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包 / 酥皮麵包
菠蘿麵包的外形,常見的波蘿包少有如此平均的表面
新鮮菠蘿麵包
菠蘿麵包,亦稱波羅包,是一種普遍的甜味麵包,源於香港。據說是原本稱為「俄羅斯包」。1960年代,因為菠蘿麵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因而得名[1],所以菠蘿麵包實際上並沒有菠蘿的成分。
菠蘿在台灣稱為鳳梨,亦即「有著鳳梨表皮的麵包」。
2011年二月,台北市糕餅公會號召全台糕餅業者投票,結果出爐,菠蘿、蔥花、紅豆、奶酥拿下「四大天王」,堪稱最台的麵包,其中菠蘿麵包以壓倒性的票數拿下冠軍。
菠蘿麵包沒有餡料。菠蘿麵包的產生一種說法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包子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成。菠蘿麵包外層表面的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麵包的靈魂,為平凡的麵包加上了口感,以熱食為佳。酥皮要做得香脆甜美,而包身則是軟身才好吃。外形亦與日本的蜜瓜包(或稱菠蘿麵包、甜瓜包,メロンパン)及香港的墨西哥包相似。
目錄
[隱藏]
1 香港
2 台灣
3 菠蘿油
4 其他變化
4.1 菠蘿麵包
4.2 菠蘿麵包
5 軼聞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編輯] 香港
菠蘿麵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餅店(麵包店)都有售賣菠蘿麵包,而不少茶餐廳與冰室亦有供應。一般作為早餐或點心食用居多。菠蘿麵包售價亦相當便宜,一般約港幣$1.5至$5不等,深受香港人歡迎。而除了在香港外,在南中國地區亦甚為普遍。
菠蘿麵包由於熱量、脂肪與膽固醇含量較高,曾被香港專家定為「十大不良零食」。[2]
[編輯] 台灣
在台灣販賣的菠蘿麵包與中、港兩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日本蜜瓜包的變種。雖然在外型上和港式菠蘿麵包相似,但是製作方式和味道並不一樣。外層的脆皮主要由類似餅乾的麵糰製作而成。
[編輯] 菠蘿油
一個「菠蘿油」
菠蘿油是從菠蘿麵包發展而來的食品,是將菠蘿麵包橫向切開夾著一塊厚切的牛油(或奶油)所組成。菠蘿油最好的吃法是將新鮮出爐的菠蘿麵包夾上冰冷的牛油,這樣牛油就會被菠蘿麵包的熱力影響而溶化在包身的中間位置,包身會被溶化的牛油變成金黃色,而食用時菠蘿油與菠蘿麵包不同之處是能夠吃出濃厚的牛油的香味。但由於加上了牛油,所以菠蘿油比菠蘿麵包的脂肪與膽固醇含量更要高一些。
香港很多茶餐廳都會供應這種食品搭配奶茶作為下午茶餐或早餐。一些茶餐廳更會將牛油連冰粒送上餐桌,好讓客人將牛油夾至菠蘿麵包時仍保持在最冰凍的狀態,以加強凍熱口感的對比。
不少香港電影、電視劇中也有菠蘿麵包及菠蘿油的出現,例子有本地動畫《麥兜菠蘿油王子》,以「菠蘿油王子」作為麥兜父親麥炳的綽號。
[編輯] 其他變化
[編輯] 菠蘿麵包
較為常見的菠蘿麵包
個別餅店或茶餐廳在菠蘿麵包上加上變化,創新、特色的口味層出不窮,如午餐肉菠蘿麵包、迷你菠蘿麵包、奶黃菠蘿麵包、紫菜菠蘿麵包、藍莓菠蘿麵包、紅豆菠蘿麵包、巧克力菠蘿麵包、椰絲菠蘿麵包及叉燒菠蘿麵包等,甚至還有真正有菠蘿蓉或菠蘿片餡料的菠蘿菠蘿麵包。
[編輯] 菠蘿麵包
與菠蘿麵包一樣,菠蘿麵包亦有各種加入內餡的變種。例如乾酪(芝士)菠蘿麵包、紅豆菠蘿麵包。另外亦有加入生果味道的哈密瓜菠蘿麵包、草莓菠蘿麵包等等。同樣的,亦有菠蘿菠蘿麵包。
[編輯] 軼聞
2005年,菠蘿麵包曾被提名為颱風名字,但落選。前香港天文台長林超英作為評審之一說:「若說『某某國家正被菠蘿麵包襲擊』,說出來太搞笑了。」[3]
[編輯] 參見
香港飲食文化
大牌檔
茶餐廳
泰昌餅家
祥興咖啡室
翠華餐廳
蛋撻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F%A0 ... F%E5%8C%85
- Attachments
-

-

- PineappleBun2.jpg (105.91 KiB) Viewed 100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