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大粵女性嘅風姿
Post a reply

順德媽姐

Jul 6th, '12, 11:41

順德媽姐


媽姐,又寫做馬姐,係一種女家傭。喺1930年代,因為外地機織發達,中國廣東順德手工絲綢業式微。當地一啲本來以繅絲為生,梳起唔嫁嘅自梳女,為咗維持生計,就到南洋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同埋香港、澳門打住家工,呢啲女傭就叫做「媽姐」。
目錄 [收埋]
1 打辦
2 梳起唔嫁
3 種類
4 參考
5 出面網頁
打辦 [編輯]

媽姐通常梳住條長辮,平時着白衫黑褲。媽姐一個別名叫土鯪魚,呢個別稱有幾種講法,一說土鯪魚唔會大肚,似媽姐嘅優美身段,二說係媽姐嘅長辮似土鯪魚身上嘅黑線,最後土鯪魚一條身,媽姐終身唔嫁,亦都係一條身(獨身)。
梳起唔嫁 [編輯]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咁講:梳起儀式嗰日,媽姐換套新衫,先拜當天祖先,之後喺觀音發誓唔嫁,佢緊住喺啲好姊妹面前,對鏡將條辮梳成一個髻,一經「簪花」,側邊嘅姊妹就燒炮仗,代表大吉大利,佢跟住跪喺觀音面前,「叩謝神恩」,梳起嘅儀式就禮成,姊妹姊妹一齊去食返餐。
梳起嘅女仔冇家室,怕死咗之後冇人拜,會變成「無主孤魂」,一就響在生嗰陣買定個長生位畀自己,唔係就畀錢人家買個老婆嘅名份,死咗之後可以靈位入祠堂,不過係唔會去「夫家」住,唔洞房、亦唔生仔,行完禮就返娘家,啲人叫呢隻做「不落家」。
種類 [編輯]

媽姐可分為五類,依職級順序:
近身:即侍女,係至高級嘅一類,薪水亦至高
湊仔:即褓姆,負責照顧少爺仔
煮飯:即家廚
打雜:即雜務
一腳踢:至低級嗰種,即係乜都要做,工作量最大,人工至奀,多數係新人
隨住自梳習俗嘅式微,年老嘅媽姐又陸續退休,加上有好多外籍家庭傭工,而家只有少數後生嗰陣已經照顧僱主一家嘅老媽姐仍然同僱主一家一齊生活。
參考 [編輯]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周樹佳,天地圖書有限公司,ISBN 978-988-211-623-8 第110頁。
出面網頁 [編輯]

從「繅絲女」到「順德媽姐」── 一個式微女性行業的社會分析
《老香港:东方之珠》:“七姊妹”故事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5%AA%BD%E5%A7%90

----------------------------

媽姐


媽姐(讀作馬姐),是指紮起大鬆辮、身穿白衣黑衭(白色大襟衫和黑色香雲莎即黑膠綢到腳眼長的吊腳褲)、來自廣東順德的女傭。
1930年代,順德絲綢業式微,當地一些本來以繅絲為業的自梳女為了維持生計,就到南洋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或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這些女傭稱為「媽姐」。
媽姐們數人集結為社,也稱姑婆屋,新加入的,都要通過自梳儀式,紮起一條大鬆辮,終身不嫁,穿白衣黑褲。有一個別稱叫「土鯪魚」,這個別稱沿於:
土鯪魚不會大肚,因為媽姐終身不嫁
土鯪魚一條身,(單身)
土鯪魚的歇後語是「多骨惡啃」,「繞(骨刺)口杉(木剌)手」,粵人街市慣用語,即是難於處理,意指難於追求。五、六十年代香港,仍有很多媽姐到街市買餸。當時香港街市佬多為石歧人。
[編輯]家傭分類

