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式帆船
粵式帆船俗稱“大眼雞”。
-------------------
广船的发展起源于渔船,成型于唐代的商船,发展于明朝的战船,普及于清代的各式战船、商船和渔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俞大猷等在广州领兵抗倭时,利用浙闽艚船图式,吸取新会横江和东莞乌艚船的长处,使广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战船船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后人誉为中国四大著名船型之一。
明清海禁期间,粤地因澳门成为走私海商的庇护和中转地走私成风,广船的建造在期间反而得以延续及发展。清代海禁开放后,广州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式帆船吸收了西洋帆船优点,达到最鼎盛的阶段,著名的广东米艇及武装华南商船就是令西方世界印象最深的广船。
时逢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的东方之旅将于7月18日到达中国广州,广州市鼎力打造的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游船,将作为自南沙港码头往内港引航船相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登上这艘停泊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码头号称中国第一艘有风帆的仿古游船看个究竟,并对其广船特征做一些专家点评。
清中叶后近代广船的主要特征:
1.船体主要用材为热带硬木类的坤甸、厚力和樟木。
2.船体底型为V形尖底和U形圆底,适合外海航行。
3.以风帆为主要动力装置,帆装大多为硬式斜桁扇形帆。橹和桨用于辅助推进,船舷外设有橹桥。
4.船艏尖而低,船艉圆满而高翘,其刀锋型船艏特征来自西洋船。
5.装置可升降不平衡多孔舵。
6.运用披水板减少船舶的横向漂移。
7.使用2至3对钢丝索侧拉桅杆增加固定作用。
由于金华兴号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大型广式传统帆船,以其为参照系回过头来审视对比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便是唯一的选择。
出身
金华兴号
2004年5月,一艘依然还在从事渔业生产的“金华兴号” 在福建南部的东山湾被七海扬帆项目考察人员发现。
这艘三桅木质老帆船船长26.66米,船宽7.1米,型吃水1.6米,头桅高16米,主桅高21.5米,后桅高10.5米,排水量约为200吨,使用风帆为唯一动力,未安装任何任何机械动力和电子设备。
据考证,金华兴号属于广式帆船体系的掺缯拖网渔船,其既使用牵风网进行单船舷边桁杆浮拖,也可用于双船拖网,在鱼汛淡季时从事载货运输。金华兴号的整体线型和甲板面建筑与清代中叶的武装华南商船及广东米艇十分类似,保留了自清代以来广式帆船在战船、商船和渔船之间转变的印迹。
作为中国沿海最后保留下来的一艘大型传统帆船,金华兴号展示了广式风帆海船最成熟、最完美、亦即最后的形象,为广船的起源、演变和兴衰变迁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
2003年6月,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Ⅲ号”在哥德堡市成功下水,建成后计划按照250多年前的航线重复一次东方之旅,广州是其到达中国的第一站。为了迎接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到达广州,退役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给广州市领导写了一份建议书:“依照国际海上船舶交往惯例,我国似宜有一艘相应的中华仿古木帆船,去港外迎接并引导外国船至停泊地。” 这一愿望,得到了广州市各方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促成了‘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的建造。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是一艘150客位的柴油机推进仿古游船,外形用木包裹船长48米、宽12.8米,型深3.6米,排水量达625吨,航区为A级,总投资1400余万元。船高三层,底层设“海上丝绸之路展厅”、“古船货舱陈列室”;二层设中心舞台,第3层为贵宾舱以及观光甲板,尾楼上方为露天休闲甲板。船上装有三根铁制桅杆用来张挂装饰性的风帆,其中主桅高32.5米。
完成对“哥德堡号”的引航任务后,“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将回归其本来面目,投入珠江游,将开辟一条途经南海神庙、黄埔军校、琶洲会展中心、新电视塔等城市景观的旅游线路。
用料
金华兴号船体主要用材为热带硬木类的坤甸、厚力和樟木、相思、松木、杉木等木料。木质壳板和面板与梁柱之间用铁钉固定,木板之间用桐油、壳灰和竹丝或麻丝捻缝。桅杆用材头桅采用桉木,主桅由槽木与杉木相接,后桅为杉木。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船体采用武汉钢铁厂出品的钢材,焊接成形,水线以上船体外形用木包裹。
船型
2004年12月,金华兴号进入珠海中富船厂的干船坞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这是我第一次得以看清她的全貌并进行近距离观察和测量,尽管成本较为高昂。从
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其船体底型为前尖后圆,典型的近代广船特征,与前面提到的华南商船十分相似,适合外海航行。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船则是平底的,毕竟只是用于在珠江内缓速行驶,追求较大的初始稳定性对提高舒适度减少游客的晕船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广船特征就让位于商业利益了。
帆装
具有帆骨支撑的硬式风帆是中国帆船最具魅力和值得骄傲的特征。从早期的篾帆到后来的布帆,在逆风航行时表现尤为突出,金华兴号的最小近风角甚至可以比拟现代西式休闲帆船。硬式风帆的另一个优点是遇到紧急状况需要落帆时十分快捷方便,帆索一松即刻完成;而西式横帆船收帆时则要水手爬上桅杆一一将每片帆布卷起,费时又危险。这只有以船为业的水手们体会最深,毕竟性命攸关,不同于学者们在书斋里的想当然。
中国式硬式风帆在中西结合的东南亚帆船上风靡几个世纪,今天泰国巴蒂亚的游览帆船,咋一看还经常被认为是十足的中国帆船。澳门十九世纪时最著名的船型 Loucha,就是就是中国帆和西式船体的最佳集成,今天我们也可以从澳门的游览帆船看到Loucha的身影。
广船的硬式风帆多为斜桁扇形半平衡帆,宽度可到船宽的两倍多,面积大,动力强劲。
-------------------
http://www.blogoutdoor.com/user1/426/ar ... 24240.html-------------------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研究中国帆船嘅外國學者在香港以外拍摄的广东帆船。
- Attachments
-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研究中国帆船嘅外國學者在香港以外拍摄的广东帆船.jpg (45.02 KiB) Viewed 102 times
-

- 金华兴号.jpg (33.04 KiB) Viewed 102 times
-

- 1.jpg (29.69 KiB) Viewed 102 times
-

- 3.jpg (14.98 KiB) Viewed 102 times
-

- 4.jpg (22.25 KiB) Viewed 102 times
-

- 5.jpg (31.16 KiB) Viewed 102 times
-

- 6.jpg (39.18 KiB) Viewed 102 times
-

- 7.jpg (28.4 KiB) Viewed 102 times
-

- 8.jpg (8.41 KiB) Viewed 102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