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港澳反支殖新訊
Post a reply

港獨啊,港獨

Jul 9th, '13, 10:51

港獨啊,港獨

自由撰稿人 呂意

更新時間 2012年11月1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46

香港中文大學最新調查便顯示香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例是16年來最低的。
有一句粵語的歇後語是: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意思是崩嘴人想喚狗過來,但因為他聲音和其它人不同,狗聽到後覺得害怕,不敢向前,阿崩更焦急,繼續大叫,最後把狗嚇跑了。
意思也很簡單:做事方法不對便往往事與願違,現在一些所謂的 「不要搞港獨」的聲音,正是這樣的狀態,「不要港獨」的聲音罵得兇,結果這些聲音卻把更多人想到這個方面,就算不是要香港獨立,卻多了人想到移民他方。
當親建制、親北京和前大陸官員重量級人物嘗試叫港人不要支持 「港獨」、要做好中國人,香港中文大學最新調查便顯示香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例是16年來最低的。
這個調查結果表示,更多的被訪市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越年青的被訪者越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抗拒中國國旗及國歌的人也增加了。
這樣又如何? 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不代表是港獨支持者,可有些人就是要裝作不明白這一點。
「人心回歸」
身份認同可以是個人情感層面的一回事,沒有付諸行動的逼切性。但中國大陸的《環球時報》立即發表評論文章,批評香港中文大學這個關於港人身分認同的民意調查,認為大學應該少做這些 「玩弄香港人中國人」概念的調查,因為不利中港關係。
結果,這個調查反而得到更多人的留意,評論令更多人反感,因為觸及了學術自由的界線,讓那些早前反對強推國民教育等的負面情緒又再度一湧而來。
在回歸前負責港澳事務京官魯平和陳佐洱等,突然非常關心 「港獨」,又說見到七一時出現的「港旗」感到痛心,魯平批評鼓吹港獨是傻瓜,但大部份香港人其實沒有任何感覺,對於不少人來說,那些只是無傷大雅的個別事件而已。
這些文章和那些大喊港人人心要回歸的聲音一樣,就是要港人配合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 的「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香港人一定能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這是否衝著港獨爭論而來,真是胡錦濤才知道,但大部份香港人是不會對這些話有感覺的。
旅遊證件
但有些親北京人士就是怕港人不夠留意時事,如有政協代表便說上街揮舞殖民時代的英國旗是叛國、分裂國家行徑。這些「小事當大事」的情緒話,究竟是要說給誰聽?言論只會讓更多港人反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社會已經越來越多人討論港獨,一些被視為意見相對保守和中產網絡討論區,往往少談政治,最近也開始就這個題目作討論。
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時候,香港身份、國籍問題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對未來擔心而不想留在香港,可是在十多年後,所謂的國籍,對於大部份人來說並不重要,反正都是住在香港,拿那國護照是要看免辦旅遊證件的國家數目。
就像近日便有討論比較香港和台灣護照,大談到美國不用簽證的事。這些討論是否代表要外國勢力介入,或是要求香港獨立呢?
「中國人」和「大陸人」
香港人身份在這些年來,因為不同的政治事件及社會運動而對身份多了自覺,像保衛皇后碼頭、菜園村、新界東北地區是否要和深圳融合發展等都喚醒了香港本土意識。
再加上「西環(中國政府在香港的辦公室)治港」、內地人是「蝗蟲」論調所造成的對立情緒,確是讓不少人更著緊香港人這個身份。
可是如果細心一點,在香港很少聽到「我不是中國人」而多是「我不是大陸人」。「大陸人」這三個字,對於不少人來說,帶點不文明的氣質,同樣,最新的叫法「強國人」也有相似味道。
相反,對於「中國人」這三個字,卻是較為中性,當然近日有人表示「不是中國人」,又如何?也是他們的個人選擇。
而近日各方就港獨的批評,令更多人反思何謂香港人、中國人。這樣的情況對於年輕的一輩,因為他們沒有經過主權移交前那一段時間就身份認同的爭議,這些聲音卻成為他們身份認同的一次重要洗禮。
經過這幾年香港的政治發展,年輕人會傾往那個方面?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