區、5個縣
設市時間 設古龍川縣:公元前214年
設河源縣:483年
設河源市:1988年
現任市長 彭建文
現任市委書記 陳建華
政府駐地 源城區
城市精神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地理
中心坐標 23°44′47″N 114°41′41″E / 23.74639°N 114.69472°E
總面積 15642平方公里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4位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人口
總人口(2009常住) 295.35萬人
人口密度 189人/平方公里
本地語言 客家話、東江本地話、閩南語
經濟
GDP(2009) 405.5億元人民幣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19位
人均GDP 13928元人民幣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17位
其他
時區 UTC+8(東八區)
郵政編碼 517000
電話區號 +86 (0)762
車牌號碼 粵P
網站: 中國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
河源市(官方外文名稱為Heyuan,郵政式譯名為Hoyün)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部與廣東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與惠州市毗鄰,西部與韶關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是為「南接珠三角、北連大內陸」的粵東北交通樞紐。是經國務院1988年批准設立的廣東省地級市之一。
河源市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客家先民的始源地[1],而水面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的萬綠湖位於境內,故被譽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2]。河源市總面積15642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295.35萬[3]。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3 氣候
4 行政區劃
5 經濟
6 人口、民族與語言
7 文化與社會
7.1 客家文化藝術
7.2 飲食文化
7.3 特產
7.4 民眾生活
7.5 大眾傳媒
8 旅遊
9 教育
10 交通
10.1 市內交通
10.2 對外交通
11 城市榮譽
12 著名人物
13 友好城市
14 注釋與引用
15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趙佗像(河源火車站廣場)
龍川學宮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閩、兩粵,直至印度支那地區內,雜居著種頻繁多的越人,故名之曰百越。與嶺南其他地區一樣,河源地區皆屬百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南越之地,置郡縣。趙佗於龍川築城置縣並駐紮軍隊,任首任縣令。其時古龍川縣為秦南海郡四縣之一,因其縣北有龍山穴,東江上游穿山穴而過得名。後趙佗稱王,嶺南被納入南越國領地。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置九郡,據《漢書•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下載:「南海郡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歷秦漢、魏晉,河源地區均屬古龍川縣、南海郡。這成為龍川縣被認為是今天整個河源市的歷史文化源流的一個佐證。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從龍川縣析置河源縣,屬南海郡。據《南齊書•州郡志》卷十四,廣州條下載南海郡領縣:「番禺、熙安、博羅、增城、龍川、酉平、綏寧、新豐、羅陽、高要、安遠、河源。」雍正《廣東通志•沿革》卷五則載:「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龍川置河源、新豐二縣,俱屬南海郡。」「河源」這個地名從此出現。建縣時縣境遼闊,包括今和平、連平、新豐、龍門、博羅等縣部分或大部分地區[4]。此後,河源縣曾先後隸屬梁化郡、循州、龍川郡、雷鄉郡、海豐郡、連平州、潮循道、東江行政公署,其中大部分歷史時期屬於循州(一度稱禎州,後改稱惠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過東江專區、粵東行政區、惠陽專區、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河源縣自483年至公元1987年的一千五百零四年間,雖縣屬區域多變,但建置未廢,縣治、縣名從未變更。在河源縣的建制沿革歷史上,對後來相對獨立而又密切相關的三大塊地區,即今惠州、梅州、河源三市版圖格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5]。
1988年1月7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93年11月8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改設東源縣。
從1996年起該地發掘恐龍蛋化石1萬餘枚、8具恐龍骨骼化石和168個恐龍腳印化石。2005年4月10日,正式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6]。
[編輯] 地理
東江(河源境內)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方,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27′。由於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對珠三角地區與粵北山區、贛南閩西地區的聯繫起著重要交通樞紐作用。
