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討論同優秀網文轉載
Post a reply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 美臺強烈支持韓國保留

Jul 3rd, '14, 20:00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 美臺強烈支持韓國保留


日解禁集體自衛權 美強烈支持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對於日本政府批准解禁集體自衛權一事,美國總統歐巴馬透過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表示「強烈支持」的態度,美國防部長哈格爾發表聲明表示歡迎。不過,羅茲也希望日本加強與南韓溝通,以避免產生不必要誤解。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中央社)

哈格爾在聲明中指出,透過行使集體自衛權,自衛隊能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合作開展軍事行動,將給日美同盟帶來新的效果。美日雙方今年內可望完成「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本月十一日雙方預定於華盛頓舉行國防部長會談,可能商定加快修訂節奏。
對亞洲鄰國疑慮 盼日做好溝通

不過,對於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引起亞洲鄰國疑慮,羅茲敦促日本與鄰國溝通,讓周邊國家知道日本此舉的內涵,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以及做好透明化工作,以避免產生不必要誤解。羅茲特別提到希望看到日本與南韓繼續對話,不只解決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也希望處理兩國一些有關歷史緊張議題。

事實上,南韓官方在第一時間發表的聲明,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持保留態度,雖未反對但也未贊成,南韓媒體二日報導大都持反對及質疑的態度。

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後,根據日本共同社一至二日所做最新民調,安倍內閣支持率為四十七.八%,繼去年十二月後再度跌破五成;其中五成四受訪者反對解禁,贊成者為三成四,顯示解禁尚未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

日解禁集體自衛權 李登輝肯定

發稿時間:2014/07/03 16:45 最新更新:2014/07/03 16:45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3日電)日本有意解禁集體自衛權,前總統李登輝今天認為,這會讓美國很安心,強化美日同盟關係;他也希望,日本制訂台灣關係法。

日本政府日前在臨時內閣會議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即使自身未受到攻擊,日本也可以為阻止針對他國的攻擊而動用武力。

李登輝下午出席青獅營結業式前受訪時表示,集體自衛權,不僅對日本重要,對美國也很重要,美國武力雖強,但國家經濟困難,日本確定集體自衛權,這可以讓美國安心,並強化美國日本同盟關係。

他認為,接下來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度跟日本的軍事關係會更密切,台灣也會受到影響,他覺得,這樣一來,「中共會比較乖」;否則,中共現在經濟只是比較好一點,看到那些比較弱的國家,就把釣魚台、越南、菲律賓等議題都提出來;日本解禁自衛權後,中共自然比較不敢輕舉妄動,亞洲地區可以比較安定。

李登輝認為,日本藉此機會,應會修改日本憲法第9條的規定,也希望日本認真一點,制訂台灣關係法,讓台灣有較安定的機會。

------------------------------

行使集體自衛權 須符合3要件

2014-07-03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政府透過重新詮釋憲法,解除集體自衛權行使禁令,在符合所謂「武力行使三要件」的情況下,允許更大程度地出動自衛隊協防他國。日本「產經新聞」二日的報導中,列舉八項可能的事例及集體自衛權發動流程,以說明未來相關法案修立完備後,自衛隊出動的情況。

日解禁集體自衛權 美強烈支持

一、防護撤僑中的美國船艦:當美國船艦從戰事發生地撤出日僑及美國人時,自衛隊船艦從旁防護。

二、協防遭武力攻擊的美國船艦:日本在直接遭到攻擊、戰事迫近前,美國船艦在日本海域附近遭第三國攻擊時,可出動自衛隊保護美艦。

三、強制登船檢查:美國船艦遭第三國攻擊時,對於提供第三國武器的船艦,日本可在本國附近的公海予以強制攔檢。

四、攔截飛越日本上空朝美國發射的飛彈:偵測到有飛彈朝夏威夷、關島或美國本土發射,或飛越日本上空時,日本得應美方要求加以攔截。

五、飛彈發射警戒時防護美艦:美國船艦對第三國飛彈發出預警時,日本得防護美國船艦。

六、美國發生戰事時防護美艦:美國遭到攻擊時,日本得防護美國船艦。

七、參加多國掃雷活動:日本得應他國要求加入聯合國領導的多國掃雷行動。

八、國際共同護衛民間船舶:民間船舶遭第三國武力攻擊時,日本得應各國要求參加共同護衛活動。

至於集體自衛權的發動流程,日本政府在進行綜合評估時,必須符合「武力行使三要件」,即:一、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或與日本有密切關係的他國遭到武力攻擊,國民權利有徹底被顛覆的明顯危險;二、為排除此危險、保全日本存立、守護國民,已無其他適當手段;三、武力行使應僅限於必要最小限度。

倘若情勢評估符合前述三要件,則需擬定應對基本方針交由內閣會議批准,以事前承認為原則送交國會,獲得國會承認後才可行使集體自衛權。若評估後認為不符合三要件,則不得行使集體自衛權。
Attachments
1.jpg
1.jpg (100.49 KiB) Viewed 36 times
Post a reply