一般依職級順序:
近身:即侍女,是最高級的一類,薪金亦最高
湊仔:即褓姆,負責照顧小主人
煮飯:即家廚
打雜:即雜務
一腳踢:最低級的一種,即甚麼工作都要做,工作量最大,薪水最低,多是新人
住年妹:是媽姐的預備班,即十多歲毫無當媽姐經驗的少女,也經常是在家媽姐的女兒或親友,通常祗供住宿及三餐膳食,大多數當主人的年幼少爺、小姐的近身,逐步學習媽姐的日常一作,獲得主人認同後當上正式媽姐
辛亥革命後,主張男女平權,反對家奴(從僕)制度,很多媽姐返回家鄉而自梳習俗亦追隨時代消失,反而在香港,九十年代仍然有少數年輕時已經照顧僱主一家的老媽姐,繼續與僱主一家一起生活。現在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新的家庭多數聘請外籍家庭傭工。六十年代開始,香港媽姐因為種種關係離開僱主,又不願意返回順德,於是集結一起組織齋堂,現在荃灣的芙蓉山,及大嶼山羗山之東南觀音山,都留有一些歷史。
2011年港產電影《桃姐》中,由葉德嫻飾演的媽姐「桃姐」,養大由劉德華飾演的少主,主僕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葉德嫻更憑該電影榮獲威尼斯影后。
[編輯]外部連結

從「繅絲女」到「順德媽姐」── 一個式微女性行業的社會分析
《老香港:東方之珠》:「七姊妹」故事
《媽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A%BD%E5%A7%90

----------------------------

自港府1920年代禁止“妹仔”人口买卖后,大户人家就流行请妈姐长住家中,打理家务及照顾少主等,赌王何鸿燊家族、永隆银行前股东伍絜宜家族等名门望族的子孙,都是由妈姐带大。有些家庭对待妈姐如至亲,在她们失去工作能力后仍让她们留住家中,何鸿燊家族就经常携同年老妈姐出席活动。

  明报专讯,对妈姐文化素有研究的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说,妈姐起源于1920年代,风行于1930年代,开始时主要由外籍家庭聘请华人女工当工人,其后名门望族争相仿效,所以妈姐又称“打西人工”、“打住家工”或“打工妈”。

  分工细学徒制 10多岁学起

  郑宝鸿说,当时大户人家多是一间大屋住几房人,有的甚至请逾10名妈姐打理家务,分工精细,有人专负责煮食,有人专洗烫衣服,若一个人负责所有工作的就叫“一脚踢”,最高级是陪主人出入、行街的“近身”。妈姐还有学徒制,小女孩10多岁就到大户人家学做“住年妹”,做得好才可升做“近身”。

  30年代内地政局动荡,很多在顺德养蚕为生的青年妇女逃难来港,纷纷加入妈姐行列。当中以顺德凤城的妈姐,因厨艺了得特别受欢迎。郑说﹕“以前大户人家会在家中摆酒请客……大良野鸡卷、榄仁炒牛奶、炸蟹钳等都是顺德妈姐的拿手小菜!”

  主人家道中落 倾囊接济

  妈姐“梳起唔嫁”的传统则来自顺德以养蚕为生的妇女,因为她们自己能挣到很多钱,往往眼角高看不起普通男人,但也有小部分妈姐会嫁人。

  妈姐食宿全在主人家,所挣的都可储起,有的甚至会在主人家家道中落的时候倾囊接济主人。郑宝鸿慨叹,妈姐和现代外佣大不同,前者尽其一生侍奉雇主,外佣则为数年合约,做完便走。

史泰祖太太﹕妈姐陪拍拖 母呷醋

  “妈姐”虽说是以往大户人家的工人,但大多与小主人情同母女。由妈姐一手带大的史泰祖太太陈尚欣,与家中几名妈姐关系密切,小学考获佳绩,妈姐即倾囊送赠名表,大学时与男朋友即现任丈夫史泰祖拍拖时,更让妈姐陪伴在侧,笑说当时“惜妈姐多过阿妈,搞到妈咪不满!”