河源市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北略高、西南部較低,山嶺與盆地相間。東江、新豐江及其支流對其地形分布具有重要影響,在山間和東江沿岸,分布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適於耕作。河源市水資源豐富。貫穿全境的東江,是珠江流域在粵東的最大支流,市內87%面積屬東江流域,長約254公里,佔東江的總長度超過45%。該段東江水質的質素,2007年,東江河源段六個斷面水質良好,所監測的24項指標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而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在其境內,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萬綠湖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為河源市區居民的飲用水源。
[編輯] 氣候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07年主要氣候特點: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布不均。
隱藏▲河源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 (°F) 18.1
(64.6) 18.4
(65.1) 21.7
(71.1) 25.8
(78.4) 29.2
(84.6) 31.4
(88.5) 33.2
(91.8) 33.1
(91.6) 31.7
(89.1) 28.9
(84) 24.2
(75.6) 20.1
(68.2) 26.3
(79.3)
平均低溫 °C (°F) 9.1
(48.4) 10.7
(51.3) 14.2
(57.6) 18.7
(65.7) 22.1
(71.8) 24.3
(75.7) 25.1
(77.2) 24.9
(76.8) 23.5
(74.3) 20.0
(68) 14.9
(58.8) 10.4
(50.7) 18.2
(64.8)
降雨量 mm (英寸) 53.4
(2.102) 94.3
(3.713) 153.3
(6.035) 259.5
(10.217) 338.1
(13.311) 345.5
(13.602) 218.2
(8.591) 246.1
(9.689) 157.5
(6.201) 61.0
(2.402) 39.3
(1.547) 39.8
(1.567) 2,006
(78.976)
相對濕度 (%) 70 75 79 81 82 83 80 81 77 70 66 66 75.8
平均降雨日數 (≥ 0.1 mm) 8.0 12.5 16.4 17.8 20.1 19.5 16.7 17.8 12.6 6.1 5.3 5.8 158.6
日照時數 135.8 91.7 85.3 92.8 122.5 155.3 219.0 200.9 189.7 197.1 180.5 172.0 1,842.6
來源: 中國氣象局 2010年6月30日
[編輯] 行政區劃
河源市行政區劃圖
河源市管轄源城區一區、東源縣、連平縣、紫金縣、龍川縣、和平縣五縣,市政府駐地位於源城區。全市現設有98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和154個社區居委會。2009年各縣區的面積、行政區劃詳見下表[7]:
市轄區、縣 面積 行政區劃
源城區 362平方公里 4個街道、2個鎮
東源縣 4005平方公里 20個鎮、1個民族鄉
紫金縣 3621平方公里 20個鎮
龍川縣 3080平方公里 25個鎮
連平縣 2288平方公里 13個鎮
和平縣 2286平方公里 17個鎮
[編輯] 經濟
東江住宅區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05.5億元[8],人均生產總值13928元[9]。
農業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業為主,生豬、肉雞等畜牧業,柑橘、荔枝、龍眼、李子等種植業都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由於重視生態旅遊,林業的發展也非常速度。
傳統工業以礦產冶金、水泥、建材、水電等資源型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大於輕工業。河源位於東江中上游,而東江該段水質較為清潔,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影響包括東莞、惠州、廣州、深圳及香港地區的2,000多萬名居民。由於河源有責任保護水源清潔,因此長期以來該市在工業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10]。
2000年之後,廣東省出台政策推進產業轉移、加快山區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河源,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逐步加快。2003年6月,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和以模具為主的機械製造業相繼入駐。目前,河源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新電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以硬質合金為主的新材料和以生物製藥為主的新醫藥等「四新」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廣東新興高端製造業基地。[11]根據廣東省《關於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河源市的中短期發展定位為「建成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12][13]
在商業方面,市區和幾個縣城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源城區商業市場網路完善,流通通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區內酒店、商廈林立,伴隨旅遊業的興旺得到較好的發展。
[編輯] 人口、民族與語言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徽章
另見:客家人、客家話和東江本地話
