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封禁嘅熱論同要聞
Post a reply

受壓制嘅支那經濟增長火車頭

Oct 9th, '11, 09:54

受壓制嘅支那經濟增長火車頭

文 ◎ 王淨文


私企是支那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大陸城鎮70%的就業由私企提供,支那經濟過去30年真正最重要的推動者是支那的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然而在支那,官方卻不重視民營企業,甚至一直對私企帶有制度性歧視。

近年來支那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並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人把支那經濟的活力含糊地歸功於“具有支那特色的資本主義”,不過英國《經濟學人》在2011年3月刊登的《竹林資本主義》一文中稱,“支那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於自上而下的決策,還取決於自下而上的活動。就像德國有其強大的中小企業作為經濟的支柱一樣,支那也有很多欣欣向榮、私有化程度很高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的竹林資本主義。”

解決70%就業 私企已成經濟主體

相對於國家公有的國營企業,30多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大陸出現了大批非公有制的私有企業(私企)。私企以前以個人和家庭的“個體戶”為主,近十年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經過幾十年的國營企業改制,目前剩下的國營企業都是規模龐大、掌控經濟命脈的大型企業,所以一般大陸媒體所稱的中小企業,也就是私企。

2011年1月18日,據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複表示,2005至2010的“十一五”期間,大陸登記註冊的私營企業數量已經超過840萬戶,年均增速達14.3%,私營企業已經成為支那最大的企業群體,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54%。據估算,2010年底支那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8億,成為吸納擴大社會就業的主要管道。

從企業數量和資金規模上看,這五年間私營企業註冊資金年均增速20.1%,總額超過19萬億元。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戶,註冊資金超過1.3萬億元,較2005年底分別增長41%和133%。

從對外貿易來看,2010年支那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高於國有企業出口總額1倍以上,占全社會出口總額的30%以上,私企已經成為支那外貿的重要主體;另有數據顯示,2009年大陸私企在具備較高營運效率及競爭力的支持下,期內盈利增長17.4%,大大超過國有企業-4.5%的負增長。如今超過300家私營企業已在香港、新加坡及納斯達克等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總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包括阿裏巴巴、李甯、國美電器、玖龍紙業、支那蒙牛、支那旺旺及騰訊等大型民營企業。

從稅收上看,2010年個體私營企業完成稅收總額1萬1,173億元,五年年均增速達22.2%,分別高於全國和國有企業2.0和12.7個百分點。前不久官方首次公佈《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稱2009年央企上繳稅金1萬1,475億元,“近年來國有企業的稅負均值為27.3%,是私營企業稅負綜合平均值的5倍多。”不過有學者更正說,“國企的利潤來源於不繳租金”。在政策性歧視私企的大環境中,國營企業占盡所有好處,但給國家的貢獻卻那麼少,國資委還有臉來回顧。

在過去十多年間,大陸註冊私企的數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有學者推算,大陸未上市私企的平均淨資產回報率,比國營企業有限的4%高出至少10個百分點。前些年大陸官方對私企的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經濟統計數據也經常忽視私企的作用,不過隨著私企如雨後春筍般的暴增,目前連外國學者都認識到,大陸城鎮70%的就業是由私企提供的,支那經濟過去30年真正最重要的推動者是支那的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

夾縫中生存的支那私企

不過大陸官方一直對私企帶有制度性歧視。在支那80個行業當中,目前私營企業僅能參與42個行業。直到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才頒佈“新36條”,允許本土私營企業投資于能源、金融、物流、社會服務、通訊、國防及科技、公共房屋興建以及其他基建工程等行業。然而這個紙面文件到具體落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早大陸官方對私企實行“隻眼開、隻眼閉”政策,聽任其自生自滅。沒有多少法律監管,也就出現了各種亂象,如私企克扣工人工資福利等。不過最近一兩年,中共打著保護中低收入者、保護私企員工利益的旗號,推行《勞動法》的“最低工資制”,“工人工資集體協商制”、“裁員比例控制”等,表面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但無形中把本應政府做的事推給了企業,給私企經營者帶來巨大壓力。--->>>點評:呢個立論好有問題,直投講到好似啲老細唔使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噉!

