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
牛雜河粉
牛雜是東南亞、廣東、香港常見街頭小吃,由牛的內臟煮成,包括牛胃、牛腸、牛心、牛肝、牛腎、牛肺、蘿蔔及牛沙瓜等等。通常以濃郁的柱侯醬汁調味。
牛內臟是比牛肉價錢便宜的食物,所以受平民百姓的歡迎。在煮食前,它的清洗工夫要比較多,否則會有異味; 從健康而言,它的膽固醇比較高。
[編輯] 起源
關於牛雜的起源,據稱是上古一位大王在先農壇親耕祭祀農神時,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當地百姓飢謹,立即下令屠宰親耕的牛,將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百葉、牛腸等放入鍋中。百姓食後醇正鮮美,味道甚好。至此流傳於山東等地。由於其蛋白質較高,營養豐富。且很容易被胃腸吸收,是有益於健康的絕佳食品,後被人們稱之為「牛雜碎」。
[編輯] 種類
常見的:
牛胃(香港通常把牛的四個胃稱為:草肚、金錢肚、牛百頁和牛沙瓜)
牛腸
牛肺
牛膀,即胰臟
牛肚,即瘤胃 (草胃或毛肚)
牛肝
牛腎
牛百頁,即重瓣胃
金錢肚,即網胃 (蜂巢胃)
牛沙瓜或牛傘肚,即皺胃 (真胃)
較特別和少有的:
牛薑(牛的喉嚨)
牛天梯(牛的氣管)
牛心頂(牛的心臟血管頭)
牛荔枝(牛的睪丸)
牛鞭(牛的陽具)
牛歡笑(牛的子宮)
[編輯] 參見
香港街頭小吃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9%9B%E9%9B%9C
- Attach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