河源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為純客家族群地級市[14]。畲族是為第二大民族,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著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除客家人和畲族人外以外,其他人口主要為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
河源市大多數地區通行客家話。其中市區、東源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等大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中片,紫金縣、龍川縣的小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台片興華小片。
東江沿岸多數地區通行方言被稱為東江本地話,即「水源音」,其歸屬語系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河源地區的客家人是在南宋至明期間進入贛閩粵地區,即第三次漢人南遷浪潮。到明末清初以後,客家方言區人口激增、北方不斷有移民遷入,又受到清初遷海政策的影響,客家大本營的居民便再次向外遷移。其中就有大量粵東客家人以及少量贛南人進入河源一帶,再經由東江遷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區,由此延伸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區,形成了今天的東江本地話方言區。東江是廣東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其下游是客方言區和粵方言區交匯之處。客家人和廣府人得東江航運之便,歷史上常有來往:廣府人到此經商、避難(如抗日戰爭期間),客家人到省城求學、務工,使河源東江沿岸地區受到粵語影響。2008年9月,以龍川佗城話為播音標準音的電視節目在河源電視台開播,東江本地話電視節目誕生。[15][16] 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逐漸形成,與韓江流域的客家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廣東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17]。
除客家話、東江本地話之外,河源市也有閩南語方言島存在,如源城區埔前鎮,就有若干村落通行閩南語。
截至200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48.98萬人,非農業人口82.09萬人,農業人口266.89萬人。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為111.05:100。常住人口295.35萬人,城鎮人口佔40.5%,鄉村人口佔59.5%。人口出生率20.85‰,死亡率7.02‰,自然增長率13.83‰,全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5.2歲。
河源市有海外僑胞共47萬人,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地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由河源市遷出至港澳台的同胞共有28萬人。
河源市各區(縣)面積與人口數據(2009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河源市 15,642.00 2,953,500 3,489,800
源城區 362 290,634
紫金縣 3621 780,914
龍川縣 3080 902,053
連平縣 2288 368,745
和平縣 2286 489,204
東源縣 4005 522,703
[編輯] 文化與社會
[編輯] 客家文化藝術
另見:客家文化
河源的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
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也有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18]。此外,河源地區不乏本地的民俗特色。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忠信花燈」,流傳於連平縣以忠信鎮為中心的幾個鄉鎮;在過去,連平縣陂頭鎮和紫金縣紫城鎮每逢春節,都要進行「紙馬舞」表演;連平縣元善鎮自明代以來,「香火龍舞」都有流傳;據史料記載,舊時以打魚為生的東江漁民生活清苦,但嫁娶場面非常隆重,有接花船、唱迎嫁歌的習慣,受此影響,清末時紫金縣古竹鎮沿岸和龍窩鎮韓江、琴江沿岸等地老百姓也模仿此類做法,叫做「花船舞」[19]。
客家鄉鎮圩日習俗也十分普遍。 在河源鄉間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墟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裡的日常生活用品運到墟場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早已把袋裡的錢捏濕了,鉚足了討價還價的勁頭往墟場趕,這是叫「赴墟」。買賣雙方完全了交易,帶著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散墟」。墟日的第二天叫「墟背日」,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里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一個墟日的生意做好準備[19]。
在建築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代表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據專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許多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式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有建於乾隆十七年(1749年)、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30多座,現這些古建築已被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遊人參觀,被認為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20][21]較知名的河源圍屋還有連平縣的德先樓、東源縣藍口鎮的樂村石樓。而四角樓作為客家民居建築中除土樓、圍龍屋以外的另一種增強村屋防衛功能的住居形式,以建於清末民初、黑瓦白牆的和平林寨四角樓最為知名。傳統的鄉村一般以宗族、家族為中軸建築住宅。人們選擇居住地點多是選擇依山傍水、向陽的所謂風水地。屋的座向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