據悉,2010年以來,隨著富士康等外企加薪24%,全國各地私企工人的工資都上漲了20~30%,加上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私企的製造成本都大幅上升,而產品價格卻由於全球經濟的衰退而無法上漲,這令許多私企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巨大困境。

對比西方國家,政府只是在宏觀上確定經濟發展大方向,對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並通過徵稅進行轉移支付和再分配,而在支那,國家設立的大量央企與國企,實質是“與民爭利”。--->>>點評:典型右翼口吻,替資本家講嘢。比如高房價的本質是政府利用土地向消費者徵收高額的稅,政府把自身承擔的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不加選擇的推向市場等等,這是政府的錯位。國營企業按理是由全體人民共同擁有,國企的高額利潤應該平分給全體人民,把錢用在失業救濟和養老保險上,如今當局卻把這些重擔都推給企業主,政府表面上是名利雙收了,但最終這些還是會由企業轉嫁給員工。--->>>點評:前邊嗰句冇問題,後邊嗰句就變晒味!擺明將私人老闆要承擔嘅責任推晒落國企度,佢哋自己所賺嘅錢就可以一條毛都唔使出,袋袋平安。

沒有法律監管,也就沒有法律保障,這令私企的正規募資成為泡影。大陸媒體報導說,2009年3月,支那的總體銀行貸款只有13%流向私人公司。而作為對比,非公有經濟產生了支那經濟支出的三分之二。私企為了生存發展,不得不向民間借取高利貸,利率從18~200%,而且很少有兩年以上的長期貸款。

非公有經濟產生了支那經濟支出的三分之二,然而支那的總體銀行貸款只有13%流向私人公司。(AFP)

在《支那經濟缺什麼》一書中,作者朱敏彙集20位主流經濟學家和高層智囊對支那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讀,指出支那存在政府“定位分工上的錯位,管理執行中的越位,對內保護上的缺位”。他說:“支那的很多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實都繞開了國企,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最低工資、社保、失業、審批、索賄、勞動糾紛等等這些反映經濟問題的名詞似乎變成了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專利。對於國企,行政和司法都繞著走,對於私企,政府卻是又愛又恨的緊盯不放,因為它們既是解決就業的主力,又是政府的財稅源泉,甚至是官員“私房錢”的保障。國企不改,一半的經濟已陷入泥潭,私企不放,另一半的經濟必將奄奄一息。這就是支那經濟的全部問題。”

不重視私企 印度將超過支那

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黃亞生是研究支那與印度“龍象之爭”的知名學者,2003年他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印度裔教授韓太雲(Tarun Khanna)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發表了一篇醒目的文章《印度能超越支那嗎?》引起世界關注。印度全國引進的外資不如上海一個城市,但在沒有多少外援的幫助下,印度經濟穩定地持續增長。印度成功的經驗是在金融體系和法律制度上,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短短幾年就培養了一大批世界級的國際大公司。

然而在支那,政府卻不重視民營企業。一個簡單的例子是,2004年全國人大才通過憲法修正案,提出對私有投資者的產權保護,而外資企業卻早在1982年便已獲得同樣的保護,兩者相差了22年!

同樣在貸款方面,1980年代,25%的私企能獲得官方貸款,1990年代下降為19%,而到了現在,據北京大學調查,僅有15%中小企能從銀行借到錢,剩下的一半以上就得依賴民間借貸。今年銀行又把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要求,從過去企業資本至少500萬提高到1200萬,這樣更多私企得不到銀行貸款,就可能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由於沒有相應的法律,民間借貸游走在高風險的高利息的環境中,其利率至少是官方的4~5倍,由於缺乏資金,私企只能搞短平快的小項目,無法完成產業的升級換代,最終只能在產業鏈的最低端掙扎。

Re: 受壓制嘅支那經濟增長火車頭

Oct 9th, '11, 09:56

相當唔讚同文中嘅部份立論。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