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討論同優秀網文轉載
Post a reply

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

Mar 6th, '14, 22:01

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

【聯合報╱社論】

2014.03.06

烏克蘭人民上月剛贏得一場群眾示威的勝利,迫使總統出亡,看似民主形勢大好;但轉瞬間國家卻陷入領土崩喪的險境,克里米亞為俄軍勢力所據,且戰爭一觸即發。本報日前社論指出「群眾能贏得街頭勝利,卻未必能贏得國家治理」,點出烏克蘭的內外交迫;缺乏自主意識,屢遭外力挾持,正是烏克蘭左支右絀的主要因素。

回顧一九九一年烏克蘭脫離前蘇聯而獨立的形勢,即可看出它難脫被大俄羅斯挾制的命運。原因在,當時烏克蘭獨立並非來自內部的政治驅力,而來自國際大環境的變動,是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的「重建」與「改革」政策失敗,造成史稱「蘇東波」的前蘇聯共產勢力瓦解;當時,烏克蘭獨立只是被這波浪潮推著走,並非內部對民主或獨立有強烈渴望。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備主體思想、經濟自主和軍事實力,但這些條件烏克蘭都不具備;它雖擁有遼闊的國土,卻顯得虛有其表。大部分烏克蘭人仍認為自己是大斯拉夫人,其能源一如以往仍仰賴俄羅斯供給,俄羅斯的黑海艦隊仍常駐克里米亞,而烏克蘭的海軍則仍沿襲前蘇聯的裝備。烏克蘭雖擁有獨立的政府,在許多方面卻無法自立。

正因欠缺革命的澎湃熱情,烏克蘭執政者一直心猿意馬,亞努科維奇是民選總統卻自甘淪為莫斯科的傀儡;俄羅斯軍隊進入克里米亞之後,許多烏克蘭民眾便噤若寒蟬。也因國家認同的混淆,烏克蘭的軍人不知為何而戰;烏克蘭的海軍艦隊司令上任第一天便投入俄羅斯懷抱,原因正在於此。

在和平時期,烏克蘭這種「大俄羅斯症候群」還能維持隱性;但一旦俄、烏兩國交惡,便一一現形。

烏克蘭自古便是歐洲大陸與俄羅斯兩大勢力間的政治緩衝區,獨立後,烏克蘭的外交路線,便一直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擺盪。西方國家企圖藉經濟援助來控制烏克蘭,將政治勢力擴大至窩瓦河;而俄羅斯則繼續把烏克蘭當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動輒以切斷能源來牽制它。

問題更在,烏克蘭獨立後,並不積極尋求經濟上的獨立,總想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左右逢源,最後只能淪為強權爭奪下的魚肉。而俄國與西方國家則一再操縱烏克蘭的選舉,不斷扶植其屬意的傀儡政府;冷戰後的烏克蘭政治,幾乎就是一部歐盟與俄國對抗所衍生的血淚史。

例如,二○○四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以選舉舞弊贏得總統大選,親西方的尤希成科便在西方盟國的支持下發動百萬人的「橙色革命」,最後改由尤希成科當選總統。這次,亞努科維奇為了俄羅斯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貸款而拒與歐盟簽約引發「基輔革命」,其實就是「橙色革命」的翻版。不同的是,俄總統普亭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他派兵大舉進駐克里米亞,目的是要迫使烏克蘭解散親西方的新政府;亞努科維奇復職固已無可能,但普亭仍試圖扶植新的親俄政府,烏克蘭若不屈服,便可能面對克里米亞從烏克蘭分離的命運。

以烏克蘭的軍事實力,絕對擋不住俄羅斯的大舉進軍;如果沒有西方國家的支持,烏克蘭毫無招架之地。目前美國政府對此嚴重關注,歐巴馬中止了美俄軍事合作計畫,西方國家亦聲稱將以拒絕出席G8作為杯葛,並呼籲俄國根據《黑海協議》將軍隊撤回俄境。事實上,面對此一危機,美國不僅鞭長莫及,手上擁有的制裁工具也相當有限。而今天烏克蘭內部的情境更顯撕裂,不同陣營的領袖分別向西方和俄國討救兵,出亡的亞努科維奇甚至要求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擠在大國的夾縫中,看著自己的命運捏在別人手中,烏克蘭人民的悲哀莫過於此。

由此可見,在和平時期,國家對外左右逢源或許看似一場喜劇;但在動盪時期,卻可能馬上變成悲劇。烏克蘭就是最好的寫照。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