在民俗方面,客家民俗總體上都是中原人的漢民族民俗,但相比之下,韓江流域的客家民俗除個別地區外,中原古民俗的痕迹比較多,尤其是在梅州、興寧一帶更為明顯,東江流域的客家民俗則有著不少畲族、瑤族民俗的烙印,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區這些遺俗更多。
[編輯] 飲食文化
另見:客家菜
河源菜是東江菜的典型代表[18],而東江菜是粵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河源屬於丘陵地帶,番薯、芋頭等粗糧種植廣泛,隨著人們越來越注意健康的飲食心理而大行其道。另外,河源人有個其他地區的人難以理解的飲食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動物內臟,雞、豬、牛等動物內臟,無不受河源人歡迎。這些內臟做成各種菜式,並得到市民大力推廣,漸漸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同時,河源還有「無雞不成筵」之說,取「雞、吉」諧音,表示吉祥,所以河源的大小宴席大多都有雞做成的菜式[22]。
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咸香鴨。其中「客家釀三寶」指代「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此外,「河源豬腳粉」、「紫金牛肉丸」、「八刀湯」,「和平牛肚胱」,龍川「車田豆腐」,連平「忠信田螺」,東源「三黃雞」,五指毛桃湯,炸油果,米糕等在當地亦聞名遐邇[22]。
[編輯] 特產
河源的土特產繁多,主要有:客家黃米酒、五指毛桃酒、龍川牛筋糕、米排粉、酸蘿蔔、萬綠湖天然礦泉水、龍川天然礦泉水、仙湖王茶、竹殼茶、火蒜、忠信花生、獼猴桃等。
[編輯] 民眾生活
近年來河源市經濟發展迅速,人均經濟指數與全國平均持平,但低於廣東省內平均水平,且貧富差距、城鄉差異較大。2010年城鎮最高、最低10%收入組收入差距近7倍;農村最高、最低20%收入組收入差距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645元。[23]
[編輯] 大眾傳媒
參見:廣東電視廣播
與中國大陸其他城市一樣,河源市的大眾傳媒由官方控制。
河源電台於1993年12月正式開播,現有FM91.1綜合頻道和FM97.8旅遊音樂頻道,信號覆蓋河源五縣一區以及周邊的惠州、深圳、東莞、汕尾等市部分地區。2005年3月9日,原河源人民廣播電台、河源電視台、河源市有線廣播電視網路中心、河源市廣播電視微波站、河源市廣播電視周報社和河源市電視廣告製作中心等單位合併,組建了河源廣播電視台。2006年,「河源電視公共頻道」開播,原河源電視台改為「河源電視綜合頻道」。2008年,河源市區一般家庭使用的有線電視網路,被轉為數字信號播送。
在報業方面,河源日報社發行中共河源市委機關報《河源日報》以及《河源晚報》,河源廣播電視台發行《河源廣播電視周報》。
2010年,全市擁有廣播電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1.9%;電視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2.63%。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2.37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9.12萬戶,2009年覆蓋率分別為44%和15%。2010年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3種,發行3564萬份[23]。
[編輯] 旅遊
萬綠湖一隅
音樂噴泉
河源市地處東江中上游,南嶺以南,山青水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河源市一直倡導生態旅遊,森林覆蓋率70.3%,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無酸雨的城市[24],以「萬綠湖」和「客家文化」為重點的河源市旅遊業有較鮮明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秀麗的山水畫卷,南國的恐龍故鄉,淳樸的客家風情,獨特的生態旅遊」。
新豐江水庫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又名萬綠湖,東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寶庫,是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龍川縣佗城鎮長期為古龍川縣治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正相塔、下塔、龍川學宮等重要文化遺迹;而龜峰塔作為老河源城唯一一座現存的古建築佛塔,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充滿濃厚的客家文化鄉村、客家圍屋建築群在境內廣泛分布。
在市區,文化廣場、茶山公園和鱷湖公園是市民進行休閒、戶外運動的主要場所。文化廣場位於兩江交匯處的市中心地帶,建於2002年,也是重大活動和儀式的舉辦地;而茶山公園依茶山傍新豐江,是觀看音樂噴泉的最佳地點。據記載,鱷湖已開鑿數百年,關係著河源城的「休戚」,「為城之興廢所系」。元末明初,河源數遭水患、寇患,待鱷湖修成後,「繞城之西而環其北,匯其東為鱷湖」,可以成為護城河,「歷千數百年而無患」。明萬曆年間李燾引桂山水至此,「汲其清以資飲食,挹其秀以興文運」。不久,鱷湖邊就建起了大量的宮、院、閣,如上城文昌宮、萬壽宮、天后宮、湖山書院、槎江書院等,一片「文運」勃興之象。可惜這些儒學建築,在後來的歲月中毀壞殆盡。[25]桂山、筆架山作為市民俯瞰萬綠湖和市區的登高聖地,與龜峰塔、鱷湖等文化遺迹被民間入河源八景之列。
顯示▼
檢 · 論 · 編
河源市旅遊資源