  陈尚欣家中有四姐妹,家人请了3个妈姐打理家务,一个负责煮饭,两个负责照顾孩子。负责照顾她的叫梅琼,也和她最亲近,她爱叫那名妈姐“阿妈(音“麻”)”。她母亲是学校的副校长,管教很严,相反“阿妈”就对她溺爱有加,“我做什么她都赞好,有好东西都会留起给我吃,上街她又帮我着衫扮靓,所以好亲她”,亲近程度更一度令陈妈妈要在亲友面前诉苦。

  考获佳绩 “阿妈”倾囊赠名表

  以往的妈姐多“梳起唔嫁”,没有家人,就往往把少主当成儿女看待。有一次陈尚欣小学考试考得好,“阿妈”就用积蓄为她买了一只相等于现代劳力士的梅花牌学生表,让她戴上学“威威”。虽然经历过10多次搬家,又试过移民外国,但她至今仍保存着那一只手表。可惜“阿妈”在她升初中时病逝,未能见证她出嫁。

  “阿妈”以往经常带陈尚欣四处游玩,由被视为三教九流的九龙城木屋区到佛门清净地宝莲寺,“阿妈”走到哪都带着她,令她虽出身大户人家,但亦认识及体验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曾经照顾史太的3个妈姐都已去世,而外婆的90多岁“近身”妈姐现居庵堂,家人仍不时前往探望。

----------------------------

“妈姐”不知道还有多少顺德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30年代,顺德妈姐曾风行香港,成为香港有钱家族生活一个不能缺少的角色,而大部分的妈姐都是来自顺德的自梳女。随着时间的远逝,“妈姐”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近日,“妈姐”又因香港电影《桃姐》而成为了大家讨论的对象,电影把顺德妈姐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电影《桃姐》讲述顺德自梳女的故事

  9月10日,叶德娴凭借《桃姐》夺得威尼斯影展影后,成为是继1992年巩俐之后,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女演员。电影《桃姐》根据香港电影人李恩霖个人真实经历改编。身为仆人的桃姐是李恩霖家工作了60年的妈姐,上了年纪她突然中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留港发展李恩霖担负起照顾桃姐责任。在过程中意识到桃姐不仅仅是他们家的一位仆人,而是情如母子一位家庭成员。

  桃姐的经历是当时大部分顺德自梳女的经历。对此,顺德区政协委员叶中平在其微博上评论说,桃姐是就是顺德妈姐的缩影。据了解,30年代内地政局动荡,很多在顺德养蚕为生的青年妇女逃难来港,纷纷加入妈姐行列。

  对妈姐文化素有研究的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说,妈姐起源于1920年代,风行于1930年代,开始时主要由外籍家庭聘请华人女工当工人,其后名门望族争相仿效,所以妈姐又称“打西人工”、“打住家工”或“打工妈”。

  她们当中大多是“梳起唔嫁”的女子,当中以顺德凤城的妈姐,因厨艺了得特别受欢迎。郑宝鸿表示,以前大户人家会在家中摆酒请客,而顺德地道小吃,大良野鸡卷、炒牛奶、炸蟹钳等顺德妈姐的拿手小菜都受客人喜爱!

自梳女回乡度晚年,期待恢复“名分”

  妈姐食宿全在主人家,所挣的都可储起,有的甚至会在主人家家道中落的时候倾囊接济主人。郑宝鸿慨叹,妈姐和现代外佣大不同,前者尽其一生侍奉雇主,外佣则为数年合约,做完便走。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对待妈姐如至亲,在她们失去工作能力后仍让她们留住家中,比如何鸿燊家族就经常携同年老妈姐出席活动。

  上个世纪,不少年轻出去海外或港澳打工的妈姐开始回乡度晚年,部分的自梳女回国后居住在家人或亲戚家中。据悉,目前顺德尚有近70名自梳女,主要散居在均安镇和杏坛镇,她们大多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籍华人,年纪最小的也已过80岁,最大的103岁。

  年轻时到海外去打工,年老后她们返回家乡,并决意在祖国颐养天年。但由于国籍关系,她们难以购买社保和参加本地居民医保等,这给她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由于自梳女们的情况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申请条件,恢复国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顺德前后有15位自梳女恢复了国籍。但仍然有部分自梳女还在等待祖国给她们一个“名分”。
Attachments
5344_101423_1.jpg
5344_101423_1.jpg (37.31 KiB) Viewed 90 times
101832205.jpg
101832205.jpg (46.67 KiB) Viewed 90 times
c355985093771f017fac0e77f7c2f0ce.jpg
c355985093771f017fac0e77f7c2f0ce.jpg (107.5 KiB) Viewed 90 times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