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花
香港大嶼山的「山水豆腐花」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晉語稱作老豆腐,(註:官話中老豆腐指北豆腐),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兒),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鹵凝固,南方及晉語區則多使用石膏。
目錄
[隱藏]
1 由來
2 種類
2.1 甜
2.2 鹹
3 原料
4 製作
5 參見
[編輯] 由來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至少有三種不同說法: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的是「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而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編輯] 種類
豆花主要分為甜、鹹兩種吃法。一般來說,甜食主要分佈於華南、香港及台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
[編輯] 甜
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湯圓一起食用。
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更新穎的食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配以芝麻糊的「黑白」或加入水果汁例如芒果汁的「芒果豆腐花」。
除了從湯汁下手外,台灣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巧克力等的豆花,加上原本白淨的黃豆花,就成了三色豆花。
[編輯] 鹹
北方豆腐腦就調味來說大體有兩種形式: 一種為豆腐腦中加入「鹵」,一種是僅用作料調製。 還有每碗分開上籠蒸的蒸腦。
鹵漿中一般用澱粉勾得,內加黃花菜、毛木耳、海帶絲、紫菜等等。
調製類則一般調入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蔥花、蝦皮、花生末、香菜等等,據地域及個人口味變化極多。
喜食辣味的地區,如陝西、山西南部等地往往加入油潑辣子作為調味。
[編輯] 原料
豆花原料很容易得到,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台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鹵,還有人使用海菜粉。通常台灣及華南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編輯] 製作
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將少量(某些做法僅數滴)凝固劑沖入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
[編輯] 參見
豆漿
腐乳
杏仁豆腐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1%86%E8%8A%B1
- Attach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