[編輯] 教育
河源中學教學實驗樓
東江教育城(大學城)是河源市目前一個重大的教育建設計畫。按照2007年市委、市政府的設計,東江教育城整體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估計可容納學生約10萬人;其中首期計劃建設6所5000人以上學校,容納在校學生約5萬多人。目前,東江教育城已建成學校5所,在校生達2.62萬人,已成初步規模[26]。
此外,發展高中階段教育亦是該市教育建設的另一個重點。2007年5月,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提出了5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1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的目標,預計投入資金28億元。因此,至2009年底,河源市新建了東源縣東江中學等高中學校5所,擴建了河源中學、和平中學等高中學校33所,累計完成新建和擴建投資72107.85萬元,完成新建擴建面積194032平方米[26]。
至2010年底為止全市共有小學1260所,在校學生25.51萬人;初中151所,在校學生16.87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和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9.96%和99.6%,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100%。高級中學15所,完全中學24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24萬人,毛入學率86.34%。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2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7258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41人,在校生11868人[23]。
顯示▼
檢 · 論 · 編
河源市中高等學校列表
[編輯] 交通
[編輯] 市內交通
一輛停靠在起始站的公交車
粵贛高速公路與河梅高速公路分岔點
河源市內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各縣城之間、縣城到市區,以及中心鎮到縣城、市區都實現了客運公交化。
市區公交車運輸趨於完善,原有17條公交車路線,從2010年8月開始逐步增開至21條[27]。
[編輯] 對外交通
河源市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河源市的龍川縣交匯,並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河源的高速公路和國道四通八達,構成了粵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2009年5月,通過城際輕軌連接河源市與惠州市的惠河城際輕軌項目正式起動。城際輕軌建成之後,河源市至廣州市、深圳市分別只需50分鐘車程,比現在的高速公路縮短一個多小時,河源市將正式融入珠江三角洲一小時生活圈[28]。
河源市鐵路幹線列表
名稱 通車時間 境內站點
京九鐵路 1996年 上陵、和平、東水、龍川北、龍川、佗城站、藍口、黃田*
義合、樓角*、仙塘、河源、白田*、新服*、埔前
廣梅汕鐵路 1995年 龍川、河源(主要站點)
惠河城際軌道 規劃中
注:帶「*」號站不辦理客、貨運營業
河源市道路交通幹線列表
標識 名稱 編號 通行時間 境內路段
105國道 105 連平
205國道 205 龍川—東源—源城
長深高速公路[29] G25 2003年—2005年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濟廣高速公路 G35 2003年—2005年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龍河高速公路 G4511 2005年 粵贛高速(粵贛省界—埔前)
大廣高速公路 G45 在建[30] 連平
汕昆高速公路 G78 在建[30] 龍川—和平—連平
廣河高速公路 S2 在建[31] 惠河高速公路
仁深高速公路 S27 規劃中[30] 連平
河源市東環高速公路 規劃中[32] 東源—紫金
汕湛高速公路 規劃中[30] 河紫高速公路
[編輯] 城市榮譽
河源市自1988年成立以來,經濟快速崛起而城市環境保持優良,近年來連續榮獲國家級和省級的一些城市榮譽。
以下是2000年以來所獲的部分主要榮譽列表: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頒獎機構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城市[11] 2007年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
中國十大休閒旅遊特色城市[33] 2009年 小康雜誌
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34] 2009年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35] 2010年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
國家衛生城市[36] 2010年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
廣東省園林城市 廣東省建設廳
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建設廳
[編輯] 著名人物
古成之——宋代開粵名宦。
李燾——明代雲南巡撫。
顏伯燾——官至清兵部尚書
江紹儀——清代文學家翰林院庶吉士。
歐陽俊——同盟會會員,東江革命軍總司令。
李悅義——倫敦大學政治經濟研究員。
阮嘯仙——廣東青年運動先驅和早期農民運動領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肖揚——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張其彬——中華人民共和國飛彈專家和衛星發射專家。
[編輯] 友好城市
馬來西亞亞庇(2010年6月24日締結)
中國鐵嶺(2010年7月10日締結)
[編輯] 注釋與引用
^ 田建川、張建華. 亞運火炬傳遞城市介紹——河源. 新華網廣東頻道. 新華社. 2010-10-25.
