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人權、我粵民主
Jan 30th, '10, 05:58
29-1-2010
香港《蘋果日報》
社運本是尋常事香港人不知從何時起變得如此容易敏感受驚,小事化大,尤其是那班傳媒和政客,他們理應是最不會被高鐵示威包圍立法會這些行動觸動的一群,卻莫名其妙的在這事件上表現得如劉姥姥入大觀園,少見多怪,驚慌失措。社會運動和形形色色的示威每天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無論議題是甚麼,行動是和平或激進,都是從政和從事新聞工作者日常面對的課題。然而,香港某些記者和政客看事物卻選擇不看重心──例如高鐵的經濟效益和高昂的造價是否成正比、交通配套措施之可行性、一地兩檢未解決的問題、大角嘴居民和菜園村村民的聲音以及政府急於通過方案所為何事等等;偏偏把眼光停留在示威中經常會出現的肢體衝突、情緒高漲時發出的零星粗言上,以及八十後的一言一行,將這類花邊新聞無限放大,讓大眾相信示威行動已經失控,企圖混淆視聽;其小眉小眼,嚴重缺乏國際視野的行徑直教人為他們感到難過。
無權無勢抵抗不公義
這樣荒誕的結局令我想起卡繆的《異鄉人》這本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故事敍述法國青年對一個阿拉伯人開了六槍,被當成謀殺犯送進監牢,但所有的判決都和這六槍無關,而是舉證他在為母親守喪時沒有哭,在喪禮上反傳統結了花俏的領帶,以及喪禮後跟女友到海濱度假,如此種種便成為他死刑的罪證。行刑前,神父來了,告訴青年要做最後的懺悔,好讓靈魂還有機會上天堂,他狠狠罵了神父一句:「我就是開了這六槍,不要說那麼多!」對呀!示威者就是反對建高鐵而已,請不要說那麼多!
再者,如果前特首可以頒發大紫荊勳章予六七年左派暴動的領導者楊光,(大家不要忘記這場抗爭造成了五十一人死亡,八百三十二人受傷,其中有很多市民無辜枉死),那麼示威中的流血衝突對特區政府來說顯然是絕對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歌頌。又例如傳媒和警方既然可以十數年來給予在《城市論壇》直播時大肆喧嘩騷擾講者發言的維園阿伯最大的包容,為甚麼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高鐵的示威者?
其實了解社運抗爭這等社會現象的成因和背後的意義是作為從政和從事新聞工作者最基本要具備的專業知識。社會運動是一種社會勢力,在一個沒有代表性的政制例如特區政府管治下,便成為市民參與社會事務,影響政策及表達不滿的途徑,亦是無權無勢人士抵抗或改變不公義的最有效方法。
社運根本上是中性的,沒有黑白對錯,以墮胎為例,支持墮胎運動( Pro-Choice Movement)和反對墮胎運動( Pro-Life Movement)便一直爭持不下,各有其理據,我們決不會因此便判斷沒有懷孕但支持或反對墮胎運動者是為反而反,或別有居心。
這一切都將記入歷史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念和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只不過這世界上有些人只着眼自身的利益;有些則看事情較為宏觀,會向弱勢社群伸出援手,或喜歡透過集體參與去表達他們對現存制度價值觀之不同。無論意見是否跟自己一致,我們都應該給予社會運動正面的評價和參加人士最大的包容和尊重,因為這一切都將會記入歷史,影響着香港的前途和未來的政制發展。
胡蝶
藝術評論人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129&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3676080&coln_id=10065463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