^ 房學嘉.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歷史人類學考察——以徐旭曾、東江、圍龍屋為重點分析. 客家研究輯刊. 2009 (1): 166-177.
^ 各市年末常住人口數. 廣東統計年鑒2010. 中國統計出版社.
^ 河源縣誌 [2010-07-19日].
^ 吳永章. 河源歷史地理沿革述略.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9-07-27.
^ 王雨吟、鄧道宇、謝雨. 廣東河源正式獲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中新網. 新華社. 2005-04-12.
^ 河源市行政區域一覽表. 中國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 2009-12-11 [2010-11-03].
^ 各市地區生產總值. 廣東統計年鑒2010. 中國統計出版社.
^ 各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廣東統計年鑒2010. 中國統計出版社.
^ 徐智慧. 河源:生態經濟崛起. 南風窗. 2010-01-09 (23) [2010-11-03].
^ 11.0 11.1 劉小杭、徐小瑜. 珠江東岸的萬綠明珠. 廣東新聞網. 2010-08-20.
^ 朱國良. 我市「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將打造數家年產值超百億企業. 河源日報. 2010-08-02.
^ 胡鍵、岳宗. 寧可發展的慢一些也要好一些准一些. 廣州日報社. 2010-01-13.
^ 客家風情. 河源旅遊網. 河源旅遊局. 2010-08-02.
^ 張維耿. 客家話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點.
^ 蔣安春. 河源話「親近」粵語. 河源晚報. 2010-01-12.
^ 鄔觀林. 客家的起源與形成. 客家古邑網. 易網科技. 2008-11-28.
^ 18.0 18.1 林舜薇. 客家文化的沿襲. MYP高中"領域周"活動系列報導.
^ 19.0 19.1 河源市情手冊. 中共河源市委宣傳部. 06 2010.
^ 河源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 中國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 2008-10-01.
^ 東源客家民俗博物館. 中國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 2008-10-01.
^ 22.0 22.1 肖麗漫. 素、野、粗、雜:河源客家美食注重養生.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7-09-28.
^ 23.0 23.1 23.2 2010年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3月30日
^ 張惠屏. 河源成廣東惟一無酸雨市. 深圳商報. 2009-03-26.
^ 凌麗. 鱷湖——槎城一顆汲清挹秀的明珠.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8-10-13.
^ 26.0 26.1 凌麗. 河源文化崛起: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10-11-11.
^ 河源新公交「五一」上路. 廣州日報. 2010-04-02.
^ 張惠屏. 河源將融入珠江三角洲一小時生活圈. 深圳商報. 2009-05-07.
^ 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進展
^ 30.0 30.1 30.2 30.3 董福軍. 八大重點項目最新「戰報」:5條高速公路明年將全部動工. 河源日報. 2010-09-20.
^ 廣州到河源將省半小時 廣河高速日前正式動工. 廣州日報. 2008-04-14.
^ 葉運枚、張文裕. 省交通運輸廳組織專家對河源市東環高速公路工可報告進行評審. 河源廣播電視網. 2010-09-10.
^ 2009中國(國際)休閒發展論壇獲獎單位. 2009中國(國際)休閒發展論壇官方網站. 小康雜誌.
^ 蘇達強、陳攀. 廣東省河源市入選「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候選名單. 央視網環保頻道. 中央電視台. 2009-12-07.
^ 鄧慧玲、梁賢東. 河源榮膺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中國環境報. 2010-09-15.
^ 謝素德. 六年努力結碩果 藍天碧水映槎城. 河源晚報. 2010-10-27.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河源市
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2%B3 ... 0%E5%B8%82
- Attachment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